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金融服務糧食生產的機理、模式及案例研究
- 汪來喜
- 899字
- 2021-01-22 20:01:07
第二章 銀行業服務糧食生產的機理、模式及案例研究
銀行業在我國占有重要地位,銀行業融資比重占我國融資約70%的比重,我國是間接融資大國;同時,糧食安全是關系國計民生的重大戰略性問題,糧食生產是國民經濟的命脈,因此,銀行業服務糧食生產是一個重要課題。
糧食作為大宗商品,在種植、收儲、物流、加工、銷售等生產環節均需大量外部融資,以補充固定資產投資和流動資金缺口。而銀行業作為我國金融體系的核心,是服務糧食生產的融資需求的主渠道。因此,進一步增強糧食生產獲得銀行服務尤其是融資支持的可得性和易得性,拓展銀行業服務糧食生產的深度和廣度,不僅是加強金融服務實體經濟能力的要求,也是糧食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和國家糧食安全戰略的重要支撐。
然而,我國糧食生產傳統上具有季節周期性強、抵押擔保條件弱、風險波動大等特點,導致銀行業對糧食生產領域的融資額少、授信難度大、審批條件高,成為金融支持實體經濟的薄弱環節。2013年以來,我國糧食價格面臨下滑趨勢,為保護種糧農民利益,國家不斷提高托市收購價格,進一步引發糧食收購量大幅增長,最終造成國內糧食生產呈現出“高產量、高庫存、高進口”的“三高”局面。2015年以來,國家深入推進以“三去一降一補”為核心的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力求解決當前糧食生產領域的不均衡、不充分問題,這些均離不開銀行的金融服務和信貸融資支持。
在此背景下,本章首先系統分析我國銀行業服務糧食生產取得的成績和創新舉措,提出當前面臨的信貸投向結構非均衡、授信條件不匹配、抵押擔保機制不健全、信貸資源供給不足、融資成本高等難題。其次論述銀行服務糧食生產的融資特征和過程機理,提出原因主要在于糧食種植環節的多種風險疊加、收儲環節的信貸服務不適應市場化趨勢、物流環節的抵押擔保條件較弱、加工環節的低盈利性等。最后從銀行服務糧食生產的模式創新和案例借鑒的角度,研究了商業銀行、政策性銀行、擔保公司等金融機構如何更好地適應內外部環境的復雜變化,主動利用現代信息技術和互聯網科技,不斷創新金融供給模式、放寬融資條件、拓寬抵押擔保方式,從而增強糧食融資的可得性和易得性,更好地實現金融服務糧食產業轉型升級和長效發展,保障國家糧食安全戰略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