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2.5 企業所有制結構變化

企業是經濟運行的微觀基礎。改革開放40年來,中國企業所有制結構發生了很大變化,改革的基本方向是按照堅持基本經濟制度的原則,改革國有企業,逐步放松對非國有經濟的限制。在國有企業穩步發展的同時,非國有經濟的重要領域和關鍵環節主導作用越來越強,成為國民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

2.5.1 國有企業發展

改革開放初期,城市國有企業改革的主要思路是放權讓利,增加企業活力;20世紀80年代中期開始,實行所有權和經營權的“兩權分離”,推行承包制,促進企業轉換經營機制。1993年,明確了“建立現代企業制度”的基本方向,這標志著國有企業改革思路由“簡政放權”逐步轉變為“制度創新”。之后按照“產權清晰、權責明確、政企分開、管理科學”的要求,著手建立現代企業制度。從20世紀90年代中后期開始,國有經濟“抓大放小”,從戰略上對國有經濟布局進行調整。進入21世紀后,隨著國有資產管理體制改革的深入,股份制成為公有制的主要表現形式。國有企業改革,大體經歷了四個階段:

第一階段,1978-1984年,主要是放權讓利階段。1978年四川(1979年全國范圍內)開始進行國有企業擴權的試點工作(當時的擴權主要是擴大財權);1981年各地又陸續實行以承包為主要內容的工業經濟責任制;1983年起,國有企業試行“利改稅”第一步改革,1984年轉入“利改稅”第二步改革。放權讓利改革初步打破了計劃包攬一切的體制,國有企業有了一定的生產自主權,同時在一定程度上引入了物質激勵。

第二階段,1984-1992年,主要是兩權分離階段。1984年中共十二屆三中全會通過的《關于經濟體制改革的決定》明確提出了所有權與經營權適當分開。此后三年,出現了以兩權分離為重點的多種改革模式,租賃制、承包制、資產經營責任制等新的經營機制開始在各地推行,國有企業股份制改革也著手進行試點。與此同時,企業間的聯合、兼并陸續展開,企業破產開始實施。國有企業改革由此形成一波小高潮。[2]以承包制為主要內容的兩權分離改革進一步提高了企業的經營自主權,建立起更直接的利益激勵機制。

第三階段,1992年至2013年,主要是由“政策調整”型改革逐步轉入“制度創新”型改革階段。政策調整主要體現在1992年至2003年,按照“抓大放小”的總思路,逐步推動國有企業建立現代企業制度。1993年中共十四屆三中全會通過的《關于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若干問題的決定》明確提出了國有企業改革的目標是建立“產權清晰、權責明確、政企分開、管理科學”的現代企業制度。依此目標,1994年開始實施建立現代企業制度的試點,重點是企業公司制股份制改革,完善公司法人治理結構。1995年中共十四屆五中全會進一步提出“著眼于搞好整個國有經濟,調整國有經濟布局和結構,抓好大的,放活小的,對國有企業實施戰略性改組”。針對長期制約國有企業改革發展的體制性矛盾和問題,黨的十六大提出深化國有資產管理體制改革的重大任務,明確提出:國家要制定法律法規,建立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分別代表國家履行出資人職責,享有所有者權益,權利、義務和責任相統一,管資產和管人、管事相結合的國有資產管理體制。2003-2013年,圍繞現代企業制度,各項制度不斷出臺和實施。中共十六屆三中全會通過的《關于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若干問題的決定》又提出建立“歸屬清晰、權責明確、保護嚴格、流轉順暢”的現代產權制度。按此構想,不僅在國有企業層面著手構建現代企業產權制度,并以現代產權制度為基礎,發展混合所有制經濟;同時還將建立現代產權制度延伸到國家層面,改革國有資產管理體制。黨的十七大明確提出,深化國有企業公司制股份制改革,健全現代企業制度,優化國有經濟布局和結構,增強國有經濟活力、控制力、影響力仍然是國有企業改革的重要任務。黨的十八大進一步提出,要推動國有資本更多投向關系國家安全和國民經濟命脈的重要行業和關鍵領域。

第四階段,2013年至今,以管資本為主的監管思路引領國資國企改革新方向。中共十八屆三中全會通過的《關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明確提出,完善國有資產管理體制,以管資本為主加強國有資產監管,改革國有資本授權經營體制,組建若干國有資本運營公司,支持有條件的國有企業改組為國有資本投資公司。這為適應經濟市場化改革不斷深入的新形勢,繼續完善國有資產管理監管體制指明了方向,是在全面深化改革背景下完善國有資產管理體制、加強國有資產監管的重大戰略舉措。進一步強化國有資本經營,改變傳統的國有資產管理方式,有利于國有經濟布局結構調整優化,提高國有資產運營效率,更好發揮國有資本戰略導向作用,完善國有企業現代企業制度,進一步增強國有經濟的活力、控制力、影響力。

綜上,改革開放以來國有企業的改革思路,就是逐步擺脫傳統的依靠政策調整和利益再分配的模式,而按照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目標要求,在建設現代企業制度等深層次問題方面不斷尋求突破,既讓國有企業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做大做強,更使國有企業控制國民經濟關鍵命脈的作用得到充分發揮。

經過上述四個階段的改革,國有企業的活力不斷增強,效率得到改善,在一些重要行業和關鍵領域中成為具有一定競爭力的市場主體。圖2.4顯示,在企業數量與就業人員大幅下降的條件下,國有及國有控股占全部規模以上工業企業總資產、利潤、工業增加值都保持在較高水平。當然,國有企業改革仍有不少艱巨的問題亟待破解:重點行業(壟斷性行業)、重點地區(如東北地區)、重點企業(中央企業)國有經濟比重過高的問題依然比較突出;競爭性行業國有企業表現在數量仍然偏多,分布的領域仍然過寬;雖然大多數國有企業已進行公司制改革,但是國有股“一股獨大”甚至是“一股獨占”的現象還比較嚴重;雖然企業設立了股東會、董事會和監事會,但與現代市場經濟相適應的公司法人治理結構及其運行機制尚未完全建立起來,還需要繼續推進現代企業制度建設,深化企業產權制度改革。

圖2.4 國有及國有控股占全部規模以上工業企業的比重

資料來源:Wind金融資訊終端。

2.5.2 非國有經濟發展

非國有經濟先是允許個體經濟的存在和發展,之后在政策上開始允許私營經濟的存在和發展,并逐漸賦予其平等競爭的身份。改革開放以來非國有制經濟的政策發展大體經歷了五個階段:

第一階段,從1978年到1984年,主要是允許個體經濟的存在和發展。1982年通過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規定“在法律規定范圍內的城鄉勞動者個體經濟,是社會主義公有制經濟的補充。國家保護個體經濟的合法的權利和利益。國家通過行政管理,指導、幫助和監督個體經濟”,個體經濟由此獲得了合法的地位。

第二階段,從1984年到1992年,主要是允許私營經濟的存在和發展。1987年黨的十三大提出“以公有制為主體發展多種所有制經濟,以至允許私營經濟的存在和發展,都是由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生產力的實際狀況決定的”。在此基礎上,1988年的《憲法修正案》規定“國家允許私營經濟在法律規定的范圍內存在和發展。私營經濟是社會主義公有制經濟的補充。國家保護私營經濟的合法的權利和利益,對私營經濟實行引導、監督和管理”,由此明確肯定了私營經濟存在和發展的合法性。

第三階段,從1992年到2002年,主要是逐步賦予非國有制經濟平等參與市場競爭的地位,同時明確了各種非國有制經濟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1992年黨的十四大再次肯定了建立多種經濟成分并存的所有制結構的必要性。1993年中共十四屆三中全會通過的《關于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若干問題的決定》明確提出:“國家為各種所有制平等參與市場競爭創造條件,對各類企業一視同仁?!?997年黨的十五大總結了過去20年在所有制改革方面的經驗,指出“以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是中國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一項基本經濟制度”;“非國有制經濟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對個體、私營等非國有制經濟要繼續鼓勵、引導,使之健康發展”。之后1999年通過的《憲法修正案》規定“國家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堅持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的基本經濟制度”,并規定“在法律規定范圍內的個體經濟、私營經濟等非國有制經濟,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國家保護個體經濟、私營經濟的合法的權利和利益”,這就標志著對非國有制經濟的定位已由“體制外”轉入“體制內”。

第四階段,從2002年至2012年,不斷加強非國有制經濟的政策支持。2004年通過的《憲法修正案》強化了對非國有制經濟的“鼓勵”和“支持”。2005年發布的首個促進非國有制經濟發展的政府文件——《關于鼓勵支持和引導個體私營等非國有制經濟發展的若干意見》,標志著對非國有制經濟從分散的政策支持到形成政策體系框架的轉變,特別是該文件著眼于創造公平競爭的體制環境,對非國有制經濟進入一些重要領域包括壟斷性行業做出了明確規定。繼保護私有財產的精神于2004年被寫入憲法之后,2007年通過的《物權法》又確立了平等保護私人物權的原則,由此對非國有制經濟合法權益的保護進一步得到法律的支撐。2007年黨的十七大明確了中國今后將堅持和完善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的基本經濟制度,并提出毫不動搖地鞏固和發展公有制經濟,毫不動搖地鼓勵、支持、引導非公有制經濟發展,堅持平等保護物權,形成各種所有制經濟平等競爭、相互促進的新格局。

第五階段,黨的十八大至今,逐步明確非公有制經濟的市場地位。中共十八屆三中全會明確提出,公有制經濟和非公有制經濟都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都是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基礎。進一步指出混合所有制是基本經濟制度的重要實現形式,通過國有資本與民營資本交叉持股、相互融合,可以更好地發揮國有資本與民營資本的獨特優勢,更好地適應現代市場經濟的發展要求,不僅更能鞏固國有經濟、增強國有經濟控制力和影響力,也更有利于鼓勵、支持和引導非公有制經濟發展,激發非公有制經濟活力和創造力,使非公有制經濟在更深層次更寬廣度上參與國民經濟建設。非公有制經濟的市場地位越來越重要。

經過40年的發展,中國的非國有制經濟已成為國民經濟的支柱之一。1978年,非國有制經濟(主要是集體經濟)在工業總產值中的比重為22.4%;而到2017年,私營工業企業已發展到285.9萬家,占全部工業企業法人單位的78.4%。其中,規模以上私營工業企業22.2萬家,吸納就業人數3271萬人,占全部規模以上工業企業的比重分別為57.7%和36.9%;規模以上私營工業企業資產總計達25.1萬億元,主營業務收入為40萬億元,占全部規模以上工業企業比重分別達22.3%和34.4%。民營經濟在穩增長、促改革、惠民生、調結構等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民營企業自主創新能力不斷提高,成為國民經濟重要的組成部分。

主站蜘蛛池模板: 交口县| 潼南县| 双江| 洱源县| 铜山县| 洪江市| 眉山市| 保山市| 惠水县| 镇原县| 陇南市| 晋宁县| 岳普湖县| 双柏县| 蛟河市| 霍城县| 冀州市| 盘锦市| 历史| 连南| 海晏县| 吴川市| 普宁市| 济南市| 山东| 镇安县| 永州市| 庆安县| 神木县| 缙云县| 阜宁县| 防城港市| 辽阳县| 都昌县| 阜康市| 衢州市| 沧源| 叙永县| 中宁县| 吴江市| 无棣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