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競合法則(《哈佛商業評論》2021年第1期)
- 哈佛商業評論
- 1670字
- 2021-01-25 18:55:06
博客 @HBR
阻礙企業使命運動的
3個錯誤
莉薩·厄爾·麥克勞德 (Lisa Earle McLeod) | 文
劉雋 | 編輯
隨著使命運動成為主流,企業履行使命的壓力很大。有效的企業使命對企業來說是戰略上的北極星。它定義了你如何對客戶和世界產生影響。然而,使命往往只是被隨意涂寫在T恤上,被歸入人力資源部門或社會責任團隊,無法實現大量研究表明已經作證過的財務回報。
隨著越來越多的客戶、員工和投資者齊聲問企業:“你們是心懷使命,還是僅僅只在賣東西?”領導者發現自己面臨的挑戰是如何讓自己的目標不只是一句標語。
在使命領域工作了十年,幫助了200多家企業之后,我注意到了三個錯誤,這些錯誤甚至可以妨礙初衷最佳的使命努力。
缺乏明確指標
企業擁有針對生產目標、銷售收入、客戶滿意度以及其他關鍵領域的指標。使命也需要類似的關注。那些認真對待使命的人需要增加定性指標來衡量進展,而不是僅僅依賴收入和利潤等相對落后的傳統定量指標。
“第一個指標是擁有明確表述的使命。”美國銀行(Bank of America)首席執行官布賴恩·莫伊尼漢(Brian Moynihan)在最近的“世界經濟論壇”(World Economic Forum)一個專題小組討論會上表示。一旦你確立了明確的使命,你就可以針對目標制定衡量標準。
比如,瑪氏寵物護理(Mars Petcare)的使命是為寵物提供一個更美好的世界。該公司制定了跟蹤寵物健康、營養和無家可歸狀況的慣例,比照自己的使命來評估戰略進展。舉一個不太正式的例子,我的客戶Dave & Buster的銷售團隊的使命是“我們支持放聲大笑式的樂趣”。成員們在舉行活動的時候要巡查一遍,看看有多少人在笑。
衡量使命的其他方式可以是你獲得的熱情推薦數量、客戶采用率和直接的客戶反饋。確定一個簡單的指標,即使是一個不完美的指標,也有助于讓使命成為日常工作的中心。
未能向銷售部門灌輸使命
當實現收入目標的壓力加劇時,高大上的使命往往就半途而廢了。這是一個代價高昂(且毫無必要)的錯誤。在銷售中煥發使命可以產生最直接、最廣泛的經濟效益。密歇根州立大學(Michigan State University)的研究表明,相比于只關注內部目標和配額的銷售人員,具有超越金錢使命感的銷售人員會隨著時間推移付出更多努力,且適應力更強。
向銷售團隊灌輸使命時,需要領導者宣布得如迫在眉睫的財務目標一樣清晰實在。你可以通過在銷售會議上講述你的組織如何為客戶帶來不同的故事,將使命凸顯出來。我的客戶大西洋資本銀行(Atlantic Capital Bank)企業金融服務總裁庫爾特·施賴納(Kurt Shreiner)通過改變每周例會的安排重新調整了他的銷售團隊。他表示:“現在,我們從崇高使命(‘我們促進繁榮’)出發,然后推動會議剩余時間討論對客戶的影響。”當他的銷售人員討論收獲時,他們會把這筆交易對客戶的影響包括在內。
你還可以在銷售競賽中表示“我們的銷售數字是衡量我們如何為客戶帶來改變的標準”,以此來灌輸使命。談談銷售人員幫助了多少客戶,而不僅僅是他們贏得了多少交易。這種簡單的重構改變了敘事方式。它清楚地向銷售團隊表明:當我們以使命為生時,我們就可以實現銷售目標。
錯過了在員工中
激發使命的時機
人們很容易把使命看成是逐級向下傳達的企業信息。可是,領導者必須超越傳達信息的范疇,在團隊的內心與大腦中激發使命。EY的CEO卡爾米內·迪·西比奧(Carmine Di Sibio)指出:“我們已將使命(‘建立一個更好的工作世界’)植根于每個人的日常工作中。”比如,審計員可以審視自己的日常任務,確定每項任務如何讓工作世界更美好。
你可以對你的團隊做同樣的事情。問問員工:我們的工作會如何產生影響?我們如何積極地影響客戶、團隊和社區?你在履行使命方面扮演了什么角色?
要求員工確認他們自己與使命之間的聯系(而不是告訴他們),如此一來就把使命從公司準則變成了個人所有。這就創建了一幅與更高使命感相關聯的心理地圖,在變化和不確定時期,你的團隊成員可以利用它來進行自我重置。
使命的經濟收益已經得到充分證明。使命可以幫助創建更強大的品牌,確立更大的競爭優勢,并吸引頂尖人才。但是,使命只有在真實存在的情況下才有價值。請利用上述建議來突破口號,切實讓你的使命充滿活力。
莉薩·厄爾·麥克勞德是銷售策略師和專業演講人。她的客戶包括Salesforce、亨氏食品(Kraft Heinz)和羅氏制藥(Roche)。她著有《以高尚的使命銷售》(Selling with Noble Purpose)一書,是銷售轉型方面的專家。
- 上海信息化(2021年第3期)
- 永輝超市“新倉儲”模式困局(證券市場紅周刊2022年09期)
- 房子事多(好規劃專刊005期)
- 客戶洞察新思維(《哈佛商業評論》2016年第9期)
- 農村財務會計(2020年第8期)
- 人在他鄉漂,哪能沒大招?(財蜜eMook)
- 對話:寶盈基金基金經理張仲維(《證券市場紅周刊》2022年29期)
- 一本讀透影響時代的七大技術(《哈佛商業評論》增刊)
- 公募三季報調倉全解析(《證券市場紅周刊》2022年41期)
- 經濟學泰斗的管理思路(《哈佛商業評論》增刊)
- 反饋因何失效(《哈佛商業評論》2019年第3期)
- 貿易理論和地理學中的報酬遞增革命(諾貝爾經濟學獎演講集X)
- 手把手教你錢生錢(雪球「島」系列)
- 證券市場周刊-紅周刊(2016年第19期)
- 時代心跳聲(《商界》2022年第1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