- 古代巴蜀與南亞的文化互動和融合
- 湯洪
- 441字
- 2021-03-12 16:35:13
第一章 蜀蠶與絲綢:“china”與成都
世界諸國稱中國名號者甚夥,然最廣泛者當為支那(china),記支那名號最早出者為印度古文獻《摩訶婆羅多》第二篇《大會篇》二十三章十九頌之“Cīna”及《羅摩衍那》第四十二章十二節(jié)之“Cīna”,兩者皆指稱中國(1)。佛經(jīng)中亦有“Cīna”,漢譯佛經(jīng)音譯為“支那”,亦有“震旦”“振旦”“真丹”“真旦”“至那”“脂那”“振那”等異譯。此為中西交通史家探討之熱點,但“Cīna”到底指中國還是其他國家,是中國的朝代稱名還是地區(qū)稱名,其原音為何,為什么古印度以“Cīna”指稱中國,千百年來,古今中外學者對“支那”語源問題分歧甚大,計有“秦”“漢”“瓷器”“日南”“滇”“羌”“絲國”“荊”“成都”“齊”“姬”“苗語”“傣語”“長安”“晉”等諸多異說,意見頗有分歧,莫衷一是。然綜觀先秦中外交通特別是南方絲綢之路研究成果,證之蠶桑養(yǎng)殖起源以及早期絲織產(chǎn)業(yè),以文獻和考古實物審之,“成都”一說似最為合理。證得“支那”語源為“成都”,對認識古代巴蜀與南亞地區(qū)的文化互動與融合至為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