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貿易政策和市場結構
- (以)埃爾赫南·赫爾普曼
- 2617字
- 2021-01-22 15:48:29
二、戰略性貿易政策理論
戰略性貿易政策理論是在對國際貿易發生原因重新思考的基礎上,由克魯格曼、詹姆斯·布蘭德(James Brander)、巴巴拉·斯潘塞(Barbara Spencer)等人提出并發展的。[11]其理論基礎就是國際貿易新理論對“規模經濟”、“不完全競爭”等的運用。戰略性貿易政策模型假定,由于規模經濟及其所造成的較高的行業進入障礙,在國際市場上競爭性廠商的數目相對較少,即形成所謂的寡頭壟斷或在現實中比較典型的雙寡頭壟斷的局面。在這種情況下,企業競爭非常激烈。假定有兩個國家、兩個企業,生產相同的產品,一個企業要想將另一個企業排擠出市場,就要通過提高產量或擴大生產規模給對方造成可信性威脅。但是,任何一個企業的行為都將可能引起另一個企業相同行為的報復,從而這些擴大生產規模或提高產量的威脅并不可信。此時,如果一個國家的政府要對本國企業在該產品的生產、銷售上進行補貼,那么受到補貼的企業不論對方采取什么行動,擴大生產都將是理性選擇,這種威脅就成為可信的。沒有得到補貼的企業退出競爭也就成為理性選擇。[12]所謂“戰略”,其含義是指:在寡頭壟斷模型中,政策的制定者需要在考慮外國企業或政府的反應行動的基礎上制定出自己的最佳行動綱領。[13]克魯格曼在運用“規模經濟”和“壟斷競爭”分析國際貿易發生原因的基礎上,分析了在寡頭行業中,本國政府采取保護措施的重要性。他在《以進口保護促進出口》[14]一文中提出了有關這個問題的第一個模型。他假定:(1)市場由兩個寡頭壟斷廠商分割,一個本國廠商和一個外國廠商。各寡頭廠商能夠決定市場價格,并且能夠在不同市場上索要不同價格,他們通過相互傾銷實現向對方市場的滲透,并在第三國市場上展開競爭。(2)存在規模經濟效應,即廠商的邊際生產成本隨產出的增加而下降,邊際成本曲線向下傾斜。在這兩個假定下,一國政府通過貿易保護全部或局部封閉本國市場,賦予本國企業在特定市場上的特權地位,受到保護的企業的銷售額會增加,其邊際成本將隨著生產擴大而遞減,而外國企業的銷售會減少,其邊際成本將隨著生產縮小而遞增。換言之,該國的進口保護措施為本國企業提供了超過其國外競爭者的規模經濟優勢,這種規模經濟優勢將轉化為更低的邊際成本和更高的市場份額。結果是,貿易保護增強了本國廠商在對方國家及第三方市場上的競爭力,同時削弱了外國廠商在本國市場和第三國市場上的競爭力。正是由于政府保護產生的這種相互強化的作用機制,政府通過保護可以為本國企業帶來不斷遞增的規模經濟效益。因此,在動態規模經濟中,進口保護也能夠起到促進出口的作用。克魯格曼在這篇文章中,僅以一個產業進行分析,沒有考慮進口保護對整個國家的影響。在《美國對外國目標產業政策的反應和美國經濟》(Krugman,1984a)中,他對此進行了分析。他假設全部產業都存在動態的外部經濟,政府可對每個產業加以保護,直到該產業成本下降并具有在世界市場上的競爭優勢為止,然后再保護下一個需要保護的產業。這些模型雖然證實了受到保護的國內市場會促進出口的觀點,但對整個社會而言,情況并非如此。因為當某個廠商或行業擴張時,勢必引入別處的資源,從而導致其他廠商或行業的收縮,而這些收縮的廠商或行業有些可能有很好的出口前景。所以,從整個經濟來看,進口保護未必能夠促進出口。
就像《市場結構和對外貿易》一書一樣,赫爾普曼與克魯格曼在《貿易政策和市場結構》中對不完全競爭條件下貿易政策的影響進行了系統研究。[15]他們在這本書中從完全競爭條件下的貿易政策出發,首先分析壟斷競爭和寡頭壟斷下的本國市場力,然后分析了戰略性出口政策和戰略性進口政策。他們的研究得出了關于貿易政策的五個悖論性的命題:(1)關稅或進口配額可能會降低保護產業的產量;(2)進口補貼可能會改善貿易條件;(3)出口補貼可能會大大提高受補貼企業的利潤,并且企業的利潤增加可能會超過政府的補貼數額;(4)保護可能提高外國企業的利潤,就像提高本國企業利潤一樣;(5)關稅可能降低國內價格。赫爾普曼與克魯格曼指出,這些“悖論”之所以存在,是因為在不完全競爭條件下企業的反應不同于完全競爭的情況。正是這些悖論,成為了戰略性貿易政策發揮作用的基礎。盧卡斯(Robert E.Lucas, Jr.)在評價該書時指出,這本書“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可以想當然地看作是對其研究主題未來學術討論的共同背景”。[16]還有學者在評價該書時指出,這本書“是對不完全競爭條件下貿易政策基本觀念的完美總結。不僅提供了這個研究領域正在發生什么的有益指南,而且以用豐富洞見武裝讀者的方式組織各種不同的模型”。[17]
對于戰略性貿易政策理論,克魯格曼(Krugman,1987)還運用一個假想的空中客車和波音公司的例子進行了說明。歐洲國家對空中客車支付了少量補貼,但卻獲得了很大的收益,波音公司卻失去了整個市場份額。假定空中客車和波音公司都能夠生產某種有150個座位的飛機,產品銷往第三個國家。如果兩個公司都生產,則每個公司將虧損5億美元;如果只有一個公司生產,另一個公司退出,則生產者將獲利100億美元,而退出的公司既沒有收益,也沒有虧損。此時,兩個公司的支付矩陣如表1所示。
表1 波音和空中客車的支付矩陣

在這種情況下,波音和空中客車公司博弈的均衡結果并不唯一,它們都有可能進行生產。如果波音公司已經開始生產,空中客車將不再進入,因為空中客車進入將導致兩個公司都虧損。假定歐洲國家意識到占領該型號飛機的巨大市場利潤,對其補貼10億美元,那么兩個公司的支付矩陣將變為表2所示。
表2 歐洲補貼時波音和空中客車的支付矩陣

在歐洲國家對空中客車補貼時,無論波音公司是否生產,空中客車只要生產就能夠獲得正利潤,其最優策略必然是生產。如果美國不對波音公司進行補貼,那么它必然退出該市場。在這個簡單的例子中,歐洲國家只付出了很少的補貼(10億美元),就為空中客車帶來了100億美元的利潤,而這些利潤本來是屬于波音公司的。在這個例子中,歐洲國家采取補貼政策,使空中客車對波音公司形成可置信威脅,即無論波音公司是否進行生產,空中客車公司肯定會生產。在這種情況下,如果波音公司得不到美國政府的補貼,其最優策略自然是退出競爭。這個例子表明,歐洲國家通過戰略性貿易政策,通過給空中客車很少的補貼,就獲得了很大的收益。
戰略性貿易政策雖然表明了貿易保護政策在不完全競爭條件下有積極作用,但是,克魯格曼(Krugman and Smith,1994)也指出,幾乎所有從事戰略性貿易政策研究的學者都提出,戰略性貿易政策理論并不是政府制定貿易保護政策的理由,他們的戰略性貿易政策理論僅僅是一個研究綱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