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附錄和補遺·第1卷
- (德)阿圖爾·叔本華
- 2050字
- 2021-02-07 11:27:35
關(guān)于《附錄和補遺》
先生們,你們的表彰遲到了幾十年!叔本華70歲生日之際,當柏林普魯士皇家科學院有意接納他為會員時,這位法蘭克福公民卻構(gòu)思了一封回信,信中委婉地表達了這個明確無誤的想法。他的回答再次折射出一個人的智性性格,這個人對自己的智力能力深信不疑,終其一生都不曾絲毫動搖。這一年是1858年,叔本華回顧著逝去的7年(自1851年《附錄和補遺》出版),這是滿載榮譽的7年。他覺得,這段光榮的歲月依舊短暫,因為它早在1819年就該到來了。那一年,他的著作《作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在圖書市場上博得了數(shù)周的登場時間,讀者可以發(fā)現(xiàn)一個全新的哲學體系。當然了,如果那時有人讀過的話。
出版商布洛克豪斯(Verleger Brockhaus)對叔本華說,倉庫里壓了太多的庫存(指《作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銷路很差。叔本華以為全世界都會閱讀他的著作的想法(Vorstellung)[1]落空了,只剩下他自己的意志(Wille)仍然堅強。叔本華后來出版的書也絲毫沒能改變這樣窘迫的境地。至于他嘗試在柏林的大學獲得教席,借此至少讓年輕的學生能理解他的哲學的創(chuàng)新之處,這樣的努力也因為年輕人興趣寥寥,終以失敗收場。叔本華沖破世界的沖動,似乎全部鎩羽而歸。1850年他再次找到了出版商布洛克豪斯,商討出版一部新的著作,并且暗示這是他最后一次出書了,從此以后封筆。而且叔本華宣稱這本Parerga und Paralipomena(《附錄和補遺》)比先前所有的書都寫得更通俗易懂,也會比先前的書賣得更好。但是理性在布洛克豪斯出版社那里戰(zhàn)勝了一切。因為他們出版的《作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無論是第1版還是后來的第2版都銷路慘淡,所以,出版社已經(jīng)沒有興趣繼續(xù)出版這位哲學家的什么作品了。于是,叔本華又詢問了多家出版商,都遭到了拒絕。
最后,柏林的一家小出版社對這部著作有興趣。1851年該書在德國出版,終于實現(xiàn)了阿圖爾·叔本華自青年時代起就深信會實現(xiàn)的事情:《附錄和補遺》幫助他在極短的時間內(nèi)蜚聲國際,享譽海內(nèi)外。此時,叔本華已是63歲高齡。這份叔本華經(jīng)年不曾獲得的成果,還要歸功于英國人約翰·奧克森福德[2],他在《威斯敏斯特與外國季刊》上撰寫了兩篇文章,介紹這位在德國幾乎默默無聞的學者。叔本華的好友弗勞恩施塔特(Frauenst?dt)也在柏林孜孜不倦地推介他,而且不僅僅是以評論的方式為叔本華的著作辯護,更是替他找到了柏林當?shù)氐墓鞒霭嫔绯霭孢@部封筆之作。事實上,《附錄和補遺》出版后便售罄。叔本華在給愛德華·布洛克豪斯的信中是這樣評判這個現(xiàn)象的:“是奇跡,自然要發(fā)生的。”
這部叔本華的晚期著作,現(xiàn)在第一次以完整的中文譯本的形式跟讀者見面了。哲學家叔本華其他著作的標題都沒能像《附錄和補遺》那樣,直接佐證叔本華擁有一種多方位的果敢才能,能用通透而邏輯自明的方式來述說,其表達的內(nèi)容更不僅僅局限于哲學現(xiàn)象。1853年美因河畔的法蘭克福,這位已經(jīng)享受盛譽的哲學家在筆記中寫道:“如果我被垂憐能看到自己所有著作的全集,那么主標題的座右銘應(yīng)該是樸實(non multa)。”與此同時,叔本華認為他的哲學影響必定與那個唯一而連續(xù)的理論的影響聯(lián)系在一起,那個理論的中心就是《作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所有在此之后出現(xiàn)的著作,要么只是針對這本書的深刻補充,要么只是對他的理論中某些觀點的進一步解釋而已。
那么,在這樣的哲學體系中,《附錄和補遺》充其量就是些遲來補充的文章而已。這些文章并沒有在主題的討論中出現(xiàn)過,人們也就只能在事后,追認這些文章與他的嚴肅座右銘并沒有相去甚遠罷了。在叔本華的實際主義—悲觀主義式的哲學著作之外,成書于其創(chuàng)作晚期的《附錄和補遺》卻向我們揭示了一個轉(zhuǎn)向,叔本華轉(zhuǎn)向了面對世界的實用主義觀點。與叔本華其他的哲學補充文章不同,《附錄和補遺》被特別地點了出來,該書第1卷構(gòu)思了下分章節(jié),并交代了如此構(gòu)思的根源,是為了把人類的存在以更優(yōu)雅的方式呈現(xiàn)出來。正如叔本華所說:“我的判斷不是建立在推理鏈條之上,而是直接根植于直觀世界。”讀者應(yīng)當帶著這句話來閱讀第2卷中連綴起來的各篇文章,它們都是關(guān)于“蕪雜對象”的考察。
《附錄和補遺》與叔本華其他所有先行的作品的不同之處,就在于它是由各色各樣的分析與評論文章構(gòu)成的混合曲,這些文章的旨趣不僅僅局限于哲學,更囊括了五花八門的人生問題。這些問題由那位興致勃勃且眼力十足的觀察者挑選出來,帶給讀者一份愉悅的享受。正如弗勞恩施塔特在叔本華全集(已收錄《附錄和補遺》)第2版前言中說到的那樣,我們的那位哲學家很喜歡一逮著機會就來觀照自己最直接的現(xiàn)實狀況,以古怪的方式,挖苦的譏諷來鞭笞生活的現(xiàn)實。
尊敬的讀者們,請來看看這本裝著一個清晰精神的《附錄和補遺》,享受一下叔本華寬廣的知識與卓越的洞察力吧。如果您還沒有感受過這樣的快樂,那么,請再去讀一讀他的《作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了解一下他思想的整體結(jié)構(gòu)。
最后作為結(jié)語,請允許我再次引用叔本華的一段話來向各位讀者致意:“無論如何我都要求讀者,為了明白我的哲學,請閱讀我的每一行字。”
衷心祝愿各位讀者能達成心愿并喜歡上這部書。
斯特凡·呂佩(Stephen Roeper)
法蘭克福歌德大學叔本華檔案館(Schopenhauer-Archiv an der Goethe-Universit?t Frankfurt am Main)
2018年12月23日
(齊格飛 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