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雷火灸療法
- 趙時碧主編
- 7617字
- 2021-04-16 20:20:37
第五節 經 絡 學 說
經絡學說是指對人體經絡系統的生理功能與臟腑之間的關系以及病理變化研究的學說。經絡學說組成有十二正經、奇經八脈、十五絡脈、十二經別、十二經筋、十二皮部。它是中醫理論基礎的重要組成部分,對臨床實踐起著指導作用,尤其是對灸療治病方面有著重要臨床意義。
1. 生理方面
經絡聯系人體內各個臟腑組織器官,起到感應傳導、通理氣血及調節人體各個功能的作用。中醫學認為五臟六腑、四肢、皮、肉、筋、脈、骨、九竅(眼、耳、口、鼻、前陰、后陰)、毛孔等各種器官組織,有著各種不同的生理功能,進行著有機的整體活動,使人體保持著統一協調的作用,有機的生命統一整體,是靠各個器官相互聯系、配合的作用來完成的。
2. 病理方面
在病理情況下,經絡就成為病邪傳入和反應病變的路徑,如《素問·皮部論》云:“邪客于皮則腠理開,開則邪入客于絡脈,絡脈滿則注于經脈,經脈滿則入舍于臟腑也。”由于經絡是聯系內外上下器官的統一整體,若內臟的病變也可通過經絡的傳導反應于體表,表現在相關的部位或孔竅,這就是應用在辨證方面的依據。
3. 治療方面
雖適用于臨床各科的治療及藥物的應用,但在指導灸療治療也有著特殊的重要意義。
一、 十二正經
包括手三陰、手三陽、足三陰和足三陽等。①手三陰:手太陰肺經、手少陰心經、手厥陰心包經;②手三陽:手陽明大腸經、手太陽小腸經、手少陽三焦經;③足三陰:足太陰脾經、足少陰腎經、足厥陰肝經;④足三陽:足陽明胃經、足太陽膀胱經、足少陽膽經。
(一) 手三陰
1. 手太陰肺經
①起始于中焦胃部,向下散絡大腸,回過來沿著胃上口,②穿過膈肌,屬于肺臟,③從肺系——氣管、喉嚨部橫出腋下(中府、云門),④下循上臂內側,走手少陰、手厥陰經之前(天府、俠白),⑤下向肘內(尺澤),沿前臂內側橈骨邊緣(孔最),⑥進入寸口——橈動脈搏動處(經渠、太淵),上向大魚際部,沿邊際(魚際),出大指的末端(少商)。腕后一支:⑦從腕后(列缺)分出,走向食指內(橈)側,出于末端(接手陽明大腸經)(圖3-4)。

圖3-4 手太陰肺經
主要病癥:咳嗽、氣喘、咯血,咽喉腫痛,胸部脹滿,胸悶,缺盆疼痛,手臂內側前緣疼痛及肩背部痛,心煩,或掌心發熱等。
2. 手少陰心經
①起始于心中,出來屬于心臟的系帶(與他臟相連的組織);②下過膈肌,散絡小腸。上行的一支:③從心臟的系帶部向上夾咽喉,而與眼腦的系帶(目系)相聯系。外行的主干:④從心系(心臟的系帶)上行至肺,向下出于腋下(極泉);⑤沿上臂內側后緣,走手太陰、手厥陰經之后(青靈);⑥下向肘內(少海),沿前臂內側后緣(靈道、通里、陰郄、神門);⑦到掌后豌豆骨部進入掌內后邊(少府),沿小指的橈側出于末端(少沖,接手太陽小腸經)(圖3-5)。

圖3-5 手少陰心經
主要病癥:耳聾、目黃、咽痛,下頜及頸部脹痛,肩、臂外側后緣疼痛或厥冷,胸脅疼痛,腹痛,腹脹,尿頻;心口痛,口渴欲飲;還可發為前臂部的氣血阻逆,麻木、手掌心熱等癥。
3. 手厥陰心包經
①起始于胸中,淺出屬于心包,通過膈肌,經歷胸部、上腹和下腹,散絡上、中、下三焦。 胸部一支:②沿胸內出脅部,③當腋下三寸處(天池)向上到腋下,④沿上臂內側(天泉),行于手太陰、手少陰之間,⑤進入肘中(曲澤),下向前臂,走兩筋(橈側腕屈肌腱與掌長肌腱)之間(郄門、間使、內關、大陵),⑥進入掌中(勞宮),沿中指橈側出于末端(中沖)。掌部一支:⑦從掌中分出,沿無名指出于末端(接手少陽三焦經)(圖3-6)。
主要病癥:心悸、心煩、心前區痛、胸悶、精神失常、腋腫、肘臂拘急、掌心發熱、面赤、眼睛昏黃、喜笑不止等。

圖3-6 手厥陰心包經
(二) 手三陽
1. 手陽明大腸經
①從食指末端起始(商陽),沿食指橈側緣(二間、三間)出第一、二掌骨間(合谷),②進入兩筋(拇長伸肌腱和拇短伸肌腱)之間(陽溪),沿前臂橈側(偏歷、溫溜、下廉、上廉、手三里),③進入肘外側(曲池、肘髎),經上臂外側前邊(手五里、臂臑),④上肩,出肩峰部前邊(肩髃、巨骨,會秉風),向上交會頸部(會大椎),⑤下入缺盆(鎖骨上窩),⑥散絡肺,通過橫膈,屬于大腸。上行的一支:⑦從鎖骨上窩上行頸旁(天鼎、扶突),通過面頰,進入下齒槽,出來夾口旁(會地倉),交會人中部(會水溝)——左邊的向右,右邊的向左,上夾鼻孔旁(口禾髎、迎香,接足陽明胃經)(圖3-7)。
主要病癥:下牙痛、咽喉腫痛、鼻衄、鼻流清涕、口干、頸腫痛、上肢伸側前緣及肩部疼痛或運動障礙,大指側的次指(食指)痛而不好運用等。
2. 手太陽小腸經
①起始于小指外側末端(少澤),沿手掌尺側(前谷、后溪),上向腕部(腕骨、陽谷),②出尺骨小頭部(養老),直上沿尺骨下邊(支正),③出于肘內側,當肱骨內上髁和尺骨鷹嘴之間(小海),向上沿上臂外后側,④出肩關節部(肩貞、臑俞),繞肩胛(天宗、秉風、曲垣),交會肩上(肩外俞、肩中俞;會附分、大杼、大椎),⑤進入缺盆(鎖骨上窩),散絡于心,沿食道,通過膈肌,到胃(會上脘、中脘),屬于小腸。上行的一支:⑥從缺盆上行,沿頸旁(天窗、天容),上向面頰(顴髎),到外眼角(會瞳子髎);彎向后(會和髎),進入耳中(聽宮)。又一支脈:⑦從面頰部分出,上向顴骨,靠鼻旁到內眼角(會睛明,接足太陽膀胱經)。此外,小腸與足陽明胃經的下巨虛脈氣相通(圖3-8)。

圖3-7 手陽明大腸經
主要病癥:耳聾、目黃、咽痛、下頜及頸部腫痛,肩、臂側后緣疼痛,腹痛、腹脹、尿頻等。
3. 手少陽三焦經
①起始于無明指末端(關沖),上行小指與無名指之間(液門),②沿著手背(中渚、陽池),出于前臂伸側兩骨(尺骨、橈骨)之間(外關、支溝、會宗、三陽絡、四瀆),③向上通過肘尖(天井),沿上臂外側(清冷淵、消濼),向上通過肩部(臑會、肩髎),④交出足少陽經的后面(天髎,會秉風、肩井、大椎),⑤進入缺盆(鎖骨上窩),分布于膻中(縱隔中),散絡于心包,⑥通過膈肌,廣泛屬于上、中、下三焦。胸中一支:⑦從膻中上行,出鎖骨上窩,⑧上向后項,聯系耳后(天牖、翳風、瘛脈、顱息),⑨直上出耳上方(角孫,會頷厭、懸厘、上關),彎下向面頰,至眼下(顴髎)。耳后一支:⑩從耳后進入耳中,出耳前(和髎、耳門,會聽宮),經過上關前,交面頰,到外眼角(絲竹空,會瞳子髎,接足少陽膽經)。此外,三焦與足太陽膀胱經的委陽脈氣相通(圖3-9)。

圖3-8 手太陽小腸經
主要病癥:耳聾、耳鳴、咽喉腫痛、目外眥痛、頰腫,耳后、肩臂、肘部外側疼痛,小便不利、水腫、遺尿、腹脹等。
(三) 足三陰
1. 足太陰脾經
①起始于大趾末端(隱白),沿大趾內側赤白肉際(大都),經骸骨(第一跖骨小頭)后(太白、公孫),②上向內踝前邊(商丘),③上小腿內側,沿脛骨后(三陰交、漏谷),交出足厥陰肝經之前(地機、陰陵泉),④上膝股內側前邊(血海、箕門),⑤進入腹部(沖門、府舍、腹結、大橫;會中極、關元),⑥屬于脾,散絡于胃(腹哀,會下脘、日月、期門),⑦通過膈肌,夾食道旁(食竇、天溪、胸鄉、周榮,絡大包,會中府),⑧連舌根,散布舌下。腹部一支:⑨從胃部分出,上過膈肌,流注心中(接手少陰心經)(圖3-10)。
主要病癥:胃脘痛、腹脹、食則嘔吐、噯氣、便溏、黃疸、倦怠乏力、肢體沉重、舌本強、下肢內側厥冷或腫痛、足趾運動障礙等。

圖3-9 手少陽三焦經
2. 足少陰腎經
①起始于小腳趾下邊,②斜行向腳底心(涌泉),出于舟骨粗隆下(然谷、照海、水泉),沿內踝之后(太溪),分支進入腳跟中(大鐘);③上向小腿內(復溜、交信;會三陰交),出腘窩內側(筑賓、陰谷),上大腿內后側,④通向脊柱(會長強),屬于腎,散絡膀胱(肓俞、中注、四滿、氣穴、大赫、橫骨;會關元、中極)。上行一支:⑤從腎向上(商曲、石關、陰都、通谷、幽門),通過肝、膈,進入肺中(步廊、神封、靈墟、神藏,彧中、俞府),⑥沿著喉嚨,夾舌根旁(通廉泉)。胸部一支,⑦從肺出來,散絡于心,流注于胸中(接手厥陰心包經)(圖3-11)。
主要病癥:氣短喘促、咳嗽咯血、頭昏目眩、舌干、咽喉腫痛、腰痛、尿頻、遺尿、遺精、陽痿、小便不利、大便秘結或泄瀉、月經不調、脊或股內后側緣疼痛、下肢無力、足心熱等。
3. 足厥陰肝經
①起始于大趾背毫毛部(大敦),向上沿著足背上邊(行間、太沖),離內踝一寸處(中封),上向小腿內側(會三陰交,經蠡溝、中都、膝關),于內踝上八寸處交出足太陰脾經之后,②上腘內側(曲泉),沿著大腿內側(陰包、足五里、陰廉),③進入陰毛中,環繞陰部,④至小腹(急脈,會沖門、府舍、曲骨、中極、關元),夾胃旁,屬于肝,散絡于膽(章門、期門);⑤向上通過膈肌,分布脅肋部,⑥沿氣管之后,向上進入頏顙(喉頭及鼻咽部),連接目系(眼腦的聯系),⑦上行出于額部,與督脈交會于頭頂。頭部一支:⑧從目系下向頰里,環繞唇內。腹部一支:⑨從肝分出,通過膈肌,向上流注于肺(接手太陰肺經)(圖3-12)。

圖3-10 足太陰脾經

圖3-11 足少陰腎經
主要病癥:脅肋脹痛、胸悶、嘔吐、泄瀉、巔頂痛、疝氣、小便不通、遺尿、少腹脹痛、腰痛、月經不調、精神失常等。

圖3-12 足厥陰肝經
(四) 足三陽
1. 足陽明胃經
①起始于鼻旁(會迎香),②交會鼻根
中,旁會足太陽經(會睛明),③向下沿鼻外側(承泣、四白),進入上齒槽中(巨髎),回出來夾口旁(地倉),環繞口唇(會人中),向下交會于頦唇溝(會承漿);④退回來沿下頜出面動脈部(大迎),再沿下頜角(頰車),上耳前(下關),經顴弓上(會上關、懸厘、頷厭),沿發際(頭維),至額顱中部(會神庭)。頸部一支:⑤從大迎前向下,經頸動脈部(人迎),沿喉嚨(水突、氣舍,一說會大椎),⑥進入缺盆(鎖骨上窩部),⑦通過膈肌,屬于胃(會上脘、中脘),散絡于脾,⑧外行的主干:從鎖骨上窩(缺盆)向下,經乳中(氣戶、庫房、屋翳、膺窗、乳中、乳根),向下夾臍兩旁(不容、承滿、梁門、關門、太乙、滑肉門、天樞、外陵、大巨、水道、歸來),進入氣街(腹股溝動脈部氣沖穴)。內行一支:⑨從胃口向下,沿腹里,⑩至腹股溝動脈部與前者會合。——由此下行經髖關節前(髀關),到股四頭肌隆起處(伏兔、陰市、梁丘),下向膝髕中(犢鼻)
沿脛骨外側(足三里、上巨虛、條口、下巨虛),下行足背(解溪、沖陽),進入中趾內側趾縫(陷谷、內庭),出次趾末端(厲兌)。小腿部一支:
從膝下三寸處(足三里)分出(豐隆),向下進入中趾外側趾縫,出中趾末端。足背一支
從足背部(沖陽)分出,進大趾趾縫,出大趾末端(接足太陰脾經)(圖3-13)。




主要病癥:腸鳴腹脹、水腫、胃痛、嘔吐、消谷善饑、口眼
斜、咽喉腫痛、鼻衄、高熱、汗出、頭痛、發狂,以及本經循行部位的疼痛。

2. 足太陽膀胱經
①起始于眼內角(睛明),上行額部(攢竹、眉沖、曲差;會神庭、頭臨泣),交會于頭頂(五處、承光、通天;會百會)。頭旁一支:②從頭頂分到耳上角(會曲鬢、率谷、浮白、頭竅陰、完骨)。直行主干:③從頭頂入內絡于腦(絡卻、玉枕;會腦戶、風府),復出項部(天柱),分出下行,④內側一支:沿肩胛內側,夾脊旁(會大椎、陶道;經大杼、風門、肺俞、厥陰俞、心俞、督俞、膈俞),到達腰中(肝俞、膽俞、脾俞、胃俞、三焦俞、腎俞),進入脊旁筋肉,⑤絡于腎,屬于膀胱(氣海俞、大腸俞、關元俞、小腸俞、中膂俞、白環俞)。⑥腰部一支:從腰中(腎俞)分出,夾脊旁,通過臀部(上髎、次髎、中髎、下髎、會陽、承扶),進入腘窩中(殷門、委中)。⑦背部外側一支:從肩胛內緣分別下行,通過肩胛(附分、魄戶、膏肓俞、神堂、
、膈關、魂門、陽綱、意舍、胃倉、肓門、志室、胞肓、秩邊),⑧經過髖關節部(會環跳穴),沿大腿外側后邊下行(浮郄、委陽),與前者會合于腘窩中(委中)——⑨由此向下通過腓腸肌部(合陽、承筋、承山),出外踝后方(飛揚、跗陽、昆侖),⑩沿第五跖骨粗隆(仆參、申脈、金門、京骨),到小趾的外側(束骨、足通谷、至陰,下接足少陰腎經)(圖3-14)。


主要病癥:小便不通、遺尿、癲狂、瘧疾、目痛、見風流淚、鼻塞多涕、鼻衄、頭痛、項強,背、腰、臂部以及下肢后側本經循行部位疼痛等。

圖3-13 足陽明胃經

圖3-14 足太陽膀胱經
3. 足少陽膽經
①起始于外眼角(瞳子髎),上行到額角(頷厭、懸顱、懸厘、曲鬢,會頭維、和髎、角孫),下耳后(率谷、天沖、浮白、頭竅陰、完骨、本神、陽白、頭臨泣、目窗、正營、承靈、腦空、風池),沿頸旁,行手少陽三焦經之前(經天容),②至肩上退后,交出手少陽三焦經之后(會大椎,經肩會,會秉風),③進入缺盆(鎖骨上窩)。耳后一支:④從耳后進入耳中(會翳風),走耳前(聽會、上關;會聽宮、下關),至外眼角后。面部一支:⑤從外眼角分出,下向大迎,會合手少陽三焦經至眼下;⑥下邊經過頰車(下頜角),下行頸部,⑦會合于缺盆(鎖骨上窩)。由此下向胸中,通過膈肌,散絡于肝,屬于膽;沿脅里,出于氣街(腹股溝動脈處),繞陰部毛際,⑧橫向進入髖關節部。外行主干;⑨從鎖骨上窩(缺盆)下向腋下(淵液、輒筋、會天池),⑩沿胸側,過季脅(日月、京門,會章門),向下會合于髖關節部(帶脈、五樞、維道、居髎、環跳)。
由此向下,沿大腿外側(風市、中瀆),出膝外側(膝陽關),下向腓骨小頭前(陽陵泉),直下到腓骨下段(陽交、外丘、光明、陽輔、懸鐘),下出外踝之前(丘墟)
沿足背進入第四趾外側(足臨泣、地五會、俠溪、足竅陰)。足背一支:
從足背分出(足臨泣),進入大趾趾縫間,沿第一、二跖骨間,出趾端,回轉來通過爪甲,出于趾背毫毛部(接足厥陰肝經)(圖3-15)。



主要病癥:往來寒熱,口苦,目眩,視物不清,脅痛,偏頭痛、缺盆痛、腋窩痛,目外眥痛,瘧疾,股、膝、小腿外側及第四足趾處疼痛或運動障礙等。
二、 奇經八脈
奇經八脈是督脈、任脈、沖脈、帶脈、陰維脈、陽維脈、陰蹺脈、陽蹺脈的總稱。它們與十二正經不同,既不直屬臟腑,又無表里配合關系。主要有調節十二經氣血的功能。當十二經氣血滿溢時,則流注于奇經八脈,蓄以備用。
1. 督脈
能總督一身之陽經,故又稱“陽脈之海”。起于小腹內,下出于會陰部,后行于脊柱的內部,上至項后風府,入腦內,上行巔頂,沿前額下行鼻柱、上唇,到上唇內唇系帶處。(圖3-16)。
主要病癥:脊柱強直、角弓反張、脊背疼痛、精神失常、小兒驚風等。
2. 任脈
①本支:《素問·骨空論》:“任脈者,起于中極之下,以上毛際,循腹里,上關元,至咽喉,上頤,循面入目。”《難經·二十八難》所載基本相同。“中極之下”其穴始于會陰,沿腹部正中上行,“上頤”至承漿,于面部承泣穴處“入目”。②起源:《靈樞·五音五味》:“沖脈、任脈皆起于胞中。”胞中,也是《難經·六十六難》所說的“臍下腎間動氣”所在,一般稱為“丹田”,督、任、沖脈之氣均發源于此(圖3-17)。
主要病癥:疝氣、帶下、少腹腫塊、月經不調、流產、不孕等。

圖3-15 足少陽膽經

圖3-16 督脈

圖3-17 任脈
3. 沖脈
能調節十二經氣血,故有“十二經之海”和“血海”之稱。沖脈起于胞中,并在此分為三支:一支沿腹腔后壁,上行于脊柱內;一支沿腹腔前壁,夾臍上行,散布與胸中,上至喉,環繞口唇;一支下出會陰,沿股內側下行到大趾間(圖3-18)。
主要病癥:月經不調、經閉、崩漏、乳少、吐血等。
4. 帶脈
有約束諸經的功能。帶脈起于季脅的下面,環繞腰部一周(圖3-19)。
主要病癥:腹部脹滿,腰部覺冷如坐水中,痛經,月經不調,赤白帶下,經閉,疝氣,腰痛,及子宮脫垂,盆腔炎等。
5. 陰維脈
與六陰經相維系,會合于任脈。陰維脈起于足內踝上五寸足少陰經的筑賓穴,沿下肢內側后緣上行,至腹部,與足太陰脾經同行到脅部,與足厥陰肝經相合,再上行交于任脈的天突穴,止于咽喉部的廉泉穴。維脈的“維”字,有維系、維絡的意思。陰維具有維系陰經的作用(圖3-19)。
主要病癥:心痛、胃痛、胸腹痛、憂郁等癥。

圖3-18 沖脈

圖3-19 帶脈、陰維脈
6. 陽維脈
與六陽經相聯系,會合于督脈。起于足跟外側,向上經過外踝,沿足少陽經上行髖關節部,經軀干部后外側,從腋后上肩,經頸部、耳后部前行到額部,再到項后,合于督脈(圖3-20)。
主要病癥:寒熱反復發作,腰痛等。

圖3-20 陽維脈
7. 陰蹺脈
有調節肢體運動和眼瞼開合的作用。起于足舟骨的后方,上行內踝的前面,沿大腿內側,經過陰部,向上沿胸部內側,進入缺盆,上經人迎的前面,過額部,至目內眥,與足太陽經和陽蹺脈相會合(圖3-21)。
主要病癥:足內翻、喉痛、嗜睡、目閉,咽喉氣塞、小便淋漓,膀胱氣痛,腸鳴、腸風下血,黃疸、吐瀉、反胃,大便艱難,難產昏迷,腹中積塊,胸膈噯氣,梅核氣等。

圖3-21 陰蹺脈
8. 陽蹺脈
有調節肢體運動和眼瞼開合的功能。起于足跟外側,經外踝上腓骨后緣,沿股部外側上行,經腹部,沿胸部后外側,經肩部,過頸部,上口角,入目內眥,與陽蹺會合,再沿足太陽經上額,與足少陽膽經會于項后(圖3-22)。
主要病癥:足外翻、不眠、目內眥痛、腰背強直,癲癇,骨節疼痛,遍身腫,滿頭出汗等。

圖3-22 陽蹺脈
三、 十五絡脈
絡脈是由經脈分出的縱橫交叉的支脈。共有十五條,即十二經脈的十二條絡脈,加上任脈、督脈的絡脈和脾之大絡共十五絡脈。十五絡脈的分布規律:十二經脈的別絡均從本經四肢肘膝以下的絡穴分出,走向其相表里的經脈,即陰經別絡于陽經,陽經別絡于陰經。任脈的別絡從鳩尾分出以后散布于腹部;督脈的別絡從長強分出經背部向上散布于頭,左右別走足太陽經;脾之大絡從大包分出以后散布于胸脅。此外,還有從絡脈分出的浮行于淺表部位的浮絡和細小的孫絡,遍及全身,難以計數。
四肢部的十二經別絡,加強了十二經中表里兩經的關系,從而溝通了表里兩經的經氣,補充了十二經脈循行的不足。軀干部的任脈絡、督脈絡和脾之大絡,分別聯系了腹、背和全身衛氣,統屬全身絡脈,從而輸布氣血,以濡養全身器官與組織。
四、 十二經別
經別在人體的分布情況,除了它有內歸臟腑,外絡于四肢百骸關節的分布路徑以外,每條經脈均有另行入內體腔的分支,名“十二經別”,即是十二正經出入離合的別行經絡部分。
陽經的經別大多從膝部以上上行,如胸腹臟腑后,多數又再淺出至頸項,分別合于原來十二經中的陽經;陰經的經別從其陰經經脈分出后,又與互為表里的陽經經別并行會合,歸于陽經經脈。陰經經別與陽經經別都分別從本經肘與膝上分出,最后合并于六條陽經,貫通合流。陰經經別與陽經經別進入胸腹腔后,均與其經脈所屬的臟腑發生聯系,足三陰經別離心而上入頭循行,手三陰經別出腋部而入腑,經喉部上入頭面部。
十二經別的主要作用是增強十二經脈互為表里關系的作用,緊密聯系人體各部分組織之間的微細通道,增強衛氣營血的輸布。
五、 十二經筋
十二經筋是十二經脈分布在肢體起連接組織經絡與關節作用的部分。其分布要點是連接于十二經脈,循行于體表,走向四肢末端,上行入頭、身。經筋的主要作用是連接骨骼支架,四肢百骸,通利關節。正如《素問·痿論》所說“宗筋主束骨而利機關也”。
六、 十二皮部
十二皮部是十二經脈在體表分布的情況,即“十二經脈,皮之部也”。故十二皮部也是內屬臟腑,外絡體表。若體表被外邪侵犯,邪氣會通過經脈傳入臟腑,相關臟腑則病也;若某臟腑患病,則會在體表有反應出現。皮部的理論在中醫的診斷和灸療中有一定的指導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