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二節 特發性膜性腎病的病理、臨床表現與診斷

本病診斷有賴于腎臟病理檢查,而且需要排除繼發性膜性腎病后,IMN診斷才能成立。
一、腎臟病理表現

(一)光鏡檢查

早期光鏡下僅能見腎小球上皮下嗜復紅蛋白沉積,而后GBM彌漫增厚,“釘突”形成,甚至呈“鏈環狀”改變。晚期系膜基質增多,毛細血管袢受壓閉塞,腎小球硬化。通常腎小球無細胞增殖及浸潤,系膜區和內皮下也無嗜復紅蛋白沉積。如果出現明顯的系膜細胞增殖,炎細胞浸潤和壞死性病變,則需考慮繼發性膜性腎病可能。另外,在一些大量蛋白尿持續存在、腎功能異常的IMN患者中,發現伴發局灶節段性腎小球硬化病變,此類患者往往對免疫抑制治療反應差,預后不良。近年來,一些伴發新月體腎炎的病例也屢見報道,其中部分患者的血清可檢出抗GBM抗體或抗中性粒細胞胞漿抗體(ANCA),但其發病機制欠清。
腎小管間質病理改變主要包括腎小管上皮細胞顆粒及空泡變性,腎小管灶狀萎縮,腎間質灶狀炎性細胞浸潤及腎間質纖維化。腎小管間質的病變程度往往與蛋白尿的嚴重程度和持續時間相關。

(二)免疫熒光檢查

免疫球蛋白IgG呈彌漫性細顆粒狀沉積于腎小球毛細血管壁,是IMN特征性的免疫病理表現,在個別早期病例或免疫復合物已進入消散期的患者,IgG可呈節段性分布。大部分患者伴有C3沉積。此免疫熒光檢查十分敏感,有助于疾病的早期診斷。IMN一般無多種免疫球蛋白及補體C1q沉積,而且也不沉積于腎小球毛細血管壁以外區域,若有則需排除繼發性膜性腎病可能。

(三)電鏡檢查

可于GBM外側(即上皮細胞下)見到排列有序的電子致密物,GBM增厚,并常能在電子沉積物間見到“釘突”。此外,足細胞足突常彌漫融合。

(四)疾病分期

目前公認的Ehrenreich-Churg分期法,是以電鏡表現為主,光鏡表現為輔的IMN分期,共分為如下4期:
Ⅰ期:GBM無明顯增厚,GBM外側上皮細胞下有少數電子致密物。
Ⅱ期:GBM彌漫增厚,上皮細胞下有許多排列有序的電子致密物,它們之間可見“釘突”。
Ⅲ期:電子致密物被增多的GBM包繞,部分電子致密物被吸收,而呈現出大小不等、形狀不一的透亮區。
Ⅳ期:GBM明顯增厚,較多的電子致密物被吸收,使GBM呈蟲蝕狀。系膜基質逐漸增多,直至腎小球硬化。
另外,還有Gartner的五期分法,除上述4期外,將IMN自發緩解、腎小球病變已恢復近正常(可能遺留部分腎小球硬化)的階段稱為Ⅴ期。
起初大多學者認為IMN患者隨著發病時間的延長,腎臟病變分期會升高。但是近年的大量研究并未發現分期與病程間存在明確的對應關系,因此,上述病理分期對臨床病程、治療療效及疾病預后的評估到底具有多大意義?仍待今后進一步研究去澄清。
二、臨床表現與并發癥
IMN大多隱匿起病,以水腫為首發癥狀,病程進展緩慢。多數患者(約80%)有大量蛋白尿(>3. 5g/d),呈現NS;少數患者(約20%)為無癥狀的非腎病范疇蛋白尿(<3. 5g/d)。尿蛋白量可隨每日蛋白質攝入量及活動量而波動。20%~55%的患者存在輕度鏡下血尿,不出現肉眼血尿,當患者存在顯著的鏡下血尿或肉眼血尿時,臨床上要注意繼發性膜性腎病或IMN出現并發癥的可能。17%~50%成年患者起病時伴隨高血壓。早期腎功能多正常,4%~8%的患者在起病時即存在腎功能不全,預后常較差。
IMN的自然病程差距較大,約20%的患者可自發完全緩解,也有30%~40%的患者起病5~10年后進展至ESRD。有研究發現,蛋白尿的程度和持續時間與患者預后密切相關。此外,男性、高齡患者、伴隨高血壓或(和)腎功能不全、腎臟病理檢查可見較多硬化腎小球和較重腎小管間質病變者預后較差。
NS的各種并發癥均可在本病中見到,但血栓和栓塞并發癥發生率明顯高于其他病理類型的腎小球疾病,其中腎靜脈血栓、下肢靜脈血栓、肺栓塞最為常見。有報道在NS持續存在的IMN患者腎靜脈血栓的發生率可高達50%。當患者存在大量蛋白尿、嚴重低白蛋白血癥(<20~25g/L)、過度利尿、長期臥床等誘因時,患者突然出現腰痛、肉眼血尿、急性腎損害(腎靜脈主干血栓),雙下肢不對稱性水腫(下肢靜脈血栓),胸悶、氣促、咯血(肺栓塞)等癥狀,均應考慮到血栓及栓塞性并發癥可能,并給予及時檢查及治療。
如下情況還能導致IMN患者出現急性腎損害:腎前性氮質血癥(嚴重低白蛋白血癥致血漿膠體滲透壓降低,水分外滲,腎臟有效血容量減少而誘發),并發急性腎靜脈主干(雙側或右側)大血栓,出現抗GBM抗體或ANCA小血管炎性新月體腎炎,以及藥物腎損害(包括腎小管壞死及急性過敏性間質性腎炎)。
三、診斷與鑒別診斷
依據患者典型的臨床實驗室表現及腎活檢病理改變,診斷MN并不困難,但需除外繼發性膜性腎病才能確診IMN。
繼發性膜性腎病有時呈現“非典型膜性腎病”病理改變,免疫熒光檢查常見IgG伴其他免疫球蛋白、補體C3及C1q沉積,沉積于腎小球毛細血管壁及系膜區;光鏡檢查毛細血管壁增厚,有或無“釘突”形成,常出現“假雙軌征”,并伴系膜細胞增生和基質增多;電鏡檢查于上皮下、基底膜內、內皮下及系膜區多部位見到電子致密物。
另外,近年開展的血清PLA2R抗體檢測,及腎切片上IgG亞型及PLA2R的免疫熒光或免疫組化檢查,對鑒別繼、原發性膜性腎病極有意義。IgG亞型的免疫熒光或免疫組化檢查顯示,IMN患者腎小球毛細血管壁上沉積的IgG以IgG4亞型為主,伴或不伴較弱的其他IgG亞型,而繼發性膜性腎病常以其他亞型為主。另外,PLA2R的免疫熒光或免疫組化檢查顯示,IMN患者腎小球PLA2R染色陽性,細顆粒狀高表達于腎小球毛細血管壁,而已檢測的一些繼發性膜性腎病(如狼瘡性腎炎及乙肝病毒相關性腎炎等)陰性。血清PLA2R抗體的檢測結果也與此相同。
常見的繼發性膜性腎病有如下4類:①自身免疫性疾病:常見于狼瘡性腎炎,并可見于類風濕關節炎、慢性淋巴細胞性甲狀腺炎、干燥綜合征等。②感染:常見于乙型肝炎病毒感染,其次為丙型肝炎病毒感染及梅毒等。③腫瘤:包括實體腫瘤及淋巴瘤等。④藥物及重金屬:常見汞、金制劑、D-青霉胺等。現簡述于下:

(一)膜型狼瘡性腎炎

常見于青中年女性,常有系統性紅斑狼瘡的多器官受累表現,腎病常表現為大量蛋白尿及NS,伴或不伴鏡下血尿。腎組織免疫熒光檢查常呈“滿堂亮”現象(各種免疫球蛋白和補體C3及C1q均陽性),光鏡檢查常為“非典型膜性腎病”,電鏡檢查于上皮下、基底膜內、系膜區及內皮下均可見電子致密物。需要注意的是,有少數膜型狼瘡性腎炎患者起病時僅腎臟受累,無其他系統表現,還不能完全達到系統性紅斑狼瘡診斷標準。對這類患者應嚴密追蹤觀察,其中一些患者隨后能表現出典型的系統性紅斑狼瘡。

(二)乙型肝炎病毒相關性膜性腎病

多見于青中年,有乙型肝炎病毒感染的臨床表現及血清標志物(抗原、抗體)。腎組織光鏡檢查可呈IMN或非典型膜性腎病改變,免疫熒光多呈“滿堂亮”,診斷的關鍵是能在患者腎小球中檢測到乙肝病毒抗原(如HBcAg、HBsAg)存在。

(三)腫瘤相關性膜性腎病

見于各種惡性實體瘤(常見于肺癌、乳腺癌、消化道惡性腫瘤及前列腺癌)及淋巴瘤,其病理表現常與IMN無明顯區別。此病好發于老年人,有統計表明,60歲以上MN患者中惡性腫瘤相關性腎病可達20%。因此,對于老年患者,尤其腎小球中IgG沉積物并非以IgG4為主且PLA2R染色陰性的患者,一定要嚴密隨訪,觀察病程中發現腫瘤的可能。
腫瘤相關性膜性腎病目前尚無公認的診斷標準,有學者認為在診斷MN前后1年內發現腫瘤,患者蛋白尿的緩解及復發與惡性腫瘤的治療緩解及復發密切相關,并能除外其他腎臟病即能診斷。有的診斷標準更嚴格,需在腎小球的上皮下沉積物中發現腫瘤相關抗原或抗體,這一嚴格標準較難普及。

(四)藥物及重金屬所致膜性腎病

金制劑、D-青霉胺等藥物可以引起MN,但是近代這些藥物已經少用。而由含汞增白化妝品引起的MN國內近年卻屢有報道,2012年國內民間環保組織抽查實體店及網店出售的美白、祛斑化妝品,發現23%的產品汞含量超標,最高者達到國家規定標準的44 000倍,很值得重視。汞所致MN的病理改變與IMN無法區分,可是腎小球內沉積的IgG亞類并非IgG4為主,可助鑒別。至于這些藥物及重金屬所致繼發性膜性腎病的PLA2R檢測結果目前尚無報道。
主站蜘蛛池模板: 庆阳市| 诸暨市| 玉林市| 广灵县| 河源市| 礼泉县| 五台县| 利津县| 海盐县| 达尔| 林州市| 鄄城县| 开化县| 塔河县| 横山县| 枝江市| 马关县| 女性| 静乐县| 靖边县| 昭觉县| 绥宁县| 前郭尔| 新泰市| 淮北市| 合山市| 西充县| 南郑县| 梁河县| 荔波县| 江安县| 长宁县| 共和县| 治县。| 龙口市| 阿克陶县| 宁波市| 崇义县| 临高县| 奉新县| 旺苍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