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腎內科學(第2版)
- 諶貽璞主編
- 3053字
- 2021-04-16 12:54:44
第二節 原發性局灶節段性腎小球硬化分型的演變
一、對疾病認識和分型的演變
局灶性腎小球病變是指病變僅累及部分腎小球而不是全部腎小球,節段性腎小球病變是指病變僅累及腎小球毛細血管袢的部分節段,而非全球性病變。
自1957年由Rich首先描述以腎小球節段性瘢痕和透明樣變為特征的原發性FSGS以來,人們逐漸發現FSGS在病理上有很多復雜的病理改變特征,包括系膜基質增加、透明樣變、系膜區IgM沉積、系膜細胞增生、泡沫細胞形成、足細胞增生肥大等。因此,有關FSGS的病理分型有許多分歧和爭議,它大致經歷了如下演變過程:
經典型FSGS(classic FSGS):即1957年Rich描述的原發性FSGS。病變腎小球局灶分布于皮髓質交界處,節段性瘢痕靠近腎小球血管極,常伴透明樣變。
變異性FSGS:1980年后人們陸續發現了幾種不同于經典型FSGS的亞型,它們被統稱為變異性FSGS,包括:①周緣型FSGS(peripheral FSGS),硬化部位出現于毛細血管袢周緣部位。②頂端型FSGS (tip FSGS),硬化部位位于腎小球尿極。此型是Howie及Brewer于1984年最先報道。③系膜增生型FSGS(mesangial hypercellular FSGS),腎小球彌漫系膜細胞增生伴節段硬化。④細胞型FSGS(cellular FSGS),部分腎小球呈球性或節段性足細胞增生、肥大,伴內皮細胞增生,白細胞浸潤及核碎。此型是Schwartz和Lewis于1985年最先報道。⑤塌陷型FSGS(collapsing FSGS),腎小球毛細血管塌陷閉塞,伴足細胞增生、肥大。
2000年在我國腎活檢病理診斷研討會上,我國病理學家也制訂了中國FSGS的病理診斷及分型標準,包括了上述6個類型(經典型被稱為門部型,其他5個類型命名與上相同)。
2004年國際腎臟病理學會(IRPS)組織國際知名專家綜合分析了近20年的FSGS臨床和病理資料,然后提出了具有權威性的國際新FSGS分型方案,此方案將FSGS分為門周型、細胞型、頂端型、塌陷型和非特殊型等類型(表1-4-1)。其中,門周型與上述經典型相當,細胞型、頂端型及塌陷型與上述各相應變異型類似,但是新設了非特殊型(not otherwise specified FSGS,即NOS FSGS),取消了上述變異型中的周緣型(有學者認為它是門部型進展的結果)及系膜細胞增生型(有學者認為它是系膜增生性腎炎基礎上繼發的FSGS)。下文將對此新分型作一詳細介紹。
表1-4-1 原發性FSGS的病理分型及診斷要點(IRPS,2004)

二、2004年國際腎臟病理學會的病理分型
(一)光學顯微鏡檢查
目前FSGS診斷及分型主要依靠光學顯微鏡檢查,具體如下:
1.門周型FSGS
該型必須同時滿足以下2項標準才能診斷:①至少1個腎小球的門周部位(即血管極處)出現透明樣變,伴或不伴硬化;②50%以上呈現節段病變的腎小球必須有門周硬化和(或)透明樣變。常伴小動脈透明樣變,并有時與腎小球門周透明樣變相連。少見足細胞增生和肥大,硬化部位有時可見泡沫細胞。腎小球肥大和球囊粘連很常見,一般不伴系膜細胞增生。該型須排除細胞型、頂端型和塌陷型才能診斷。
該類型FSGS通常見于原發性FSGS,也常見于由腎單位喪失或腎小球高壓繼發的FSGS,例如肥胖、發紺型先天性心臟病、反流性腎病、腎缺如、腎發育不良、先天性腎單位減少伴代償肥大、慢性腎臟病晚期腎單位毀壞等。與兒童相比,門周FSGS在成人中更常見。
2.細胞型FSGS
該型至少見1個腎小球毛細血管內細胞增多,并至少累及25%毛細血管袢,導致毛細血管管腔堵塞。此病變可發生于腎小球的任何節段包括門周或周緣毛細血管袢。毛細血管內細胞主要為泡沫細胞、巨噬細胞及內皮細胞,有時也有中性粒細胞及淋巴細胞,且偶見這些細胞凋亡,形成核固縮和核碎裂。有時可見基底膜下透亮區,但是節段性透明樣變或硬化卻不常見。偶見毛細血管內纖維蛋白沉積,但不伴腎小球基底膜斷裂。有或無球囊粘連。損傷部位常見足細胞增生和肥大。腎小球肥大和系膜細胞增生卻不常見。其他腎小球可呈節段性或(和)全球性腎小球硬化。該型需排除頂端型和塌陷型才能診斷。
與門周型FSGS相比,細胞型FSGS在黑人中多見,大量蛋白尿顯著(>10g/d,細胞型FSGS中占44%~67%,而在門周型中只占4%~11%),呈現NS。細胞型FSGS常只存在于臨床發病早期,患者很易進展至終末腎臟病。
3.頂端型FSGS
該型至少見1個腎小球頂部(即尿極處,靠近近端腎小管的起始部)節段病變,常為毛細血管袢與腎小囊粘連,或足細胞與壁層上皮細胞或腎小管上皮細胞融合。有時病變毛細血管袢會嵌入腎小管。常見毛細血管內細胞增多(累及50%以下毛細血管袢)或硬化(累及25%以下毛細血管袢)。損傷部位常見足細胞增生和肥大。常見泡沫細胞,也可見透明樣變。有時可見腎小球肥大、系膜細胞增生和小動脈透明樣變。雖然病變開始在外周,但是腎小球中心部位也能受累。該型需排除塌陷型才能診斷。
臨床研究發現,該型FSGS的臨床表現與微小病變相似,對激素治療反應好,及時治療預后佳。
4.塌陷型FSGS
該型至少見1個腎小球毛細血管壁塌陷,伴足細胞增生和肥大,病變可呈節段性或全球性,前者可出現在門周或周緣毛細血管袢。增生和肥大的足細胞可充滿腎小囊腔,并可見胞漿蛋白滴及空泡樣變。足細胞充滿腎小囊腔時可形成“假新月體”。早期球囊黏連和透明樣變不常見,系膜細胞增生、腎小球肥大、小動脈透明樣變也不常見。其他腎小球可出現各型FSGS的節段性病變(常見硬化,毛細血管內細胞增多,頂端病變等)和(或)球性硬化。
20世紀80年代初,有學者觀察到HIV相關性腎病伴發塌陷型FSGS。此后逐漸注意到一些原發性FSGS患者也有相似的組織學改變,但超微結構上這些患者的內皮細胞內無管網狀包涵體。塌陷型FSGS患者的腎小管間質損害往往比較嚴重。腎小管上皮細胞內含大的吞噬小體,小管內有蛋白管型,管腔局部膨脹。間質中有大量的單核細胞浸潤。治療效果是各FSGS類型中最差的病理類型。
5.非特殊類型FSGS
是指不能將其歸為其他4種類型的FSGS病變,該類型須排除門周型、細胞型、頂端型和塌陷型才能診斷。腎小球節段性(門周或周緣毛細血管袢)細胞外基質增多,毛細血管腔閉塞,伴節段性毛細血管壁塌陷。球囊粘連及透明樣變常見。泡沫細胞也常見。足細胞增生和肥大少見。系膜細胞增生、腎小球肥大、小動脈透明樣變也能見到。該類型最常見,隨著疾病的進展,其他4種病理類型均可進展為此型FSGS。
(二)免疫熒光檢查
FSGS的免疫熒光常表現為IgM、C3在腎小球節段硬化部位呈團塊狀沉積。無硬化的腎小球通常無免疫球蛋白及補體沉積,不過有時系膜區仍可見較弱的IgM、C3沉積,而IgG、IgA沉積罕見。由于FSGS病變呈局灶節段性分布,腎穿刺標本若無此病變腎小球,則免疫熒光檢查也可全部陰性。
足細胞胞漿內有時可見白蛋白和其他免疫球蛋白(尤其是IgA和IgG),這是足細胞吸收蛋白所導致。同樣,近端腎小管上皮細胞的胞漿內也可見白蛋白和免疫球蛋白,也是腎小管重吸收的結果。
(三)電子顯微鏡檢查
在電子顯微鏡下觀察FSGS的超微結構,??梢娮慵毎蚀?、細胞器增多、微絨毛變性及胞漿內吞噬空泡和脂肪滴。肥大的足細胞,胞體呈圓形,平滑地黏附在腎小球基底膜上,足突消失。在硬化節段處可看到足細胞剝離,裸露的腎小球基底膜和剝離的足細胞間有板層狀的新生膜樣物質沉積。光鏡下基本正常的腎小球,也能呈現不同程度的足突消失,由此可見,在電鏡超微結構下FSGS的足細胞病變是球性的。在足突消失區域通??捎^察到裂孔隔膜的消失和細胞骨架微絲與腎小球基底膜平行排列。節段硬化病變處可見腎小球基底膜皺縮,最終導致腎小球毛細血管腔狹窄或閉塞。通常腎小球內并無提示免疫復合物的電子致密沉積物,但是需注意的是,有時血漿物質沉積也可呈現電子致密物,會被誤認為是免疫復合物,此時需結合光學顯微鏡和免疫熒光顯微鏡觀察加以鑒別。
塌陷型FSGS的主要超微結構觀察在于判定有無上皮的管網狀包涵體。90%以上的HIV感染并發塌陷型FSGS患者有上皮的管網狀包涵體,在原發性塌陷型FSGS和吸毒所致塌陷型FSGS患者中只不到10%有上皮的管網狀包涵體。此外,上皮的管網狀包涵體在狼瘡性腎炎患者和α-干擾素治療的患者中也很常見。
推薦閱讀
- 人工智能與中醫信息技術導論(全國中醫藥行業高等教育“十四五”創新教材)
- 臨床常見疾病合理用藥指南(第一冊)
- 中藥新藥臨床試驗設計與實施
- 18歲以下患者治療臨床藥師指導手冊
- 護理健康教育:新世紀第二版(全國中醫藥行業高等教育“十四五”規劃教材)
- 中藥炮制學實驗指導(北京中醫藥大學特色教材)
- 讀經典 跟名師 做臨床 成大醫:鄒勇天地人病時系統辨證
- 精神疾病專輯
- 中醫診斷學(全國中醫藥行業高等教育“十四五”規劃教材)
- 刺法灸法學(全國中醫藥行業高等教育“十四五”規劃教材)
- 住院醫師規范化培訓急癥處理手冊
- 醫院藥師基本技能與實踐
- 醫學生必讀育人故事50例
- 社區心理健康服務策略與方法(全國中醫藥行業高等教育“十四五”創新教材)
- 醫學影像后處理技術(第二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