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民族地區財政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研究
- 張冬梅
- 926字
- 2021-01-22 20:11:36
第三節 第三階段:分稅制階段地方公共預算管理創新(1994年至今)
1992年,黨的十四大明確了我國建設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目標,財政管理體制同時加快了改革的步伐。1994年,財政體制由“行政性分權”徹底變革為“經濟性分權”。在預算管理體制方面,我國先后實行了預算立法、復式預算、預算外資金管理、部門預算、政府收支分類和財政支出績效管理等管理創新措施。
一、探索建立分稅制財政體制時期中央預算改革推進和地方預算創新實踐(1994—2012年)
1994年我國全面推行分稅制財政體制,2002年以來的分稅制改革主要通過財政分權,堅定健康發展地方財政的決心,盡量使財政收入給地方政府帶來盡可能多的經濟效益。分稅制改革一定程度上實現了分配劃分中央和地方政府財權關系、有效提高地方政府的執政積極性等重要目的,但并沒有徹底解決傳統預算編制方法存在的問題。分稅制改革過程中取得了許多方面的進展,不過由于經濟的快速增長,不同體制完善速度不同,也存在區域間差距過大、制約經濟可持續發展等問題。為此,應當采取一系列措施以改進和完善預算管理體制。第一,中央財政通過改革帶來的所得稅增量主要用于支持中西部地區和困難地區發展;第二,將“過渡期轉移支付”改稱“一般性轉移支付”,并進一步完善了轉移支付公式的計算標準,實現了規范化和科學化的目標;第三,從四個方面實施出口退稅負擔機制改革;第四,完善省以下預算管理體制,用“三獎一補”政策來解決一些地區財力不足的問題,并通過完善縣級財力保障機制,緩解縣鄉財政困難局面,更重要的是在民族自治區之外省份全面推行推進了“省直管縣”和“鄉財縣管”改革。
二、推動建立現代預算制度(2013年至今)
2013年,為實現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總目標,建立現代財政制度,深化財政體制改革,從以下三個方面加以完善:第一,努力推進我國從2012年開始試點推行的“營改增”改革,更加平衡中央和地方財政收入;第二,明晰中央與地方責任劃分,逐漸達到事權和支出責任相適應的目標,在多個重要領域明確劃分央地財政事權和支出責任;第三,深化中央對地方轉移支付制度改革,加大一般性轉移支付力度。直到今天,這些工作都還在繼續。
(1) 項懷誠.中國財政體制改革六十年[J].中國財政,2009(19):18-23.
(2) 《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共同綱領》第十四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