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二節 原發性膜增生性腎小球腎炎

一、臨床表現
可發生于任何年齡,好發于兒童、青少年及青年,發病高峰年齡為7~30歲,不同性別之間的發病率無明顯差異。臨床以腎炎綜合征合并腎病綜合征為常見表現,也可表現為急性腎炎綜合征、非腎病綜合征范疇蛋白尿伴緩慢進展的腎功能不全、復發性肉眼血尿或無癥狀性血尿等。部分病人有前驅上呼吸道感染病史,臨床表現為急性腎炎綜合征,類似急性鏈球菌感染后腎小球腎炎表現,但病程6~8周后,血尿、蛋白尿和低補體血癥仍持續存在,可與急性感染后腎小球腎炎鑒別。約1/3病例發病時伴輕度高血壓,部分病例隨著病情進展出現高血壓,成人較兒童常見。50%~80%的病人表現低補體血癥,以補體C3下降較顯著,也可出現C4,C1q和B因子、備解素的降低。隨著病情進展,逐步出現慢性腎功能不全,并進展至終末腎臟病(ESRD)。
二、病理特征
根據電鏡下超微結構的不同,將原發性MPGN又分為Ⅰ型和Ⅲ型。兩種類型的光鏡和免疫熒光檢查基本相似。
光鏡:可見彌漫性腎小球系膜細胞增生和基質增多,重度增生時毛細血管襻呈分葉狀;同時,增生的系膜細胞和基質沿內皮細胞與基底膜之間的間隙插入,在內皮側形成新的基底膜樣結構,導致毛細血管壁彌漫性增厚,新形成的基底膜與原有的基底膜并行形成“雙軌征”(double contour)或“車軌征”(tram-track),嚴重者腎小球毛細血管壁呈多層狀改變,即形成“多軌征”。Masson三色染色顯示腎小球內皮下嗜復紅蛋白沉積。由于系膜增生和插入,擠壓腎小球毛細血管腔,導致腎小球毛細血管腔嚴重狹窄或閉塞。急性期尚可見腎小球內中性白細胞和單核巨噬細胞浸潤。病變后期,滲出性炎癥細胞消失,系膜區增生的細胞逐漸被系膜基質取代,呈系膜結節狀硬化。Ⅲ型MPGN病例還可見增厚的毛細血管壁上皮側形成類似膜性腎病的釘突樣增生,或鏈環狀改變。約10%病例可見新月體形成,可以為局灶的小新月體,也可出現累及50%以上腎小球的大新月體,是MPGN預后不良的病理指標。
腎小管間質病變隨著腎小球病變的輕重,出現不同程度的腎小管萎縮、腎間質淋巴單核細胞浸潤伴纖維化。大量蛋白尿時可見近端小管上皮細胞內蛋白質吸收滴,腎間質泡沫細胞浸潤。病變后期可見小動脈壁增厚,內膜纖維化。
免疫熒光:以IgG、IgM和C3沿毛細血管壁顆粒樣、花瓣樣沉積為主,伴系膜區沉積,可有少量IgA、C4和C1q的沉積。
電鏡:根據電鏡下電子致密物沉積的部位不同,分為Ⅰ型和Ⅲ型。Ⅰ型MPGN可見內皮下電子致密物沉積,系膜區也可見少量電子致密物沉積。腎小球系膜細胞增生和基質增多,沿毛細血管壁內皮下插入形成新生的基底膜結構,與原有的基底膜之間以沉積的電子致密物相隔,毛細血管壁基底膜呈復層化,上皮足突大部分融合。Ⅲ型MPGN又分為Burkholder型和Strife及Anders型兩個亞型。Burkholder亞型兼具I型MPGN和膜性腎病的病變特點,腎小球基底膜增厚伴雙軌征和釘突形成,電鏡下除可見內皮下和系膜區電子致密物沉積外,還可見上皮下電子致密物。Strife及Anders亞型表現為腎小球基底膜不規則增厚伴鏈環狀改變,電鏡下可見內皮下、系膜區和腎小球基底膜內電子致密物沉積,基底膜呈分層狀和蟲蝕樣改變。
三、診斷與鑒別診斷
MPGN的診斷依賴于腎活檢病理檢查。臨床表現有一些提示作用,如發生于兒童及青少年的腎病綜合征合并腎炎綜合征,血補體C3下降;或初期表現類似急性感染后腎小球腎炎,但遷延不愈。最終確診仍需要進行腎穿刺活檢病理檢查。光鏡表現為MPGN的病理特點,免疫熒光檢查可見免疫球蛋白和補體C3沿毛細血管壁伴系膜區沉積,再結合電鏡超微結構特點,區分為Ⅰ型和Ⅲ型MPGN。
鑒別診斷:①繼發性MPGN:多種病因或系統性疾病可導致繼發性MPGN。病理上診斷MPGN后,需要進一步完善相關檢查,積極尋找有無導致繼發性MPGN的各種可能病因(詳見第三節)。②MPGN型C3腎小球病:光鏡具有MPGN的特點,但免疫熒光僅有C3沉積,無免疫球蛋白和C1q沉積,即提示為C3腎小球病,包括C3腎小球腎炎和DDD(詳見第四、五節)。③急性感染后腎小球腎炎:表現為急性腎炎綜合征,可有補體C3一過性降低(在發病后8周內恢復正常),腎活檢病理顯示為毛細血管內增生性腎小球腎炎,電鏡下可見上皮下駝峰狀電子致密物沉積。MPGN急性期有時易與毛細血管內增生性腎小球腎炎混淆,電鏡檢查有助于鑒別,MPGN是以內皮下大量電子致密物沉積伴系膜增生及插入為特征,與急性感染后腎小球腎炎表現不同。④系膜結節狀硬化性腎小球病:MPGN病變后期,細胞增生消退,代之以系膜基質增生,形成結節狀硬化病變。此時需要與病理形態上以系膜結節狀硬化病變為特點的一組疾病相鑒別,包括糖尿病腎小球硬化癥、輕鏈沉積病、纖連蛋白腎小球病等,結合其各自的臨床特點和免疫病理檢查可以與之鑒別。
四、發病機制
循環免疫復合物沉積,補體經典途徑持續活化,是導致MPGN的主要發病機制。MPGN患者血清可檢測到循環免疫復合物(CICs),腎組織有多種免疫球蛋白(IgG,IgM,IgA)和補體成分(C3,C4,C1q)沉積。CICs沉積于腎臟局部,可激活補體經典途徑,形成經典途徑的C3轉化酶(C4b2b),裂解C3為C3a和C3b,進一步形成C5轉化酶(C4b2b3b),依次激活下游的補體成分C5至C9,形成膜攻擊復合物C5b-9(MAC)。補體成分的消耗,導致血C3和C4水平降低,形成低補體血癥。補體的各種代謝成分具有炎癥介質作用,如C3a和C5a具有過敏毒素作用,并能趨化中性白細胞和單核-巨噬細胞,促進炎癥反應。MAC在細胞膜上可導致細胞溶解性破壞,并可活化局部細胞變為炎癥效應細胞,釋放各種炎癥介質包括黏附分子如細胞間黏附分子-1(ICAM-1)及E-選擇素(E-selectin),趨化因子如白介素-8(IL-8)及單核細胞趨化蛋白-1 (MCP-1),以及生長因子如血小板源生長因子(PDGF)及成纖維細胞生長因子(FGF)等。疾病早期為損傷期,可見腎小球內皮下免疫復合物和補體成分沉積導致的組織損傷;隨后為增生期,可見系膜細胞增生和基質增多,并向內皮下插入,且腎小球毛細血管腔內中性白細胞和單核巨噬細胞浸潤,毛細血管壁破壞;后期為修復期,可見系膜病變進一步加重,以基質增多為著,新生的基底膜樣結構包繞內皮下的免疫復合物、補體成分及細胞碎片等,形成雙軌征。若抗原血癥持續存在,會出現病情反復發作并不斷加重,免疫復合物繼續沉積,將導致損傷期-增生期-修復期的病生理過程循環發生,最終致使腎小球毛細血管壁進一步增厚,形成多軌征。
此外,部分MPGN患者的血清能檢測到C3腎炎因子(C3Nef),它是補體旁路激活途徑的C3轉化酶——C3bBb的自身抗體,能導致補體異常活化。另外,補體系統調節因子(H因子、I因子等)的先天性基因突變或多態性導致的補體先天性缺陷,也可能參與MPGN發病,它們能使機體對各種病原菌感染易感性增加,及對沉積的免疫復合物清除能力降低。
五、治療及預后
成人原發性MPGN的治療,尚無有效療法,也缺乏循證醫學證據。一些臨床的治療觀察也多來自兒科,而且病例數少、隨訪時間短,所以,目前并無建立在強證據基礎上的有效治療方案可被推薦。
2012年改善全球腎臟病預后組織(KDIGO)制定的腎小球腎炎治療指南建議,對于出現腎病綜合征和進行性腎功能減退的成人或兒童原發性MPGN患者,可給予環磷酰胺或嗎替麥考酚酯聯合低劑量糖皮質激素口服治療,總療程不超過6個月。
激素及免疫抑制劑治療無效的病例應及時減停藥,以免嚴重藥物副作用發生。此時只能應用血管緊張素轉化酶抑制劑(ACEI)及血管緊張素AT1受體阻滯劑(ARB)類藥物來減輕患者癥狀、減少尿蛋白排泄及延緩腎損害進展。由于ACEI或ARB能通過血壓依賴性及非血壓依賴性作用機制來發揮上述作用,所以FSGS患者無論有無高血壓均可接受它們的治療。
MPGN是原發性腎小球腎炎中進展快速的病理類型之一,總體預后較差。影響預后的因素包括以下幾方面:①臨床表現:出現腎功能減退、高血壓或腎病綜合征持續不緩解;②病理方面:出現一定比例的新月體(>20%)、重度系膜增生、腎小球硬化及腎間質病變重;③年齡因素:成人較兒童的治療效果差,進展快,年齡>50歲者,預后差。西方國家報道,成人MPGN的10年腎臟存活率為50%,而兒童可達到83%。國內南京軍區南京總醫院的報道,成人原發性MPGN的5年和10年的腎臟存活率分別為80%和60%。
主站蜘蛛池模板: 开远市| 昌邑市| 抚顺县| 高台县| 梓潼县| 宜丰县| 石狮市| 保亭| 峡江县| 马公市| 远安县| 读书| 浦北县| 林甸县| 仁化县| 泽普县| 泸溪县| 天津市| 正镶白旗| 吴川市| 远安县| 北海市| 墨脱县| 陵水| 涞源县| 富锦市| 克什克腾旗| 屯昌县| 比如县| 平果县| 昌平区| 徐汇区| 思茅市| 威信县| 乐亭县| 西乌| 会宁县| 积石山| 乐至县| 平武县| 信丰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