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西貝就是這么懵懵懂懂的,收到了S大物理學院的錄取通知書。
S大的物理學院,女生是稀缺資源,據說有一屆一個女生都沒有,成了全校聞名的“和尚班”。后來,木西貝才知道,她是第一志愿填的物理院應用物理專業,同宿舍的有些女生卻不是第一志愿進來的。據說,物理院的院長去了招生辦,將所有填了物理院專業的女生都要了過來,不管第幾志愿。就算這樣,全年級一百三十多個學生,也只有十六個女生,正好八人一間宿舍,兩個宿舍就把物理院女生裝下了。
理科院的女生,普遍不會打扮也不愛打扮,上了大學,還跟高中一樣的穿著。不要說木西貝這樣從小沒條件講究穿著的鄉村人,就是同院的城里女生,大部分都沒有隔壁宿舍藝術院的女生那樣時尚靚麗。
物理院是S大里學費偏低的一個學院,寒門學子就比較多。這點在申請助學貸款的時候,比較明顯。木西貝為了減輕父母的負擔,上大學的第二年就申請了貼息貸款。貼息貸款,沒什么競爭;免息貸款,則名額有限,就得批給最需要的人了。木西貝參加了免息貸款的“評選會”,才知道自己學院原來有那么多困難的同學。生活都這么困難了,自然也就無法表現出多少紳士風度,院里有什么好的資源時,也就不會有什么女士優先的情況。
盡管男女比例高達八比一,木西貝這屆女生卻并沒有受到多少優待。可能是和男生交流少,除了上大課的時間,都各自待在自己的宿舍里,沒有什么友誼可言。男生覺得本院的女生們土氣,女生覺得本院的男生們小氣,在互相看不順眼的氛圍中,物理院這屆一對兒本院的情侶都沒有出現。就連男生的聯誼宿舍,大部分都是找的與物理院女生同一棟宿舍樓的哲社院女生。
大學生活,吃和睡成了主旋律,上課沒了高中時的激情。支持著每天從床上爬起來,去教室上課的動力,也只是學期結束的時候,不會掛科兒。這與木西貝想象中的豐富多彩相差太遠。
很多影視劇和文學作品中,都將大學生活描繪得青春熱血、風花雪月,卻忽視了實際中的真實情況。科學研究是嚴謹的,也是枯燥乏味的。牛頓看到蘋果落地,聯想到萬有引力。愛因斯坦創立了相對論。說起來簡短,卻不是隨便拽個人出來就可以的。要知道,居里夫人為了提煉出1克鐳,又攪拌了多少瀝青鈾礦渣。雖然這些事例,上大學之前我們就都有接觸,而真正輪到自己的時候,感覺就不一樣了。
木西貝發現,自己并不是個適合做研究的人,首先,她已經無法吃透那些艱澀難懂的原理和公式,只能勉強混個及格。其次,她更愿意去圖書館借閱文史類的課外書。有段時間,她書讀得很雜,歷史、散文、戲劇、小說,可就是不愿意拿起專業課本。
世界上的事情,都不是絕對的。有學不進去的木西貝之流,也有學得進去的好學生。同院的一個女生,每天早出晚歸,基本泡在自習室。她的樂趣就是計算公式,求出了答案,就會異常有成就感。后來,她本科還沒畢業,就收到了加拿大和美國兩所大學的錄取通知,最終飛向了美國。
眼界,這個東西,確實需要從小培養。如果換做木西貝,先不說她有沒有能力去申請國外的學校,首先就會被那一堆高額的申請費用嚇退了。為了減輕父母的負擔,木西貝申請了助學貸款,大一就開始勤工儉學,中學生家教做過,超市傳單發過,賣衣服的柜臺也站過兩天。辛辛苦苦掙的錢,也就夠補貼一下日常生活的開銷,不要說申請國外院校,就是多買兩件好衣服,都不夠。何況成績也就是勉強及格,早就被同院的學霸們秒成了渣渣,自己都沒了學好專業課的信心。
在校領導、院領導都是國內外數得上的科學家的前提下,木西貝也有幸參加了幾次大的活動,算是近距離與國際大拿在一個教室里坐過,雖然是幾百人的大教室。其中她印象最深刻的有兩次,一次是一位諾貝爾評獎委員會的委員來給他們做演講,還是位上了年紀的女委員。女科學家的英語并不純正,木西貝的英語又一塌糊涂,基本就是什么都沒聽明白。令她驚訝的是,同級的一個男生,竟然能聽懂,而且還站起來提了問題。
這個男生的故事,一度傳到了女生宿舍。據說他不僅專業課厲害,電腦也非常厲害,同宿舍甚至同院的男生們都很崇拜他。這樣厲害的同學卻有些怪癖,比如每天睡覺時間非常長,經常為了睡覺逃課。后來,傳說他因為個人原因休學了。再后來,傳說他成為了下一屆的師弟……
物理院頗有幾位傳奇人物,還有一位男生,據說學佛入了魔,不僅在宿舍里半夜念經,還在上大課的時候,將佛像放在階梯教室的桌洞里,手持念珠,在前面老師講課的時候,給旁邊的同學悄悄講道。有次女生宿舍的一位同學剛好挨著他,他還給了這位女生一顆丹藥,當然她并沒有敢吃。
也就是這位學佛的同學,在另一次木西貝印象深刻的演講會上,提了一個與演講內容沒有關系的問題。那次是院領導請來的一位歐洲物理學家,專門給物理院一百多本科生做的演講,木西貝同樣聽得云里霧里,勉強能聽明白的,只有這位專家與院領導的互相稱贊。院領導與專家是多年好友,國際會議上經常碰面。院領導三十出頭,高高瘦瘦,這位專家也是高大帥氣,風度翩翩。他倆當著一百三十多個學生的面,互相稱贊對方學識淵博,又都自謙的說自己還有許多需要向對方學習的地方。
在演講之后的提問環節,學佛的同學站起來用英語問專家:您這么帥,是不是有很多女士追求您?全教室的人都笑了。木西貝忘了專家是怎么回答的,只記住了那個聚合了全體同學和兩位老師的笑。
木西貝感覺自己的大學就像一場誤入的夢境,一個與自己原來的生活和后來的生活完全不同的夢境。她與那些或天才或奇葩的同學,就像沿著不同軌道行進的列車,用了四年的時光,短暫的交匯,然后又各奔東西,重新回到自己的軌道,開向不同的未來。
不可否認的是,大學的同學,確實是木西貝這一生遇到的最優秀的一群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