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上陽白發人

此題今敦煌本(巴黎圖書館伯希和號五五四二)作“上陽人”,無“白發”二字。

《全唐詩》作“上陽白發人”。

注云:

一無白發字。

汪本同敦煌本,注云:

一本有白發二字。

那波本及盧校本皆有“白發”二字??即似藰诽旌臀⒅髡撸⒅婎},諸本既均作“上陽白發人”,則似有“白發”字者為是??蓞㈤啞胺ㄇ睏l。

此題公垂原倡,而元白二公和之。考《竇氏聯珠集》有竇庠《陪留守仆射巡視至上陽宮感興》二絕句,則李公垂或亦乘此類似機會感興成詩,否則雖在東都,似亦無緣擅入宮禁之內也。

《白氏長慶集》卷四一“奏請加德音中節目有請揀放后宮人”一條,略云:

臣伏見大歷以來四十余載,宮內人數積久漸多。伏慮驅使之余,其數猶廣。上則屢給衣食,有供億糜費之煩。下則離隔親族,有幽閉怨曠之苦。事宜省費,物貴遂情。臣伏見自太宗玄宗以來,每遇災旱,多有揀放。伏望圣慈,再加處分。

而《通鑒》卷二三七《唐紀·憲宗紀》載李絳與樂天同言此事,并系之于元和四年三月之末,又云:

閏三月己酉,制出宮人如二人之請。

則其事既與樂天作詩之時相同,自必有關于白公此篇及《七德舞》一篇無疑也。

題下注所引李傳有:

天寶五載以后,楊貴妃專寵,后宮人無復進幸矣。

之言,是公垂之意必以冊楊氏為貴妃事在天寶四年八月,故云“五載以后”也。余詳《長恨歌箋證》。“唯向深宮望明月,東西四五百回圓”句,據詩云:

玄宗末歲初選入,入時十六今六十。

假定上陽宮人選入之時為天寶十五載(西歷七五六年),其年為十六。則至貞元十六年(西歷八〇〇年)其年六十。自入宮至此凡歷四十五年,須加十六閏月,共約五百五十六望,除去陰雨暗夕,上陽宮人之獲見月圓次數,亦不過四五百回。三五之時,月夕生于東,朝沒于西,所以言東西者,蓋隱含上陽人自夕至旦通宵不寐之意也。

“大家遙賜尚書號”句,“大家”者,據蔡邕《獨斷·上》云:

親近侍從官稱(天子)曰大家。

蓋“大家”乃漢代宮中習稱天子之語也。而劉肅《大唐新語》卷一二《酷忍》篇(參《酉陽雜俎·前集》卷一“忠志”類“上嘗夢日烏飛”條)云:

初令宮人宣敕示王后。后曰,愿大家萬歲,昭儀長承恩澤,死自吾分也。

《舊唐書》卷一八四《宦官傳·李輔國傳》云:

私奏曰,大家但內里坐,外事聽老奴處置。

《李義山文集》卷四《紀宜都內人事》云:

宜都內人曰,大家知古女卑于男邪(寅恪按:宜都內人以皇帝稱武則天也)?

是直至唐世,猶保存此稱謂。樂天詩詠宮女,故用宮中俗語也。依唐人作詩通則,俗語限用于近體如七絕之類,而古體則用典雅之詞,此《新樂府》雖為摹擬古詩之體,但“大家”一詞既于古典有征,而又合于當時宮廷習俗,則樂天下筆時煞費苦心,端可見矣。又“女尚書”之號,古已有之,如《三國志·魏志》卷三“明帝青龍三年”注引《魏略》,及《北史》卷一五《魏書》卷一三《后妃傳·序》等,即是其例。據《舊唐書》卷四四“職官”志“宮官”條(參《新唐書》卷四七《百官志》“尚宮局”條)云:

宮官(六尚如六尚書之職掌)。

是唐代沿襲前代,宮中亦有“女尚書”之號也。此老宮女身在洛陽之上陽宮,當時皇帝從長安授以此銜,即所謂“遙賜”也。噫!以數十年幽閉之苦,至垂死之年,始博得此虛名,聊以快意,實可哀憫,而詩人言外之旨抑可見矣(《全唐詩》第一一函王建《宮詞》“宮局總來為喜樂,院中新拜內尚書”亦可供參考也)。

“小頭鞋履窄衣裳,青黛點眉眉細長。外人不見見應笑,天寶末年時世妝”句,所以言“外人不見見應笑”者,實有天寶末載與貞元、元和之際時尚不同之意,茲略征舊籍,以考釋之如下。

關于衣履事,姚汝能《安祿山事跡·下》云:

天寶初,貴游士庶,好衣胡服,為豹皮帽。婦人則簪步搖,衣之制度,衿袖窄小。

今《新唐書》卷三四《五行志》云:

天寶初,貴族及士民好為胡服胡帽。婦人則簪步搖釵,衿袖窄小。

即用姚書,足可為此詩“小頭鞋履窄衣裳”句之注腳。唯姚書作“天寶初”,而此云“天寶末年時世妝”者,豈窄小之時尚起自天寶初年,下至天寶末載尚未已耶(又馬元調本“天寶末年”作“天寶年中”,雖與姚歐之書不相沖突,但詩中明言玄宗末歲初選入,似作天寶末年者,更為確切也)?

又《白氏長慶集》卷一四《和夢游春》詩云:

時世寬妝束。

則知貞元末年婦人時妝尚寬大,是即樂天“外人不見見應笑”詩意之所在也。

又觀《舊唐書》卷一七上《文宗紀》云:

太和二年五月丁巳,命中使于漢陽公主及諸公主第宣旨,今后每遇對日,不得廣插釵梳,不須著短窄衣服。

然則太和初期婦人時妝復轉向短窄矣。時尚變遷,回環往復,此古今不殊之通則。寅恪嘗以為證釋古事者,不得不注意其時代限制,此足為其例證也。

關于畫眉事,《才調集》卷五元微之《有所教》詩云:

莫畫長眉畫短眉,斜紅傷豎莫傷垂(寅恪按:此兩句乃當日時勢妝,即時世妝之教條也。前已論及)。人人總解爭時勢,都大須看各自宜。

《有所教》一首在艷體詩中,當為貞元末所作,與樂天《和夢游春》詩所謂“風流薄梳洗,時世寬妝束”為描寫同一時代之流行妝束。頗疑貞元末年之時世妝,其畫眉尚短,與樂天此詩所言天寶末年之時尚為“青黛點眉眉細長”者,適得其反也。姑記此以俟更考。

“君不見昔時呂尚《美人賦》”句及此句小注中之“呂尚”,俱應依傳世善本作“呂向”。今《文苑英華》卷九六有呂向《美人賦》(參《新唐書》卷二〇二《文藝傳·呂向傳》及《全唐文》卷三〇一),即樂天所言者也。其作“呂尚”者,蓋因太公望之故而誤書耳。

復次,微之《行宮五絕》(《元氏長慶集》卷一五)云:

寥落古行宮,宮花寂寞紅。白頭宮女在,閑坐說玄宗。

可與此篇參互并觀,蓋二者既同詠“白頭宮女”,可借以窺見二公作品關系之密切也。

復次,微之《上陽白發人》詩云:

諸王在閣四十年,七宅六宮門戶閉。

寅恪按:錢牧齋校改“七宅”為“十宅”是也。《唐會要》卷五“諸王”門(參《舊唐書》卷一〇七《玄宗諸子涼王璇傳》及《新唐書》卷八二《十一宗諸子汴哀王璥傳》)略云:

先天之后,皇子幼則居內。東封后(寅恪按:指開元十三年東封泰山言)以年漸長成,乃于安國寺東附苑城為大宅,分院居之,名為十王宅。十王謂慶忠棣鄂榮光儀潁永延盛濟等,以十舉全數。其后壽信義陳豐恒涼七王,又就封入內宅。開元二十五年鄂光得罪,忠王繼大統,天寶中慶棣又歿,唯榮儀十四王居內,而府幕列于外坊,歲時通名起居而已。外諸孫長成,又于十宅外置百孫院。每歲幸華清宮,側亦有十王宅百孫院。十王宮人每院四百余人,百孫院三四十人。諸孫納妃嫁女,亦就十宅中。太子不居于東宮,但居于乘輿所幸之別院。太子之子亦分院而居,婚嫁則同親王公主于崇仁里之禮院。

故“七宅”為“十宅”之訛,據此可以證明矣。至微之此詩結語又云:

隨煬枝條襲封邑,肅宗血胤無官位(原注云:肅宗以后諸王并未出閣)。王無妃媵主無婿,陽亢陰淫結災累。何如決壅順眾流,女遣從夫男作吏。

亦可與《元氏長慶集》卷三二《獻事表》所列十事中“二曰任諸王以固磐石,三曰出宮人以消水旱,四曰嫁諸女以遂人倫”等相參證也。

主站蜘蛛池模板: 定襄县| 和硕县| 宜阳县| 长治市| 甘德县| 寿宁县| 兴化市| 繁昌县| 漳浦县| 芜湖市| 诸城市| 花莲县| 大洼县| 鲁山县| 正阳县| 明光市| 大连市| 平乡县| 榕江县| 青神县| 安徽省| 贺兰县| 山阴县| 格尔木市| 罗山县| 民丰县| 海晏县| 诸城市| 伽师县| 建平县| 昌宁县| 汽车| 阳江市| 辽宁省| 玛沁县| 房山区| 临武县| 石柱| 石台县| 灵宝市| 思茅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