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易經與中醫學
- 黃紹祖
- 18897字
- 2021-02-26 14:47:40
第二節 卦爻與人體
伏羲八卦為先天,文王八卦為后天。所謂先天后天者,先天出于自然之象,后天著重人為之象。故其卦位排列不同,然其原理則一。伏羲卦位為乾上坤下,離左坎右,合《河圖》之數;文王卦位為南火北水,東木西金,以《洛書》為則,亦道家《周易參同契》坎離匡廓,乾坤不用,用坎離,以坎離為小父母,陰陽顛倒之意也。
人心為太極
邵康節《皇極經世》云:“心為太極。”又云:“先天圖者,環中也。”
朱子《易學啟蒙》曰:“太極,虛中之象也。”太極無象,太極不動,則為形而上之道,因其無形象之可言也。太極一動下始有兩儀之分,筆者故曰:“太極之上加無極,為頭上安頭,多此一舉。”
心非今日西醫解剖學所謂血肉之心,而為神而明之之心,是精神、意識、知覺、運動等一切生命活動力之最高統帥。邵康節《皇極經世》卷八下曰:
心藏神……天之神,棲乎日;人之神,發乎目。人之神,寤則棲心,寐則棲腎……神者,人之主,將寐在脾,熟寐在腎;將寐在肝,正寤在心。天之大寤在夏,人之神存乎心。
心藏神者,人身之神,心為之主。《素問·靈蘭秘典論》曰:
心者,君主之官,神明出焉。故主明則下安,主不明,則十二官危。
《靈樞·邪客篇》曰:
心者,五藏六府之大主也,精神之所舍也。其藏堅固,邪弗能容也。容之則心傷,心傷則神去,神去則死矣。
神由先天之精所生,當胚胎形成之際,生命之神亦同時產生。先天之精為神之基,后天之精為神之養。神充則身強,神衰則身弱,神存則生,神去則死。唯心能藏之。故《素問·宣明五氣篇》與《調經論篇》及《難經·三十四難》均曰:“心藏神。”《二十五難》又曰:“心主與三焦為表里,俱有名而無形。”有名無形亦謂神,故曰“心藏神”。凡表現于外者莫不非神,亦無非心,故謂“心神”是也。
心為君主之官,神明所出而藏神,心又為五臟六腑之大主,精神之所舍。心又為人身血脈之主。《素問·痿論》曰:“心主身之血脈。”《五藏生成篇》曰:“諸血者,皆原于心。”
復卦《彖》曰:“復其見天地之心乎!”一陽初復,為天地生生之德,故曰“天地之大德曰生”。是言“生命”,即心也。凡有生命即心,心即生,生即心,心表現于生中,故心無所不在,人心亦然。邵子“心為太極”,是從《易》理推論,筆者從醫學觀點以實證之,不知今日醫家以為然乎?否乎?
爻象與人生
《系辭下傳》曰:“八卦成列,象在其中矣。因而重之,爻在其中矣。剛柔相推,變在其中矣。系辭焉而命之,動在其中矣。吉兇悔吝者,生乎動者也。”
(一)卦爻的意義 先說爻。何謂爻?《說文》曰:“爻,交也。象《易》六頭交也。”六頭謂六爻。六爻相交,非唯平面六爻相交,而為多面相交。因卦有錯、綜、互、變,亦為立體多層面之相交。每卦六爻,自初至上,每爻所處空間、時間、職位,均不相同,千變萬化,故“交爻”,當為爻之第一義。《系辭上傳》曰:
六爻之動,三極之道也。
爻者,言乎變者也。
圣人有以見天下之動,而觀其會通,以行其典禮,系辭焉以斷其吉兇,是故謂之爻。
六爻之中,初與二為地道,三與四為人道,五與上為天道,謂之“三極之道”。人道居天道與地道之中。天道有日月星辰之運行,春夏秋冬之更迭,風霜雨露之變化。地道有動植礦物之變遷,山崩海嘯之威儀,水火既濟與未濟之難測。人道有圣賢才智平庸愚與不肖,生老病死、悲歡離合之現象。凡此種種,無時無刻不在變動之中。“圣人有以見天下之動”,動則變,變則化,故曰:“爻者,言乎變者也。”又曰:“道有變動,故曰爻。”(《系辭下傳》)故“變爻”,當為爻之第二義。《系辭下傳》曰:
爻者,效此者也。
爻也者,效天下之動也。
乾之《大象》曰:“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坤之《大象》曰:“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其他六十二卦之《象傳》,莫不先言自然現象,次言人事現象,“君子以”或“上以、大人以、后以”,均為“效”法或引為誡之語。故“效爻”,當為爻之第三義。
整個宇宙為一動體,日往則月來,寒往則暑來,人類在此動體之中,古之圣人仰觀俯察,遠求近取,有以見天下之動,而觀其會通,故作《易》卦,設六爻,以明“交爻”“變爻”“效爻”之理,均因動而始有“交”,因交而始生“變”,因動始有進化,以“效”天下之動也。
爻象為解釋天、地與人,萬有之根本,故先釋爻義。
(二)六止七變說 宇宙萬物,千變萬化,但有一鐵定不移之規律,筆者從卦爻中發現,亦即“逢六而止,遇七則變”。醫學亦然。《醫易義》曰:
天地之道,以六為節,三才為兩,是為六爻。六奇六偶,是為十二。故天有十二月,人有十二藏;天有十二會,人有十二經;天有十二辰,人有十二節。知乎此,則營衛之周旋,經絡之表里,象在其中矣。
天地之道,何以“以六為節”?先儒未言,今人不語,愿將個人研究考證所得,以供參考。茲以復卦()為例,說明如次:
復之卦辭曰:“反復其道,七日來復,利有攸往。”《彖》曰:“‘反復其道,七日來復’,天行也。‘利有攸往’,剛長也。復其見天地之心乎!”《象》曰:“雷在地中,復。先王以至日閉關,商旅不行,后不省方。”
復自剝()至坤(
)演變而來(其詳請參閱拙作《復圣與易復》,刊《孔孟學報》四十二期),所謂“七日來復,天行也”,乃伏羲仰觀俯察宇宙萬有自然現象所得的結論,故六十四卦之卦爻止于六爻。止于六爻之意,謂萬有生滅,均可分為六階段,至七則變。筆者特名之曰:“逢六而止,遇七則變。”舉例言之——
以光學光帶為例:計有“紅、橙、黃、綠、藍、靛、紫”七色,紫外線為超短波,紅外線為超長波,合而言之,仍為六色。
以化學元素周期表為例:氫為基本元素,演為鋰、鈹、硼、碳、氮、氧,再轉為“氫”,亦至七而變。
以電學電子為例:電子繞質子而行,至第七軌道而生變化,故仍以六為度。
以音樂音律為例:我國音符乃“柳、工、車、商、士、合、乙”七種,西方音符為“1、2、3、4、5、6、7”七種,“乙”與“7”均為半音,亦為“逢六而止,遇七則變”。
以周日為例:基督教《舊約》載上帝創造天地,經六日始成,第七日休息,稱為禮拜日或安息日,并有“來復會堂”,亦過七而變。
我國古時“沐日”:每至七日必沐浴休息。復卦《象》:“先王以至日閉關,商旅不行,后不省方。”倘可作如此解,是則星期日休息制度,在我國行之久矣。中西輝映,不謀而合。東漢改為五日一沐。
1.《史記·鄭當時傳》(《史記·汲鄭列傳》)曰:“每五日洗沐。”
2.《漢書·孔光傳》曰:“沐日歸休,兄弟妻子燕語,終不朝省政事。”
3.《初學記》曰:“漢律,吏五日得一沐浴,言休息以洗沐也。”
4.《漢書·霍光傳》:“光時休沐出,桀輒入代光決事。”
5.《后漢書·宋均傳》:“好經書,每休沐日,輒受業博士。”
6.《海錄》《瑣事》《臣職》《官僚》:“《世說》車武子為侍中,每休沐,與東亭諸人期共游集。”
7.《資治通鑒·梁紀》:“武帝大同五年,每沐下,車馬填門。”注:“休沐日,自省中出還私宅,為休下。”《南史·江子一傳》:“當朝沐下之者,賓客輻輳。”自唐以下,則改為旬沐。
8.王勃《滕王閣序》:“十旬休假,勝友如云。”
9.《唐書·裴寬傳》:“會休日登樓,見人于后圃。”
10.《宋史·太祖紀》:“旬假為休浴。”
11.《事物異名錄》《人事》《告假》:“漢官儀,五日一假洗沐,亦曰休沐。”又《字典》“一曰下沐,一曰旬沐”。
12.《正字通》:“休沐,言休假也。一曰下沐,一曰旬沐。唐法旬休者,一月三旬,遇旬則休沐,即十日一洗沐也。”
目前每周工作五日,我國漢時已行之矣。雖未休息兩日,然已五日一休沐。秦前經傳未見記載。唯《詩經·小雅·采綠》:“終朝采綠,不盈一匊。予發曲局,薄言歸沐。終朝采藍,不盈一襜。五日為期,六日不詹。”未知是否指此。
以人類年齡與氣質變化為例:從年齡言,可分為童年期、少年期、青年期、壯年期、盛年期、老年期六階段,再向上則近死亡。從氣質言,有劣、愚、庸、智、賢、圣六級,向上則為“圣而不可知之謂神”。人皆可以為堯舜,希賢希圣,乃人類之愿望,自蒙昧之劣、愚、庸,由于教育經驗心性之陶冶,而升華為智、賢、圣。
以人生事業與卦爻相配為例:十歲前后為“管教”時期,二十歲前后為“學養”時期,三十歲前后為“歷練”時期,四十歲前后為“入世操持”時期,五十歲前后為“事業前途”時期,六十歲前后為“事業成就規模”時期,至七十歲因體力智力衰退,則應休息。由于每卦六爻,各爻之間相互呼應,即內卦三爻與外卦三爻相應。內卦為基礎卦,外卦為發展卦,基礎不固,發展難望有成,以泰卦為例,相應如圖示(見上頁)。

從十五歲前后“管教情形”,即可推知其四十五歲前后“入世操持”如何。
從二十五歲前后“學養”情形,即可推知其五十五歲前后“事業前途”如何。
從三十五歲前后社會“歷練”情形,即可推知其六十五歲前后“事業成就規模”如何。
此為常理,唯上智與下愚者可能例外,然非普遍通例。孔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論語·為政》)又曰:“后生可畏,焉知來者不如今也。四十、五十而無聞焉,斯亦不足畏也矣。”(《論語·子罕》)此之謂也。依上舉各例之自然現象與人事現象觀之,卦分六爻,實為科學原理,“逢六而止,遇七則變”,亦為現象界之通則。故“七日來復”之言,可以上溯為七月、七年、七十年、七百年、七千年、七萬年,以至于無窮之“七”,亦可以下延至七時、七分、七秒……如蜉蝣之朝生暮死,如陰陽電子之旋轉。所謂其大無外,其小無內,“放之則彌六合,卷之則退藏于密”(《中庸》),“六位時成,時乘六龍以御天”(《易經·乾卦·彖傳》),“六爻發揮,旁通情也”(《易經·乾卦·文言》),“六爻之動,三極之道也”(《易經·系辭上傳》),“六爻相雜,唯其時物也”“六者,非它也,三才之道也”(《易經·系辭下傳》),“故《易》六畫而成卦,分陰分陽,迭用柔剛,故《易》六位而成章”(《易經·說卦傳》),此之謂也。為明其義,茲再繪《六止七變來復圖》,簡圖附后。

六止七變來復圖
非特天時與自然界為“六止七變”,人身之病理亦同其理。《素問·玉機真藏論》曰:
不治,法三月,若六月。若三月,若六日,傳五藏而當死。
張氏《類經》注曰:“病不早治,必至相傳,遠則三月、六月,近則三日、六日,五藏(臟)傳遍,于法當死。所謂三、六者,蓋天地之氣,以六為節。如三陰三陽,是為六氣;六陰六陽,是為十二月。故五藏相傳之數,亦以三、六為盡。若三月而傳遍,一氣一藏也;六月而傳遍,一月一藏也。三日者,晝夜各一藏也;六日者,一日一藏也。藏惟五,而傳遍六者:假令病始于肺,一也;肺傳肝,二也;肝傳脾,三也;脾傳腎,四也;腎傳心,五也;心復傳肺,六也。是謂六傳。六傳已盡,不可再傳。故《五十三難》(《難經》篇名)曰:‘一傳不再傷,七傳者,死也。’又如以三陰三陽言之,六三數,則三者,陰陽之合數;六者,陰陽之拆數也。合者,奇偶交其氣;拆者,牝牡異其象也。《觀熱論》云:‘傷寒一日,巨陽受之,二日陽明,三日少陽,四日太陰,五日少陰,六日厥陰。’亦六數也。至若日傳二經,病名兩感者,則三數也。啟玄子曰:‘三月者,謂一藏之遷移;六月者,謂至其所勝之位。三日者,三陽之數以合日也;六日者,謂兼三陰以數之爾。’是亦三、六之義也。故有七日而病退得生者,以真元未至大傷,故六傳畢,而經盡氣復,乃得生也。《易》曰:‘七日來復,天行也。’義無二焉。”所謂三日、三月者,系指三畫之原卦而言;六日、六月者,乃指六畫之成卦而言也。
由此可知,宇宙萬有之生、老、病、死,均不離“逢六而止,遇七則變”之規律。
(三)天人一體觀 《易經》每卦每爻,均以天地人三才之道為言,《內經》全書無一非為天人相應之理。以乾、坤二卦六奇六偶言,是為十二爻,乾為六奇畫,坤
為六偶畫。乾、坤兩卦各六畫,共十二畫。天有十二月,人有十二藏。天有十二月,中外皆同,人皆知之。人有十二藏;藏者,臟也。十二臟,心、肺、肝、膽、膻中、脾、胃、大腸、小腸、腎、三焦、膀胱是也。天人相符也。

二十四氣斗綱圖
五日謂之一候,積三候十五日有零,謂之一氣。積六氣九十日有零為一時。積四時三百六十五日二十五刻為一歲。
天有十二會,人有十二經。天有十二會,為一日夜有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十二時也。推而言之,則為一年十二月,每月有二氣,共二十四氣。子十一月,有大雪與冬至。丑十二月,有小寒與大寒。寅正月,有立春與雨水。卯二月,有驚蟄與春分。辰三月,有清明與谷雨。巳四月,有立夏與小滿。午五月,有芒種與夏至。未六月,有小暑與大暑。申七月,有立秋與處暑。酉八月,有白露與秋分。戌九月,有寒露與霜降。亥十月,有立冬與小雪。如《二十四氣斗綱圖》《十二次會中星圖》。

十二次會中星圖
人有十二經,據《靈樞·逆順肥瘦篇》曰:“手之三陰,從藏走手;手之三陽,從手走頭。足之三陰,從腹走足;足之三陽,從足走頭。”此為十二經脈走向規律。《中國醫學大辭典》:“大經有手足之別,分為十二經,其脈皆互相銜接。起于中焦,注乎太陰、陽明。手陽明,注足陽明、太陰。足太陰,注手少陰、太陽。手太陽,注足太陽、少陰。足少陰,注手厥陰、少陽。手少陽,注足少陽、厥陰。足厥陰,復還注于手太陰。氣行一萬三千五百息,脈行八百一十丈,一晝夜而運行全身,營衛二氣適一周焉。”此段言論,可助理解張氏二圖。又《靈樞·經水篇》曰:“足太陽,外合于清水,內屬于膀胱,而通水道焉。足少陽,外合于海水,內屬于膽。足陽明,外合于海水,內屬于胃。足太陰,外合于湖水,內屬于脾。足少陰,外合于汝水,內屬于腎。足厥陰,外合于澠水,內屬于肝。手太陽,外合于淮水,內屬于小腸,而水道出焉。手少陽,外合于漯水,內屬于三焦。手陽明,外合于江水,內屬于大腸。手太陰,外合于河水,內屬于肺。手少陰,外合于濟水,內屬于心。手心主(即手厥陰),外合于漳水,內屬于心包。凡此五藏六府,十二經水者,外有源泉,而內有所稟,此皆內外相貫,如環無端,人經亦然。”是人十二經脈“非惟與五藏六府相貫,且與地十二經水相應”。其說“外合”雖不無牽強附會,然以中國在春秋戰國之世,疆域僅及于此也。從此亦可窺知,我國天人一體思想,在醫學上至為重視也。
天有十二辰,人有十二節。十二辰為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等十二地支。《周禮·春官·馮相氏》:“掌……十有二辰……以會天位。”疏:“謂子、丑、寅、卯之等。”《周禮·秋官·碧蔟氏》:“十有二辰之號。”注:“辰,謂從子至亥。”《漢書·律歷志》:“六律、六呂,而十二辰立矣。”《國語·楚語下》:“十日十二辰。”注:“十二辰,子至亥也。”《淮南子·天文訓》:“月從左行十二辰。”
《靈樞·邪客篇》曰:“辰有十二,人有足十指,莖、垂應之。女子不足二節,以抱人形。”《類經》注曰:“十二辰者,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是謂地支,故應之足指。足指惟十,并莖、垂為十二。莖,宗筋也(生殖器)。垂,睪丸也。女子少此二節,故能以抱人形。抱者,懷胎之義。如西北稱伏雞為‘抱’(指西北人之諺語,實則東南諺語亦同)者,是也。”
《靈樞·官針篇》曰:“凡刺有十二節,以應十二經。一曰偶刺。偶刺者,以手直心若背,直痛所。一刺前,一刺后,以治心痹……二曰趣刺……刺痛無常處也……三曰恢刺……恢筋急以治筋痹也。四曰齊刺……以治寒氣小深者。五曰揚刺……以治寒氣之博大者。六曰直針刺……以治寒氣之淺者也。七曰輸刺……以治氣盛而熱者也。八曰短刺……以上下摩骨也。九曰浮刺……以治饑急而寒者也。十曰陰刺……以治寒厥、中寒厥。十一曰傍針刺……以治留痹久居者也。十二曰贊刺……是謂治癰腫者也。”
人有十二經絡,陰陽各六。陽經為三焦、膀胱、大腸、胃、小腸、膽,其卦象次第配艮、乾、震、坎、艮、乾。陰經為肝、心、脾、肺、腎、心包,其卦象次第配坤、兌、離、巽、坤、兌。茲附二表于下,以供參考:
十二經絡針穴、卦變表

五俞穴表

據前引可知,卦有六奇六偶,是為十二,人有六臟六腑,亦為十二。天有十二會,人有十二經;天有十二辰,人有十二節。以六為節,七日來復,天行也,雖病變亦如是也。天、地、人三才之道,人體為一小天地,固如此也。

十二經藏府圖

十二經藏府表里圖
《十二經歌》
太陽小腸足膀胱,陽明大腸足胃當。
少陽三焦足膽配,太陰手肺足脾鄉。
少陰心經足為腎,厥陰包絡足肝方。
此歌上者為手
(四)“十二次會中星圖”說 前舉張氏《類經·圖翼》“十二次會中星圖”,恐非現代青年醫師所克習知者,愿再略作說明。
中國醫學與天文學、氣象學、歷法學、地球物理學密不可分。我國古代天文學說,計有蓋天說、渾天說、宣夜說三派,《易經》與《內經》均采“蓋天說”。
所謂“蓋天說”,亦即伏羲仰則觀象于天,俯則觀法于地。吾人站在地球上面,天體覆蓋,地體厚載,對天體運行情形,只能半面、半面觀察,白日觀察上半面,晚間觀察下半面。《素問·六微旨大論》曰:“移光定位,正立而待之。”《五運行大論》曰:“面南而命其位……面北而命其位。”意即指此。其測量之法,《周禮·冬官考工記·匠人》曰:“為識日出之景,晝參諸日之中星,夜考之極星,以正朝夕。”今簡稱之為“晝參日影,夜考極星”。
“晝參日影”之法有二:一為“土圭測影”,二為“標桿測影”,以測日出、日入兩點之交會點,以“始”“中”“終”求中點。上下午之長短,如是年年月月,日日時時,寒來暑往,歷數千百年之經驗累積,而得今日仍行于農村之“夏歷”(即農歷)。本節以言“夜考極星”為主,“晝參日影”之法從缺不論。
“夜考極星”,以“昏”“中”“旦”定中星。其法以“南中線”對準“昏中星”,再按時推“旦中星”,以“昏”“旦”二星出現時位,推算出中星。《尚書·堯典》分命羲和、羲仲、羲叔、和仲、和叔等五位天文學家于東、南、西、北四方,以“畫參日影,夜考極星”之法,測量決定春、夏、秋、冬四季之歷法。茲節錄其原文如次:
乃命羲和,欽若昊天,歷象日月星辰,敬授人時。
分命羲仲,宅嵎夷(東方)……日中星鳥,以殷仲春……
申命羲叔,宅南交……日永星火,以正仲夏……
分命和仲,宅西……宵中星虛,以殷仲秋……
申命和叔,宅朔方(北方)……日短星昴,以正仲冬。
最保守估計,自軒轅黃帝命大橈作甲子,即知太陽能發光發熱,月亮星辰無熱有光,確知星月之光為太陽之折光,應于晚間以測天體另一半。諺謂:
初一謂之朔,十五謂之望。
上弦謂月圓其半,是初八九,
下弦謂月缺其半,是念二、三。
除觀察月亮外,中國在先秦前之天文家,早已觀察到北極星(North Star or Polaris)、北斗星(Great cllpper)、五星(水星、金星、火星、木星、土星)、十二星次、二十八宿星之運行,所帶給地球氣象變化之影響。
1.北極:又名北辰、中宮、天極、天樞、極星。移動至微,以故孔子曰:“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眾星共之。”(《論語·為政》)孔子不稱之為“北極”,而曰“北辰”,慎言其余也。茲將有關典籍記載,摘錄于次,以供參考。
《爾雅·釋天》:“北極,謂之北辰。”注:“北極,天之中,以正四時。”
《史記·天官書》:“中宮,天官星,其一明著者,太一常居也。”
《晉書·天文志》:“北極五星,鈞陳六星,皆在紫宮中,北極、北辰,最尊者也。其紐星,天之樞也。天運無窮,三光迭耀,而極星不移。故曰‘居其所而眾星共之’。”
《管窺輯要》:“北極雖名中宮,實居子位對午方。”
《觀象玩占》:“北極五星,在紫微宮中,一曰天樞,一曰北辰,天之最尊星也。其紐星天之樞也。天運無窮,三光迭耀,而極星不移,故曰‘居其所而眾星共之’。其第一星主月,太子也。第二星主日,帝王也,亦為太乙之座,為最明而赤者也。第三星主五行,庶子。第四星后宮也。第五星天樞也。”
“蓋天派”所見之北極星,即為今之天文學小熊座T星,帝星同B星,庶子、后宮、天樞等五星一直線并排之星座也。位于地平線上,北方之一角,紫微垣中最明亮之一顆。
2.北斗:懸于北方,環繞北極星運轉。有七星如舀酒之斗,以其在北方聚成斗形,故名。道家書名之為天罡。七星之名,一天樞、二天璇、三天權、四天機,此四星合稱“斗魁”;五玉衡、六開陽、七搖光,此三星合稱“斗柄”。星形之狀,參閱《二十四氣斗綱圖》中央圖形。北斗七星,亦即今日天文學所謂之“大熊座”α、β、γ、δ、ε、ζ、γ。茲將古籍史料摘要如次:
《春秋運斗樞》:“北斗有七星,天子有七政也。北斗七星,所謂‘璇璣、玉衡,以齊七政。'(注:《尚書·堯典》)第一天樞,第二璇,第三璣,第四權,第五衡,第六開陽,第七搖光。一至四為魁,五至七為杓,合而為斗。居陰布陽,故稱北斗。”
《星經》:“北斗七星,所謂璇璣、玉衡,以齊七政。”(《史記·天官書》所言與《星經》同,《索隱》所言與《春秋運斗樞》同,從略)
《晉書·天文志》:“北斗七星,在太微北,樞為天,璇為地,璣為人,權為時,玉衡為音,開陽為律,搖光為星。”
北斗之斗柄,猶如天體運行之指揮棒,一可用以辨別方位,確切得知極星之所在。二可定時,如以斗建定節氣,以斗之轉移,以定年、月、日、時。
3.五星:五星,即五行星,又稱為五緯。五行與中醫,乃習中醫學者之常識。天之五行星如何?則為年輕中醫師所鮮聞。木星(Jupiter),在我國天文學有歲星、攝提、重華、經星、紀星等名稱。火星(Mars),有熒惑、赤里、執法、罰星等名稱。土星(Saturn),有鎮星、地侯等名稱。金星(Venus),有太白、設星、太正、熒星、明星等名稱。水星(Mercury),有辰星、能星、鉤星、司農等名稱。
《左傳·襄公二十八年》“歲在星紀。”疏:“歲,歲星也。五星者,五行之精也。歷書稱:木精曰歲星,火精曰熒惑,土精曰鎮星,金精曰太白,水精曰辰星。此五者,皆右行于天,二十八宿為經,五星為緯。”
《榖梁傳》序疏:“五星者,即東方歲星,南方熒惑,西方太白,北方辰星,中央鎮星是也。”
《漢書·律歷志》:“水合于辰星,火合于熒惑,金合于太白,木合于歲星,土合于鎮星。”
《史記·天官書》:“天有五星,地有五行。”又云:“五星同色,天下偃兵,百姓寧昌。”
《淮南子·天文訓》:“何謂五星?東方木也,南方火也,中央土也,西方金也,北方水也。”
《說苑·辨物》:“所謂五星者,一曰歲星,二曰熒惑,三曰鎮星,四曰太白,五曰辰星。”
《群芳譜》:“五星,五行之星也。木星曰歲星、曰攝提、曰重華、曰經星、曰紀星,秉東方木德之精,司春,主角、亢、氐、房、心、尾、箕七星。火星曰熒惑、曰赤星、曰執法、曰罰星,秉南方火德之精,司夏,主井、鬼、柳、星、張、翼、軫七星。土星曰鎮星、曰地侯,秉中央土德之精,寄旺四季,主東井。金星曰太白、曰殷星、曰太正、曰熒星、曰明星,秉西方金德之精,司秋,主奎、婁、胃、昴、畢、觜、參七星。水星曰辰星、曰能星、曰鉤星、曰司農,秉北方水德之精,司冬,主斗、牛、女、虛、危、室、壁七星。
由《群芳譜》之言,可知五行星與二十八宿星互為經緯。五星東出西沒,方向右旋,依木、火、土、金、水次序,按季節出現北極天空。因其軌道近太陽,古人用以紀日。一歲之中,每星各占七十二天,五星合計,則為周天三百六十度之日數。土、木、火三星軌道大,故在外;金、水二星軌道小,而在內。
4.十二次會:十二次,為十二星次之簡稱,即十二星所居之躔舍也。十二次會者,謂日月交會于十二次也。
《尚書·堯典》“歷象日月辰”《釋文》(陸德明《經典釋文》,下同):“日月所會,謂日月交會于十二次也。寅曰析木,卯曰大火,辰曰壽星,巳曰鶉尾,午曰鶉火,未曰鶉首,申曰實沈(實沉),酉曰大梁,戌曰降婁,亥曰娵訾,子曰玄枵,丑曰星紀。
《事物紀原·天地生植部·星次》:“《帝王世紀》曰:‘黃帝受命,乃推分星次,以定律度。’劉昭補《漢志》亦曰:‘黃帝定星次,即今《爾雅》所記十二次,與二十八宿之度,皆自黃帝創之也。'”
我國十二星次,約與古代西方天文學家分“黃道十二宮”(Sigs of the Zodiac)相似。為便于閱覽,茲將我國十二辟卦、十二星次、十二地支、二十八宿、二十四節氣,與西方黃道十二星座列表對照于下:
中西十二星次節氣對照表

(五)二十八宿 如前舉《群芳譜》《中西十二星次節氣對照表》所言之二十八宿。位于北極星周圍之星群,即:
角、亢、氐、房、心、尾、箕——位東方。
斗、牛、女、虛、危、室、壁——位北方。
奎、婁、胃、昴、畢、觜、參——位西方。
井、鬼、柳、星、張、翼、軫——位南方。
《呂氏春秋·圜道》曰:“月躔二十八宿。”《淮南子·天文訓》曰:“星分度,角十二,亢九,氐十五,房五,心五,尾十八,箕十一四分一。斗二十六,牽牛八,須女十二,虛十,危十七,營室十六,東壁九。奎十六,婁十二,胃十四,昴十一,畢十六,觜嶲二,參九。東井三十三,輿鬼四,柳十五,星七,張、翼各八,軫十七,凡二十八宿也。”每星均有其不同度數。東方“角、亢、氐、房、心、尾、箕”七星,為七十五度四分度之一。北方“斗、牛、女、虛、危、室、壁”七星為九十八度。西方“奎、婁、胃、昴、畢、觜、參”七星,為八十度。南方“井、鬼、柳、星、張、翼、軫”七星,為一百十二度。共計三百六十五度四分度之一,與陽歷之歷法相符。然我國在軒轅黃帝時期,已明此種歷法,炎黃子孫當引以為榮,繼續發揚祖宗文化遺產,不必崇洋媚外也。
又東方七宿“角、亢、氐、房、心、尾、箕”,聯綴如龍,主青色,故曰“蒼龍”。北方七宿“斗、牛、女、虛、危、室、壁”,聯綴如龜,主黑色,故曰“玄武”。西方七宿“奎、婁、胃、昴、畢、觜、參”,聯綴如虎,主白色,故曰“白虎”。南方七宿“井、鬼、柳、星、張、翼、軫”,聯綴如鳥,主丹色,故曰“朱雀”。此為我國古代天文學家便于記憶,故命此通俗之名,以普及于民間,亦社會教育之義,望勿以迷信視之。
乾坤與臟腑
乾為陽,坤為陰。腑為陽,臟為陰。乾坤六奇六偶,正配六腑六臟。常人均謂五臟六腑,實則亦為六臟六腑。《難經·三十九難》曰:“五藏亦有六藏者,謂腎有兩藏,左者為腎,右者為命門。命門者,謂精神之所舍也。男子以藏精,女子以系胞,故言藏有六也。”臟與腑相表里,一陰一陽,相互配合。雖均藏于腹內,然陰陽有別。其與卦象有何關聯?《醫易義》曰:
以藏象言之,則自初六至上六,為陰為藏:初六次命門,六二次腎,六三次肝,六四次脾,六五次心,上六次肺。初九至上九,為陽為府:初九當膀胱,九二當大腸,九三當小腸,九四當膽,九五當胃,上九當三焦。知乎此,而藏府之陰陽、內景之高下,象在其中矣。
初六至上六,為陰為臟,是以坤卦立言,蓋坤之六爻皆陰,故以六爻配六臟。初九至上九,為陽為腑,是以乾卦為喻,因乾之六爻皆陽也。《難經·五十一難》曰:“藏者,陰也;府者,陽也。”茲將乾、坤二卦臟腑之象比較圖如次:
乾、坤二卦臟腑之象比較

張氏所言“內景”何謂也?“內景”有二說:其一為《大戴禮·曾子天圓篇》:“天道曰圓,地道曰方。方曰幽,而圓曰明。明者,吐氣者也,是故外景;幽者,含氣者也,是故內景。故火曰外景,而金水內景……陽之精氣曰神,陰之精氣曰靈。”注:“景,古通以為影字。外景者,陽道施也;內景者,陰道含藏也。”《淮南子·天文訓》:“水曰內景。”坎為水,坎陽爻在中,故水外暗而內明,是同以水為內景。其二為道家語,《云笈七簽》:“陽為外景,為外神也;陰為內景,為內神也。”《黃庭內景經注釋》:“景者,神也。”《尚書·泰誓》:“惟人萬物之靈。”《書傳》曰:“靈,神也。”故神即靈也,靈亦神也。儒、道二家是均以神釋景也。此言“內景上下”,是指人體內上、中、下六臟六腑緊密相結合,致其中和則健康,偏則疾病生焉,謂其構造生化之神妙也。
人體十六卦
邵康節則從天地相交而生人,得出人體十六卦象。《皇極經世》卷八下曰:
體必交而后生,故陽與剛交而生心肺,陰與柔交而生肝膽;柔與陰交而生腎與膀胱,剛與陽交而生脾胃。心生目,膽生耳,脾生鼻,腎生口,肺生骨,肝生肉,胃生髓,膀胱生血。故乾為心,兌為脾,離為膽,震為腎,坤為血,艮為肉,坎為髓,巽為骨,泰為目,中孚為鼻,既濟為耳,頤為口,大過為肺,未濟為胃,小過為肝,否為膀胱。
天地有八象,人有十六象,何也?合天地而生人,合父母而生子,故有十六象也。心居肺,膽居肝,何也?言性者,必歸于天;言體者,必歸于地。地中有天,石中有火,是以心膽象之也。心膽之倒垂,何也?草木者,地之體也,人與草木皆反生,是以倒垂也。
此段文辭頗難解釋,茲試繪邵子《人體十六卦象圖》如后頁。
依邵子之意,天有太少陰陽四象,地有太少剛柔四體。天之四象為日月星辰,地之四體為水火石土,天之四象與地之四體相交,而生人之心、肺、肝、膽、腎、膀胱、脾、胃等八臟腑,再由臟腑生目、耳、鼻、口、骨、肉、髓、血等八體,二八一十六,配以十六卦象,茲列表于下:

邵子同卷又曰:“天地并行,則藏府配。四藏天也,四府地也。”臟為陰,腑為陽,何曰“四藏天也,四府地也”?天陽行地,陰中之陽也,地氣升天,陽中之陰也,亦兼行相交。質言之,心與肺交,而生目與骨。肝與膽交,而生肉與耳。腎與膀胱交,而生口與血。脾與胃交,而生鼻與髓。請細閱前制兩圖表,與《內》《難》二經相互參研,或可對病理病變有臂助焉。

邵子《人體十六卦象圖》
卦變與病變
前段邵子所言人體十六卦象,乃從其相生次序言,本段則言卦爻變化,與人體五臟六腑病變關系之密不可分,張氏《醫易義》于此,有其獨到見解,茲先錄其原文,再申以己意,以就教于醫學大家。
以疾病言之,則泰為上下之交通,否為上下之隔絕。既濟為心腎相諧,未濟為陰陽各別。大過、小過,入則陰寒漸深,而出為癥痞之象。中孚、頤卦,中如土藏不足,而頤為臌脹之象。剝、復如隔陽脫陽,夬、姤如隔陰脫陰。觀是陽衰之漸,遁藏陰長之因。姑象其概,無能贅陳。
又若離火臨乾,非頭即藏;若逢兌卦,口肺相連。交坎互相利害,入東木火防災;坤、艮雖然喜暖,大過亦恐枯干。坎為木母,震、巽相便,若逢土位,反克最嫌。金水本為同氣,失常燥濕相干。坤、艮居中,怕逢東旺;若當乾、兌,稍見安然。
此雖以卦象而測病情,以坎、離而分水火,惟是坎本屬水,而陽居乎中;離本屬火,而陰藏乎內。故北方水地,一反存焉;南是火鄉,二偏居上。
東方陽木,八在其中;西方陰金,九當其位。可見離陽屬火,半為假熱難猜;坎水是陰,豈盡真寒易識?
云從龍,風從虎,消長之機;水流濕,火就燥,死生之竅。倘知逆順堪憂,須識真假顛倒,是以事變之多。譬諸人面,面人人殊,而天下之面皆相殊,古今之面無不殊。人面之殊,即如人心之殊;人心之殊,所以人病亦皆殊。此疾患之生,有不可以數計,今姑舉其大綱,而書不盡言,言不盡意,神而明之,存乎人耳!
(一)何謂“泰為上下之交通,否為上下之隔絕” 泰卦()之卦體為乾下坤上,中爻互兌(?)、互震(?)。天氣下降,地氣上升,為天地交泰之象。否卦(
)之卦體反是,為坤下乾上,中爻互艮(?)、互巽(?),天地不交,故為閉塞之象,所以名為否卦。
泰卦《彖》曰:“泰,小往大來,吉亨。則是天地交而萬物通也,上下交而其志同也。內陽而外陰,內健而外順,內君子而外小人,君子道長,小人道消也。”否卦《彖》曰:“否之匪人,不利君子貞。大往小來,則是天地不交而萬物不通也,上下不交而天下無邦也。內陰而外陽,內柔而外剛,內小人而外君子,小人道長,君子道消也。”彖者,斷也,斷定此卦之吉兇禍福也。泰、否二卦《彖傳》恰相反。
小大往來,系指宇宙言,泰則天地之氣相交,為萬物通泰之象。否則天地之氣不交流,為萬物生機不能暢達。上下之交,系指人事現象,上下以心相交,為志同道合之象。否則上下之情閉塞不通。
從疾病而言,《素問·四時調神論》曰:“交通不表,萬物命故不施。不施,故名木多死。”王冰注:“夫云霧不化,其精微于原澤,是為天氣不降,地氣不騰。變化之道既虧,生育之源斯泯。故萬物之命無稟而生。然其死者,則名木先應,故云名木多死也。”在人身,則肝為木。近年以來,患肝病者獨多,讀此,亦可以語其治法矣。又《生氣通天論》曰:“故病久則傳化。上下不并,良醫弗為。”王冰注:“并,謂氣交通也。然病之深入,變化相傳,上下不通,陰陽否隔,雖良醫妙法,亦何以為之。”所以,“升降息,則氣立孤危”(《六微旨大論》),循至“陰陽離決,精氣乃絕”(《生氣通天論》)。可不慎之早乎!凡此均為泰、否二象所言:“天地交,泰”“天地不交,否”之謂也。
內外陰陽,若以人體健康言之,人身陰陽二氣,相守而不相離。陽氣欲上脫而升,則陰氣下降不使離去;陰氣欲下脫而降,則陽氣上吸之不使降違。猶如今日科技,所謂“陰陽二電子”“正負二力”之理同。泰則陰陽二氣中和平衡,否則陰陽二氣不均,有內外脫離之虞,脫則死矣。脫陰,為陽盛之極,而陰血不榮。《難經·二十難》曰:“脫陰者目盲。脫陽,為陰盛之極,陽氣下守也。”又曰:“脫陽者見鬼。”上下俱脫者,此證多由上盛下虛,精華外越所致。平素嗜肥甘、好酒色、體肥、痰盛者多患之,且常顛仆、遺尿、喘息、大汗,宜于未脫之先,尋其罅漏以緘固之,使其陰平陽秘,精神乃治。
諺謂:“天無絕人之路。”否雖閉塞隔絕,然否之九五為“休否,大人吉”,上九為“傾否,先否后喜”,均為先兇后吉之象。以疾病言,亦當如是。
(二)何謂“既濟為心腎相諧,未濟為陰陽各別” 既濟()卦體為離下坎上,中爻互坎(?)、互離(?)。濟的意義為“過渡”。從事物言,為兩兩相互相成,例如“寬猛相濟”“剛柔相濟”“相濟為用”之類。卦體上卦是坎水、下卦是離火;火炎上,水潤下,水火相交,可成烹飪之功用,故曰“水火既濟”。未濟(
)卦體為坎下離上,中爻互離(?)、互坎(?),離火在上,坎水在下。水性下注,火性向上,水火不交,與既濟卦恰好相對相反,故曰“未濟”。
既濟卦《彖》曰:“既濟,亨小者,亨也。利貞,剛柔正而當位也。初吉,柔得中也。終止則亂,其道窮也。”未濟卦《彖》曰:“未濟,亨,柔得中也。小狐汔濟,未出中也。濡其尾,無攸利,不續終也。雖不當位,剛柔應也。”
既濟、未濟兩卦的卦爻,均為三柔三剛,上下剛柔爻位,又都相互呼應,故未濟卦雖曰未濟,然其因剛柔相應而又柔得中也。該兩卦所不同者,在于剛柔爻位之當否。一、三、五為陽位,陽爻居之為當位;二、四、六為陰位,陰爻居之為當位;反之,陽居陰位,陰居陽位,均為不當位。又下卦與上卦各爻位在相互呼應,即初與四、二與五、三與上的相應。在“同性相斥,異性相吸”的原則下,既濟卦三剛三柔均當位而又相應,未濟卦三剛三柔均不當位,但能相應,故亦亨,唯初六、六三、上九等三爻,則應戒慎恐懼。
既濟何以“為心腎相諧”?《說卦傳》曰:“坎為水……為加憂,為心病,為耳痛。”既濟為水火相濟,故為心腎相諧,未濟水火各別,雖相應亦當防“心病”與“耳痛”也,《內經》故言“腎竅在耳”。以人身臟器言之,則心、脾、肝、肺皆一,獨腎臟有左右兩枚,左為腎,右為命門。腎主水,命門主火。若命門火衰,不能蒸發腎水上騰,使人患熱中口渴,小水頻數,而成消渴之病,故張仲景主以桂附八味丸補命門之火,使腎水得以上騰,而疾可愈也。
(三)何謂“大過、小過,入則陰寒漸深,而出為癥痞之象” 大過()卦體為巽下兌上,中爻互乾(?)。小過(
)卦體艮下震上,中爻互巽(?)、互兌(?)。“過”與“不及”相對,都不好。“子貢問:‘師與商也,孰賢?’子曰:‘師也過,商也不及。’曰:‘然則師愈與?’子曰:‘過猶不及。'”(《論語·先進》)一卦六爻,陰陽各占三位,是為均衡,大過四陽二陰,陽爻多陰爻一倍,且陰又居初與上兩極之位,故名大過。小過四陰二陽,陰爻多陽爻一倍,但陽爻居整個卦體三與四之中位,仍有可為,故曰小過。
大過卦《彖》曰:“大過,大者,過也。棟橈,本末弱也。剛過而中,巽而說行,利有攸往,乃亨。大過之時大矣哉!”小過卦《彖》曰:“小過,小者,過而亨也。過以利貞,與時行也。柔得中,是以小事吉也。剛失位而不中,是以不可大事也。有飛鳥之象焉,飛鳥之遺音。不宜上,宜下,大吉,上逆而下順也。”大過“棟橈”,若房屋的中梁,比喻中間四陽爻,四根結實屋梁,可是初上兩陰爻力弱不支,勢必摧折,但扶危救傾,事在人為,仍可撐持補救。小過以“飛鳥之遺音”相比,戒不可好高騖遠,能成小事,不能成大事。九三、九四像鳥身,初六、六二、六五、上六像鳥之兩翼,鳥向上飛,遺音因風而留于下。好高騖遠,非其力之所及,必反掉落,故曰“不宜上,宜下”。
何謂“大過、小過,入則陰寒漸深”?大過卦《象》曰:“澤滅木,大過。”大過,巽下兌上,巽為木,兌為澤。沿澤本當潤木,今兌澤在巽木之上,反淹滅了木,為水勢大過之象,故曰“入則陰寒漸深”。小過中爻互巽(?)、互兌(?),又為大過()。即以小過本卦而言,小過卦《象》曰:“山上有雷,小過。君子以行過乎恭,喪過乎哀,用過乎儉。”過恭、過哀、過儉,均不合乎人情,不合人情謂之“偽”。因其過于恭哀儉,亦為“入則陰寒漸深”。孔子曰“過猶不及”,雖為小過,亦為“過”也。
何謂“出為癥痞之象”?“癥,腸病。”《中國醫學大辭典》曰:“積聚之有形可征者,此癥由飲食失節,脾胃虛弱,積于腹中,牢固不動,按之應手。”其治法請自行查閱。
總之,陽為大,陰為小,陽過乎陰,故名大過(),陰過乎陽,故名小過(
)。然堪注意者,大過、小過,皆陽爻居中而陰爻在其上下,明其陰寒自外而入,故謂入則陰寒漸深也。以卦象觀之,則大過為陰寒初出,小過則入深矣。陰寒入深,所發生的疾病,則為癥痞之癥。癥,腹內結病也。謂五臟內氣結而為病也,即腹內之結塊病,以其有形狀可征,故名曰癥。《史記·扁鵲倉公傳》:“以此視病,盡見不藏癥結。”《抱樸子》云:“夫癥瘕不除。”“瘕”,亦腹中積塊病。《正字通》云:“瘕,癥瘕。腹中積塊,堅曰癥,有物曰瘕。引《方書》云:‘腹中雖硬,忽聚忽散,無有常準,謂之瘕。’言病瘕而未及癥也。《素問》云:‘小腸移熱于陽為伏瘕(小腸熱已入大腸,兩熱相搏,故血溢而為伏瘕也)。'”他若《巢氏病源論》,癥瘕癥及治療之法甚多,請自行研究,此則略舉其要而已。亦可參閱下篇第四章十五節附“外臺秘要八瘕方十二首”。
(四)何謂“中孚、頤卦,中如土藏不足,頤為臌脹之象” 中孚()卦體為兌下巽上,中爻互震(?)、互艮(?),孚為“誠信昭著”。《說卦傳》曰:“巽為木,為風……兌為澤。”風在澤上,六三、六四兩中爻,中心為虛爻,一則代表水面空曠,風力無阻。二為象征虛心不妄,邵子“以兌為脾,脾生鼻,中孚為鼻”。中孚土信誠蘊藏于肉,開竅于鼻,張氏謂“中如土藏不足”,此或因不明互卦之義,始有此語。中孚中爻互艮,艮為土石之高大者為陽土,亦為說明其誠信內蘊。且“信”在五行中為“中五土”,故其言似應再加斟酌。
頤()卦體震下艮上。中爻互坤(?),坤為地,亦為土,土在五行為信。《說文》:“頤,頜也。”即口腔。初九、上九為唇,中間偶爻排列像牙齒,形如口腔,故名頤,取其飲食宴樂之象。古人稱“頤養”即此義。能得頤養,亦信意。然飲食之道,得其正則吉,飲食當節制,過則兇,諺謂“禍從口入”。其中爻又互坤,《說卦傳》曰“坤為腹”,若耽于口腹之欲,則過矣!故張氏曰:“頤為臌脹之象。”故六二為“征兇”,六三為“貞兇”,戒貪食也。故邵子亦以頤為口。
(五)何謂“剝、復如隔陽脫陽,夬、姤如隔陰脫陰” 剝卦()之體,坤下艮上,中爻互坤(?)。剝有剝削、耗蝕之義。六爻自初至五皆陰,僅上九一陽,為陰長陽消,乃“脫陽”之象。復(
)之卦體,為震下坤上,中爻亦互坤(?)。復作循環、往復、生機解。剝卦一陽躋于極位,前無可往,故剝盡為坤(
)。復卦《彖》曰:“反復其道,七日來復,天行也。”所謂“七日來復”者,指剝六爻中間經坤,至第七日,則變為復也。“天行”,指復之初九,謂生機始生也,在歲為冬十一月,一陽初動,生機萌動,然氣候仍甚嚴寒,故為“隔陽”之象。
夬()之卦體,為乾下兌上,中爻互乾(?)。夬卦《彖》《序卦傳》與《雜卦傳》均謂:“夬者,決也。”故夬為決斷或排除義。然夬之六爻,自初至五皆陽,五陽盛長,勢必排除上六一陰而為乾,故有“脫陰”之象。姤(
)之卦體,巽下乾上,中爻互乾(?)。姤卦《彖》《序卦傳》與《雜卦傳》均釋姤為“遇”,有相逢、遭遇之義,男女相交為姤。乾天在上,巽風在下,凡暴露在天空下之物體,無不與之遭遇者。因姤之六爻自二至上皆陽,姤卦卦辭及《彖傳》均曰“勿用取女”,蓋陰長陽消、陰盛逼陽也。然張氏則曰有“隔陰”之象。關于脫陰、脫陽病癥之病理與治療,請閱《內經》與有關醫藥典籍。
(六)何謂“觀是陽衰之漸,遁藏陰長之因” 觀()之卦體,坤下巽上,中爻互坤(?),互艮(?)。觀作觀瞻、觀光或示范解。《說卦傳》曰:“坤為地……巽為風,艮為門闕。”巽風行于大地之上,有周游歷覽之象。若“流連忘返”,則不足以為訓。中爻互坤、互艮,坤下艮上(
)則為剝,故曰“觀是陽衰之漸”。
遁()之卦體,艮下乾上。中爻互巽(?)、互乾(?)。遁作退隱、逃避解。《序卦傳》:“遁者,退也。”《雜卦傳》:“遁則退也。”《說卦傳》:“乾為天,艮為山。”古謂:“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登高山,又猶如平地望天一樣遙遠。且遁二陰在下,為陰長陽消之象。《象》曰:“君子以遠小人,不惡而嚴。”“不惡”者,不厭惡也。“嚴”者,嚴以律己也。故張氏謂:“遁藏陰長之因。”
(七)何謂“離火臨乾,非頭即藏” 本段全文以論“離火”為主。先從乾卦言,《說卦傳》曰:“乾為首……離為目。”又曰:“燥萬物者,莫熯乎火……離為火,為日……其于人也,為大腹,為乾卦。”離為后天八卦南方之卦。《靈樞·大惑論》曰:“五藏六府之精氣,皆上注于目,而為之精。精之窠為眼,骨之精為瞳子,筋之精為黑眼,血之精為絡,其窠之精為白眼,肌肉之精為約束。”《癲狂病》:“頭重痛,視舉目,赤甚作極,已而煩心。”《論疾診尺》:“目赤色者,病在心。”《素問·五常政大論》:“陽明司天,燥氣下臨……脅痛目赤。”《六元正紀大論》:“少陽司天之政……其病氣怫于上,血溢目赤,咳逆頭痛血崩。”又曰:“目赤心熱,善暴死。”又曰:“少陰司天之政……民病咳喘,血溢血泄,鼽嚏目赤皆瘍。”《氣交變大論》曰:“歲金大過……肝木受邪……目赤痛皆瘍。”《至真要大論》:“少陽之勝……煩心心痛,目赤欲嘔。”凡此皆為“離火臨乾,非頭即藏”之病證也。
(八)何謂“若逢兌卦,口肺相連” 承前段“離火”,次逢兌卦。《說卦傳》曰:“兌,說(悅)也……兌為口……兌為澤。”又曰:“兌,正秋也。”方位在西,屬金。肺主氣,氣竅在鼻,口雖飲食器官,口與鼻亦同為呼吸器官,故曰“口肺相連”。《素問·熱論》:“傷寒五日,少陰受之,少陰脈貫腎絡于肺,系舌本,故口干而渴。”離為火,兌為口為澤(津液),丙丁屬火,《平人氣象論》曰:“肺見丙丁死。”庚辛屬金,肺也。以故《靈樞·經脈》曰:“太陰者,行氣溫于皮毛者也……毛折者,則毛先死,丙篤丁死,火勝金也。”所以離火若逢兌澤,因口肺相連,則必須降火強肺,金生水,使之水火相濟,始為治本之道。
(九)何謂“交坎互相利害,入東木火防災” 《說卦傳》曰:“坎者,水也,正北方之卦也。”離心屬火,坎腎屬水。火盛則水滅,水盛則火滅,此為水火未濟,相克之害。火性熱,水性涼,故火溫則水溫,此為水火相互相成,水火既濟之利。故曰“交坎互相利害”。
東三木為震,《說卦傳》曰:“萬物出乎震。震,東方也……震為雷。”離為火,震為雷,離火與雷火相遇。肝屬木,木又生火,離火、雷火、木火三火相逢,焉有不成災之理。故曰“入東木火防災”。
(十)何謂“坤、艮雖然喜暖,太過亦恐枯干” 干,干燥也。《說卦傳》曰:“坤也者,地也,萬物皆致養焉,故曰致役乎坤……艮,東北之卦也,萬物之所成終而所成始也,故曰成言乎艮。”坤為地,艮為山,二者均為土。土平衡而王于四季,蓋以土能養火、蓄火故也。若“湯有七年之旱災”,離日高照不雨,赤地千里,萬物不生,故曰“太過亦恐枯干”。
(十一)何謂“坎為木母,震、巽相便,若逢土位,反克最嫌”本段全文以“坎水”為主。坎為水,水生木,故曰“坎為木母”。《說卦傳》曰:“萬物出乎震。震,東方也。齊乎巽。巽,東南也。齊也者,言萬物之潔齊也。”又曰:“震為雷……巽為木。”故知震為春,巽為春夏之交,坎水滋潤大地,草木暢茂,故曰“震、巽相便”。土居中央,土固養木,然木又克土,土固木母,然土又克水,故曰“反克最嫌”。
(十二)何謂“金、水本為同氣,失常燥濕相干” 承“坎水”前文,西方屬金,為兌卦。金生水,與北方坎水為同氣,若金不生水,則坎水不濟,則干燥;如金生水,坎水泛濫,則成災,均為“失常”,故曰“失常燥濕相干”。
(十三)何謂“坤、艮居中,怕逢東旺;若當乾、兌,稍見安然” 本段以“坤地”為言。坤地艮山同為土;東三木,木盛則克土,故曰“怕逢東旺”。《說卦傳》曰:“乾為玉、為金。”兌為澤為金,土生金。同時乾健坤順,兌澤潤土,故曰“若當乾、兌,稍見安然”。
(十四)何謂“坎本屬水,陽居乎中;離本屬火,陰藏乎內” 從三畫之八卦言,僅乾為三陽爻,坤為三陰爻,其余之卦均陰陽互見。乾坤相交,始有其他六卦,故稱乾坤為父母卦。從六畫之六十四卦言,亦僅乾為六陽爻,坤為六陰爻,其余六十二卦亦每卦陰陽互見。《系辭上傳》曰:“乾坤,其《易》之缊邪!乾坤成列,而易立乎其中矣。乾坤毀,則無以見易;易不可見,則乾坤或幾乎息矣。”
坎雖屬水,然為中男;離雖屬火,然為中女。《系辭下傳》曰:“陽卦多陰,陰卦多陽。”故坎(?)二陰一陽,離(?)則二陽一陰。此與今日科學陰陽二電荷排列組合之不同,產生多種不同之元素,其理相同。
(十五)何謂“北方水地……九當其位” 此為《河圖》數,前已言之甚詳。《系辭上傳》曰:“天一、地二、天三、地四、天五、地六、天七、地八、天九、地十。”《河圖》曰:“天一生水,地六成之。地二生火,天七成之。天三生木,地八成之。地四生金,天九成之。天五生土,地十成之。”天數陽而奇,一、三、五、七、九是也。地數偶而陰,二、四、六、八、十是也。以天數配地數,配五方、五行、四季、天干、地支如下表:

本表與昔賢所制者不同,請讀者繼續研究改進。如前表,十天干有陰陽,十二地支亦有陰陽。天干有五行,地支亦有五行。天干應日,地支應月。茲再說明如次:
天干應日:
地支應月:
甲陽乙陰曰木。
丙陽丁陰曰火。
戊陽己陰曰土。
庚陽辛陰曰金。
壬陽癸陰曰水。
子陽亥陰曰水。
午陽巳陰曰火。
寅陽卯陰曰木。
申陽酉陰曰金。
辰戌陽丑未陰曰土。
(十六)何謂“離陽屬火……豈盡真寒易識” 天有陰有陽,地亦有陰有陽,人體亦有陰有陽,宇宙萬物莫不有陰亦有陽。陰與陽不能分離,離則死矣。不論其為正負、離向,其相反相成之二力,其排列組合之多寡,不能認其多為正、為真;寡為負、為假。應從其核心,以斷其誰為真,誰為假。在《易》卦中,以中爻為真,以外爻為假。如三畫之離卦(?),則以六二之中爻為真,六畫之離卦(),則以上下卦體之中爻六二、六五為真。離本中女為陰,故其陽爻雖多陰爻一倍,然其熱半為假熱。又如三畫之坎卦(?),則以中爻九二為真,六畫之坎卦(
),則以上下卦體之中爻九二、九五為真。坎本中男,故其陰爻雖多陽爻一倍,然其寒當非真寒。故“真”與“假”,應從其核心加以論斷,醫家診斷用藥亦然,去其外誘之“假”,還其本然之“真”,使之陰陽和諧協調,則豁然而愈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