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生產力理論與黨的先進性建設
- 喬兆紅
- 6295字
- 2021-02-04 18:14:51
第一節 馬克思主義生產力理論
生產力是人們為了滿足自身需要創造消費品的能力,體現的是人與自然界的關系。首先,生產力構成考察社會形態的邏輯起點。“人們在自己生活的社會生產中發生一定的、必然的、不以他們的意志為轉移的關系,即同他們的物質生產力的一定發展階段相適合的生產關系。這些生產關系的總和構成社會的經濟結構,即有法律的和政治的上層建筑豎立其上并有一定的社會意識形式與之相適應的現實基礎。”其次,生產力構成考察歷史進程的邏輯起點。“社會的物質生產力發展到一定階段,便同它們一直在其中運動的現存生產關系或財產關系(這只是生產關系的法律用語)發生矛盾。于是這些關系便由生產力的發展形式變成生產力的桎梏。那時社會革命的時代就到來了。隨著經濟基礎的變更,全部龐大的上層建筑也或慢或快地發生變革。”
在歷史發展的邏輯順序中,先是生產力發展,進而推動生產關系變革。“生產力”所處邏輯起點的地位,是使馬克思全面準確認識生產力理論至關重要的一環,成為當代堅持和發展馬克思主義的思想前提。
一、生產力范疇是馬克思主義唯物史觀最為基本的范疇
生產力是人們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能力,是人類促使自然適應社會需要的客觀物質力量,它是人類社會全部歷史的基礎,也是人類社會發展的決定力量。馬克思指出:“隨著新生產力的獲得,人們改變自己的生產方式,隨著生產方式即謀生方式的改變,人們也就會改變自己的一切社會關系。”
生產力理論為論證科學社會主義奠定了理論基礎。英國學者威廉斯認為:“在馬克思那里以及后來所有馬克思主義理論流派當中,生產力都是一個極其重要的概念。”正是這種獨特的生產力理論,使馬克思找到了歷史發展的最終動力,并以此為基礎確立了歷史唯物主義。馬克思、恩格斯首先從物質生產前提出發,科學地論述了生產力的概念、范疇,并以此為據,建構交往形式、市民社會、上層建筑及觀念形態,進而把整個社會有機體納入自然的歷史發展過程之中,最終完成了科學的歷史唯物主義體系。這一理論體系深刻地闡釋了歷史發展的規律和社會生活的本質規律,使社會歷史觀由唯心邁向科學,使社會主義由空想變成科學,為實現共產主義社會奠定了理論基礎。
在《哲學的貧困》一文中,馬克思及恩格斯在對于前人理論的科學總結,特別是對于近代資產階級思想家的生產力理論進行批判和吸收的基礎上,通過突破其中的局限性,形成了馬克思生產力理論,賦予了生產力鮮明的哲學意義,揭示了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的辯證關系。通過對生產力理論所蘊含的生產關系的階段性、人自身也是生產力、生產力既是歷史運動的物質基礎也是社會存在和發展的根本原因、生產力是促使社會實現更替的動力等豐富的唯物史觀內容的探索,為整個唯物史觀打下了科學基礎,使其成為科學理論。
馬克思主義創始人高度重視生產力發展。他們認為,生產力的高度發展是促使未來理想社會實現的條件,是構成這一社會的現實基礎。1877年馬克思明確指出:人類社會最后達到的是“在保證社會勞動生產力極高度發展的同時又保證每個生產者個人最全面的發展的這樣一種經濟形態”。通過“兩個保證”,馬克思闡明了未來社會的實現條件和基本準則及兩者對于未來社會的意義。生產力的發展所開辟的世界歷史是共產主義社會實現的必要條件。作為人類社會發展的決定性要素,生產力是社會發展的根本動力。歷史之所以轉變為世界歷史,是生產力不斷發展的客觀結果。
在《共產黨宣言》中,馬克思、恩格斯指出:“無產階級將利用自己的政治統治,一步一步地奪取資產階級的全部資本,把一切生產工具集中在國家即組織成為統治階級的無產階級手中,并且盡可能快地增加生產力的總量。”十月革命勝利后,列寧也強調,無產階級取得國家政權以后,最主要、最根本的需要應該是增加產品數量,大大提高社會生產力。
二、馬克思主義的唯物史觀將全部社會關系歸結于生產關系,把生產關系歸結于生產力,進而為將社會形態的發展看作自然歷史過程提供了依據
在馬克思的著述中,生產力具有“邏輯起點”的地位,由生產力所要求的生產關系具有“一定的、必然的、不以他們意志為轉移”的屬性,這表明凡生產力必伴有一定的生產關系,由此說明,馬克思視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為一體。
人們在物質生產過程中,運用勞動資料作用于自然界,與其進行物質變換,形成現實的生產力。人們進行物質生產,需要分工協作,形成人與人之間的關系,即生產關系。而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的有機統一,便構成了生產方式。物質資料的生產方式決定社會的結構、性質和面貌,有什么樣的生產方式就有什么樣的社會形態;物質資料生產方式的發展變化決定著整個社會歷史的發展變化以及社會形態的更替。對于人類社會發展的客觀規律,馬克思有經典闡釋:“人們在自己生活的社會生產中發生一定的、必然的、不以他們的意志為轉移的關系,即同他們的物質生產力的一定發展階段相適合的生產關系。這些生產關系的總和構成社會的經濟結構,即有法律的和政治的上層建筑豎立其上并有一定的社會意識形式與之相適應的現實基礎。物質生活的生產方式制約著整個社會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過程。不是人們的意識決定人們的存在,相反,是人們的社會存在決定人們的意識。”生產力是社會發展的最終決定力量。生產力的獲得和發展決定了社會經濟形態的建構和社會經濟形態的變遷。
一定程度上說,生產力理論的形成與歷史唯物主義的形成是一致的。馬克思關于生產力的含義,是在批判李斯特等人的生產力學說的過程中制定的。馬克思主義生產力理論的基本內容是:它回答了生產力是什么的問題,闡明了生產力的含義和本質。馬克思認為生產力的現代形式工業是“人的本質力量的公開的展示”。生產力要素包括勞動資料、勞動對象、勞動者,其中最重要、最活躍的是掌握生產工具和生產技能的勞動者;它解釋了生產力在社會發展中的根本作用。生產力決定生產關系,生產關系是生產力發展的產物,又反過來影響生產力的發展。生產力是人類“全部歷史的基礎”,生產方式是推動社會發展的決定力量。生產方式是社會發展的根本力量,這是馬克思、恩格斯最重要的理論貢獻。生產力是衡量社會進步的根本尺度。生產力標準是衡量社會進步和發展的科學標準,一個社會的發展程度取決于生產力的發展狀況。當生產關系與生產力、上層建筑與經濟基礎相適應時,生產力就蓬勃發展;當生產關系與生產力、上層建筑與經濟基礎不相適應時,就會阻礙甚至破壞生產力的發展。生產力決定生產關系,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同時,上層建筑對經濟基礎、生產關系對生產力又起反作用。這就是馬克思主義的生產力理論。
生產關系要適合生產力的性質這一規律,是馬克思和恩格斯的偉大科學發現。這一發現使得人們科學地認識了人類社會發展的客觀過程。從客觀的生產力水平出發,馬克思和恩格斯揭示了社會發展的客觀規律。“只有把社會關系歸結于生產關系,把生產關系歸結于生產力的高度,才能有可靠的根據把社會形態的發展看作自然歷史過程,不言而喻,沒有這種觀點,也就不會有社會科學。”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的矛盾是推動人類社會發展的基本動力,這體現了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的歷史唯物主義。
生產力的發展需要建立新的生產關系。馬克思指出了資本主義自身無法克服的局限性。在他們看來,只有共產主義才能根本解決這一資本主義自身無法克服的局限性的難題,而消除私有制,才是從根本上消除資本主義基本矛盾的基礎。可以說,共產主義公有制對資本主義私有制的替代,是生產力呼喚的實踐結果。對于共產主義的生產關系,恩格斯1890年就指出:社會主義社會“同現存制度的具有決定意義的差別當然在于,在實行全部生產資料公有制(先是單個國家實行)的基礎上組織生產”。其所言的共產主義社會公有制是指整個社會占有全部生產資料,而這個社會,是由聯合起來的個人組成的。
馬克思所設想的共產主義社會根基于生產力的極高度發展。在馬克思看來,生產力條件是絕對必需的實際前提,如果沒有生產力的發展,就會出現貧窮和極端貧困的普遍化。當出現極端貧困時,又會重新開始爭取必需品的斗爭,那么,全部陳腐污濁的東西又要死灰復燃。正是基于生產力的標準,馬克思說:“無論哪一個社會形態,在它所能容納的全部生產力發揮出來以前,是決不會滅亡的;而新的更高的生產關系,在它的物質存在條件在舊社會的胎胞里成熟以前,是決不會出現的。”他明確指出,共產主義的實現“需要有一定的物質基礎或一系列物質生存條件,而這些條件本身又是長期的、痛苦的歷史發展的自然產物”
。之后,列寧按照馬克思的這個邏輯闡明了生產力的決定性意義。他指出,不能僅僅從社會關系出發,而要立足于更基礎的物質生產力,“社會主義不是幻想家的臆造,而是現代社會生產力發展的最終目標和必然結果。”
三、生產力是社會發展的最終決定力量,這是馬克思主義唯物史觀的基本原理
唯物史觀認為,生產力是人類發展與自然界關系的基本形式,生產力決定社會關系的基本性質,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的矛盾運動是人類社會發展的規律,強調生產關系一定要適應生產力,抓住了問題的本質。從這一觀點出發,馬克思和恩格斯科學地闡明了人類社會發展的歷史進程,論證了社會主義必然取代資本主義的歷史發展規律。馬克思主義創始人雖沒有提出生產力標準的概念,但他們創立的唯物史觀,包含著豐富的生產力標準觀的深刻思想。列寧在領導俄國革命和蘇聯社會主義建設的過程中指出,生產力的發展“是社會進步的最高標準”。
毛澤東在黨的七大上提出了中國一切政黨的政策及其實踐在中國人民中所表現的作用的好壞、大小,歸根到底,看它對于中國人民的生產力的發展是否有幫助及其幫助之大小的“生產力標準”。在新的歷史條件下,鄧小平指出:“正確的政治領導的成果,歸根到底要表現在社會生產力的發展,人民物質文化生活的改善上。”“應該緊緊把握馬克思主義的這個基本觀點,把是否有利于發展社會生產力作為檢驗一切改革得失成敗的最主要標準。”
鄧小平的“三個有利于”標準第一個就是“有利于發展社會主義社會的生產力”。江澤民指出,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不斷促進先進生產力的發展,“這是我們黨始終站在時代前列并保持先進性的根本體現和根本要求”。這是對唯物史觀關于生產力是社會發展的最終決定力量的原理在黨的建設方面的具體運用,增添了生產力也是黨始終保持先進性的最終決定力量的新意。他指出:“人類歷史就是先進生產力不斷代替落后生產力的歷史。”
中國共產黨是“中國先進生產力的發展要求”和“中國先進文化的前進方向”的代表,這無疑是正確的,但問題是如何理解“中國先進生產力”和“中國先進文化”。“在歷史向世界歷史的轉變”迅猛發展的時代,中國的先進生產力和先進文化應是中國的具有世界歷史性的先進生產力和先進文化。離開“世界歷史性”,中國“先進生產力”和“先進文化”就無從談起。
有人認為,“中國先進生產力”是與中國落后生產力相比較而言,從世界范圍看,“中國先進生產力”,不一定能稱為“先進”。這種看法兼顧了衡量“先進”尺度的相對性和絕對性。但依照這樣一個論斷的邏輯推論就是:從世界范圍看,中國沒有先進生產力。照此思路,一系列“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的悖論似乎就能成立。因此我們需要從世界歷史性的角度來把握中國先進生產力的規定性,從世界歷史性的角度進行正確的詮釋。有研究指出,這必須在學理上搞清楚幾個相關的問題。
(一)先進生產力的“世界歷史性”的一般邏輯規定
工業革命以前,“先進生產力”主要是在某一或某些民族和地區中發生和存在著。自工業革命以來,“先進生產力”愈來愈具有了世界歷史性。這里所說的“世界歷史性”,是指在“歷史向世界歷史的轉變”的時代,隨著“生產力的普遍發展”和“世界交往的普遍發展”,“先進生產力”不斷超越民族和地區的界限而愈來愈具有了全球性。
馬克思在《德意志意識形態》中對先進生產力所具有的世界歷史性的深層內涵有一段經典描述:資本主義“大工業創造了交通工具和現代化的世界市場,控制了商業,把所有的資本都變為工業資本,從而使流通加速(發達的貨幣制度)、資本集中……它首次開創了世界歷史,因為它使每個文明國家以及這些國家中的每一個人的需要的滿足都依賴于整個世界,因為它消滅了以往自然形成的各國的孤立狀態……(它的發展)造成了大量的生產力,對于這些生產力說來,私人(所有制)成了它們發展的桎梏……大工業到處造成了社會各階級間大致相同的關系,從而消滅了各民族的特殊性”。
從歷史和邏輯相統一的視角,馬克思對先進生產力的“世界歷史性”進行了探討:從起源上看,先進生產力的“世界歷史性”由資本賦予。資本的本質要求它創造和推廣先進生產力;從發展過程看,資本在創造了先進生產力、確立了其基本制度層面上的統治地位之后,就不再是先進生產力的代表了,雖然它仍然占有、支配和推廣先進生產力,但始終代表先進生產力的是工人階級;從輻射面看,資本按不平衡發展規律推廣先進生產力,從而使先進生產力及其占有者與代表者的矛盾逐漸遍及全球;從發展的邏輯結果看,先進生產力和資本關系在全球范圍內的發展必然最終導致共產主義在全球范圍內的實現。在馬克思看來,資本主義生產方式(既包括先進生產力,又包括資本關系)是一個世界歷史范疇,“所以無產階級只有在世界歷史意義上才能存在,就像它的事業——共產主義一般只有作為‘世界歷史性的’存在才能實現一樣”。
馬克思得出大機器生產資料的出現需要計劃經濟與之適應的結論。他將其中所包含的邏輯關系一般化,凡生產關系均受制于生產力,凡生產力均取決于物質生產資料。馬克思對先進生產力世界歷史性的探討,揭示了世界范圍內先進生產力的起源、過程和結果,認為先進生產力的“世界歷史性”是與資本主義生產方式、工人階級的歷史使命和未來社會緊密相連的。雖然資本主義的先進生產力在全球范圍內的發展極不平衡,在先進生產力的問題上存在“占有者”“支配者”“代表者”等多種形式,但這并不影響先進生產力的“世界歷史性”在邏輯上和“歷史事實”上的成立。
(二)關于生產力尺度與人的尺度的關系問題
現階段關于社會進步的評價,主要有生產力尺度和人的尺度。關于生產力尺度,基本表述就是列寧所說的生產力的發展是“整個社會發展的主要標準”或“社會進步的最高標準”。把生產力發展看作是社會進步的最高標準,原因是,生產力的發展是實現社會發展各種目標的前提;生產力的發展是社會發展最主要的條件;生產力的發展是社會發展的客觀標志。關于人的尺度即人的發展尺度,意指用人的發展狀況來衡量社會發展。人的發展成為衡量社會進步的尺度,主要原因在于,人的發展是社會發展的實質和最終體現;社會進步與否,必須依照人的發展狀況來衡量。
生產力發展內含著人的因素的發展。生產力的發展是人的本質力量的展現。以往談論生產力,均沒有真正確立人在社會歷史活動中的主體地位。馬克思第一次把生產力與人的本質力量相聯系,指出生產力的發展就是人的本質力量的發展:“工業的歷史和工業已經產生的對象性的存在,是一本打開了的關于人的本質力量的書……人們至今還沒有從它同人的本質力量的聯系上,而總是僅僅從外表的效用方面來理解。”事實上,“生產力和社會關系——這二者是社會的個人發展的不同方面”,“真正的財富就是所有個人的發達的生產力”。
生產力實質上表征的是人的主體力量和本質力量。
人的發展蘊涵和體現著一定程度的生產力發展。生產力是社會發展和人的全面發展的最終決定力量。社會生產力的不斷發展,物質文明水平的不斷提高,是人的全面發展最為堅實的基礎。馬克思指出:“人們每次都不是在他們關于人的理想所決定和所容許的范圍之內,而是在現有的生產力所決定和所容許的范圍之內取得自由的。”就此而言,生產力的發展即人的實踐活動能力的提高就是人的發展的一個內在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