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汪受傳兒科學術思想與臨證經驗
- 汪受傳主編
- 5575字
- 2021-04-19 18:23:45
十一、 運、補、清三法該盡治脾胃疾病詮
歷代兒科醫家無不注重調理脾胃。兒科鼻祖錢乙概括了“脾主困”的脾病證候特點;陳文中注重固護脾陽;萬全強調小兒“脾常不足”;陳復正擅長調脾和胃。正如《幼科發揮·原病論》所云:“胃者主納受,脾者主運化。脾胃壯實,四肢安寧;脾胃虛弱,百病蜂起。故調理脾胃者,醫中之王道也。”
脾胃病是兒科臨床常見病,余以為,脾胃病病種多樣,病機各異,但總不離乎失運、虛弱、邪熱三大類證。昔張子和《儒門事親》有“汗下吐三法該盡治病詮”之論,余今提出“運、補、清三法該盡治脾胃疾病詮”之議。結合當今臨床,略陳管見。
(一) 脾胃的生理功能主受納、運化
胃的主要生理功能是受納水谷、降氣泄濁,病時臨床表現為不納、少納,或消谷善饑,或氣逆嘔惡、腹脹便秘。西漢劉安《淮南子》云:“得谷者昌,失谷者亡。”說明胃能否受納與生命存亡直接相關。脾的主要生理功能有二:一是助胃消化,二是吸收和轉輸精微。《素問·經脈別論》說:“飲入于胃,游溢精氣,上輸于脾,脾氣散精,上歸于肺,通調水道,下輸膀胱,水精四布,五經并行。”就是說水谷經消化后變生為津液氣血,灌溉營養五臟六腑、四肢百骸,這是脾的最主要生理功能。脾氣主升、胃氣主降,脾升則健、胃降則和。納與運、升與降相輔相成,中焦氣機調和,人體才能吸收轉輸水谷營養精微供給全身、下泄飲食殘渣糟粕排出體外,出入有常。反之,若只升不降,或只降不升,或升降乖常,平衡就被打破,機體就會患病。所以,受納與運化的持續運行,脾升胃降的功能正常,才能保障人體健康。
小兒處于生長發育階段,較之成人有相對更多的營養需求。而小兒脾常不足、胃小且脆,加之家長常有喂養不當、兒童飲食不能自節,先天、后天的各種因素,造成脾胃易于受損,所以,臨床上小兒脾胃病的發病率僅次于肺系疾病而高居于各系統病證的第二位。
(二) 小兒脾胃病的主要治法運、補、清
小兒脾胃病病種多樣,諸如鵝口瘡、口瘡、滯頤、嘔吐、腹痛、胃脘痛、厭食、積滯、便秘、泄瀉、疳證等。而論其病機,不外受納失職、升降失司、運化無權、熱毒內蘊等。究其病因,有先天不足、后天失養、乳食停積、疾病損傷、精神失調、外邪內犯等多種。總括其證候,則為失運、虛弱、邪熱三大類證。因此,提出小兒脾胃病的治療,不外運、補、清三大法則。
運法即運脾開胃法,乃調和脾胃,扶助運化之意,用于脾運功能失健的證候,旨在消除影響脾運的各種病理因素,恢復脾主運化的生理功能。本法在古代醫籍中的論述不多,自1979年江育仁教授提出“脾健不在補貴在運”之后,引起廣泛重視。緣由于1979年改革開放與獨生子女之后,兒童成長環境的變化,小兒脾胃病的虛弱不足證候減少,而代之以飲食不節脾胃功能失健的證候大增,因而運脾法的提出是因時順勢之舉。
補法即補脾益胃法,用于脾胃虛弱的各種證候。脾胃虛弱無非氣、血、陰、陽之不足,補脾益胃則有補氣、養血、滋陰、溫陽之不同。小兒本有臟腑嬌嫩的生理特點,脾胃虛弱證候自古以來在臨床常見,因此,古代醫籍中論述頗多,足資臨床應用。只是需時刻顧及小兒脾常不足、運化力弱的生理特點,注意溫陽勿傷陰津、益陰勿過滋膩,養胃不可礙脾,因此,補、運兼施在臨床也頗為常用。
清法即清脾瀉胃法,用于脾胃實熱證。熱之來源,有外感、內傷之分,但小兒脾胃實熱證以外感邪熱及飲食所傷居多。清代繆希雍《先醒齋醫學廣筆記·春溫夏熱病大法》首先提出“凡邪氣之入必從口鼻。”其從鼻而入者首先犯肺、從口而入者首先犯胃。兒科常見如熱積陽明、脾熱熏竅、濕熱困脾、胃熱熏灼、腸腑燥熱等證候,均需要應用清瀉陽明、清脾散火、清化濕熱、清胃泄熱、通腑瀉火諸法,以祛邪而安正。
(三) 運脾開胃法
脾胃相為表里,運納協同為用,運脾、開胃治法密不可分。但脾主運化的功能在飲食受納、精微吸收轉輸中起著主導的作用,所以,在各種病理因素影響脾運功能時,都應當以運脾法為主,消除病因,恢復脾運功能。運脾法主要分為燥濕運脾法、消食運脾法、理氣運脾法、溫運脾陽法四法。但若是患兒兼有脾虛證候,又當補運兼施,其中最為常用的是益氣助運法、養胃助運法。
1. 燥濕運脾法
脾主運化,包括運化水濕和水谷精微兩方面。暑濕當令,或貪食生冷瓜果,則濕從外侵;脾弱失運,水濕不化,則濕自內生。脾性喜燥而惡濕,濕性膩滯,蘊阻中州則脾氣受困,輸運無權。本證好發于夏令,每見胸悶納呆,泛惡嘔吐,脘痞腹脹,口膩不渴,小便短少,大便泄瀉,舌苔厚膩等癥。在泄瀉、厭食、嘔吐、疰夏等病證中常有此種證候。
欲解脾困,需化其濕。《素問·至真要大論》云:“濕淫于內,治以苦熱……以苦燥之,以淡泄之。”化濕之法,一為芳化燥濕,使濕濁內消,如局方不換金正氣散,常用藥蒼術、佩蘭、藿香、厚樸、白豆蔻、半夏等,其中蒼術一味,功專入脾,燥濕寬中,其性走而不守,尤屬要藥。二為淡滲利濕,使濕從下泄,如四苓散、六一散,常用藥車前子、澤瀉、茯苓皮、豬苓、山藥、通草、滑石等。若濕蘊化熱,當再配伍黃芩、青蒿、薏苡仁、茵陳等藥。
2. 消食運脾法
小兒飲食不節,或家長喂養不當,以致食滯傷脾,是小兒脾胃病最常見的病因。脾性喜運而惡滯,乳食停滯于中,壅積胃脘,礙阻脾氣,失其運達之能。故調脾必兼和胃,消除乳食停積,方可舒展脾氣。斯證每見脘腹脹滿,噯氣酸餿,泛惡,腹痛,泄瀉,大便腐臭,夾殘渣或奶瓣,舌苔多垢膩。積滯,傷食吐、傷食瀉,食積腹痛,疳積證等,概由傷于乳食而患。
運脾開胃,化食消積,按傷乳、傷食之不同而分別處治。乳積見于嬰兒,體質柔嫩,宜緩緩消之,兼顧胃氣,常用消乳丸、八珍糕。食積者,多見于較大兒童,可用保和丸、大山楂丸等。前人經驗,麥芽擅消乳積,六神曲善消谷食積,雞內金能磨堅消積,山楂、莪術消積兼散瘀滯,谷芽和中下氣,蒼術消補兼施,可供斟酌選用。五谷蟲能消人之脾胃未化食物,為健脾化食,去熱消疳良藥,值得應用。
積滯之證,以消為主。辨別有積無積,須視脘腹滿與不滿,腹滿者多為有積。有無飲食過度病史,亦資參證。然飲食過度,以往皆指量之過度,而今質之過度,幾成時弊,不少家長盲目追求高營養食品,甚至給孩子濫服補藥,大大超過脾胃耐受能力,使一些患兒有形之積未著,脾胃已受傷殘。對于這類患兒,節食至關緊要。使用消積藥物,需要顧及脾氣,壯者開胃便能運脾,虛者當健脾開胃兼施。又有外感,內傷諸病兼夾食滯,應以解表和中、抑肝和胃、宣肺開胃、益氣消導、活血散積等法隨證應對。
3. 理氣助運法
脾主健運,必須氣機條達。若因受寒凝滯,或食積中阻,氣道壅塞,運行不利,則脾氣郁遏。脾喜舒而惡郁,氣滯不行,則水谷不運,清濁不行。癥見納呆脘脹,叩之如鼓,噯氣腹痛,得矢氣或便泄后脹痛減輕。多種脾胃病證中均可見到這種證候,尤其是有脘腹脹滿、疼痛癥狀者,必與氣機郁滯有關。
理氣導滯,開郁助運,多用辛香之品,有行氣、消脹、止痛之功,方如木香檳榔丸,常用藥陳皮、木香、枳殼、枳實、檳榔、丁香、萊菔子等。其中,陳皮、丁香兼能降逆止嘔,木香、萊菔子功擅除脹止痛,枳殼、檳榔通達腸腑,檳榔、使君子兼驅蟲積,可隨證選用。
理氣一法,不常單用。中焦氣滯,每因濕濁、食滯、痰飲、氣虛等因素形成,故多在針對病因治療的基礎上配用辛香理氣之品。異功散、補中益氣湯之用陳皮,歸脾湯之用木香,參苓白術散之用砂仁,俱為補脾之中配以行氣,令補而不滯。保和丸用陳皮、萊菔子,為消食與理氣配伍;藿香正氣散用大腹皮、陳皮,六和湯用砂仁、厚樸,為燥濕與理氣配伍;枳實理中丸用枳實,為溫脾中配以行氣,以助運行。故凡扶正補益及消食、化濕等多種方劑之中,皆常配伍一二味理氣之品,能行氣滯,舒脾郁,助藥力。
理氣之藥,不宜過用,辛香耗散,有傷氣之虞。有咽干唇燥,舌紅少津,舌苔光剝者,系脾胃陰虧,亦不宜再用香燥,耗竭其津,確因證情需要時,可于香櫞、佛手、豆蔻殼、砂仁殼等不過于溫燥的理氣藥物中選配。
4. 溫運脾陽法
脾為太陰濕土,得陽始運,舉凡脾胃受納、腐熟、轉輸等各項功能,皆以陽氣為本。溫中之法,為脾臟虛冷而設,病因每為腹部中寒,或貪飲生冷,或由久瀉等久病傷及脾陽。脾喜溫而惡寒,中土虛寒,蒸騰鼓動無力,可見面
少華,怯冷乏力,脘腹冷痛,喜熱喜按,食欲不振,食后飽脹,口泛清涎,大便溏薄,小便清長,舌質淡,苔白潤等癥。滯頤、久瀉、慢性腹痛、疳腫脹、慢驚風等病證常見到這種證候。

陽虛陰寒凝聚,當釜底加薪,暖脾溫臟振奮中陽,驅除陰霾。溫運脾陽以理中丸為代表方,常用藥物如黨參、干姜、白術、砂仁、吳茱萸、益智仁、肉豆蔻、附子等。如屬脾土虛寒,口涎或尿頻失攝,用縮泉丸溫陽縮泉;陽虛水泛,肢腫腹脹,用實脾飲溫陽利水;陽衰而慢脾風用固真湯溫脾消風。脾、腎為先、后二天,脾陽久虛,必累及腎陽,腎陽式微,亦無以鼓舞脾陽,故病程較久者,多屬脾腎兩虛。虛寒腹痛用附子理中湯,虛寒久瀉用四神丸,陽虛水腫用真武湯,皆為脾腎并治常用效方。
5. 益氣助運法
用于脾氣虧虛、運化失健證。癥見面色少華,形體消瘦,毛發不澤,精神不振,乏力易汗,易罹外感,納呆厭食,大便不化,每于食后作瀉,舌質淡、苔薄白。此證常由厭食、泄瀉等病久延不愈,或先天稟賦不足、后天護養失宜形成。其證屬虛,當予補脾益氣,但因運化力弱,忌用壅補,純補則更礙氣機,雖補而不受。宜取健脾益氣、理氣開胃之補運兼施法,則補而不滯,生化有源。方如異功散加味,即于補脾益氣之外配以行氣、開胃之品。
6. 養胃助運法
用于胃陰不足、運化失健證。癥見納谷呆鈍,口干多飲,夜寐不實,大便干結,尿少色黃,手足心熱,舌質紅、少津,苔少或光剝。胃陰不足患兒有素體因素,有因熱病或過食煎炸炒香食品、過服溫燥藥物傷陰者。胃為陽腑,體陽而用陰,陰分不足,胃失濡潤,亦不能受納和腐熟水谷。胃陰不足治當養陰,但宜清補而不宜膩補,過用滋膩則足以礙脾。《類證治裁·脾胃論治》曰:“治胃陰虛不饑不納,用清補,如麥冬、沙參、玉竹、杏仁、白芍、石斛、茯神、粳米、麻仁、扁豆。”于清補之外,又須略佐助運而不過于溫燥之品,如谷芽、麥芽、山楂、香櫞皮、佛手、淮山藥之類。
(四) 補脾養胃法
補脾養胃法系具有補脾益氣、養脾生血、滋補脾陰、溫補脾陽作用的治法,用于各種脾虛證候。脾胃虛弱疾病均需應用此法,因脾虛而造成諸臟失養發生的其他各類疾病亦常用到此法。補脾養胃法不可用于純實無虛之證,在兒科還要特別注意補不礙滯,以免壅滯中焦、妨礙脾運。錢乙于《太平惠民和劑局方》四君子湯中加陳皮一味而成異功散,就是他在兒科應用補脾益氣法時也注意適當加味助運之品的實例。
1. 補脾益氣法
用于脾氣虛弱證。癥見面色萎黃,形體消瘦,食欲不振,食后脘脹,倦怠乏力,大便溏薄,舌質淡,舌苔薄,脈無力,指紋淡。常見于疳證、厭食、泄瀉等病證。以四君子湯為主方。常用藥有黨參、太子參、茯苓、白術、黃芪、扁豆、甘草、陳皮等。
2. 養脾生血法
用于脾血虧虛證。癥見頭暈眼花,面黃無華,唇指色淡,心悸少寐,舌質淡,舌苔少,脈細數,指紋淡。常見于貧血、疳證等病證。以四物湯為主方。常用藥有當歸、白芍、熟地黃、川芎、阿膠、黃精、雞血藤等。
3. 滋補脾陰法
用于脾陰不足證。癥見口干舌燥,喜飲水,或有干嘔呃逆,大便燥結,面色潮紅,舌質紅干,苔少或花剝,脈細數,指紋淡紫。常見于胃脘痛、厭食、便秘等病證。以益胃湯為主方。常用藥有沙參、麥冬、玉竹、生地黃、山藥、首烏、松子仁、白術等。
4. 溫補脾陽法
用于脾陽虛弱證。癥見面白少華,神疲乏力,少氣懶言,形寒食少,腹中冷痛,腸鳴泄瀉,飲食不化,舌質淡,苔薄白,脈無力,指紋淡紅。常見于腹痛、胃脘痛、滯頤、泄瀉、疳證等病證。以附子理中湯為主方。常用藥有煨姜、益智仁、黨參、砂仁、烏藥、肉豆蔻、附子等。
(五) 清脾瀉胃法
清脾瀉胃法用于脾胃實熱證,屬于清臟腑熱之列。熱之來源,有外感、內傷之分,但小兒脾胃實熱證以外感邪熱所傷居多,從口而入者首先犯胃。兒科常見如熱積陽明、脾熱熏竅、濕熱困脾、胃熱熏灼、腸腑燥熱等證候,均需要應用清泄陽明、清脾散火、清化濕熱、清胃泄熱、通腑泄熱諸法,以清利脾胃腸腑。
1. 清泄陽明法
用于陽明實熱證。癥見壯熱面赤,出汗,口舌干燥,煩渴引飲,舌質紅,舌苔黃,脈洪大。常見于各種外感熱病傳于陽明氣分。以白虎湯為主方。常用藥石膏、知母、甘草、粳米、竹葉、寒水石等。
2. 清熱瀉脾法
用于脾熱熏竅證。癥見鵝口瘡白屑滿布口舌,或口瘡黏膜紅赤,灼熱疼痛,惡進飲食,口臭,涎多,牙齦紅腫,可兼發熱,面赤唇紅,大便秘結,舌質紅,舌苔黃,脈數,指紋紫滯。常見于鵝口瘡、口瘡、滯頤等病證。以清熱瀉脾散為主方。常用藥黃連、梔子、黃芩、石膏、生地、大黃等。
3. 清熱化濕法
用于濕熱困脾證。癥見發熱汗出而熱不解,口渴不欲多飲,心煩脘痞,惡心嘔逆,小便短赤,大便瀉而不爽,舌質紅,苔黃膩,脈滑數。常見于嘔吐、泄瀉、厭食、腹痛等病證。以連樸飲為主方。常用藥黃連、豆豉、佩蘭、竹茹、薏苡仁、厚樸、六一散等。
4. 清胃瀉熱法
用于胃熱熏灼證。癥見口氣熱臭,牙齦紅腫,牙宣出血,唇舌腫痛,口干舌燥,舌紅少苔,脈滑大而數,指紋紫。常見于胃脘痛、齦癰、齒衄等病證。以清胃散為主方。常用藥黃連、黃芩、生地、牡丹皮、升麻、石膏、大黃等。
5. 通腑泄熱法
用于陽明腑實證。癥見大便不通,腹部堅滿,腹痛拒按,或有高熱不退,譫語汗出,舌苔黃燥起刺或焦黑燥裂,脈沉實。常見于多種外感熱病中,便秘、口瘡、腸結等病證。以大承氣湯為主方。常用藥大黃、芒硝、枳實、瓜蔞子、厚樸、甘草等。
6. 清腸化濕法
用于腸腑濕熱證。癥見腹痛泄瀉,便如稀水,氣味熱臭,或下痢膿血相兼、里急后重,肛門灼熱,小便短赤,口渴引飲,舌苔黃膩等。常見于泄瀉、痢疾等病證。以葛根黃芩黃連湯、白頭翁湯為主方。常用藥葛根、黃芩、黃連、苦參、馬齒莧、白頭翁等。
參考文獻
[1] 汪受傳.運脾蠡言[J].陜西中醫函授,1990,(5):15.
[2] 汪受傳.滋脾養胃法在兒科臨床上的運用[J].中醫函授通訊,1993,12(4):1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