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2.3 工業化和城市化

對于任何后發國家而言,工業化(最高形式是重化工)都是追求的目標,重化工業道路成為任何趕超國家必選的一條道路。縱觀英、法、德、美、日等發達資本主義國家的經濟發展史,其經濟發展方式從工業革命早期的粗放型至后工業時代集約型的轉變,經歷了一個較長的演化過程。這兩個多世紀,前一個100年是哈羅德多馬形態的古典經濟增長時期;后一個100年則是索洛等模型描述的現代經濟增長時期。其間發達國家的經濟增長方式也發生了重大變化:(1)經濟增長的動力表現為“要素積累-集約管理-知識創新”的演化路徑;(2)主導的產業結構經歷了“農業-工業-服務業”的變化過程;(3)與不同階段相適應的,是政府角色從要素積累階段的“直接數量型干預”,到集約化增長階段的“市場化價格調節”,到創新增長階段的“擴大與人口質量相關的公共支出”的轉化。發展的歷程都是從“古典增長階段”轉向“現代增長階段”(張平、劉霞輝,2007)。

2.3.1 生產結構的現代化:工業化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采取了均衡發展戰略,均衡結構的發展矯正了傳統計劃經濟片面發展重工業造成的嚴重結構畸形,開始了中國的第二次工業化。歷經40年的工業化進程,中國人均GDP 2018年預計達到9000美金,離進入高收入國家僅一步之遙。

工業化的主要特征是,隨著人均GDP的增長,居民消費提高,恩格爾系數持續下降引致第一產業持續下降,制造業為代表的工業化開始發展,非農就業成為了社會最主要的就業方式(取代了傳統的農業社會就業方式)。改革開放以來,第一產業產值和就業量占比從28.2%和70.5%分別下降到了2016年的8.6%和27.7%(見圖2.1)。第二產業發展總體平穩,其比重在2006年達到峰值47.6%后逐步下降。而第三產業總體保持增長趨勢,1997年以前,其所占GDP份額甚至略微下降,1997年開啟增長開關后,服務業在國民經濟中的地位越來越重要。從經濟增長貢獻看,2016年第一產業對中國經濟增長的貢獻僅為4.4%,第二產業貢獻為37.4%,第三產業貢獻達到58.2%。工業化不僅表現在對經濟的貢獻,而且更表現在它強大的生產規模,如中國的鋼鐵、煤炭、水泥、化肥、化纖、棉布、耐用消費品等產品產量已居全球第一,而發電量居全球第二,原油居全球第六,近年來,電子等高技術行業發展迅速,很多單項的產能也位列全球之冠。

圖2.1 中國三次產業增加值比重變化

資料來源:CEIC數據庫。

在中國工業發展的同時,農村就業也下降迅速,非農就業發展迅速,2007年達到了60%,進入了以非農就業為主導的工業化國家。中國經濟目前已經進入到“二、三、一”的產業發展階段,其產出帶動則是以農業下降與工業化穩定和第三產業上升為主線的發展道路,這一道路符合國際發展的經驗,而中國經濟發展的特點是工業部門一直處于超強發展的位置,第二產業,特別是工業始終保持高位,主導著經濟增長。隨著第三產業的貢獻持續上升,進入21世紀其帶動貢獻逐步接近工業部門,這說明城市化快速發展對第三產業的發展有了極大的促進作用,也使中國經濟結構更趨于平衡。具體看,農業就業比重下降,第二產業就業比重呈現穩定狀態,從20世紀80年代中期到21世紀始終保持在22%上下的水平,2006年開始突破了25%,非農就業的主要任務靠第三產業,20世紀90年代第三產業就業比重超過了第二產業,2007年其占比為32.4%。但從產值占比和其對經濟增長貢獻比重看,就業比重仍非常不對稱,到2007年就業人口比重最大的行業仍是農業(高達40%),未來人口資源分配是中國實現現代化的關鍵。

從國際比較看(表2.4),2015年中國人均GDP年按年底匯率計算約為8070美元,正處在由中等收入向高收入國家邁進的階段,經濟結構和就業基本符合一般發展的均衡標準;從產業結構看,農業產值和就業水平剛剛跨入中等收入國家的下限,而工業化水平超過了中等收入國家,就業水平甚至超過中高收入國家,但服務業的產值和就業水平則遠遠低于中高收入國家。

中國正從一個中低收入國家向中高收入國家轉變,面臨的核心問題仍然是繼續加快農村勞動力轉移,積極發展服務業,用服務業發展來承載非農化過程,提高服務業的產值和就業比重,這將直接關系到中國現代化的步伐。

表2.5的國際比較表明,中國產業結構升級步伐加快。從工業增加值和服務業增加值占國內生產總值的比重來看,工業增加值/GDP從2000年的45.5%下降到48.4%;服務業增加值/GDP從2000年的39.8%上升到2016年的51.6%。同期,發達國家的下降幅度比較大,英、美、德、日分別從25.3%、23.2%、30.9%和30.0%下降到19.2%、20.0%、30.5%和28.9%;就服務業增加值/GDP而言,英國從73.8%上升到80.2%,美國從75.7%上升到78.9%,德國從68%上升到68.9%,日本從68.5%上升到70%。可以看出,雖然中國產業結構升級速度較快,但離主要發達國家還有一定距離。

表2.5 中國與主要經濟體的產業結構比較(%)

注:*2015年數據。**2013年數據。

資料來源:《中國統計年鑒》(2017年)。

依據國際經驗,當人均GDP達到1000美元時,按照庫茲涅茨模式,服務業的增加值應該占GDP的40.7%;按錢納里模式計算,服務業應達到37.8%,此時服務業和工業的增加值相當。中國當前的產業結構和就業結構與庫茲涅茨模式接近,相當于日本20世紀60年代的工業化特征。這一階段的基本特征是以重型機械制造業為核心的加工工業,如汽車、造船等大型機械工業發展取代輕工業成為經濟增長的主導產業,由于規模性的需求也帶動了城市化的發展,加速中國進入后工業化,經濟逐步進入服務業帶動的時代。

2.3.2 經濟結構的現代化:城市化

從國際經驗看,工業化和城市化呈現明顯的兩階段:第一階段工業化帶動城市化,體現在大量農村剩余勞動力進入現代化部門,工業在城市及城市周圍的全面發展推動了城市開發區,工業園迅速建立,城市化速度大幅提高,農民身份不斷轉換為城市人口;第二階段,工業化增長穩定或下降,城市化率的提高完全是由經濟服務化推動非農就業的比重上升所帶動。工業化帶動了城市化發展,而城市化的發展決定了一個國家經濟結構的現代化,它更表現為人口資源配置和人的發展。

從表2.6中我們可以看到中國城市化發展也處于快速推進過程中,2015年已經達到56%,基本達到中等偏上收入國家水平,與中國現階段經濟發展水平相符。從百萬以上人口城市占城市總人口的比重看,2015年中國也基本達到中等偏上收入國家水平。城市化快速發展的同時,城市生活實施方面也取得了比較顯著的改善,城市化質量在城市化快速推進過程中并沒有太多歷史欠賬,譬如表2.6中反映的城市衛生設施改善情況。

中國進入21世紀以來城市化發展速度加快,預計2020年就可以實現城市人口占60%的城市化目標。但值得指出的是,城市化第一個過程是工業化向城市化的轉換,也是城市化建設過程,這一過程是城市化的加速過程,這是一個“建設周期”,這一周期是在工業化積累財富產生城市化巨大需求下開始的,它拉動了房地產、城市建設、稅收等的迅速發展,使經濟進入一個城市化帶動的景氣周期。中國從1997年啟動的消費信貸點燃了城市化浪潮到現在的十年時間里,經濟就處于該階段。未來進入城市化服務業自身發展時,經濟增長則需從工業化轉向服務業,這就將遇到產業、人口和空間結構轉換的挑戰。

表2.7顯示了20世紀90年代以來,中國城市公用事業的發展情況,建成區面積增長近兩倍,城市人口密度增長近10倍,其他指標也都顯示城市發展速度加快。

主站蜘蛛池模板: 苏尼特左旗| 郯城县| 大庆市| 海兴县| 和顺县| 马关县| 灵川县| 若羌县| 苏尼特左旗| 无棣县| 尼木县| 容城县| 内乡县| 贵州省| 农安县| 陆河县| 林周县| 合阳县| 上杭县| 电白县| 西华县| 获嘉县| 抚远县| 扬州市| 安阳县| 宜章县| 五常市| 大城县| 玛曲县| 常宁市| 诏安县| 高雄市| 岑溪市| 汉源县| 民县| 库尔勒市| 醴陵市| 囊谦县| 葫芦岛市| 平塘县| 钟祥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