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十二、 消、導、清三法論治積滯

積滯是指小兒傷于乳食,停聚中脘,積而不化,氣滯不行所致的一種脾胃病癥。臨床以脘腹脹滿,不思乳食,食而不化,睡臥不寧,大便不調等為主要特征。“積”,指聚集;“滯”,指停滯。積滯是兒科臨床常見病,根據小兒生理病理特點以及積滯病因病機的研究發現:小兒積滯以積滯化熱證居多,提出“消積必須導滯,導滯常兼清熱”的消、導、清三法作為治療小兒積滯的基本方法。

(一) 古代醫家對積滯治法的認識

積滯治法,古人根據其證候的輕重,治法有磨積、消積、化積、下積之說。如《小兒藥證直訣·積痛》云:“口中氣溫,面黃白,目無精光,或白睛多,及多睡,畏食,或大便酸臭者。當磨積,宜消積丸;甚者,當白餅子下之;后和胃。”《幼科類萃·傷積門》云:“初得之時,不問乳積、食積、氣積,并以木香丸、消乳丸之類……大凡小兒肚腹或熱、或脹、或硬,皆由內實,法當疏利下之。故東垣云:食者有形之物,傷之則宜損其谷,其次莫若消導,丁香爛飯丸、枳術丸之類主之;稍重則攻化,三棱消積丸、木香見 丸之類主之;尤重則或吐或下,瓜蒂散、備急丸之類主之,以平為期。”《保嬰撮要·積滯》云:“初患元氣未損之時,或腹脹作痛,大小便不利者,先用白餅子或木香檳榔丸下之;下后,以白術散或五味異功散和之。”《醫宗金鑒·幼科雜病心法要訣·積滯門》云:“小兒恣意肥甘生冷,不能運化,則腸胃積滯矣。其證頭溫,腹熱,大便酸臭,噯氣,惡食,煩不安眠,口干作渴。滯輕者,宜木香大安丸消導之;滯重便秘者,宜小承氣湯攻下之。”《幼幼集成·食積證治》云:“夫飲食之積,必用消導。消者散其積也;導者行其氣也。”《幼幼集成·傷食證治》云:“《經》謂傷之輕者,損谷則愈矣。損之不減,則用胃苓丸以調之;調之不減,則用保和丸以導之;導之不去,則攻下之。輕則木香檳榔丸;重則消積丸。”提出了辨別積滯證候及其治法、方劑選用的種種方法。

(二) 消積必須導滯,導滯常兼清熱的消、導、清三法

所謂“消”有內消、化除之意,如用炒麥芽、炒谷芽、焦六神曲、焦山楂、雞內金等消乳消食化積即是此意。積滯的治療,歷來以“積者消之”為原則,如何消之?內消其積固為常法,而乳食積滯為有形實邪,單純內消,往往難見速效,必使邪有去路,才能驅其有形之積,促使病情迅速好轉。祛其食積,遵六腑以通為用,胃以通降為順之義,以導滯下積最為合拍,故“消積必須導滯”,消、導為治療積滯的常用治法。胃主受納,即攝納食物,納入之后,又必須分清別濁,吸其精華,降其糟粕。有入有出,出而復入,除濁納新,是脾胃后天之本,升降生化的基本過程。胃喜通利而惡壅滯,積滯胃脘,只入不出,或入而少出,就無法再入,欲達平衡,就必須使已停之“滯”下導,即為導滯。“導”者通導,下行也,如用檳榔、大黃、枳實、萊菔子等。積滯既停,脾運已損,欲消其積,必內消其積與導其下行并舉,方能及時見效,所以消積、導滯常同時并用。古人治療積滯就十分重視消積導滯,常消、導并提。《慎齋遺書·傷食》說:“食積停痰,氣實之人二陳湯,隨所傷之物加以消導,如傷肉食加山楂、神曲、草果;傷米食加山楂、麥芽;傷面食加神曲、萊菔子;大便堅硬加大黃,性熱者少加黃連……”
積滯內停,郁必化熱,消導積滯則內熱蘊蒸無源,郁熱清解則有助于積滯消減,故“導滯又常兼清熱”。綜觀古人治療積滯的經典方,如保和丸為消導的代表方,方中六神曲、山楂消積,萊菔子、陳皮行氣導滯,連翹清熱解郁。木香檳榔丸為導滯的代表方,方中大黃、檳榔攻下導滯,兼清熱,六神曲消積。再如枳實導滯丸、推氣丸、檳榔丸、消積丸、下積丸等,均消、導并用,且必佐清熱之品。由此可見,古人雖然沒有專門提出導滯清熱的治法,但實際上在治療積滯的組方用藥上無不兼用清熱之藥,消積必須導滯,消積導滯方中又常有苦寒而兼有清熱之功者。這也是符合積滯臨床證候特點和小兒體質特點的。消積必須導滯,導滯常兼清熱,消、導、清三法合用也就成了積滯的治療大法。

(三) 消、導、清三法在現代臨床上的運用

現代臨床研究報道,采用消、導、清三法治療小兒積滯化熱證應用普遍,收效良好。楊斌治療小兒積滯分別采用消導、清利、行氣、破積、通下、祛濕等法,獲得滿意療效。畢可恩對食積化熱治以消積清熱生津湯,藥用焦山楂、檳榔、炒萊菔子、連翹、天冬、麥冬、玉竹;若舌紅剝脫苔或無苔者,用清熱生津湯,藥用沙參、玉竹、天門冬、麥冬、連翹、石膏。梁宗翰認為治療小兒積滯化熱證,尤妙在以消食導滯為主,而佐以辛溫芳宣及苦寒清降之品。常用藥如焦六神曲、焦麥芽、焦山楂、萊菔子、藿香、佩蘭、草豆蔻、黃連、蓮子心等。周一平用柴胡黃連湯加味治療小兒積滯30例,該方主要由柴胡、胡黃連、法半夏、山藥、厚樸、木香、山楂、麥芽、六神曲、甘草組成,并隨證加減。結果治愈26例、好轉4例,有效率100.0%。張介安等對單純食滯用消食散(厚樸、茯苓、陳皮、廣木香、檳榔、六神曲、谷芽、麥芽、石斛、燈芯),食滯發熱加石膏、連翹;其他亦隨證加減。共治1000例,痊愈914例、好轉57例、無效29例。
我們在臨床及新藥研究中,對于小兒積滯均常用消積、導滯、清熱法。其中消乳積常用消乳丸,藥取炒麥芽、炒谷芽、砂仁、焦六神曲、香附等;消食積常用保和丸,藥取焦山楂、焦六神曲、半夏、陳皮、雞內金、茯苓等;導滯下積常用木香檳榔丸,藥取木香、檳榔、枳實、莪術、萊菔子、大黃等;清化食積蘊熱選加連翹、黃連、佩蘭、胡黃連、黃芩等。均隨證選方配伍用藥。
綜上所述,積滯是兒科臨床常見病、多發病,積滯化熱證又是臨床常見證型。我們根據積滯化熱的病因病機和臨床表現,提出“消積必須導滯、導滯常兼清熱”的觀點,用消、導、清三法治療小兒積滯化熱證,并據此立法選方用藥,經臨床觀察和研究,結果表明其療效顯著,安全可靠。

參考文獻

[1] 楊斌,石力軍.小兒積滯辨治[J].湖南中醫雜志,1994,10(4):20-21.
[2] 畢可恩.小兒食積的階段性研究[J].中醫藥研究,1992,(2):24-25.
[3] 張綱,馬杰,梁躍華,等.梁宗翰老中醫治療小兒積滯經驗[J].遼寧中醫雜志,1986,(2):14-15.
[4] 周一平.柴胡黃連湯加味治療積滯30例[J].黑龍江中醫藥,1999,(2):39-40.
[5] 張介安,蔡根興.消食散治療小兒食滯1000例[J].遼寧中醫雜志,1982,(8):15.
[6] 趙霞,汪受傳.清熱化滯顆粒治療小兒積滯化熱證211例臨床觀察[J].中醫雜志,2003,44(10):758-759.
主站蜘蛛池模板: 兴宁市| 漳浦县| 开平市| 陈巴尔虎旗| 车致| 尼勒克县| 乐东| 霍州市| 墨玉县| 临夏县| 灵璧县| 新民市| 保定市| 东乌| 大关县| 孟州市| 大余县| 濮阳市| 林周县| 衡南县| 滦南县| 台北市| 正安县| 宁津县| 资阳市| 昭觉县| 巴彦淖尔市| 鲜城| 孟津县| 志丹县| 成武县| 紫金县| 乌苏市| 库伦旗| 信阳市| 宜川县| 襄垣县| 苏尼特右旗| 澄迈县| 武川县| 祁东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