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四節 腧  穴

一、 腧穴的起源與發展
人體體表的腧穴,是人類在長時期與疾病作斗爭的過程中逐漸發現的。原始人類群居洞穴野外,產生了肢體疼痛,用按、拿、揉、捶打、火烤、火灼等會減輕身體疼痛感覺,隨著人類的進步,手揉、捶、打、火烤不及艾灼熏灸。針刺與艾灸的發明及運用,是人類在醫療上一大飛躍性的進展,將原始的醫療手段向針灸醫學方面進展,也促使了腧穴的形成。
中國現存最早的醫學巨著——《黃帝內經》是中國針灸學的奠基之作。在漫長的醫療實踐中,“以痛為輸”的腧穴雛形朝定穴定位定向定名的方向研究,逐漸發現腧穴,隨之研究出經絡與全身五臟六腑、四肢百骸的經絡途徑,如此而知腧穴的種類和歸經,在《內經》中已奠定了醫學基礎。腧穴專論的第一部書為《明堂孔穴》,但該書已散佚,晉代時皇甫謐《針灸甲乙經》是我國現存最早的記載有人體經穴學的巨著。
二、 腧穴的概念
腧穴是人體與臟腑器官和有關部位相聯系的特殊敏感區域,它從屬于經絡途徑上,具有輸注氣血、反映疾病和感受、傳遞信息的特殊屬性。是針灸醫學基礎理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一門專門的課程,是灸療醫學工作者必學之課。
腧穴又稱孔穴、氣穴、氣府、骨空、穴道、穴位。《內經》中又稱它為“輸”、“空”、“節”、“會”、“氣”、“孔”等。腧是臟腑之氣積聚于胸腹,而輸運于其他人體組織部位之意義。穴是空隙凹陷的意思,說明它多位于肌肉腠理和骨節空隙凹陷處。起到連接經絡,興奮經絡傳導于臟腑,產生衛氣,輸布臟腑營衛氣血的作用。
腧穴不但在生理上可以使經絡氣血輸布于全身器官及體表,還是疾病在體表的反應處,包括局部或全身的自發性疼痛,或用檢查的方法發現的皮膚色澤異常,壓痛及過敏性疼痛,這種反應說明腧穴有診斷上的意義,更是灸療熏考的治療處。
三、 腧穴的命名
腧穴的命名奠定了經絡學說的基礎,是針灸腧穴中重要組成部分。對腧穴命名的探討和掌握腧穴的位置、功能及特點都十分必要,十四經絡的腧穴都具有各經絡腧穴的一定位置及名稱。腧穴的命名多數利用自然類屬、物象類屬、人體類屬以及其他屬象給以意義上的、印象性的、屬象性的對應命名。
1. 自然類
如利用天文、地理、山丘構成的形象與物質作為腧穴選用名稱或功效。
(1) 天文:如星、晨、日、月等,例如,上星、天樞、天沖、太白、太乙、日月等,利用天象命名的有風、云、天、氣等,如豐隆(意打雷)、列缺(如閃電)、翳風(如風)、云門(如浮云開)、天容、氣沖等。
(2) 地理:結合地理屬象形,利用自然地形名稱與腧穴部位的形象和生理功能作用而命名。以地理形態取名的山陵、丘墟之形態與穴位相似的如承山、大陵、梁丘、丘墟等;以五谷和水的儲存在自然界形成的形式命名,如前谷、水泉、天池、少海、曲澤等命名。
2. 物象類
以動物形態、植物形狀、建筑物格式形態命名腧穴的部位。如動物形態有魚際、伏兔、鶴頂;以植物狀態如攢竹等;以建筑物格式和形態與功能特性命名的有門、房、窗、車庫、井等,如風市、手三里、水道等。
3. 人體類
以解剖、意義、功能、五臟六腑、生理、治療命名的。解剖如腕骨、大椎、曲骨、上腕、脊中、耳門、乳根、氣海、血海、承漿、聽宮、神道、魄戶、肺俞、心俞、肝俞、脾俞、腎俞、膽俞等;水道、光明、睛明、風門、迎香、環跳等。
4. 其他
以陰陽譬喻解剖特點,以經絡氣血的流注,以數字命名,用距離命名的腧穴,如陰谷、陽溪、委陽、陽池等;如氣沖、太沖、人迎、會陽、合谷等;如二間、十宣、百會等;如內庭、外陵、下關、足三里等。
四、 腧穴的分類
經過歷代醫家臨床實踐,積累的豐富經驗,目前大致把腧穴分成四類:十四經穴、奇穴、阿是穴、新穴(不斷發現的新穴)。
1. 十四經穴
即是分布在十二正經和任、督二脈上的各個腧穴,共計361個穴位,十二經脈的腧穴,分布在軀干與四肢,是對稱的雙穴,任脈和督脈的腧穴是分布在前后正中線的單穴。十四經穴中的腧穴是經過臨床實踐逐漸歸納在各個經絡上定位定名的。
2. 奇穴
是指在十二經腧穴以外的經穴,有明確的位置,但無一定的腧穴名稱。這些穴位對一些疾病有明顯的治療作用,稱為“經外奇穴”。如在頭部的太陽穴對治療頭痛有作用,腰部的腰眼穴治療腰痛病等。經外奇穴的分布沒有集中,而它與經絡系統仍關系密切,如丹田是分布在任脈循行線上的,如印堂是分布在督脈的循行線上的。從歷代以來經絡系統上的腧穴是逐漸歸系形成十四經絡的。
3. 阿是穴
阿是穴是以痛點或壓痛點為穴位,對痛點和壓痛點進行治療的部位,古代又叫“以痛為輸”。這是十四經腧穴和經外奇穴的補充治療點,沒有一定的數字來表示和統計。
4. 新穴
是近代廣大灸療工作者在臨床實踐中,發現的一些新的、效果良好的、對某些疾病有特殊效果的穴位。如治療闌尾炎的闌尾穴、治療哮喘的定喘穴等。而新的穴位不斷報道,出現了一些治病穴位相同,但名稱不同的穴位,還在繼續驗證,統一名稱后才有歸經的可能。
五、 腧穴的定位方法
腧穴的定位對治療產生效果有相當重要的關系,因此歷代灸療工作者對穴位的分布與了解它的準確性都比較重視,所以制定了一些找準穴位的方法,有骨度折量定位法、體表解剖標志定位法、手指同身寸法、簡易取穴法四種。
1. 骨度折量定位法
是以體表骨節為主要標志折量全身各部的長度和寬度,定出分寸,用以確定腧穴位置的方法,又稱骨度分寸法、折骨定穴法。現存最早的醫學文獻《靈樞·骨度》,撰寫的內容就是將人體各部分用規定的分寸進行分析的方法以作為量度取穴的準則,也就是說不論男、女、老、少、高、矮、胖、瘦均可以這個標準測量。量度分寸法經歷代醫家補充修改,已成為臨床醫生腧穴定位的基本準則。
2. 體表解剖標志定位法
是以體表的各種解剖標志取定腧穴,這種方法也是臨床治療中常用的腧穴定位基本方法之一。可分以下兩種:
(1) 固定標志:是指人體各種固定而不移動的標志,如毛發、五官、肚臍、乳頭、指甲以及各種突起和凹陷部,這些是人體固定不移的自然標志,它有利于腧穴的定位,如兩眉之間的中線取印堂穴,眼內側角與鼻骨之間取睛明穴。
(2) 動作標志:是指采取一定的動作姿勢才能出現的標志,如握拳于掌橫紋頭取后溪等。
3. 手指同身寸量度法
一般指用患者的手指測量的方法,分為以下三種:
(1) 中指同身寸法:是以患者中指屈曲時,指骨第二節的長度作為一同身寸。四肢以長度為量法取穴,軀干以橫度為量法取穴。
(2) 拇指同身寸量法:是以患者拇指關節的橫度作為1寸,四肢以直寸為量法取穴。
(3) 橫指同身寸:是患者將2~5指并攏,以中指第二指間關節橫行線為準,四指橫量為3寸計數。
4. 姿勢簡易取穴法
臨床上常用的取穴簡易法,如兩耳尖直上頭頂取百會穴,兩手虎口相交叉取列缺穴,兩手垂直于身側中指尖端取風市穴等。
根據經絡循行途徑,十四經的取穴方法均可采用以上的取穴法。
主站蜘蛛池模板: 青河县| 黄龙县| 镇雄县| 驻马店市| 宜宾市| 刚察县| 嘉义市| 定日县| 商洛市| 织金县| 黎川县| 开原市| 陆河县| 新源县| 修水县| 同德县| 林西县| 新安县| 固安县| 蓝山县| 临夏市| 巴楚县| 全州县| 全南县| 峨山| 宁乡县| 屏边| 芮城县| 铁岭市| 翼城县| 阿拉善右旗| 六盘水市| 阿拉善右旗| 屏南县| 连江县| 伊春市| 阿拉善盟| 西乌珠穆沁旗| 来宾市| 冕宁县| 全州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