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里全是自己
千萬不要從字面上解釋“眼里全是自己”這句話,誤以為B型人格者非常自私;事實上正好相反!這句話可以有多重解讀,從第一層解釋來看,眼中所見全是自己,換句話說,每個別人都是自己,也就是B型人格者把“別人”當成了“自己”;那么,別人的事就是我的事;別人遭遇問題,就是我遭遇問題,我責無旁貸要幫忙(事實上,他幫的還是自己)。
所以, B型人格者表面上是很友善、很有親和力的,特別是表演型人格者,你會覺得他熱心過了頭。盡管有那么一點做秀的成分在,但無論如何,他們是主動積極助人的;甚至連反社會型人格者可能也如此,只是會有種“既幫你,同時又玩弄你”的感覺。邊緣型人格者的反應會有點膽怯,一副“我想幫你,又怕自己能力不足”的模樣。比較特別的是,自戀型人格者在這方面非常極端:如果他的狀況好,助人會讓他自我感覺更加良好,可以讓他陶醉在“為天下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圣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的情懷里;如果他的狀況不好,他就會意志消沉,就算只是跟他借二十塊錢買飲料解渴,他也可以感傷“世衰道微,人性軟弱”很久。
乍聽之下都很夸張、匪夷所思,甚至很好笑,但是,不要忘記一件事:B型人格者很容易活在自己內心的世界,所以,實際付諸行動的部分與他的內心戲相比,只不過是冰山一角。正常狀態下,不太有機會見到一個瘋瘋癲癲的B型人格“患者”對你做出這些夸張反應,所以你也不知道原來對方的腦袋里已經閃過這么多念頭。
以上不過是第一層解釋而已。進一步演繹“眼里全是自己”這句話,就會出現些許令人不舒服的地方:正因為別人也是自己,人我界限并不清楚,所以, B型人格者容易出現兩種反應——過度干涉別人的生活,或是過度疏離別人的世界。這兩種行為通常會同時發生,或快速地相繼出現。
面對團體生活時, B型人格者往往不知道自己不能清楚地分辨人我界限,所以很容易說出在社交上失禮的話語,例如彼此的關系和互動還沒那么好,就說出過分親密的話語,讓人感覺到受冒犯、被侮辱、不知道該怎么回答;面對異性, B型人格者有時會顯得太輕佻,用詞帶有性暗示,甚至讓對方有種遭到性騷擾的感覺。相反,當彼此關系已到相當程度,講起話來理當可以熱絡些的時候, B型人格者又會說出一些過分客套的話來,讓別人不知道到底該把他當朋友還是客人。
言語如此,行為也如此。正所謂“禮多人見外”, B型人格者在“無禮”與“見外”之間始終拿捏不好。長久下來,當B型人格者漸漸有了自覺后,也會感到受挫。要命的是,他們面對挫折的方式,往往是從潛意識中啟動心理防御機制,采取否認的態度:根本“視而不見”,甚至出現更挑釁的“反向作用”,也就是故意且更頻繁地做出讓人不悅的行為。等到他的心理防御機制再也無法掩蓋事實后, B型人格者才會注意到別人的不悅。此時,他們整個人會變得畏縮,索性不去面對社交這一塊,因為他們實在把握不住“合乎禮儀”的分寸。
要掌握B型人格者的社交障礙特質并不困難,最快的方式就是通過自己的感覺。因為B型人格者常讓身邊的人有種強烈的困惑:乍看之下,明明就是個親切、和善或熱情的人,為什么看起來那么孤單?就算他身旁有一堆粉絲、信徒與學生,就算他像花蝴蝶一樣周旋在眾人之間,但那種孤獨感一樣強烈。等你實際與他們相處后,就會發現自己與B型人格者之間有一定的距離感:說不上來為什么,但就是沒辦法靠近,仿佛對方刻意跟你保持距離——盡管他并沒有這個意思。
面對親密關系時, B型人格者同樣不知道自己不能清楚地分辨人我界限,所以關心往往變成“干預”,甚至是“控制”:什么都要知道,什么都要管。如果有什么是他不知道、不能干預——甚至是不能控制的,那么對于B型人格者而言,這就是一種忽視他的行為,是一種否定,甚至是背叛。
更糟糕的是,由于B型人格者眼中所見全是自己,因此,不管對象是誰,所有的“忽視”與“否定”到最后都會被認為是針對他而來,因為“他就是全世界”,不管攻擊誰,都等于在攻擊他,使得B型人格者極度無法忍受批判與冷落。更荒謬的是,不管B型人格者怎么辯解,還擊的力道還是會打在“無所不在的自己”身上。舉例來說, B型人格者要是批評別人小氣,那么接下來,他就會過度在意自己是否不夠大方,并為此不斷找自己麻煩。
一般而言, B型人格者很喜歡袒露自己,嘗試真誠且不帶偽裝地與人互動;但萬一出了差錯,不管是誰批評誰,甚至根本沒人抱怨誰, B型人格者馬上會出現防御動作,多疑的性格就這樣跑了出來,怎么澄清都沒用。 B型人格者會滿是受傷之色,既生氣又沮喪,整個人變得畏縮,與先前的熱情判若兩人。別人就更不知道怎么與之相處了。
B型人格者的世界里會持續充滿這類矛盾,弄得自己傷痕累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