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章 香
- 伸唐
- 此號乃小號
- 2392字
- 2021-02-08 09:17:14
“伸兒,接下來怎么做?”
“外祖父,沉淀了,不看到易經里寫了嗎,潛龍勿用。”
“要小心,”趙別初鄭重地說。
自己外孫居然用了潛龍勿用這個詞,雖然是勿用,但是以龍自居之,可見其志向。不過這段時間他也看到了外孫的心思是如何的縝密,舉止沉穩,智慧過人。
不過想想自己女兒和外孫如今的局面,盡管外孫不簡單,然而想有作為,太難了。
“外祖父,準備裝東西吧。”
庶人府現在什么都缺,整裝了三輛車子,趙別初帶著下人推到了十王院的西北坊門。
然而到了坊門口,金吾衛開始刁難了。
這個也早準備好了,趙別初拿出一緡錢說:“各位郎君,吃個酒。”
看到了錢,幾名金吾衛開始小聲嘀咕起來,一會兒一個金吾衛進去通報。
廖奴兒帶著兩名小太監走出來,看著車子:“如此多物件?”
“開始時會多點,往后去就會越來越少。”
廖奴兒點點頭,但他未動手,而是讓李伸與兩個小太監推車子去庶人府,這也反映了李伸在廖奴兒心中的地位。雖然即將會得到許多好處,只能說態度會好一點罷了。
推進庶人府,廖奴兒說:“以后開坊門時間來。”
早上開坊門,會有許多貨物進進出出,那時來,不會招人眼。
李伸更不想招搖過市:“我送車子出去時,對外祖父通稟一聲。”
幾人將貨物卸在夾道里,幾家人看著他們在卸貨物,一個個莫名其妙,因為有廖奴兒在,也不敢出來詢問。
貨物卸好了,李伸帶著兩名小太監將空車子推出去,與趙別初說了幾句話回來。
大家這才開始問他,有的李伸說了,有的李伸未說,然后讓幾家人瓜分這些貨物。
分好后大家歡天喜地將它們搬進各家的屋子,趙氏這才問:“兒,究竟怎么一回事?”
李伸將房關上,這才將真相說出來:“娘娘,切記,這些是我從古籍上看到的學問,但必須說是你娘家的傳家寶。”
說完了,他拿出兩個小鏡子。
這是他燒玻璃杯時順便燒出來的四枚小鏡子,僅四枚,而且很小。
一枚送給了他舅媽牛氏,一枚送給了他二姨,還有兩枚帶了回來,分別送給他的母親和九月。
“咦,真是寶鏡。”
什么寶鏡,只要配料摸清楚了,即便以唐朝的工藝,一旦大規模生產,像這枚小鏡子成本不過幾十文錢。如果不是用銀溶液做涂層,成本會更賤。
但是母親和九月歡喜,李伸也會歡喜了。
“一枚鏡子就讓楊真人寫了字?”
“她那枚很大,我又刻意請了銀匠打造了牡丹紋銀鏡邊,不論送給誰,都會很珍惜。”
“那就好。”
在庶人府關了好幾年,一起關得膽小怕事,但不代表著趙氏什么都不懂。
“九月,我帶來了你父親寫的一封家信給你。”
“啊,”九月呆叫一聲。
趙氏抱到宮里時是八歲,九月抱到宮里時歲數更小,才六歲,虛六歲。
過了這么久,她對家的印象已經很模糊了,此時在她心中,她的親人或者只有李伸母子兩人。
李伸心里面嘆惜一聲,或者這就是唐朝打小抱宮女進宮培養的原因吧,然而這種做法還是很殘忍。
“我家里還好吧。”
“還好。”
九月爺爺前幾年戰死于青海,不過其他人都健在,有一個奶奶,父母親,還有一個哥哥,一個弟弟,一個妹妹。
只是九月記的不清楚,幸好她家雖然在城內,卻是在和平坊內。
和平坊位于長安城西南,東邊有一座寺院很有名氣,叫大莊嚴寺,寺內有一座高大的木塔,和南邊永陽坊內總持寺塔一般高,其高度幾乎是大雁塔的三倍。
坊東幾乎全是寺田,但西邊還有百余戶人家,以及大片的菜圃。
九月父親姓王,王家也有四五畝菜園子。
長安物價比較貴,蔬菜也不便宜,僅是這幾畝菜園子,足以讓他們一家人衣食無憂。
然后李伸去了和平坊找人,一是在和平坊,一是姓王,還有九月抱到宮里的時間,以及小名字,加上坊內人煙不多,找了大半天,終于找到了九月的家。
若是坊內人家多,僅憑這幾條線索,想找人可能很不容易。
“二郎勞煩你了。”
“這些年你跟著我們母子二人吃了許多苦,不是一家人,勝似一家人,說什么勞煩,看信吧。”
趙氏將李伸拉到一邊說:“兒,你能出去了,也能去王家姜家看一看。”
“娘娘,不行,他們兩家人多,人多嘴就雜,我們還是待罪的庶人家人呢。”
“去將小妹叫來。”
李伸的小妹就是薛妃的女兒,叫萍兒,她才叫命苦,其余幾個孩子至少有娘親在,她父母親全讓李隆基給處死了。
李伸將他四妹和那名老宮女叫了過來,九月正在看信,可能是因為這封信終于使她想到了童年時的一些趣事,嘴角居然翹以了一絲笑意。
李伸帶來的貨物有穿的有用的,還有不少肉食與調味品。
幾個女人開始做菜。
一會兒萍兒聞著菜味說道:“好香,好香。”
趙氏摸著她的頭說:“傻兒,再忍一會,做好了,盡管吃。”
“三娘娘,我會忍的,”萍兒舉起拳頭說,但她接著又發出銀鈴般地笑聲,李伸鬧不明白她的笑點是什么。
“真是罪惡的一家人,如果我換成我三叔就好了。”
他在那封信里寫了,讓韋堅等人聯手起來。
但這種幾率太小,因為各有各的想法、理念、訴求。
他那個三叔在李隆基高壓政策下,性格越來越懦弱,有心無膽,沒有能力將這些大佬統領起來。
然而并不是無解之題。
李亨手中的牌面可不小,直接來場政變就是了,反正政變在唐朝是家常便飯。出其不意之下,李亨至少有七成成功的幾率。并且他身邊另一個大妖李泌還沒有去終南山呢,但李亨懦弱不作為,李泌也無輒了,況且李泌本身就有點不思進取的性子,能進我則進,不能進我繼續當道士去。
別說什么父親爺爺,在李伸心中,從來未將李隆基當成爺爺。那怕想的時侯,名字不是圣上,不是祖父,而是李隆基。
還有一種代價更小的辦法。
現在李隆基有了楊玉環,早忘掉了武惠妃,韋堅等人可以替三庶人翻案。
只要這個案子翻出來,李林甫就不會有好下場。
然而韋堅和李亨沒有這個膽子。
翻的不好,會牽連到李伸幾兄弟,所以李伸未寫出來。
但輪到李伸自己,牌面則小的可憐。
李伸看著南方,興慶宮就在十王院的南邊,僅隔了半坊之地。
自今年春天起,李隆基就幾乎將國政交給了李林甫,然后召來楊玉環,大半時間呆在興慶宮尋歡作樂。
他看著南方,又看著身邊瘦骨嶙峋的幾個人,忽然間莫名地騰起一些志愿……
菜做好了,九月還比較斯文,萍兒歲數小,許多方面都不懂,開始大口大口的吃肉。
趙氏看著萍兒狼吞虎咽的樣子,眼睛越來越濕潤,最后淚水忍不住簌簌地掉下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