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一、銀行業服務糧食生產的現狀

(一)銀行業服務糧食生產的力度持續增強

近年來,我國銀行業對糧食生產領域的融資支持服務大大增強,有效支撐了糧食連年增產和國家糧食安全。

一方面,受益于糧食收儲體制改革紅利、普惠金融與金融扶貧政策扶植等,我國各級各類銀行對農、林、牧、副、漁業的信貸融資支持力度持續增強。如表2-1所示,2010—2016年我國銀行業發放的農業領域信貸額增長了71%。作為糧食產業的根基,農業種植環節的融資支持體系得到進一步夯實。

表2-1 2010—2016年我國銀行業發放農業領域人民幣信貸額及結構

資料來源:《中國金融年鑒》編輯部.中國金融年鑒[M].北京:中國金融出版社,2016:359-361.

另一方面,中國農業發展銀行作為“三農”領域的政策性銀行,近年來,其貸款額、營業利潤等主要經濟指標均快速增長,充分體現了銀行業服務糧食生產的力度提升。如表2-2所示,2008—2016年,農發行的支糧貸款額由12069億元上升到39809億元,增長了3.3倍,年均增速達到11%(1)。尤其是2008年金融危機以來,農發行在實現支糧貸款規模快速增長的同時,經營效益也大大提高,營業利潤由2008年的27.1億元上升為2014年最高時的206.31億元,人均利潤提升了6.3倍,實現了金融服務增強與糧食產業經濟發展的“雙贏”。

表2-2 2008—2016年中國農業發展銀行支糧貸款發展情況

資料來源:中國金融年鑒編輯部.中國金融統計年鑒(2016)[M].北京:中國金融出版社,2017:42.

但是,也應當看到,自2014年以來,由于糧食生產面臨的“高產量、高庫存、高進口”問題等,農發行的利潤總額、人均利潤、單位貸款利潤率均出現下滑趨勢。這意味著銀行業在尋求糧食領域融資額等業務量擴張的同時,亟須加快糧食業務模式改革創新,研究行業規律,加強風控體系建設,不斷開拓糧食領域金融業務的新增長點和盈利點。

(二)銀行業服務糧食生產的結構趨于分化

從銀行業服務糧食生產的企業類型結構來看,國有、大中型糧食企業是主要受益者,民營、小微型糧食企業所獲信貸支持較少,并呈現不斷弱化趨勢。銀行金融資源分配的非均衡性進一步加劇了糧食行業的“馬太效應”。從表2-1中可以看出,大中型企業所獲信貸份額由2010年的34.52%,上升到了2016年的58.89%;而小微企業、個體種植戶所獲信貸份額由2010年的65.48%,下降到了2016年的41.11%。這說明近年來銀行業的信貸資源更傾向于效益好、擔保足、抗風險能力強的大中型企業,而廣大小微型企業卻面臨越來越嚴峻的信貸融資難題。例如,中信銀行在其內部《信貸業務手冊》中的行業投向指引中提出:糧油企業具有合同規模和交易資金量大、季節性變化明顯的特點,目前國內糧油市場與國際市場的關系日趨緊密,受氣候、播種面積等因素的影響,糧油價格波動頻繁,相關糧油企業的經營效益變化較大。因此,應對糧油類企業應采取謹慎支持的授信策略。對于在糧食領域具備壟斷優勢、已列入總行級重點客戶名單的國家級特大型企業,可適度加大授信力度;對于位于糧食主產區、年銷售收入在10億元以上,負債率控制在85%以下,得到地方政府重點扶持的省級大型貿易企業,可繼續給予授信支持;對于抗風險能力弱、經營規模較小、在區域或產品方面均無明顯優勢的中小型糧食企業,應積極關注風險并予以減退。

從銀行業服務糧食生產的區域結構來看,當前糧食信貸融資的主要投放地區集中在13個糧食主產區,糧食主銷區和產銷基本平衡區在糧食收儲物流融資中所占份額較少。糧食主產區是指地理、土壤、氣候、技術等條件適合種植某些糧食作物,具有一定的資源優勢、技術優勢和經濟效益等比較優勢的糧食重點生產區,主要包括遼寧、河北、山東、吉林、內蒙古、江西、湖南、四川、河南、湖北、江蘇、安徽、黑龍江等13個農業大省。糧食主銷區人多地少,糧食自給率低,屬于糧食消費區,主要集中在東南沿海和大城市,包括北京、天津、上海、浙江、福建、廣東、海南等7個省份。其余省份為糧食產銷基本平衡區。

具體來看,近年來南方各糧食主產區獲得銀行融資支持的增幅普遍高于北方傳統糧食產區。從圖2-1中可以看出,2016年農發行在13個糧食主產區發放的貸款額占到總貸款余額的60%左右。2000—2016年,南方地區如安徽、江蘇、湖南、江西等獲得的信貸額增長較快,而黑龍江、吉林、遼寧、河南等北方傳統產糧大省獲得農發行信貸融資額的增速相對較低。這不僅說明南方一些糧食主產區企業的市場適應能力較強、經營效益較好、信貸風險較小,更容易獲得銀行等金融機構的青睞和支持,同時也反映了我國糧食生產的區域結構開始向南部省份傾斜。

圖2-1 2016年農發行在13個糧食主產區的信貸余額及增速比較

資料來源:中國農業發展銀行.中國農業發展銀行統計年鑒(2017)[M].中國統計出版社,2017:124.

(三)銀行業服務糧食生產的供給渠道多元化

中國農業發展銀行是我國“三農”領域的政策性銀行、糧棉油信貸業務的“主辦行”,長期以來依靠國家政策支持、深入基層的直接服務、以及資金優勢,承擔了大部分政策性收儲業務的金融服務。近年來,以中國農業銀行、郵政儲蓄銀行、農村信用社為主的商業銀行開始廣泛涉入商業性收儲業務、糧食產業化業務、糧棉油產銷業務等領域,為糧食生產提供了不可或缺的多元化金融服務。

例如,根據廣東省糧食局的統計調查,2016年廣東省糧食收購資金來源呈現出多元性的新變化(2)。首先,農發行貸款是地方儲備糧收儲輪換資金的主要來源,仍充分發揮著糧棉油信貸“主辦行”的作用。其次,商業銀行提供的短期融資成為緩解企業資金周轉困難的有效補充。例如,東莞市部分糧食企業與當地郵政儲蓄銀行合作,將承儲的政府儲備糧保管費補貼作為價值依據,向銀行申請獲得質押貸款,抵押率達90%。還有一些規模較大、信用評級高的糧食企業,通過與下游經銷商和大型超市建立長期穩定的合作關系,在銀行辦理了應收賬款質押貸款。最后,政府和國企擔保為企業解決收購資金貸款提供有益幫助。例如,農發行廣東分行與廣東省農業信貸擔保有限責任公司、廣東省融資再擔保有限公司、廣州市融資擔保中心有限責任公司等國有及國有控股的擔保公司合作,探索開展對糧食企業的糧食收購擔保融資業務。

再如,2016年,國家將東北三省和內蒙古的玉米臨時收儲政策調整為“市場化收購”加“生產者補貼”的新機制,四省(區)根據玉米種植情況統籌安排,每畝平均補貼150~200元。這是糧食收儲領域多元化、市場化的重大改革,使得往年的臨時儲備玉米收購資金從全部由農發行提供,轉變為農發行和商業銀行共同開展玉米收購信貸業務。在“市場化收購+生產者補貼”機制下,商業銀行開展糧食營銷貸款業務具備了更為廣闊的市場條件和政策基礎,市場化收購為商業銀行開展商業性糧食信貸提供了業務空間,補貼制度改革為銀政合作打通了可行路徑。

雖然銀行服務糧食生產的供給渠道出現多元化趨勢,但是應當看到,糧食生產的特殊性、重要性、政策性決定了糧食金融服務長期中還將以農發行為核心。各類商業銀行和擔保機構發揮補空缺、拓市場、擴鏈條的作用,以多元化供給渠道滿足糧食經營主體差異性和融資需求多樣化趨勢。從表2-3中廣東省各類融資渠道的融資成本對比可以看出,農發行的政策性信用貸款的信貸額最大、成本最低,一般為基準利率上浮5%以內,仍是銀行業服務糧食生產的“中流砥柱”。但是農發行發放貸款的門檻高,民營企業很難獲得信用貸款。商業銀行雖然門檻較低,但是抵質押貸款成本通常是基準利率上浮30%左右,大部分民營企業因規模限制,抵押物少,資金需求量大,除支付貸款利息外,還需支付 2%~3%的擔保費。總之,政策性銀行和商業銀行的優勢互補、錯位發展、交叉競爭,形成了多元化的糧食融資供給渠道,有利于從金融服務上進一步保障糧食產業轉型升級與糧食安全戰略。

表2-3 2016年廣東省糧食收儲資金的主要融資渠道特征

(四)銀行業服務糧食生產的融資模式不斷創新

在政策性業務方面,中國農業發展銀行作為糧棉油收儲融資的主辦行,近年來不斷創新信貸模式,放寬貸款利率、用途、期限與審批權限,全方位支持糧食收儲企業現代化建設和糧食產業轉型升級。一是建立政府性質的信用保證基金或擔保機構,通過推廣“政府基金增信貸”“信用保證保險貸”“產業融合搭橋貸”等模式,解決糧食信貸的抵押擔保難題。抵押擔保方式也廣泛采取倉單質押、存貨質押、應收賬款質押等。市場化條件下的收購資金貸款屬于帶有政策性質的商業性信貸,使得農發行和其他金融機構面臨保收購與防風險的兩難問題。例如,農發行為了防范玉米市場化收購的系統性信貸風險,在我國玉米的主產區——東北地區推出了玉米收購貸款信用保證基金(3)。基金由當地政府適當出資、引導符合條件的糧食企業共同出資設立,繳存在農發行賬戶,為糧食企業籌集市場化收購資金增信,提升了企業的融資能力和信貸可得性,降低了融資成本。一方面,企業入圍基金后,只繳納保證金就可以獲得玉米收購貸款;貸款歸還后,保證金全額退出,信用保證基金免費為企業提供擔保服務。另一方面,信用保證基金對貸款企業利率執行基準利率,允許基金項下貸款周轉使用,提高資金使用效率,這極大地降低了企業的資金使用成本。二是拓寬信貸傳統政策性金融業務的服務對象和領域。例如,農發行山東省分行積極拓寬糧食倉儲設施貸款的用途和期限,由僅能支持糧食倉儲設施,擴展到支持糧食物流園區、智慧糧庫、糧食交易平臺等糧食流通體系建設,期限由3~5年延長至5~10年。三是將貸款審批權限下放,激發基層網店的工作積極性,更好地服務糧食產業融資。例如,農發行山東省分行將過去糧食收購貸款由省級分行審批,改為5000萬元以下的糧食收購貸款可由二級分行直接審批,縮短了辦貸流程,取得了較好成效。

在商業性業務方面,各家商業銀行業不斷創新糧食信貸領域的融資合作機制,近年來,嘗試將銀行之外的政府、保險、擔保公司、農業合作社等囊括在內,共同破解金融機構對糧食信貸“不敢貸、不愿貸”難題。在政府性風險基金方面,商業銀行以企業自身經營收入為第一還款來源,創新性地以產業發展基金或風險補償基金作為第二還款來源。銀行按照基金的一定倍數投放貸款,政府和銀行共同加強資金監管,出現損失由基金全額或按照一定比例代償;不能全額代償的,由農業保險機構落實相應的風險補償措施。在銀行與政府、保險機構聯動方面,如黑龍江省積極探索實施了“政銀保”合作涉糧貸款,即由合作銀行向符合條件的涉糧對象發放貸款,合作保險機構負責為銀行貸款提供保險產品,政府財政出資設立貸款風險補償金為銀行貸款提供風險補償,形成了政府、銀行、保險三方風險共擔的創新機制。在銀行與農業合作社聯動融資方面,如浙江糧食集團與建設銀行簽署總規模50億元的戰略合作協議,解決糧食生產所需資金,實現的關鍵在于以自身的9大糧庫為節點,以綠農瑞豐農業服務公司糧源基地為建設載體,以土地流轉經營權抵押、綠農瑞豐農業服務公司擔保等方式拓寬了信貸渠道。2016年,建設銀行通過綠農瑞豐農業平臺累計為各級合作社發放貸款共計8320萬元,惠及服務合作社25家,合作社農戶達到1289戶。

主站蜘蛛池模板: 老河口市| 湘潭县| 鲁山县| 丹凤县| 华坪县| 美姑县| 临邑县| 永宁县| 漳浦县| 合作市| 信宜市| 论坛| 灌阳县| 静乐县| 米易县| 荃湾区| 东阿县| 南乐县| 喀什市| 饶河县| 蓬溪县| 宁乡县| 田东县| 蚌埠市| 吉安市| 资阳市| 贡觉县| 禄劝| 云林县| 日喀则市| 玉屏| 吉林市| 怀宁县| 苗栗县| 蒲江县| 万载县| 新巴尔虎右旗| 大邑县| 黄大仙区| 轮台县| 平乐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