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1.1 風險的理念

2005年,國家稅務總局在《納稅評估管理辦法(試行)》(國稅發〔2005〕43號)中提出用納稅評估的技術發現稅務風險,以風險為導向進行稅收征收管理實踐,開始對“征、管、查”的稅收征管模式進行改革。

2009年,《國家稅務總局關于印發〈大企業稅務風險管理指引(試行)〉的通知》(國稅發〔2009〕90號),引導大企業建立稅務風險管理制度,防范稅收風險,并將稅務風險定義為“防范稅務違法行為,依法履行納稅義務,避免因沒有遵循稅法可能遭受的法律制裁、財務損失或聲譽損害”。

2000年,“金稅三期”系統的推出,實現了全國稅收數據的大集中,進一步規范了全國稅收執法,優化了納稅服務,“降低了稅務機關的征納成本和執法風險,提高了納稅人的遵從度和滿意度”。

自此,稅務機關率先完成了新舊征管模式的轉換。以風險為導向,以互聯網為工具的模式,完全取代了以人工監管為主體、以計算機為輔助的“征、管、查”模式。

1.風險的概念

稅務風險是指“因沒有遵循稅法可能遭受的法律制裁、財務損失或聲譽損害”,這個定義主要是從稅務機關征收管理的角度上做出的。實踐中,納稅人沒有遵循稅法,既包括少繳稅款的情形,還包括納稅人因沒有正確應用稅法、多繳了稅款而造成的資金損失。

因此,本書從納稅人的角度將稅務風險重新定義為:稅務風險是指納稅人涉稅業務操作失當,造成了稅收結果的不確定。這種不確定可能會給納稅人帶來經濟或信用上甚至刑事上的損害。

如此定義,納稅風險其實包括了三個方面的內容:一是少繳稅的風險;二是多繳稅的風險;三是被誤判的風險。第一種風險比較直觀,顯而易見,但第二種風險和第三種風險就比較隱蔽了,需要專業的學習與指導。

2.風險的來源

稅務風險的來源主要有以下三個方面:

第一,稅收立法。我國稅收法制繁雜。既有人大立法,又有國務院條例,還有部門規章;既有中央法規,又有地方法規。法規上的漏洞較多,法律間的協調性較差,以及政策變化頻繁等法制問題,都可能導致納稅人做出錯誤的決定,從而形成納稅風險。

第二,稅收執法。目前稅務機關整體的執法水平正在提高,但個別地區的管理水平、個別稅務人員的執法素質還有待提高。這些導致稅務機關存在執法風險的因素,會給納稅人造成納稅風險。

第三,稅法應用。納稅人對稅法還停留在被動適應的階段,對稅法缺乏應用的意識,導致納稅操作不規范,留下風險隱患,或者誤用稅法導致多繳稅款。本書主要研究解決納稅人的稅法應用風險。

3.風險的表現形式

稅務風險主要有三種表現形式。

(1)少繳稅,被稅務機關處罰。這種情況是常規的風險,很容易被感知到,因為這種風險在稅務檢查中馬上就會被發現。

(2)多繳稅,給企業造成損失。這種風險比較隱蔽,很不容易被發現。一個稅收業務,如果沒有經過稅務策劃,沒有進行多種方案的對比,是很難發現多繳稅的。

(3)稅收業務操作不規范,稅務機關誤判為少繳稅。經常會有納稅人很委屈地說:“我們主觀上沒有想偷稅,為什么客觀上造成了偷稅的事實呢?”其實他不知道,就是因為業務操作不規范,被稅務機關誤判了。

我們為納稅人講解企業稅務風險管控與策劃,就是要解決以上三種稅務風險。發現問題,解決問題,從源頭上管控稅務風險。

4.風險憂患意識

納稅人必須要有稅收風險的憂患意識。國家用“金稅三期”大數據,通過風險預警、風險排查來對企業進行稅收征收管理,如果納稅人還停留在“以財務管稅”這種狀態,在強大的稅收征管手段面前,將會“衣不遮體”。納稅人如果少繳納了稅款,且先不說企業對社會的責任感,也不說企業對國家的誠信度,單說被稅務機關發現并進行處罰,就足以使人汗顏了。

許多納稅人一方面做著少繳稅的事情,而另一方面卻做著多繳稅的事情,留下雙重的稅務風險隱患。這是對稅法的無知。他們不知道利用稅收法律法規為自己爭取利益,而是用野蠻的方式巧取豪奪,“機關算盡太聰明,反誤了卿卿性命”,最后落得個雞飛蛋打,聲名掃地。

稅法其實有兩種功能:一種是用來規范納稅;另一種是用來規范不納稅或少納稅。這兩種功能都屬于合法的功能,關鍵是納稅人的納稅意識跟沒跟上,納稅人的管理方法跟沒跟上。

主站蜘蛛池模板: 礼泉县| 陵水| 汉中市| 内黄县| 沂水县| 永年县| 井陉县| 衡水市| 东丽区| 东光县| 高邑县| 咸宁市| 财经| 孝感市| 罗甸县| 武义县| 天等县| 锡林浩特市| 淮安市| 临桂县| 兴海县| 嘉祥县| 略阳县| 拉孜县| 固阳县| 睢宁县| 天峻县| 日土县| 乐山市| 清新县| 阳朔县| 松阳县| 永丰县| 巢湖市| 灵璧县| 黄骅市| 九龙坡区| 华亭县| 南丹县| 威远县| 乳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