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節 《河圖》與《洛書》
孔子序《書》,斷自唐、虞;刪《詩》,始于文、武;贊《易》,則溯源庖犧。《系辭下傳》曰:“古者包犧氏之王天下也,仰則觀象于天,俯則觀法于地,觀鳥獸之文,與地之宜,近取諸身,遠取諸物,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類萬物之情。”換言之,包犧氏八卦之作,是由仰觀俯察,觀鳥獸,察地理,遠求近取,從觀察推理經驗中得來的。《河圖》與《洛書》的由來,說者眾多,孔子“好古敏求”(《論語·述而》),其言當可確信。子曰:
圖書的由來
河出圖,洛出書,圣人則之。(《系辭上傳》)
鳳鳥不至,河不出圖,吾已矣夫!(《論語·子罕》)
河不出圖,洛不出書,吾已矣夫!(《史記·孔子世家》)
《尚書·顧命篇》曰:“《天球》《河圖》在東序。”《禮記·禮運》曰:“山出器車,河出馬圖。”自此爾后,言圖書者,則比比皆是,因孔子僅言圣人則《河圖》《洛書》,并未說明為誰,亦未言則《河》《洛》以畫八卦。先儒孔安國、劉向、揚雄、劉歆、馬融、鄭玄、王肅、姚信等,則均有所指。茲舉孔、劉二氏之言以為代表。
孔安國《圖說》曰:
《河圖》者,伏羲氏(即包犧氏)王天下,龍馬出河,遂則其文以畫八卦。《洛書》者,禹治水時,神龜負文而列于背,有數至九,禹遂因而第之,以成九類。
《漢書·五行志》曰:
伏羲氏繼天而王,受《河圖》而畫之,八卦是也。禹治洪水,賜《洛書》,法而陳之,《九疇》是也,《河圖》《洛書》相為經緯,八卦、九章相為表里。
他若《古三墳》《春秋緯》《禮緯含文嘉》《古史考》《晉書·天文志》《宋書·符瑞志》等,從略不舉。
孔子言伏羲畫八卦,遂從仰觀俯察,遠求近取而來,后人言是則《河圖》《洛書》而畫,二者是否矛盾?《河圖》與《洛書》為何人所繪制?龍馬、神龜有似神話,有無新釋?凡此三者,均為讀《易》者疑惑難解也。
第一疑不難解答:《河》《洛》二圖,確有其圖與書,然不礙伏羲據《河圖》以仰觀俯察,遠求近取,精密推理而畫八卦;夏禹據《洛書》而敘《洪范九疇》也。
第二疑:孔子僅言“河出圖,洛出書”,不似后人所謂出于“天賜”,此正為孔子“多聞闕疑,慎言其余”的科學精神。若以現代地質學家考證所得,則亦不難說明。據云,吾人所居住之地球,先后經過十八次冰河時期。每次冰河時期,人類文化勢必摧毀殆盡,無獨有偶,物華天寶之《河圖》與《洛書》,不知茫茫往古,何次冰河時期之文化,流傳于中國,為生知睿智之伏羲、夏禹所發現,據以畫卦敘文。此說雖為推測之辭,然亦為無可奈何之事。
第三疑:龍馬與神龜。據《周禮·夏官》云:“馬八尺以上為龍。”言其馬之特異如龍也。漢武帝元狩三年(前156年),得神馬于渥洼水中,想為此類。元吳澄《易纂言》曰:“《河圖》者,羲皇時,河出龍馬,背之旋毛,后一六,前二七,左三八,右四九,中五十,以象旋毛如星點,而謂之圖。羲皇則其陽奇陰偶之數以畫卦生蓍。《洛書》者,禹治水時,洛出神龜,背之拆文:前九后一,左三右七,中五,前之右二,前之左四,后之右六,后之左八。以其拆文如字畫,而謂之書。禹則自其一至九之數,以敘《洪范九疇》。”純為想當然耳之語。何謂神龜?《大戴禮·曾子天圓篇》曰:“介蟲之精者曰龜。”《易本命》曰:“有甲之蟲,三百六十,而神龜為之長。”茲附《易纂言》所謂《古河圖》《古洛書》之圖如次,以供研究。

《古河圖》

《古洛書》
《河圖》與八卦
伏羲則《河圖》以畫八卦。或謂孔子只言《河圖》《洛書》之名,未有《河》《洛》之圖與文。古《河》《洛》之圖如前,至《河》《洛》之文,已于《系辭上傳》言之甚詳,即:
天一地二,天三地四,天五地六,天七地八,天九地十,天數五,地數五,五位相得而各有合。天數二十有五,地數三十,凡天地之數五十有五,此所以成變化,而行鬼神也。
《河圖》《洛書》之義,已盡在其中,為使初學《易》者,了解《河圖》的意義,茲先略作說明。《漢書·五行志上》曰:
天以一生水,地以二生火,天以三生木,地以四生金,天以五生土,五位皆以五合,而陰陽易位,故曰妃以五成。然則水之大數六、火七、木八、金九、土十。故水以天一為火二牡,木以天三為土十牡,土以天五為水六牡,火以天七為金四牡,金以天九為木八牡。陽奇牡,陰偶為妃。故曰“水,火之牡也;火,水之妃也”。于《易》,坎為水,為中男,離為火,為中女,蓋取諸此也。
此為據《系辭傳》“天一地二……”之文,配以水火木金土五行之說也。漢揚雄《太玄經》曰:
一與六共宗,二與七為朋,三與八成友,四與九同道,五與五相守。
將天地奇偶之數,配合《河圖》方位以為言。后魏關朗《關氏易傳》曰:“《河圖》之文,七前六后,八左九右。”又曰:
五行:水生乎一,成乎六;火生乎二,成乎七;木生乎三,成乎八;金生乎四,成乎九;土生乎五,成乎十。
是將生數與成數分而言之也。孔穎達《正義》曰:
天一與地六相得,合為水。地二與天七相得,合為火。天三與地八相得,合為木。地四與天九相得,合為金。天五與地十相得,合為土。
朱子則糅合各家之言,于《易學啟蒙》曰:
天一生水,地六成之。地二生火,天七成之。天三生木,地八成之。地四生金,天九成之。中五生土,地十成之。
一、二、三、四、五為生數,六、七、八、九、十為成數。一生一成,五行之義在其中,雖非朱子之獨創,然其簡明扼要,觀此,即可以知《河圖》之規模矣。茲將現傳《河圖》錄后并說明:

《河圖》
(一)自天一至地十,共十數。白色圈(〇)代表陽,即一、三、五、七、九等五個數。黑色圈(●)代表陰,即二、四、六、八、十等五個數。
(二)天數為陽數,亦奇數。地數為陰數,亦偶數。東、南、中、西、北五方均奇偶相對,陰陽相配。
(三)天數五、地數五。天數有一、三、五、七、九等五個數,地數有二、四、六、八、十等五個數。
(四)五位相得而各有合。即天數相加,一加三加五加七加九,等于二十五;地數相加,二加四加六加八加十,等于三十。
(五)天地之數五十有五。即天數二十五加地數三十,等于五十五。此為天地之合數。
(六)“天一生水,地六成之”等數語者,是言一、二、三、四、五為生數,六、七、八、九、十為成數。舉例言之:天降雨水,若無地球承受此雨水,雨水則在空中飄舞;萬物無水,則無生命。故水為萬物滋生之根本。地二生火,天七成之。地球起始,猶如目前太陽“火球模型”,經雨水冷卻滋潤而始有生命。然地熱仍甚烈,太陽照射,又蒸發雨水為氣體上升而為云霧,故曰“地二生火,天七成之”。云霧厚重又降為雨,故曰“天地交泰”。以今語釋之,則為“光合作用”。有水,則植物先生,故曰“天三生木,地八成之”。植動物生長衰死,與地土化合而有礦物,故曰“地四生金,天九成之”。土王四季,土本先有而曰“天五生土,地十成之”者,因雨水含有大量太空塵埃生命因子,降落于地球也。以故乾、坤二卦《彖》曰:“大哉乾元,萬物資始”“至哉坤元,萬物資生”。
(七)何以一至五為生數,六至十為成數?一為數之始,十為數之終;五為數之祖,亦為天數之中心數,六為地數之中心數,天施地生,故《河圖》以“天五”為中心,生數在內,成數在外。成數的由來,是以中心數“五”為基數。一加五得六,故曰“天一生水,地六成之”。二加五得七,故曰“地二生火,天七成之”。三加五得八,故曰“天三生木,地八成之”。四加五得九,故曰“地四生金,天九成之”。五加五得十,故曰“天五生土,地十成之”。亦孔子所謂“五位相得而各有合一也”。不論上下左右,井然不紊,各有其合數。反之,成數減其方位之生數,又均還原為五。故五之中心數,生數得之,其體備,成數得之,其用全。再者,請細閱《河圖》,東南方奇數與奇數相加,偶數與偶數相加,均為十,西北方亦同,蓋因天數與地數相等,陰陽相輔相成之義也。
五行已具,四方四季已成,土居中央而王四季,蓋以水、火、木、金四行,均非土不成。水無土則不載,木無土則不生,火無土則不蓄,金無土則不成。土非唯可王四季,且為其他四行之平衡點,調和其生克關系,進而促使其生存發展。故中醫用藥診治,無不先保護脾胃,因其屬土之故也。其方位如附圖:

《河圖》五行方位圖
孔安國與劉歆二氏,均謂伏羲則《河圖》以畫八卦。如何取則?《易》與天地準,故能彌綸天地之道。以故孔子曰:
是故《易》有太極,是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定吉兇,吉兇生大業。
兩儀者,陰陽也,天地也。四象者,在天為太、少陰陽也,在地為太、少剛柔也。在天為日月星辰,在地為水火土石,在人為耳目口鼻(邵康節《觀物內篇》)。其相生次第,太陽生乾、兌二卦,少陰生離、震二卦,少陽生巽、坎二卦,太陰生艮、坤二卦。故曰“乾一兌二、離三震四、巽五坎六、艮七坤八”。請閱橫圖。

圓圖者,主卦氣之運行,由乾一向左旋至震四,其卦之初爻,均為一陽在下,陽先生而陰后生,陽動而陰靜也。由巽五向右旋至坤八,其卦之初爻,均為一陰在下,陽極而陰生,陰氣漸長也。
伏羲則《河圖》以作《易》,奇偶之數共五十五,前圖八卦之配,其理安在?朱子《易學啟蒙》曰:
《河圖》之虛五與十者,太極也。奇數二十,偶數二十者,兩儀也。以一二三四為天,六七八九者,四象也。析四方之合,以為乾、坤、離、坎;補四隅之空,以為兌、震、異、艮者,八卦也。
為使初學《易》者,便于了解,茲再分段釋之:
(一)虛五與十為太極 是說中五與十兩數,以之為太極。
(二)奇數二十,偶數二十為兩儀 奇數一、三、七、九相加為二十,是陽儀。偶數二、四、六、八相加為二十,是陰儀。

伏羲則《河圖》作《易》圖
(三)以一、二、三、四為天,六、七、八、九者,四象也 一、二、三、四為生數,如前言:“天一生水,地二生火,天三生木,地四生金,天五生土。”所以不舉“天五”者,因其為太極。水、火、金、木四行,無土則不生,猶如太極之兩儀、四象、八卦也。以一、二、三、四之位,而為六、七、八、九之象,此則之以生四象也。
(四)析四方之合,以為乾、坤、離、坎;補四隅之空,以為兌、震、巽、艮者,八卦也 析二、七之合(如前文“地二生火,天七成之”,以下數字均同此),則七居南為乾,二則補東南隅之空為兌。析三、八之合,則八居東為離,三則補東北隅之空為震。析四、九之合,則九居西為坎,四則補西南隅之空為巽。析一、六之合,則六居北為坤,一則補西北隅之空為艮。凡此均是根據橫圖相生之次第而成,太陽生乾、兌,少陰生離、震,少陽生巽、坎,太陰生艮、坤之故也。
《洛書》與《洪范》
孔安國與劉歆二氏,均謂禹治洪水得《洛書》,而敘《洪范九疇》。為明真相,先看《尚書·洪范》記載:
王(周武王)訪于箕子……箕子乃言曰:“我聞在昔,鯀(大禹之父)陻洪水,汩陳其五行,帝(虞舜)乃震怒,不畀《洪范九疇》,彝倫攸。鯀則殛死,禹乃嗣興,天乃錫禹《洪范九疇》,彝倫攸敘。初一曰五行,次二曰敬用五事,次三曰農用八政,次四曰協用五紀,次五曰建用皇極,次六曰乂用三德,次七曰明用稽疑,次八曰念用庶征,次九曰饗用五福、威用六極。”
《尚書》明言“鯀陻洪水,汩陳其五行,帝乃震怒,不畀《洪范九疇》”,乃命其子禹繼續治水,功成始賜予《洪范九疇》,并未言及《洛書》之事。且《洪范九疇》早于堯、舜時期已有是書,非禹據而第之可知也。今傳《洛書》為何?后魏關朗《關氏易傳》曰:
《洛書》之文,九前一后,三左七右,四前左,二前右,八后左,六后右。
《尚書集傳》曰:
世傳:戴九履一,左三右七,二四為肩,六八為足,即《洛書》之數也。
潛室陳氏引《易大傳》曰:
洛出書,圣人則之。今觀神龜負文而列于背,有數載九履一,左三右七,二四為肩,六八為足,而五則居其中,各有定位,而縱橫錯綜,其數皆十五,非有次第之序也。自禹因之以明大法,遂因而第之,以成《九疇》,而《洛書》之序,始有條而不紊。
《關氏易傳》及《尚書集傳》,均未提及“中五”之數。茲附圖于下:

《洛書》
《洛書》與《洪范九疇》有何關系?朱子《易學啟蒙》曰:
《洛書》之實,其一為五行,其二為五事,其三為八政,其四為五紀,其五為皇極,其六為三德,其七為稽疑,其八為庶征,其九為福極,其位與數,尤曉然矣!
依朱子所言“其位與數,尤曉然矣”,是指《洛書》自一至九之數,與《九疇》自初一至次九之數位相結合。如下圖:

大禹則《洛書》作《范》圖
《尚書·洪范》:天乃錫禹《洪范九疇》,彝倫攸敘。初一曰五行,次二曰敬用五事,次三曰農用八政,次四曰協用五紀,次五曰建用皇極,次六曰用三德,次七曰明用稽疑,次八曰念用庶征,次九曰饗用五福、威用六極。
孔子言“河出圖,洛出書”,是則《河圖》有圖而無文,《洛書》則應圖文并茂始合。其書之文為何?說者不一。朱子曰:“《洛書》本文只有四十五點。”《漢書·五行志》自“初一曰”至“威用六極”悉載,并謂“凡此六十五字,皆《洛書》本文”。《尚書正義》則以“計天言簡要,必無次第之數。《尚書大傳》云:‘禹因而第之。’則孔(孔安國)以‘第’是禹之所為,‘初一曰’等二十七字,必是禹加之也。”是孔穎達同意孔安國之言也。其他說者仍多,皆為玩弄辭章之語。例如《正義》又曰:“其‘敬用’、‘農用’等三十八字,大劉及顧氏以為龜背先總有三十八字,小劉以為‘敬用’等,亦禹所等次,其龜文惟有二十七字。并無明據,未知孰是,故兩存焉。”愚意以彼等爭論,均屬多余。
第一,孔子只言“河出《圖》,洛出《書》,圣人則之”,未有“龍馬”“神龜”“伏羲”“禹”等字樣,凡此都是后人添加物。
第二,《中候》《禮緯》等諸緯書,多曰自伏羲、軒轅、堯、舜、禹、湯、文、武“龍負《圖》,龜負《書》”受圖書之事。緯候之書,不知誰作?前漢之末,緯書始出,顯為偽托,先儒不信而竟筆之于書,以惑后世。
第三,《洪范》明言:“鯀陻洪水,汩陳其五行,帝乃震怒,不畀《洪范九疇》,彝倫攸。鯀則殛死,禹乃嗣興,天乃錫禹《洪范九疇》,彝倫攸敘。”可證《洪范九疇》非禹治水時得之于龜背,最保守估計,唐堯、虞舜時代已有此書,甚或更早。“天乃錫禹”此“天”字,非“上天”,而為“帝乃震怒,不畀《洪范九疇》”的帝舜。后儒所謂“天不言”“天言簡要”等語,均為不識此“天”字。
第四,朱子言“《洛書》本文,只有四十五點”,則與圖有何異?是不明圖與書之有別也。
第五,《正義》謂“天言簡要,必無次第之數”,是何言也!全文六十五字,“除去初一曰”至“次九曰”等二十七字,尚有三十八字。將次第之數為禹所敘,于禹有何加美?
以故筆者認為《漢書·五行志》載此全章,謂“凡此六十五字,皆《洛書》本文”之說,得其正解。然愚意以禹之所敘者,乃后文論述五行、五事、八政、五紀、皇極、三德、稽疑、庶征、五福、六極之目及功用也。
《河圖》與《洛書》
有謂“伏羲則《河圖》,而書先天八卦,文王演《周易》之后天八卦,遂則《洛書》而成”,其實并非的論。《河圖》與《洛書》之異同,茲條舉之。
一 相異之處
(一)數目不同。《河圖》數五十有五,《洛書》數四十有五。其不同處在中央有地十,故多出十數。
(二)方位不同。今傳《河圖》方位排列除中五外,其余均東、南、西、北四正方排列,呈正方形。《洛書》則加四隅,有如圓形。實則《河圖》亦可畫成圓形,請閱前附《古河圖》與后舉《萬氏河圖》。
(三)奇偶不同。《河圖》四方均奇偶相配,亦即陰陽相配。《洛書》以一、三、五、七、九之奇數居四方之正位,二、四、六、八之偶數居四隅之位。
(四)《河圖》以一、二、三、四、五之生數,統六、七、八、九、十之成數。洛書以五奇數統四隅之偶數。
二 相同之處
(一)兩者均虛其中,以“中五”為太極。
(二)兩者均言五行,其位亦同,即北水、南火、東木、西金、中土。
(三)兩者奇偶各二十,以示兩儀。一、二、三、四而含九、八、七、六,亦四象也。四方之正,以為乾、坤、離、坎;四隅之偏,以為兌、震、巽、艮,亦八卦也。

先天八卦合《洛書》數圖
先天八卦,乾、兌生于老陽之四、九,離、震生于少陰之三、八,巽、坎生于少陽之二、七,艮、坤生于老陰之一、六,其卦未嘗不與《洛書》之位數合。

后天八卦合《河圖》數圖
后天八卦,坎一、六水,離二、七火,震、巽三、八木,乾、兌四、九金,坤、艮五、十土,其卦未曾不與《河圖》之位數合。此圖書所以相為經緯,而先、后天亦有相為表里之妙也。
(四)《洛書》雖無十,然縱橫相加,對角相加,均為十。即戴九履一為十,左三右七為十,西南二與東北八為十,東南四與西北六為十。
(五)兩者均包含八卦,先天八卦合《洛書》數,后天八卦亦合《河圖》數,只方位不同而已。如附圖。
(六)《河圖》與《洛書》另一點相同者,均須通過“中心五”而產生變化。例如“天一生水,地六成之”為一加五而為六,“地二生火,天七成之”為二加五而為七,“天三生木,地八成之”為三加五而為八,“地四生金,天九成之”為四加五而為九。《河圖》如此,《洛書》亦然。縱橫對角通過“中心五”,均為“十五”。

九宮圖
請看上圖,豎行“二七六”、“九五一”、“四三八”,均為十五。橫行“二九四”、“七五三”、“六一八”亦為十五。對角行“四五六”、“二五八”亦為十五。國人稱之為《九宮圖》,歐美國家稱之為《三三圖》,譽之《魔方陣》,并正式列為教材,納入其算術課本中。
《大戴禮·明堂篇》曰:“明堂者,古有之也……二九四、七五三、六一八。”鄭玄注曰:“記用九室,法龜文,故取此數,以明其制也。”此九數,依我國文字書法自右至左,分為三行排列,正為“戴九履一,左三右七,二四為肩,六八為足,中五為土”。其圖如上。
《洛書·九宮圖》的變化很多,可以演變為“卍字方陣”,正反變換,可得出十六種圖案,而其得數均為二十五(如圖例)。每三個數字相連,則為等腰三角形,可稱之為“三角方陣”,可以書出四個相對相等三角,而毋須求證(如圖)。《九宮圖》可作計算與統計之用,古時軍事家常用以布陣,使敵人意亂心迷。“卍字方陣”,在力學上應用甚廣。“三角方陣”可以用數字代表點、線、面、角、方、圓、體,以及各種圖形。蓋因“五”為數之祖,又居中心之位,如太極之運行,故能上下前后左右,與不周延也。從“三三方陣”還可推演出五五方陣、七七方陣、九九方陣圖。

卍字方陣

三角方陣
清代萬彈峰氏《易拇》更正《河》《洛》,認為《河圖》應為外方內圓,《洛書》為外圓內方,并自繪兩圖,較之元時吳澄《易纂言》所謂《河圖》取馬族毛,《洛書》取龜背折文,更有創意。茲錄如下:

萬氏《河圖》

萬氏《洛書》
萬氏云:“《河圖》《洛書》,邵子、朱子闡發無余韻矣。但后人所傳,不無少差。如舊《河圖》,一、六居北,二、七居南,三、八居東,四、九居西,五、十居中,其點皆平鋪無兩折者。十在中間,分之五對置,便失其旨。蓋《河圖》外方而內圓,一、三、七、九為一方,其數二十也。四、二、八、六為一方,其數亦二十也。中十五,共五十五數。中十點,作十方圓布,包五數在內。此外方內圓,而五數方布在中者,中一圓,即太極圓形。外四圈公布四方,為方形。十包五在內,仍然圓中藏方,方中藏圓,陰中有陽,陽中有陰之妙也。而十五居中,即《洛書》縱橫皆十五數,是又《河圖》包裹《洛書》之象。《河圖》點皆平鋪,無兩折,《洛書》亦然。舊《洛書》圖二、四、六、八皆兩折,不知《河》《洛》本二、四、六、八亦宜平鋪。《洛書》外圓而內方,圓者黑白共四十數,圓布與其外,一、三、七、九為一方,二、四、六、八為一方,仍然是《河圖》本體。此又圓中藏方,《洛書》包裹《河圖》之象。而中五又有方中藏圓之妙。《河圖》之妙,因將圖書奇偶方圓交互,表之以圖。”
萬氏創此圖說,實發前賢所未發,切合先后天八卦圓中有方,方中有圓,圓方互藏之妙,陽中有陰,陰中有陽,陰陽互用之機;《河圖》為體,體中有用,《洛書》為用,用中有體,體用互根互藏之秘。正如劉歆所謂:“《河圖》《洛書》相為經緯,八卦、九章相為表里。”萬氏此說,更具深意,至希讀者,善加玩索。
江永《河洛精蘊》曰:“《河圖》為體,《洛書》為用,此確論也。然用不離乎體,用數之成,由體數之立。析《圖》之九、四、三、八橫列者,居《書》之左;分《圖》之二、七、六、一縱列者,居《書》之右。則八方之位成,而八卦之位亦定。此乃自然之理,非人所能強作安排。”一陰一陽之謂道,陰陽互根,生成互合,體用互藏,此所以有萬象,生萬事,化成萬物也。
《河洛》與中醫
《說卦傳》曰:“昔者圣人之作《易》也,將順性命之理。是以立天之道,曰陰與陽;立地之道,曰柔與剛;立人之道,曰仁與義。兼三才而兩之,故《易》六畫而成卦;分陰分陽,迭用剛柔,故《易》六位而成章。”又曰:“乾為首,坤為腹,震為足,巽為股,坎為耳,離為目,艮為手,兌為口。”凡此,均為言其大略也。
人為三才之一,位居于天地之中,本與天地一體,萬物皆備于我,至理自在吾身,唯人不自知自覺耳。伏羲畫卦,近取諸身,而有乾首坤腹、乾父坤母之喻。《黃帝內經》所言,皆為陰陽五行,天地與人相感相應之理。《圖》《書》、畫卦,象、數、理三者,同根同源,天人一貫,人身為一小宇宙,此之謂也。
《河圖》《洛書》一、三、五、七、九等五奇數配六腑,二、四、六、八、十等五偶數配五臟。他如五臟、五官、五行亦莫不相合,如附表所示:《河》《洛》奇偶數配五臟六腑表

命門為元陽,腎精為元陰,有如《易經》之乾元與坤元。元陽為先天之真火,元陰為先天之真水。命門與腎之相互關系為“陰陽互根”“水火既濟”。《難經》以命門為“諸精神之所舍,原氣之所系”,“男子以藏精,女子系胞,其氣與腎通”,為“五臟六腑之本,十二經脈之根,呼吸之門,三焦之原”。“原”與“元”通用。《內經》未言“元氣”或“原氣”,而《難經》則申之不已,故后之醫家均言“元氣”。元氣者,先天一氣之祖也,亦太極也。由元氣而生元陽(乾元)、元陰(坤元),太極生兩儀也。由元陽、元陰而生真氣、宗氣、營氣、衛氣,兩儀生四象也。詳情請閱第三節。
人身有任、督二脈。任脈為陰,督脈為陽。二脈均起于二陰之間會陰穴。從會陰穴經尾閭,循背而上至嶺頂,下達鼻,抵人中至于唇,為督脈。任脈則從會陰,經前陰循腹而上,至口唇之下承漿穴。此二脈為人身之乾坤,統一身之陰陽。督脈循背經二十八穴,任脈循腹經二十四穴。人身之有腹背,猶晝夜之有子午,任督之有前后,猶二陸之分陰、陽也。
人身背腹之陰陽,議論不一,似全相左。有言前為陽后為陰者,如《老子》所謂“萬物負陰而抱陽”是也。有言前陰后陽者,如《素問·金匱真論》“背為陽,腹為陰”是也。邵子《先天方圖卦數》曰:“天之陽在南,而陰在北;地之陰在南,而陽在北;人之陽在上,而陰在下,既交則陽下而陰上。”又曰:“天之陽在南,故日處之;地之剛在北,故山處之。所以地高西北,天高東南也。”(《以會經運生物用數》)《老子》所言者,乃天之象,故人之耳目口鼻動于上以應天,陽南面也。《內經》所言者,乃地之象,故人之脊骨肩背峙于后以應地,剛居北也。天、地、人三才,人居其中,合二五之精,其形體應天地之道。天陽南陰北,圓圖可見;地陰南陽北,方圖可考。人陽上陰下,視交與不交,交則為泰(),與方圖準;不交則為否(
),與圓圖合。不明乎此,則不足以言《易》。請詳研第三章各節。
任督二脈固總人身前、后之陰陽,“乾為首,坤為腹”則總人身上、下之陰陽。十二經脈,行于手者六,行于足者亦六。以乾坤生六子之義言之,九一為乾坤,九一之外,而二八、三七、四六之數,請閱下圖:

十二經脈配《洛書》先天八卦圖
四六 兌金、艮土,為太陰與陽明相表里。手太陰肺,從臟走手;手陽明大腸,從手走頭,故肺與大腸相表里。足陽明胃,從頭走足;足太陰脾,從足走腹,故脾與胃相表里。
三七 離火、坎水,為少陰與太陽相表里。手少陰心,從地走手;手太陽小腸,從手走頭,故心與小腸相表里。足太陽膀胱,從頭走足;足少陰腎,從足走腹,故腎與膀胱相表里。
二八 巽陰木、震陽木,陽木為相火,亦即厥陰與少陽相表里。手厥陰心包絡,從臟走手;手少陽三焦,從手走頭,故心包絡與三焦相表里。足少陽膽,從頭走足;足厥陰肝,從足走腹,故肝與膽相表里。
乾為首,坤為腹,總上下之陰陽,任脈為陰,督脈為陽,總前后之陰陽。茲將八卦與五行、六氣、十二經絡關系圖解于后(見下頁)。
從此圖可知八卦與三陰三陽、五行、十二經絡之關系。其中應說明者,震(?)在五行為陽木,在十二經絡為三焦與心包。心包在“心”外層,心為離(?),為君火,木生火,心包之木,是否有被焚毀之虞?《本草·序例》曰:“心藏神,為君火,包絡為相火,代君行令,主血主言,主汗主笑。”《素問·天元紀大論》曰:“君火以明,相火以位。”馬蒔注曰:“子屬少陰,君火司天……寅屬少陽,相火司天。”君火相火同為火,相火且代君行令,木與火同氣,故無相克之危。《說卦傳》曰:“震為雷,為龍……為蒼筤竹,為萑葦。”為雷、為龍,言其一陽在下之動態也;為蒼筤竹、為萑葦,因其于四時為春,草木欣欣向榮也。是則雷龍為相火也,明矣。
綜觀前述兩圖,可得如下五點結論:
(一)乾首為六陽之會,坤腹為六陰之聚。督脈為眾陽之綱,任脈為眾陰之領者,有如人身之“天地定位、陰陽互根”也。

八卦、五行、六氣與十二經脈關系圖
(二)肺金、脾土,大腸金、胃土者,有如人身之“山澤通氣”也。
(三)心火、腎水,小腸火、膀胱水者,有如人身之“水火不相射”也。
(四)心包絡、三焦之相火,肝、膽之陰木者,有如人身之“風雷相薄”也。
(五)兌、離、震三卦,為陽儀之卦,其脈行于手。巽、坎、艮三卦,為陰儀之卦,其脈行于足。是則心手以上為陽,腹以下為陰,上陽下陰,正如先天八卦圖乾上坤下,人身與造化同,亦與《河》《洛》互通也。
《河圖》十數應天干,亦配臟腑。甲乙木,為甲膽、乙肝。丙丁火,為丙小腸、丁心。戊己土,為戊胃、己脾。庚辛金,為庚大腸、辛肺。壬癸水,為壬膀胱、癸腎。常人皆謂“五臟六腑”,不知三焦為孤腑,亦五腑也。以六言之,五臟亦六,以心包絡為配也。
十二經脈,起于手太陰肺,終于足厥陰肝。其序則為兌與艮、離與坎、震與巽,兩兩相對,互為表里,與乾坤生六子之序相合。圣人作《易》,仰觀俯察,近取諸身,以故人身生理與自然之理,混然如二,所謂“天人一體”者,有如是也,可以知醫而不知《易》乎?不知《易》而能深于醫乎?
明醫張介賓《醫易義》據《河圖》以言人之精神、魂魄、意識及臟腑五行之象曰:
以精神言之,則北一水,我之精,故曰“腎藏精”。南二火,我之神,故曰“心藏神”。東三木,我之魂,故曰“肝藏魂”。西四金,我之魄,故曰“肺藏魄”。中五土,我之意,故曰“脾藏意”。欲知魂魄之陰陽,須識精神之有類。木火同氣,故神魂藏于東南,而二八、三七同為十。金水同原,故精魄藏于西北,而一九、四六同為十。土統四氣,故意獨居中,其數為五。而藏府五行之象,存乎其中矣。
此為張氏以《河圖》配后天八卦方位而為言也。《說卦傳》曰:
帝出乎震,齊乎巽,相見乎離,致役乎坤,說(悅)言乎兌,戰乎乾,勞乎坎,成言乎艮。萬物出乎震,震東方也。齊乎巽,巽東南也,齊也者,言萬物之潔齊也。離也者,明也,萬物皆相見,南方之卦也。圣人南面而聽天下,向明而治,蓋取諸此也。坤也者,地也,萬物皆致養焉,故曰致役乎坤(未言時位,恐有缺漏。時當夏秋之交,位應屬西南)。兌,正秋也,萬物之所說(悅)也,故曰說言乎兌。戰乎乾,乾西北之卦也,言陰陽相薄也。坎者,水也,正北方之卦也,勞卦也,萬物之所歸也,故曰勞乎坎。艮,東北之卦也,萬物之所成終而所成始也,故曰成言乎艮。

《河圖》后天八卦與中醫關系圖
此為周文王后天八卦之本。伏羲先天八卦則《河圖》而成,然亦可用之于后天,因“天一生水,地二生火,天三生木,地四生金,中五土”,五生數為不變原則,前已言之甚詳。其圖如上。
張氏語意簡潔,非深于《易》醫者,不能解。再略作說明。
何謂“魂魄之陰陽”?《靈樞·本神篇》曰:“隨神往來者,謂之魂;并精出入者,謂之魄。”
《類經》曰:“精對神而言,則神為陽,而精為陰;魄對魂而言,則魂為陽,而魄為陰。故魂則隨神而往來,魄則并精而出入。”又曰:“精神魂魄,雖有陰陽之別,而陰陽之中,復有陰陽之別焉。如神之與魂,皆陽也。何謂魂隨神而往來?蓋神之為德,如光明爽朗、聰慧靈通之類皆是也。魂之為言,如夢寐恍惚、變幻游行之境皆是也。神藏于心,故心靜則神清;魂隨乎神,故神昏則魂蕩。此則神魂之義,可想象而悟矣。
“精之與魄,皆陰也。何謂魄并精而出入?蓋精之為物,重濁有質,形體因之而成也。魄之為用,能動能作,痛癢由之而覺也。精生于氣,故氣聚則精盈;魄并于精,故形強則魄壯,此則魄之狀,亦可默會而知也。
“然則神為陽中之陽,而魂則陽中之陰也;精為陰中之陰,而魄則陰中之陽者乎!雖然,此特具陰陽之別耳。至若魂魄真境,猶有顯然可掬者,則在夢寐之際,如夢有作為,而身不應者,乃魂魄之動靜,動在魂而靜在魄也。夢能變化而寤不能者,乃陰陽之離合。離從虛而合從實也。此雖皆魂魄之證,而實即生死之幾,茍能致心如太虛,而必清必靜,則夢覺生死之間,知必洞達者矣。”
《靈樞·天年篇》曰:“血氣已和,血氣已通,五藏已成,神氣舍心,魂魄畢具,乃成為人。”邵子《皇極經世》曰:“人之神,則存乎心。氣形盛則魂魄盛,氣形衰則魂魄亦從而衰矣。魂隨氣而變,魄隨形而生,故形在則魄存,形化則魄散。”(卷八下)由此觀之,神者,陰陽合德之謂也。精雖為陰,然“精生于氣”,氣有清濁,氣之清輕者,上浮于天,為陽中之陽;氣之重濁者,下凝于地,為陽中之陰。氣既有陰陽,是精亦有陰陽也。“男女構精,萬物化生。”若男精為陽中之陽,則女精為陽中之陰;若男精為陽中之陰,則女精為陰中之陽也。魂隨神,精并魄,豈非精、神、魂、魄相互依存,一而二,二而一,不可分割者乎?雖然,神魂之陽強,而精魄之陰勝,二者互為體用,互為主從。二者正反平衡,心身均衡,中和育位,始得稱為健康之人也。
所謂“木火同氣,故神魂藏于東南,而二八、三七同為十”,先從《河圖》言,偶數之陰二、八為十居東南,奇數之陽三、七為十亦居東南;再從文王后天八卦方位言,震(?)東、離(?)南,震木離火,震春離夏,震為雷為陽,離為日為火,陽生木,木生火,故曰:“木火同氣,故神魂藏于東南。”火明于外而暗于內,故離中爻為陰。火無體,以木為體,故木體能生火。
所謂“金水同原,故精魄藏于西北,而一九、四六同為十”,先從《河圖》言,奇數之陽一、九為十居西北,偶數之陰四、六為十亦居西北;再從文王后天八卦方位言,兌(?)西、坎(?)北,兌金坎水,兌秋坎冬,兌為澤為金,坎為水為月,金生水,水濯金,水先成,金后歸,故曰:“金水同原,故精魄藏于西北。”
所謂“土統四氣,故意獨居中,其數為五”,不論從《河圖》與《洛書》言,其中間數均為五,蓋因天之中數為五、地之中數亦為五,《系辭上傳》曰“天數五,地數五,五位相得而各有合”也。震東為春,屬木;離南為夏,屬火;兌西為秋,屬金;坎北為冬,屬水。東南西北四方,春夏秋冬四季,木火金水四行,震離兌坎四正,土居中央,合為五行;土居其中,調和四氣,土位于中,以正四方,太極運行于中,以統八卦。故曰:“土統四氣,故意獨居中。”
五臟之藏象,邵康節所著《皇極經世》卷八下,則另有一說,亦與《易》理、醫理關系密切,茲錄其要于后:
心藏神,腎藏精,脾藏魂,膽藏魄,胃受物而化之,傳氣于肺,傳血于肝,而傳水谷于脬腸矣。
天之神棲乎日,人之神發乎目。人之神,寤則棲心,寐則棲腎,所以象天,此晝夜之道也。
神者人之主,將寐在脾,熟寐在腎,將寤在肝,正寤在心。天之火寤在夏,人之神則存乎心。
氣形盛,則魂魄強;氣形衰,魂魄亦從而衰矣。魄隨氣而變,魂隨形而生,故形在則魄存,形化則魄散。
藏者,天行也;府者,地行也。天地并行,則配八卦。水在人之身為血,火在人之身為肉,膽與腎同陰,心與脾同陽。心主目,脾主鼻。鼻之氣,目見之;口之言,耳聞之,以類應也。
《素問》肺主皮毛。心脾、脈肉、肝筋、腎骨,上而下、外而內也。心血、腎骨交也。交即用也。
“心藏神,腎藏精”與《內經》同,“脾藏魂,膽藏魄”則與《內經》異。揆其旨意,乃指心神、脾魂為陽,腎精、膽魄為陰。析言之,神發于目,目生于心,故心藏神,象太陽;精取于口,口生于腎,故腎藏精,象太陰。魂通于鼻,鼻生于脾,故脾藏魂,象少陽;魄附于耳,耳生于膽,又竅于腎,象少陰。此四藏者,應天之四象,藏于地之四體,而主人之四經。唯胃介于上下之間,為傳道送迎之府,傳氣于肺,傳血于肝,傳水谷之精英以為宗、營、衛之氣,以布于全身也。
所謂“藏者天行也,府者地行也。天地并行,則配八卦”者,乃指天氣下降于地,地氣上升于天,陰陽交泰之義也。臟與陰陽交,配天行;心配乾,脾配兌,膽配離,腎配震也。腑與剛柔交,配地行;肺配坤,胃配艮,肝配坎,膀胱配巽也。水在人身為血,坤也,艮為陽土,在人身為肉。他如巽石、坎骨、離膽、震腎、乾心、兌脾可知也。上所言者,乃依邵子人體十六卦象類推,詳情請閱第五節,與五臟六腑大異其趣。
因其說與《內經》異,且對神之將寐、熟寐、將寤、正寤分棲于脾、腎、肝、心之中。魂隨氣變,氣盛魂盛,氣衰魂衰;魄隨形生,形在魄存,形化魄散等理論,均為《內經》所未言者,故錄于此,并略申其義,以供學者研究參考。
據前所舉各例,吾人當可以知《易經》與中醫學關系之密不可分,可以醫而不知《易》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