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易經與中醫學
- 黃紹祖
- 9618字
- 2021-02-26 14:47:40
第一節 方圓圖與人生
邵康節先生之所以不朽,因其發明先天易學八卦橫圖與圓圖,進而推演先天六十四卦方圖與圓圖。文以圖而創顯,圖因文而益彰。后之學《易》者,有曰知圖而不知文,有曰知文而不明圖,吾不知其何謂也?圖文并茂,文以解圖,圖以補文,未有知其一而不知其二者也。
六十四卦的次序
八卦是由太極、兩儀、四象次第而生。其次序為乾一、兌二、離三、震四、巽五、坎六、艮七、坤八。左為陽,故乾一、兌二、離三、震四列于左;右為陰,故巽五、坎六、艮七、坤八列為右。圖詳見第三節。
六十四卦是由八卦所產生,亦有先后次序之不同,每卦又生八卦,則為六十四卦。茲仍依乾一至坤八之次第,分為八組。每組下卦均為該組之本卦,上卦則依乾一至坤八之序排列,其相生亦如是也。自然之理,絲毫勉強不得。各組相生次第其式如下:
(一)乾組八卦 下卦皆乾,上卦依乾一至坤八之序。
1.乾下乾上 乾為天
2.乾下兌上 澤天夬
3.乾下離上 火天大有
4.乾下震上 雷天大壯
5.乾下巽上 風天小畜
6.乾下坎上 水天需
7.乾下艮上 山天大畜
8.乾下坤上 地天泰
(二)兌組八卦 下卦皆兌,上卦依乾一至坤八之序。
1.兌下乾上 天澤履
2.兌下兌上 兌為澤
3.兌下離上 火澤睽
4.兌下震上 雷澤歸妹
5.兌下巽上 風澤中孚
6.兌下坎上 水澤節
7.兌下艮上 山澤損
8.兌下坤上 地澤臨
(三)離組八卦 下卦皆離,上卦依乾一至坤八之序。
1.離下乾上 天火同人
2.離下兌上 澤火革
3.離下離上 離為火
4.離下震上 雷火豐
5.離下巽上 風火家人
6.離下坎上 水火既濟
7.離下艮上 山火賁
8.離下坤上 地火明夷
(四)震組八卦 其次序同前。
1.震下乾上 天雷無妄
2.震下兌上 澤雷隨
3.震下離上 火雷噬嗑
4.震下震上 震為雷
5.震下巽上 風雷益
6.震下坎上 水雷屯
7.震下艮上 山雷頤
8.震下坤上 地雷復
(五)巽組八卦 其次序同前。
1.巽下乾上 天風姤
2.巽下兌上 澤風大過
3.巽下離上 火風鼎
4.巽下震上 雷風恒
5.巽下巽上 巽為風
6.巽下坎上 水風井
7.巽下艮上 山風蠱
8.巽下坤上 地風升
(六)坎組八卦 其次序同前。
1.坎下乾上 天水訟
2.坎下兌上 澤水困
3.坎下離上 火水未濟
4.坎下震上 雷水解
5.坎下巽下 風水渙
6.坎下坎上 坎為水
7.坎下艮上 山水蒙
8.坎下坤上 地水師
(七)艮組八卦 其次序同前。
1.艮下乾上 天山遁
2.艮下兌上 澤山咸
3.艮下離上 火山旅
4.艮下震上 雷山小過
5.艮下巽上 風山漸
6.艮下坎上 水山蹇
7.艮下艮上 艮為山
8.艮下坤上 地山謙
(八)坤組八卦 其次序同前。
1.坤下乾上 天地否
2.坤下兌上 澤地萃
3.坤下離上 火地晉
4.坤下震上 雷地豫
5.坤下巽上 風地觀
6.坤下坎上 水地比
7.坤下艮上 山地剝
8.坤下坤上 坤為地
由八卦推演相生六十四卦之次第說明,將之繪成方圓圖。圓圖陽卦居左,先列乾組八卦、次列兌組八卦、三列離組八卦、四列震組八卦。陰卦居右,依巽五、坎六、艮七、坤八,各組八卦次序排列。
方圖排列由下而上,按乾一、兌二、離三、震四、巽五、坎六、艮七、坤八,每組八卦橫排,循序如上。如下圖:

伏羲六十四卦方圓圖
方圓圖的剖析
圓圖之義象天,方圖之義象地,二者密不可分,人居天地之中,天、地、人三才相互影響。人至尊貴,頂天立地,運用萬有,改造萬有,可以人而不知宇宙萬物乎!《禮記·中庸》曰:“故君子不可以不修身;思修身,不可以不事親;思事親,不可以不知人;思知人,不可以不知天。”此之謂也。
(一)先從東西看圓圖 自乾、姤二卦之間,畫一垂直線,至坤、復二卦之間,稱之為“子午線”。以地球立場言,為東、西兩半球。
以氣象言:陽生于子,而極于午,復()之初九,為“冬至”一陽生,約當農歷十一月中旬,陽歷十二月二十二或二十三日。姤(
)之初六,為“夏至”一陰生,約當農歷五月中旬,陽歷六月二十一或二十二日。一年四季如是,一日之晝夜亦如是。
從卦象言:自復之一陽生至乾之上九,象在初爻,初爻皆陽,共三十二卦,分居于東。陽爻一百一十有二,陰爻八十。陽多陰少,至乾六爻皆陽,陽盛已極,盛極必衰。故有姤之一陰生,至坤之上六,象在初爻,其爻皆陰,共三十二卦,分居于西。陰爻一百一十有二,陽爻八十。陰多陽少,至坤六爻皆陰,陰盛已極,物極必反,故又有一陽復始之象。
從《內經》言:乾為兩陽合明之陽明,姤為少陽()一陰生;坤為厥陰之陰盛,復為少陰(
)一陽生。以故《醫易義》曰:“縱觀之,則象在初爻,其乾盡于午,坤盡于子,當二至之令。升則陽居東南,主春、夏之發生,以應人之漸長。降則陰居西北,主秋冬之收斂,以應人之漸消。”
(二)再從南北看圓圖 前段從東西兩半球言,再看南北兩半球。即自同人與臨二卦之間,畫一橫切線,至師、遁二卦間,稱之為“卯酉線”。
以氣象言:日出于卯而入于酉。臨()之九二為“春分”,陽氣漸盛,故臨之下卦初九、九二兩爻皆陽。約當農歷二月中旬,陽歷三月二十一或二十二日。日夜長短各半,均為十二時,自臨至乾,日長夜短。自姤至師,白天時間逐漸縮短,至師之上六,則為酉月“秋分”之時,約當農歷八月中旬,陽歷九月二十三或二十四日,日夜長短如春分,平均各十二時。
從卦象言:自臨至師,共三十二卦,陽爻一百一十有二,陰爻八十,象在二爻,均為陽,分列于南。自遁至同人,共三十二卦,陰爻一百一十有二,陽爻八十,象在二爻,均為陰,分列于北。故南熱而北寒。
從《內經》言:春分為太陽()之始生,秋分為太陰(
)之初出。太陽至乾而極為陽明,太陰至坤而盡為厥陰。人體上半身為陽,下半身為陰;手為陽配天干,足為陰配地支。此乃言其大綱。陰中有陽,陽中有陰。以故《醫易義》曰:“橫觀之,則象在二爻,其離盡于卯,坎盡于酉,當二分之中,為陰陽之半,而上下以分,上為陽而下為陰。陽則日出于卯,以應晝之為從寤;陰則日入于酉,以應夜之寐焉。即此一圖,而天人之妙,運氣之理,無不具矣!”
(三)方圓圖相互關系 《醫易義》曰:“再閱方圖,其義象地,乾始于西北,坤盡于東南。天不足于西北,故圓圖之陽在東南;地不滿東南,故方圖之剛在西北。是伏羲之卦也。”此說有二問題待決。
第一,“乾始于西北,坤盡于東南”:請閱方圖,以“卯酉線”為準,由下而上,自乾一、兌二、離三、震四等三十二卦,均為一陽居初爻,為天卦。乾組八卦由西北橫排至東北,且天卦各組爻亦多在西北。故曰“乾始于西北”,因西北高原多山故也。自巽五、坎六、艮七、坤八等三十二卦,則在“卯酉線”之上,均為一陰居初爻,為地卦。坤組八卦橫排,坤在東南方,且地卦各組陰爻亦居東南。故曰“坤盡于東南”,因東南地勢低洼鄉水故也。此為自然之象,又正與我國地理自然形勢相吻合。
第二,“天不足西北,地不滿東南”:此說由來已久,茲錄數則以供參考。
1.神話傳說:以《太平御覽·天地篇》為代表。
(1)《列子·湯問》:“共工氏與顓頊爭為帝,怒觸不周之山,折天柱,絕地維,故天傾西北,日月星辰就焉;地不滿東南,故百川水潦歸焉。”(王充《論衡·談天》已力斥其非,原文從缺不引。)
(2)《春秋·元命苞》:“天不足西北,陽極于九,故周天九九八十一萬里……地不足東南,陰右動,終而入靈門。”
(3)《楚辭》:“康回(即共工)馮怒,地何以東南傾?”
2.天地氣象說:以《黃帝內經》為代表。
(1)《素問·五常政大論》帝曰:“天不足西北,左寒而右涼;地不滿東南,右熱而左溫。其何故也?”岐伯曰:“陰陽之氣,高下之理,太少之異也。東南方,陽也。陽者,其精降于下,故右熱而左溫。西北方,陰也。陰者,其精奉于上,故左寒而右涼。是以地有高下,氣有溫涼。高者氣寒,下者氣熱,故適寒涼者脹,下之溫熱者瘡。下之則脹已,汗之則瘡已。此腠開理閉之常,太少之異耳。”
(2)又《素問·陰陽應象大論》岐伯曰:“天不足西北,故西北方陰也,而人右目不如左明也。地不滿東南,故東南方陽也,而人左手足不如右強也。”帝曰:“何以然?”岐伯曰:“東方,陽也。陽者,其精并于上;并于上,則上明而下虛,故使耳目聰明,而手足不便也。西方,陰也。陰者,其精并于下;并于下,則下盛而上虛,故其耳目不聰明,而手足便也。故俱感于邪,其在上則右盛,在下則左盛。此天地陰陽,所以不能全也,故邪居之。”張氏《類經》注:“并,聚也。俱,兼指上下而言也。夫邪之所湊,必因其虛,故邪得居之而病出甚也。”
3.其他氣象說:
(1)《禮記·鄉飲酒》:“天地嚴凝之氣,始于西南,而盛于西北,此天地之尊嚴氣也,此天地之義氣也。天地溫厚之氣,始于東北,而盛于東南,此天地之盛德氣也,此天地之仁氣也。”
(2)《劉氏雜志》:“天地間東南暑熱,西北寒涼。地在寒涼方者,堅凝高峙,而在暑熱盛方者,融液坍塌。故東南多水,西北多山。合東南多水,西北多山處均平論,則地仍以嵩高山,下陽城為中,但取最高頂心處,則昆侖為中也。”
(3)《古今圖書集成·乾象典》引《河洛緯·括地象》:“西北為天門,東南為地戶。”注:“天不足西北,是天門;地不滿東南,是地戶。”
前舉“天不足西北,地不滿東南”諸說,聊供學者參考而已。按伏羲方圓圖相互配合,一言以蔽之,則為“天地交泰”。邵子曰:
天圓而地方,天南交而北下,足以望之如倚蓋。然地東南下、西北高,是以東南多水,西北多山池。天覆地,地載天,天地相涵。天上有池,地上有天,天奇而地偶,是以占天文者,觀星而已;察地理者,觀山水而已。觀星而天體見矣,觀山水而地體見矣。天體容物,地體負物,是故體幾于道矣。(《以會經運生物用數》)
又曰:
天之陽在南,而陰在北;地之陰在南,而陽在北。(《先天方圖卦數》)
天高,圓圖之陽在東南,日月所照;地卑,方圖之陰在東南而多水,水火既濟。“地不滿東南”,而天為之補不足乎?天之陰在西北,地之陽正居西北而多山,陰陽和合,“天不足西北”,而地為之補不足乎?此即所謂“天覆地,地載天,天地相函”。天上有地,地上有天,天奇而地偶之意也。
六十四卦與人生
先天六十四卦與人生關系,張介賓在《醫易義》先天圖說中發揮得淋漓盡致,茲錄于后,以饗讀者:
是圖雖象乎萬有,尤切乎人身。故曰:“先天圖者,環中也。環中者,天之象也。”六十四卦列于外,昭陰陽交變之理也;太極獨運乎其中,象心為一身之主也。乾南坤北者,象首、腹之上下也;離東坎西者,象耳、目之左右。(其間似有脫漏,據《說卦傳》仍有“震為足,巽為股,艮為手,兌為口”。)
自復至同人,當內卦震、離之地,為陰中少陽之十六,在人為二八。自臨至乾,當內卦兌、乾之地,為陽中太陽之十六,在人為四八。自姤至師,當內卦巽、坎之地,為陽中少陰之十六,在人為六八。自遁至坤,當內卦艮、坤之地,為陰中太陰之十六,在人為八八。
張氏獨具慧眼,為伏羲《先天圓圖》說明與人生關系,為補其闕漏,愿略作說明如次。
(一)增補第一段 依據《說卦傳》補“震足、巽股、艮手、兌口”。揆其文義,似可補之曰:“震雷巽風者,象足、股之動作也;艮山兌澤者,象手、口之居上也。”未知為畫蛇添足否?
(二)改正第二段 “自復至同人……為陰中少陽之十六”,本句應改為“為陽中少陰之十六”。亦即自復一陽始生下,至同人等十六卦,其初爻均為陽爻
,故為少陰
,由少陰而生震四、離三。蓋自復(
)至同人(
),其內卦初、二兩爻,均為初九、六二,少陰
之故也。
(三)改正第四段 “自姤至師……為陽中少陰之十六”,應改為“為陰中少陽之十六”。亦即自姤一陰始生于下,至師等十六卦,其初爻均為陰爻
,故為少陽
。由少陽而生巽五、坎六。自姤(
)至師(
),其內卦之初、二兩爻,均為初六,九二,少陽
之故也。
爻象本為符號邏輯,然自古至今,均以此符號為準則,故仍應從眾之定例為宜,張氏可能筆誤,小疵不足以妨大雅也。
(四)在人為二八 從圓圖方位(空間)上看,為東北之卦,時間上則當子、丑、寅、卯之間。人事現象為二八,二八一十六,約為十四、十五、十六歲之時。離二、震四,因卦爻為少陰,當以震為長男為斷。女生十六而天癸(月經)至,有女懷春,雖曰“女子二十而嫁”,然已有室人之道焉。《靈樞·天年篇》曰:
人生十歲,五臟始定,血氣已通,其氣在下,故好走。
《素問·上古天真論》曰:
女子七歲腎氣盛,齒更發長,二七而天癸至,任脈通,太沖脈盛,月事以時下,故有子。三七腎氣平均,故真牙生而長極。
《類經》注曰:“七為少陽之數。女本陰體而陽數者,陰中有陽也。人之初生,先從腎始,女至七歲,腎氣稍盛。腎主骨。齒者,骨之余,故更齒。腎為精血之藏。發者,精血之余,故發長。
“男子屬陽,當合陽數;女子屬陰,當合陰數。而今女反合七,男反合八,何也?蓋天地萬物之道,唯陰陽二氣而已,陰陽作合,原不相離,所以陽中必有陰,陰中必有陽。儒道謂之‘互根’,道家謂之‘顛倒’,皆所以發明此理也。如離火屬陽,居南,而其中爻則偶(?),是外陽而內陰也。震(?)、坎(?)、艮(?)是為三男,而陰多于陽;巽(?)、離(?)、兌(?)是為三女,而陽多于陰。《悟真篇》曰:‘日居離位反為女,坎配蟾宮卻是男。’是皆陰陽‘顛倒’之義。故女子外為陰體而內合陽數,男子外為陽體而內合陰數,猶如男子體內有女性荷爾蒙,女子體內有男性荷爾蒙,均為陰陽互根之義。《左傳·昭公元年》醫和云:‘女陽物而晦時。’乃亦以女為陽矣。此皆醫家當察也。
“天癸者,天一之氣也;任沖者,奇經之二也。任主胎胞,沖為血海。氣盛通脈,故月事下而有子。月事者,言女子經水,按月而至,其盈虛消長,應于月象。經以應月者,陰之所生也。
“天癸之義,諸家俱以精血為解,然詳玩本篇,謂女子‘二七天癸至,月事以時下’,男子‘二八天癸至,精氣溢焉’。是皆天癸在先,而后精血繼之。分明先至后至,各有其義,焉得謂天癸即精血,精血即天癸?本末混淆,殊失之矣。
“《河圖》曰:‘天一生水,地六成之。’天癸者,天一之水,干名也。干者,支之陽,陽之所以言氣;癸者,壬之偶,偶之所以言陰。故天癸言天一之陰氣耳。氣化為水,因名天癸。此先圣命名之精,而諸賢所未察者。其在人身,是謂元陰,亦曰元氣。人之未生,則此氣蘊于父母,是為先天之元氣;人之既生,則此氣化于吾身,是為后天之元氣。第氣之初生,真陰甚微,及其既盛,精血乃王,故女子必二七,男子必二八,而后天癸至。天癸既至,在女子,則月事以時下;在男,則精氣溢焉。蓋必陰氣足而后精血化耳!陰氣陰精,譬之云雨。云者,陰精之氣也;雨者,陰氣之精也。未有云霧不布而雨雪至者,亦未有云霧不濃而雨雪足者。然則精生于氣,而天癸者,其即天一之氣乎!可無疑矣!列子曰:‘有生者,有生生者;有形者,有形形者。’其斯之謂。”
《本草·婦人月水》李時珍曰:“月有盈虧,潮有朝夕。月事一月一行,與之相符,故謂之月信、月水、月經。經者,常也,有常軌也。”
前所言者為女子“二七”而天癸至,此為常數,若印度等熱帶地區,男女早熟,十一、十二歲亦可為人父母,是就地理環境而言也。中國臺灣省亦熱帶區,加以經濟繁榮,民生樂利,男女亦早熟。《素問·上古天真論》曰:
丈夫八歲腎氣實,發長齒更。二八腎氣盛,天癸至,精氣溢焉,陰陽和,故能有子。三八腎氣平均、筋骨勁強,故真牙生而長極。
《類經》注曰:“八為少陰之數,男本陽體,而得陰數者,陽中有陰也。發長齒更,義同前。男女真陰,皆稱天癸,天癸既充,精乃溢瀉,陰陽和合,故能生子。子者,統男女而言,男曰男子,女曰女子。”
《家語·本命解》曰:“男子八月而生齒,八歲而齓,二八十六而化。女子七月生齒,七歲而齓,二七十四而化。”(又見《大戴禮》)《韓詩外傳》曰:“男子八歲而齠,十六而精化小通。女子七歲而齓,十四而精化小通。”小通者,謂其能人道也。謂之“小”者,天癸初至,精血仍未強盛也。故《禮》(《周禮·地官·媒氏》)有“男子三十而娶,女子二十而嫁”之議。凡此均可互證《內經》之論。
男八歲至六十四,女七歲至四十九,即《系辭上傳》所謂“大衍之數”,按陽主進、陰主退,為天道之常理。蓋大衍之數五十五,五十五加九之陽數,則為六十四,乃進之極也;五十五減六之陰數,則為四十九,乃退之極也。故男女之陰陽,至于此而盡矣,亦天地之常數也。
(五)生男生女說 張介賓謂:“有子之道,必陰陽合而后胎孕成。故天一生水,而成于地之六。地二生火,而成于天之七。所以萬物之生,未有不因陰陽相感而能成其形者,此‘一陰一陽之謂道’也。
“至于成男、成女之說,按北齊褚澄曰:‘男女之合,二情交暢,陰血先至,陽精后沖,血開裹精。精入為骨,而男形成矣。陽精先入,女血后參,精開裹血,血入為水,而女形成矣。’啟玄子曰:‘男女有陰陽之質不同,天癸則精血之形亦異。’故自后醫家皆宗其說。而近者玄臺馬氏駁之曰:‘男女之精,皆可以天癸稱。今《王注》以女子之天癸為血,則男子之天癸亦為血耶?《易》曰:“男女構精,萬物化生。”故交構之時,各有其精,而行經之時,方有其血,未聞交構之時,可以血言。《廣嗣》諸書,皆言精裹血、血裹精者,亦非。’此馬氏之說誠是也。又按李東垣曰:‘經水斷后一二日,血海始凈,精勝其血,感者成男。四五日后,血脈已主,精不勝血,感者成女。’朱丹溪曰:‘夫乾坤,陰陽之情性也;左右,陰陽之道路也;男女,陰陽之儀象也。陰陽交構,胎孕乃凝。所藏之處,名曰子宮。一系在下,上有兩歧,中分為二,形如合缽。一達于左,一達于右。精勝其血,則陽為之主,受氣于左子宮而男形成;精不勝血,則陰為之主,受氣于右子宮而女形成。’
“若此諸說不同,未必為確論。然以愚見,亦有謂焉。如王氏以精血為天癸,蓋以經文言女子之血、男子之精,皆隨天癸而至故也。此雖未得其真,而其義猶不相遠。至于褚氏之說,則必所不然。蓋男女相合,兩精和暢,本無血至之事,惟是結胎之后,男以精而肇其元,女以血而成其禮。此以男精女血而謂之稱,自是正理。若以交會之際,而言其精裹血、血裹精者,誠然謬矣。此不若丹家以陽精為天壬、陰精為地癸者為妥。其說曰:天壬先至,地癸隨至,癸裹壬則成男子;地癸先至,天壬隨至,壬裹癸則成女子;壬癸齊至,則成雙胎;一遲一速,俱不成胎。天壬、地癸者,乃天地元精、元氣也。雖然,此固一說也,但亦涉于渺茫耳!若東垣之說,則以數日之后,感必成女。第以近驗求男者,每用三十時辰、兩日半之法(即一日夜以十二時計),而有必不免于女者,有在二十日以外而得男者,此皆與東垣相反矣。若丹溪以左右者,陰陽之道路一句為論,乃指既受之后為言,而亦未明其所以然。且左右者,言陰陽升降之理,豈此兩歧之謂,尤屬太奇。若必欲得其實理,則乾道成男、坤道成女,陽勝陰者為男,陰勝陽者為女,此為不易之至論。然陰陽盛衰之說固如此,而亦何以見其詳?如老陽少陰,強弱判矣;羸陽壯陰,盛衰分矣;壯而不畜,同乎弱矣;老而知養,同于少矣。期候有陰陽,忽之者其氣衰;起居有消長,得之者其氣盛。兩軍相對,氣可奪于先聲,一靜自持,機待時而后動。以寡擊眾,孰謂無方;轉弱為強,果由妙用。受與不受,在闔辟,不在淺深,言遲疾者殊謬。男與不男,在盈虛,不在沖裹,道先后者尤差。凡寡欲而得之男女,貴而壽,多欲而得之男女,濁而夭。何莫非乾坤之道乎!知之者,豈惟擅璋、瓦之權,而藍田久無煙焰者,不外此也;子女生而夭弱者,不外此也。有子女之念者,其留意于是焉。”
(六)在人為四八 從圓圖方位言,為東南方之卦,時間上則為卯、辰、巳、午之間。人事現象為四八,四八三十二歲的時候。卦爻為太陽,乾一、兌二,當以乾卦為斷。乾為父,男子三十而娶,三十曰壯,壯而有室也。故當有子為人父矣。《靈樞·天年篇》曰:
二十歲,血氣始盛,肌肉方長,故好趨。三十歲,五藏大定,肌肉堅固,血脈盛滿,故好步。
《素問·上古天真論》曰:
女子四七筋骨堅,發長極,身體盛壯。五七陽明脈衰,面始焦,發始墜。男子四八筋骨隆盛,肌肉滿壯。五八腎氣衰,發墮齒槁。
《類經》注曰:“女子天癸之數,七七而止,年當四七,正及材力之中,故身體盛壯,發長極矣……男子氣數至四八,盛之極也。男為陽體,不足于陰,故其衰也,自五八腎始,而發齒其征也。”女子四七二十八,男子四八三十二,均為體力鼎盛之年也。女子三十五,男子四十,體力逐漸開始衰退。
(七)在人為六八 自復之一陽始升,猶如太陽之東升,至乾而極。自姤之一陰始生,猶如太陽之西降,至坤而止。自姤至師,從圓圖方位而言,為西南方之卦。時間上則當午、未、申、酉之間。人事方面為六八,六八四十八歲的時候。卦爻為少陽,巽五、坎六,當以巽卦為斷。
《素問·上古天真論》曰:女子“六七,三陽脈衰于上,面皆焦,發始白”,男子“六八,陽氣衰竭于上,面焦,發鬢頒白”。此言女四十二、男四十八歲,三陽脈皆現于面而衰也。故宜修身守道,以保養其天年。《靈樞·天年篇》曰:“四十歲,五藏、六府、十二經脈,皆大盛以平定,腠理始疏,榮華頹落,發頒白,平盛不搖,故好坐。”凡此皆以生理而言也。
(八)在人為八八 從圓圖方位言,為西北方之卦,時間上則當酉、戌、亥、子之間。人事現象為八八,八八六十四歲的時候。卦爻為太陰,艮七坤八,當以艮卦為斷。艮者,止也。《素問·上古天真論》曰:女子“七七任脈虛,太沖衰少,天癸竭,地道不通,故形壞而無子也”,男子“七八肝氣衰,筋不能動,天癸竭,精少,腎藏衰,形體皆極。八八,則齒發去。腎者主水,受五藏六府之精而藏之,故五藏盛乃能寫(‘寫’與‘瀉’通,原文書‘寫’,故從之)。今五藏皆衰,筋骨解墮,天癸盡矣。故發白,身體重,行步不正,而無子耳。”又曰:
男不過盡八八,女不過盡七七,而天地之精氣皆竭矣。帝曰:“夫道者,年皆百數,能有子乎?”岐伯曰:“夫道者,能卻老而全形,身年雖壽,能生子也。”
故男子應于耳順之年,女子應于知天命之年,即當清心寡欲,守道養身。
《類經》注曰:女子七七“則沖任血少,陰氣竭,故經水止絕,而坤道不通也。天癸絕,故形體壞,而不能有子也”,男子七八“肝氣衰,肝主筋,肝衰,故筋不能動。腎主骨,腎衰,故形體疲極”。年百而有之道,因“道者,言合道之人也。既能道合天地,則其材力天數自是非常,卻老全形,壽而多子,固有出人之表,而不可以常數限者矣。此篇大意,帝以材力天數為問,而岐伯之答,如天癸盛衰者,言材力也,七七、八八者,言天數也。雖材力之強者,若出于限數之外,而其所以出者,又何莫非天稟之數乎?其有積精全神,而能以人力勝天者,惟法則天地而合同于道者,為能及之也”。
《靈樞·天年篇》曰:“五十歲,肝始衰,肝葉始薄,膽汁始減,目始不明。六十歲,心氣始衰,苦憂悲,血氣懈惰,故好臥。七十歲,脾氣虛,皮膚枯。八十歲,肺氣衰,魄離,故言善悮。九十歲,腎氣焦,四藏經脈空虛。百歲,五藏皆虛,神氣皆去,形骸獨居而終矣。”《上古天真論》以七、八言,謂男盡八八,女盡七七。《靈樞·天年篇》則以十言,且壽至百歲,是指人生之全數。蓋以人之壽命,長短不齊,有出于先天之稟受,有因后天之人為。唯上智不以人欲害其天年,且能以后天培養其天年,故能壽至百歲,以終其天年也。兩篇應合而觀之,其理一也。
綜前所論,吾人當知伏羲《六十四卦方圓圖》,非唯包含宇宙萬物,而尤切乎人身。
《易》曰:“一陰一陽之謂道。”宇宙如是,自然界如是,人體亦如是。陽生于子,而極于午;陰生于午,而極于子。陰陽循環,生生不息,邵康節《擊壤集》曰:
冬至子之半,天心無改移;
一陽初動處,萬物未生時。
玄酒味方淡,太音聲正希;
此言如不信,更請問庖羲。
一陽初動,即天心一陽初動,即子時之半;一陽初動,即復之初九。自此爾后,歷頤、屯、益、震、噬嗑、隨、無妄、明夷、賁、既濟、家人、豐、離、革、同人、臨、損、節、中孚、歸妹、睽、兌、履、泰、大畜、需、小畜、大壯、大有、夬、乾等三十二卦,為人之前一生。
陽極于午,即陰生于午,亦邵子所謂“乾過巽時觀月窟”之意。陽極生陰,乾之上九“亢龍有悔”,生陰為姤也。歷經大過、鼎、恒、巽、井、蠱、升、訟、困、未濟、解、渙、坎、蒙、師、遁、咸、旅、小過、漸、蹇、艮、謙、否、萃、晉、豫、觀、比、剝、坤等三十二卦,為人生之后半生,象征人之衰老。天卦與地卦之對角卦,又無一不兩兩相對。有對待則有變化,此《易》之所以盈天地,行鬼神,變化莫測之謂神也。
《易》與天地準,人為三才之一,人身為一小宇宙,可以醫而不知易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