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生產力理論與黨的先進性建設
- 喬兆紅
- 939字
- 2021-02-04 18:14:51
第一章 生產力研究的理論邏輯
無產階級將利用自己的政治統治,一步一步地奪取資產階級的全部資本,把一切生產工具集中在國家即組織成為統治階級的無產階級手中,并且盡可能快地增加生產力的總量。
在實踐方面,共產黨人是各國工人政黨中最堅決的,始終起推動作用的部分;在理論方面,他們勝過其余無產階級群眾的地方在于他們了解無產階級運動的條件、進程和一般結果。
——馬克思
生產力理論是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的基本原理,如何解釋生產力的發展是國內外學界的一個難點。解放生產力和發展生產力理論的中國話語,是新政治經濟學學科建設的歷史起點,也是其學科體系展開的邏輯起點。任何一個國家或政黨,要跟上時代發展步伐,不但要明白生產力推動社會發展的原理,更要清楚地認識到當今的世界,哪些是“先進”的生產力,先進生產力對一個國家發展、繁榮和穩定的重要作用。對一個執政黨來說,始終代表先進生產力發展要求具有重要的戰略意義。面對當下社會生產力發展出現的新態勢及新特點,中國共產黨提出了“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特別是將代表先進生產力的發展要求當作其首,彰顯了應對時代挑戰的政治智慧。因而,澄清生產力理論認識中的種種偏誤,厘清生產力問題在中國社會經濟關系中的現實意義,理解生產力在中國社會經濟增長及發展中的作用,以改革開放以來馬克思主義生產力理論中國話語的演進為線索,結合中國共產黨的先進性建設對生產力理論進行系統研究,具有重大意義。
經濟學界認為,西方正統經濟學對改革命題的理解,脫離生產力解放和發展要求這一歷史前提,強調抽象的制度變遷。而中國對于經濟改革的理論和實踐探索,始終圍繞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的矛盾運動展開,進而把改革的根本動因歸結為生產力發展的要求;把改革的內涵歸結為生產關系特別是所有制的改革;把改革的評價標準明確為解放和發展生產力的程度。所以中國的改革取得了巨大成功。
因此,本研究的目的和意義就在于,把馬克思主義的生產力理論與黨建理論有機結合,把始終代表中國先進生產力的發展要求與保持黨的先進性寓于一體,實現集成創新,使其具有與時俱進的可持續發展機制和保障。這就同時在生產力和黨的建設的最根本的理論問題上作出了重大發展,即在學理上,以始終代表中國先進生產力發展要求為基礎,雄辯而令人信服地論證了中國共產黨執政的科學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