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維三先生序

掃一掃,進入課程
《易》其神矣乎!建諸天地而不悖,質諸鬼神而無疑,百世以俟圣人而不惑,雖今日科學足以登月球、探太空,亦不外乎其所言理、象、數三大法則。中外若干得諾貝爾獎之科學家,多自稱其理論導源于《易》。《漢書·藝文志》謂《易》為諸經之原,信不誣也。
中醫其至矣乎!有望而知之之神,聞而知之之圣,問而知之之工,切而知之之巧。明天人一體之理,察人生造化之機,誠中形外,探賾索隱,使弱者強、衰者壽、死者生,雖今日西方醫學得科技發明之助力,而日新月異,亦不外于《內》《難》(《黃帝內經》《難經》)二經之原理原則。
《易經》以太極為本體,醫書以元氣為根源,自古及今,充塞宇宙之間,唯一氣耳。茫茫往古,混沌未開,初唯元氣,孔子稱之為太極,后之儒、道、墨、法、陰陽、醫者各家各派,各憑己意,名詞紛立,太一也、太乙也、太虛也、太易也、太初也、太始也、太素也、至中也、至理也、太道也、元氣也……令人目為之眩,莫衷一是。本學院黃教授紹祖兄為厘紛繁,引經據典,詳加考證,依《內經·素問·天元紀大論》“太虛寥廓,肇基化元,萬物資始”之理,融《易經》乾元、坤元本乎太極之道,謂“肇基化元”之天元,即后世醫家所云之“元氣”,進而推論“太極即元氣,元氣即太極”,發前賢之所未發,深得我心之同然。
《易》言天人一理,外分天、地、人三才;醫言人為小天地,脈分三部、九候。自整體言,《說卦傳》曰:“乾為首,坤為腹,震為足,巽為股,坎為耳,離為目,艮為手,兌為口。”自經脈言,八卦分為十二經脈之走向。自局部言,八卦又可濃縮為五臟,為六腑,為眼,為耳,為臉,為手掌。六十四卦配之以陰陽,合之以五行,生克變化,陰陽不測之謂神,作者于此反復申論,以《河》《洛》配人體,從八卦乃至六十四卦言生理與病理,融醫于《易》,非深于《易》醫之理者,何能及此?
自王太仆注《素問》偶用《易》理以為言,后之醫家唯張介賓氏之《醫易義》深得其中之三昧,惜曲高和寡,后繼無人,容或有之,亦因《易經》難明而望洋興嘆。知醫者不知《易》,知《易》者不知醫,雖有稍事涉獵者,終如隔靴搔癢。紹祖兄于兩年前承本院董事長陳立公之請,開講《易經與中醫學》,我曾建議他詳研張介賓所著《醫易義》及《類經》,一年完成《醫易義今注今譯》,凡二十余萬言(今列為下編),再年完成其上編,總名之曰《易經與中醫學》,都四十萬余言。用力之勤,研究之精,考證之廣,下筆之快,非學養有素,深于《易》理與醫理者所難能也。彼雖曰為醫學界之外行,讀其書者均將謂其自謙而不置信也。茲舉一事為例,本書下編于《中華日報》連載近年,千余讀者紛紛函電希能提前出版專書,可為明證,他日洛陽紙貴,必可斷言。
陳立公屢言中醫之理論基礎為《易經》,學醫者不可不讀。今本書一出,則于中國傳統醫學之發揚光大,厥功尤不可沒。書成,索序于余,爰述本書梗概,樂為之介。
山左宗弟黃維三敬撰
一九八九年十月十一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