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型人格的基本架構
B型人格是一種大分類,由下列四種子人格所組成:
一、自戀型人格(Narcissistic personality)
二、表演型人格(Histrionic personality)
三、反社會型人格(Antisocial personality)
四、邊緣型人格(Borderline personality)
所謂的“子人格”,就是當事人除了符合B型人格共有的特質之外,還多加上這個子人格專屬的特質。
一般來說,在正常而健康的人身上,如果出現了某種人格特質,但還沒達到疾病的程度,我們就會在上述名詞后面加上一個“傾向”,例如“自戀型人格傾向”,這意味著這個人可能比較固執、不懂分享、長期感到自己不被了解、容易感嘆懷才不遇,但不至于嚴重影響自己或別人的生活,造成社會職業功能的障礙。當然,其他子人格也各自有他們的專屬特質,其名稱和縮寫如下:
一、自戀型人格傾向(Narcissistic personality trait),簡稱NPT
二、表演型人格傾向(Histrionic personality trait),簡稱HPT
三、反社會型人格傾向(Antisocial personality trait),簡稱APT
四、邊緣型人格傾向(Borderline personality trait),簡稱BPT
無論是NPT、 HPT、 APT還是BPT,都屬于“B型人格傾向”的一種,是正常的人格類型,不能算是疾病,各有優缺點。我們在后文中主要討論的,就是怎么消除各自的缺點,并凸顯專屬的優點,以達到當事人與社會之間的和諧共存,即“適應”社會,而這也就是治療人格問題的終極目的。
延續前面的例子,倘若當事人的人格表現已經嚴重到干擾到別人,或造成自己與別人的痛苦,例如天天與鄰居吵架鬧事、每日借酒澆愁、爬到十樓陽臺大喊沒人在乎他的感受,等等,便已經符合診斷條件了。這時,我們會在詞尾加上另一個詞“障礙”,正式昭告世人:這已經是一種精神疾病,患者必須接受治療,而親朋好友也得學會怎么應對——在保護自己的前提下,對他伸出援手。
舉例來說:自戀型人格障礙,簡稱NPD。一般來說,專業人士看到這個縮寫,就會心中一緊,知道接下來可能要面對一名傲慢無禮、缺乏同理心、出言不遜、處處質疑治療方式的棘手病人。
跟“人格傾向”一樣,其他三種子人格也會有各自的專屬癥狀,其名稱與縮寫如下:
一、自戀型人格障礙(Narcissistic personality disorder),簡稱NPD
二、表演型人格障礙(Histrionic personality disorder),簡稱HPD
三、反社會型人格障礙(Antisocial personality disorder),簡稱APD
四、邊緣型人格障礙(Borderline personality disorder),簡稱BPD
在心理治療領域,消耗精神醫療資源最嚴重的,非“邊緣型人格障礙”莫屬。事實上,當我還在接受住院醫生培訓時,在醫院病房的病患清單中,我就偶爾會看到有人被標注上“BPD”這個字眼,而所有的工作人員也都明白,隨時要小心這位患者鬧事。
我就曾見過一位清秀的女學生,講話輕聲細語,只要遇到人,還沒張口說話,臉就先紅了,客客氣氣的,模樣頗惹人憐愛。然而,到了半夜,護士巡房時卻發現她躲在棉被里割腕,整只手臂全是一條一條的刀痕。
大家都嚇了一跳,因為刀片在封閉病房(不能讓患者自行外出的急性精神病房)是違禁品,根本過不了住院時的安全檢查,那么,她的刀片是怎么來的?最后,真相大白,原來她帶了一只填充玩具泰迪熊。在住院之前,她先把泰迪熊身上的背心剪開,將刀片縫在泰迪熊的背心與肚子之間,再把背心縫好,以泰迪熊偌大的身軀,任由安檢人員怎么擠壓,刀片也不會露出來。沒見過的人可能很難想象,病患為了傷害自己,竟如此煞費苦心。
反社會型人格障礙也是一大麻煩,我就曾在封閉病房里見過一位患者,他把一根竹筷對折成兩半,拿著其中半根,斷面朝前,假裝在病房里散步。等到他走到上鎖的鐵門前,突然把竹筷戳入喇叭鎖孔,折斷,轉身,若無其事地離開。由于竹筷斷面全是細微的竹枝,自然會有部分卡進鎖頭內,這副鎖就等于壞了。患者的意思很明顯:你們不讓我出去,那我讓你們就算有鑰匙也出不去!
基本上,人格具有恒定性,除非遇到重大創傷事件或腦傷等生理性傷害,否則不太容易改變,所以, B型人格傾向者并不會因為沒有得到治療,而逐漸惡化成B型人格障礙,這點倒是可以放心。雖然兩者都有B型人格的特質,但是由于程度上的不同,我們可以把他們視為不同的兩種人,各自有各自的問題需要解決。
通常, B型人格者在未達到病態的時候,不一定會固定出現哪一種子人格,而是會隨著時間的推移與情境的轉換,甚至是四種子人格同時出現;而在臨床上,就算已經達到病態(例如“自戀型人格障礙”),患者身上還是有可能出現其他三種子人格的跡象。
因此,有不少臨床醫生不喜歡直接使用子人格的概念,而傾向于使用“B型人格”來描述人格問題,然后把NPT、 HPT、 APT、 BPT視為B型人格的四個面向。
無論如何,在我們更進一步去了解這四類子人格前,我們得先對B型人格的特質有足夠深入的理解,明白貫穿整個B型人格之間的共通特性,之后在討論個別子人格時,也就能明白為什么專家們會將這四個看似不相干的人格類型放在一起,還給它們共同的“B型人格”稱號。
以下,我們就要開始解析,B型人格者的腦袋里,到底發生了什么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