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國西部地區城鄉二元經濟結構轉換的路徑研究
- 舒銀燕
- 2413字
- 2021-01-22 20:16:26
第1章 導 論
1.1 研究背景和意義
1.1.1 研究背景
經濟發展不僅表現為經濟總量的增長,也包括經濟結構的優化和發展質量的提高。改革開放以來,經濟制度的轉型推動了我國經濟的快速增長,但由于這種增長過分強調物質財富,帶來了一系列問題,如內外需結構失衡、收入分配差距擴大、社會保障不足、環境污染嚴重、區域發展差距過大、城鄉發展不平衡等,這些都背離了經濟發展的最終目的。
針對傳統經濟發展模式帶來的種種問題,中共中央先后提出了“科學發展觀”“包容性增長”和“五大發展理念”,而“協調”發展是“五大發展理念”的內容之一。2017年10月,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共十九大報告中明確提出要“實施區域協調發展戰略”“建立更加有效的區域協調發展新機制”。(1)2019年,中共中央、國務院提出建立健全城鄉融合發展體制機制和政策體系,重塑新型城鄉關系,促進城鄉融合發展。
當前,我國經濟發展已進入新常態,但是,二元經濟結構問題仍然存在,其負面影響不容回避。新中國成立以前,我國國民經濟的主體是落后的傳統農業,現代工業比重較小且發展十分緩慢,二元結構問題并不嚴重。新中國成立后,面對復雜的國內外環境,我國選擇了重工業趕超發展的戰略。為了保障這種趕超戰略的順利實施,政府在資源配置上實施了“城市偏向”的經濟制度和社會制度,這種制度強化了我國原有的二元經濟結構。農民、農業和農村為我國實現趕超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我國政府轉變發展方式,使“其發展能力不斷得到提升,其發展機會的均等得到保障和改善,確保他們持續地參與到經濟增長之中,并且共享經濟增長的成果”(周文,2011)。
長期以來,受歷史、地理區位、經濟、社會、制度等復雜因素的制約,西部地區經濟社會發展緩慢,與發達地區的差距顯著。盡管實施西部大開發戰略使西部地區的發展條件有較大改善,經濟增長表現出良好勢頭,但其二元經濟結構在反復波動中呈現出強化的趨勢。促進區域協調發展已成為兼顧“效率”與“公平”的一大難題,實現西部地區二元經濟結構的轉換更是我國未來經濟結構調整中的重要課題與難題。在此現實背景下,本書以西部地區二元經濟結構的轉換問題為研究目標,在分析二元經濟結構轉換的動力機制的基礎上,重點探討西部地區二元經濟結構轉換的影響因素與轉換路徑。
1.1.2 研究意義
1.1.2.1 研究目的
改革開放以來,西部地區的二元經濟結構強度在經歷了減弱、反復波動的走勢之后,表現出逐漸強化的趨勢(見圖1-1)。與東部和中部地區相比,西部地區的二元對比系數在三大區域中下降速度最快。特別是2005年以來,西部地區是三大地區中二元經濟結構問題表現最突出的地區,如圖1-2所示。為什么西部地區二元經濟結構轉換困難?如何改變西部地區二元經濟結構強化的趨勢?

圖1-1 1978—2010年西部地區二元經濟結構變化情況

圖1-2 1978—2010年全國與各地區二元對比系數比較
為了解決上述問題,本書試圖通過理論研究與實證分析回答以下問題:
(1)主要發達國家在二元經濟結構轉換中有哪些可資借鑒的經驗?
(2)二元經濟結構轉換的動力機制是什么?
(3)西部地區二元經濟結構的強度如何?
(4)哪些因素有利于或不利于西部地區二元經濟結構的轉換?
(5)這些有利因素或不利因素本身的發展狀況如何?它們的變化發展受到哪些因素的制約和推動?
(6)如何克服這些不利因素,促進西部地區二元經濟結構的順利轉換?
1.1.2.2 選題意義
本書在總結發達國家經驗教訓與探討二元經濟結構轉換的動力機制的基礎上,分析西部地區二元經濟結構的現狀、演變的影響因素及轉換的路徑,具有如下兩點意義:
1. 理論價值
自劉易斯提出二元經濟理論以來,發展中國家的二元經濟結構問題便引起國外學者的關注。他們分別從不同的角度、應用不同的方法分析二元經濟結構的狀況及其表現形式,探討其形成原因與轉換的路徑。國內學術界對二元經濟結構的研究起步較晚,但已經形成了大量的學術成果,學者們從勞動力轉移優化資源配置、分工、農業與農村的發展、制度轉型等角度探討了二元經濟結構的形成原因與轉換對策。但迄今為止,國內學術界在借鑒發達國家二元經濟結構轉換的經驗時,過于強調其成功的經驗,對其中的教訓沒有給予足夠的重視;在研究中對“不同的區域在不同的發展階段,二元經濟結構形成原因和轉換的影響因素可能有所差異”這一基本問題的關注較少;把西部地區作為一個欠發達的整體進行系統研究的成果也不多見。
因此,梳理和總結主要發達國家二元經濟結構轉換的經驗和教訓,從理論上探討二元經濟結構轉換的動力機制與影響因素,探討既符合一般性規律又適合欠發達地區實際的、可行的轉換路徑,對完善二元經濟結構轉換理論具有一定的價值。
2. 實踐意義
當前,我國經濟發展中存在資源配置效率較低、投資與消費比例失衡、內外結構失衡、區域發展不協調、收入差距擴大等一系列問題。這些癥結性問題產生的一個深層次原因在于我國二元經濟結構轉換的滯后(張桂文,2011)。目前,我國農村勞動力“轉移潛力已轉變到年度新增勞動力和集中在中西部偏遠、生態環境脆弱、經濟欠發達、人口密度大而素質較低的農村地區,轉移難度相應增大”(謝培秀,2008)。
研究數據表明,西部地區的農業剩余勞動力轉移問題,比東部和中部地區更為突出。針對西部地區發展落后的問題,國家實施了西部大開發戰略。這一戰略的實施完善了西部地區的基礎設施,其發展環境不斷得到改善,其經濟增長表現喜人。但本書的研究數據顯示,近年來,西部地區二元經濟結構表現出持續強化的趨勢。經濟增長并未實現經濟結構優化,其二元經濟結構并未向良性發展的方向轉變。這也表明,西部地區發展方式和發展模式亟待轉型,西部大開發戰略對核心問題的干預效果亦有待改進。如何充分發揮西部地區的有利條件,突破其結構轉換的制約因素,增強其二元經濟結構轉換的動力,是本書力求在實踐層面解決的問題。通過實證研究識別西部地區二元經濟結構演變的主要影響因素,明確不同因素在二元經濟結構轉換中的作用,探討具體可行的轉換路徑與對策,對加快西部地區二元經濟結構轉換,縮小城鄉差距和地區差距,實現區域協調發展具有獨特的現實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