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1章 當年的往事
- 在那個時節
- 吳作人
- 3799字
- 2022-03-22 06:05:00
如果吳寶祥不急于趕回省城,也很想見一見余一多,問問常柴縣里的情況。余一多調到了省城科發銀行成化縣支行當行長,是因為他在南區分理處做出了很多的業績,存款直線上升,電力局、交通局及下屬的運輸集團公司的對公存款都源源不斷地存入到南區分理處。余一多的頭腦不像其他人那樣簡單,雖說是扁平化管理,都屬于公司業務部管理,事事都必須在第一時間向蘭大寬匯報。余一多自己本身就是公司業務部的副總經理,他在分理處所做的事情,但凡稍有點成就就直接向分管業務的副行長匯報,南區分理處發生的存款業務量巨增,而大額對公存款到來事先,還總是行長們先知道,也就是一年多的時間,南區分理處的業務量已經超過了一般的支行水平。那個時候公司業務部的小潘還沒有離開省城科發銀行江城市分行去中信銀行,余一多到南區分理處時,就把小潘調到了分理處工作,一些有關信貸方面的資料都通過小潘去辦理。時間不長,成績顯著,就派到成化縣支行擔任行長,當吳寶祥離開了常柴縣時,又把他調到了常柴縣支行擔任行長,接替吳寶祥的位子,他也是與吳寶祥算是一個有緣人。
時間好象似一恍間就過去了,吳寶祥很想去見見他,然而時間太緊張了,根本就沒有時間去常柴縣去見他。自己離開常柴縣支行到了省城總行,接觸到了許多平時沒有接觸過的事情,每遇一些新問題都是憑著自己平時的工作經驗,一一化解,同時又學到了很多知識,結識了很多總行的領導。以后三個月都要在BJ中央黨校里學習,中途不可能回家看老父母親,父親的身體已不如以前,讓他多了一份牽掛。
就在他要與同學告別的時候,總行的同事來電話告訴他,蘇國全副行長要調到了中央銀行總行去工作了,馬上就要辦理離職手續,下個月也要在中央黨校參加高級干部學習班的學習。想想蘇國全副行長也就是幾天前能來常柴縣支行看自己,確實感到有點意外,意外的讓他受寵若驚,一個即將上任中央銀行金融政策研究所長的高級領導干部能夠親自來看一個極為普通的縣支行的行長,也是絕無僅有的事。曾還記得在蘇國全副行長的辦公室里告訴過他,四大國有專行銀行要在今后若干年之內實現上市,在上市之前,要對四大國有專行銀行進行經濟體制改革,由于四大國有專業銀行長期以來承擔起政府對經濟調節的職能,國有工業企業長期以來對國有專業銀行的依賴性,所以國有專業銀行的經濟體制改革比國有工業企業的體制改革要難得多,而且改革的形式與國有工業廠礦企業不一樣。
國有專業銀行有其自身的特殊性,體制改革更多的是從內部管理機制開始,包括用人制度、市場竟爭機制,逐步導入市場經濟,但這個過程會很長。雖然省城科發銀行不是純國有專業銀行,但也列入了國有企業經濟體制改革。蘇國全對吳寶祥給予了很大的期望,希望吳寶祥在中央黨校結業之后,回到省城科發銀行要好好地干一番事業。
楊清茂副行長調到省銀監會的調令雖然已經下來,但經省城科發銀行總行行長的要求,可以緩幾個月等待吳寶祥黨校回來時再去上任了。想想這位領導,真正這么近距離地接觸也就是那么幾天的時間,匆匆忙忙間也就是幾個小時,蘇國全副行長就要離開了,而楊清茂副行長也即將離開,讓吳寶祥有點迷茫了,事情來的太突然了。
吳寶祥到了家里,見大伯和叔叔都是家里的天井里和父親聊天,還有許久沒有見到過的堂伯也在家里,看樣子好象是在等自己,知道自己明天就要離開家里,沒三個多月不能回家,臨離開之前想要對自己交待什么。
吳寶祥在吳家排行老五,老大是堂伯的兒子,五十年代的大學生,大學畢業了之后就在上海一所化工大學里任教了,從輔導員開始做起,助教、講師,到了現在已經是大學教授了。家住在JA區的大學教授宿舍樓里,住房不是很寬敞,兩室一廳標準的宿舍居室,雖說住房條件很一般,但在上海這個大都市已經算是上等級水平的住宅條件了,尤其是在JA區,寸土寸金的地段。可惜的是,大嫂不能生育,膝下無一子女。大嫂是個上海本地人,在祖輩的時候從寧波遷居到上海定居的。在堂伯病重的時候,大嫂到過江城市住過一段時間,堂伯逝世了之后,就沒有再來過江城市了。
老大本就是個書呆子,加上上海人對外地人有一種排外的舊習,所以老大在大嫂家里不很受待見,說來也幾十年過來了,也已經習慣了這種生活。上海離江城市說遠也不遠,乘火車到江城市也就是五個來小時的時間。一年當中,老大在兩個假期都會到江城市來住一些時間。吳寶祥調到省城總行工作之后,離上海很近了,如果自己開車到上海老大的家里也就是兩個小時的時間,不過上海城市里的道路比較復雜,在城市高架一個不留神就會開錯道,所以吳寶祥到上海大哥家,基本上都是乘火車去的,也基本上是當天來回,不過夜,一方面是因為交通比較方便,一個多小時的行程,早上去,晚上回到省城。去上海就是看看大哥,大哥已經接近退休了,身體也不是很好,而大嫂很多的時間都住在她母親家里,很少回到自己家里照顧大哥。他父母親考慮到大哥的這種情況,在十多年前的時候就讓大哥領養了一個小女孩,此時這小女孩也已經上小學了,大哥的日常生活基本上都和這個小女孩一起度過,大嫂一個星期偶爾回家兩、三次。
吳寶祥的二哥是大伯的兒子,六十年代初期的高中生,憑他的高中成績,原本也可以考上大學的,但他高中剛剛畢業的時候,大學里突然招生的名額受到了限制,大學招生的名額減少了,這大學的錄取分數線一下子就上去了,結果他二哥榜上無名,名落孫山,就到了江城市一家國有企業當學徒了。二哥在國有企業里學得是鉗工,師傅是江城市里有名的八級鉗工,名師出高徒,三年的學徒,也少有了名氣。到了七十年代后期,他的師傅當上了分廠的廠長,他也水漲船高,當上了車間主任。二哥他,多才多藝,江城市里的音樂會上經常出現他的影子,每天清晨的公園里也能看見他與一些練武術的人,在一起拆招過招練上一個多小時。二哥曾經是分廠里的團高官,現在已是分廠里的領導班子成員了。二嫂是江城市群藝館里的負責人,當年成家的時候也是和二哥同一個廠工作的,在工作中認識、戀愛、成家。到了九十年代初期,就被江城市文藝部門的領導看中了二嫂的才藝,把二嫂調到了江城市群藝館,負責群藝館的籌備工作。
吳寶祥的弟弟小祥就在民營的化工企業里工作,作為民營企業送到大學里的代培生,已經快畢業了。這所民營化工企業有自己的學校,現在他二哥的兩個子女都已經在廠辦中學里上中學了。二哥所在的企業是民營企業,不屬于江城市地方政府的管轄,與地方上沒有很多的經濟往來,所發生的一些銀行信貸都是來自于中國工商銀行江城市分行。這家省屬化工企業的職工大都是江城市本地人,雖然與地方政府沒有隸屬關系,但因為座落在江城市,因此有著千絲萬縷的生活習慣。
吳寶祥大姐和二姐在江城市國營商店里工作,普普通通的生活,但生活的水準還不錯,在江城市也算的上少富的家庭。兩個姐夫從事不同的行業,各有各的特色。大姐夫是江城市建筑設計院的設計工程師,省城大學畢業的研究生,學的是城市設計與規劃專業,剛畢業的時候,江城市正在城市拓展的初期,就在這個時候,大學還沒有結束學業的時候,江城市規劃設計院就把他定向招到了江城市規劃設計院做城市發展的設計工作。現在已經是規劃設計院的副院長了,專門做新城規劃藍圖的審核工作。改革開放后人們的生活條件好起來了,房地產市場開始升溫了,老百姓慢慢開始從老舊民宅中搬了出來,到新的住宅樓住了,一部分先富起來的人開始自己造房子了。
吳寶祥的大姐夫雖然是學城市設計與規劃的,但對單體的設計也很精通,在大學里對住宅布局的設計也是必修課程,所以私底下找他看地段,看景觀的人很多,其實他也不用到現場看,對江城市的地形已經是了然于胸,凡說出那個地方,那個地段,房子建造的平面圖和戶型圖,他就能點出房屋的優劣特點,當然里面多少會帶點易經八卦的成分。每逢星期天休息日,基本上都不在家里過,而一般情況下,大姐都會隨大姐夫一起出去看看。雖說大姐夫這么熱門,但住的宿舍還是江城市設計院里的家屬宿舍樓,公家的公房,舊樓房,不過面積有一百六十多個平方米,雙陽臺,其中一個大陽臺上還有一個二十多平方米的大曬臺,大曬臺上種了幾株花木和一個魚池。
吳寶祥的二姐夫是做商品貿易行的,一年到頭到家里都是腳不點地,能夠連續在家里待上三天的時間已經是燒高香了,到處走南闖北。他做的是人們生活日常用品,如箱包、錢包、皮帶、鞋襪一類的商品,剛開始做生意的時候,都是從義烏小商品市場進貨,后來發現義烏小商品市場的貨物也都是從全國各地進來的,比較多的是從廣州,福建過來的貨,他就開始從源頭進貨了。剛開始在江城市中心的中河沿商業街自己買了兩個店面,開皮包行商店,之后生意做大了,就開始做批發生意了,市中心中河沿兩個店面顧了個人看店,自己在全國各地跑市場,搞批發業務。市中心中河沿的兩個店面作為門面,大量的批發業務都是兩頭在外,主要集中在江蘇以南,福建和兩廣以東一帶。
如果要說改革開放讓一部分人先富起來的,吳寶祥的二姐夫算的上一個了,在省城、上海、徐州都有自己固定的門店,省城是自有的,上海和徐州是租賃的。二姐夫的父母是農村里的人,他自己中專畢業了之后,先在農村供銷社工作,戶口也落到了供銷社的集體戶口,八十年代中期,市場經濟首先在商品流通領域出現了萌芽,并慢慢地寬展了開來,二姐夫就放棄了農村供銷社的工作,自己開始經商了,到了九十年代,就把自己的戶口遷回到了原來的農村里,并且在農村里蓋起了一棟小洋樓,雖然在農村里蓋一棟小洋樓不貴,但里面的裝修是按照五星酒店的規格設計的,房前屋后都安裝有攝像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