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危機和創傷中成長:10位心理專家危機干預之道
- 方新主編
- 3348字
- 2021-01-26 16:13:11
疫情期間關于創傷、防御等議題的心理學視角思考
經歷情緒波動之后,我會試圖思考一些問題。這也是我自己調節情緒的一種方式——用思考代替情感。我們在做咨詢的時候,實際上采用的也是這樣一個套路。弗洛伊德說:“哪里有情緒的大腦,哪里就有智慧的大腦?!?/span>這里所說的智慧,就是用思考來代替情感。
關于創傷
在創傷干預工作中,我都會告訴經歷了創傷的人,在那樣的情況下,他們所有的反應都是正常的。如果你的內心沒有出現敏感、抑郁、焦慮等平??雌饋碛袉栴}的情緒,那反而不正常。所以現在如果這些情緒出現,你可以順其自然,接納它們,不與它們對抗,然后“該做什么就做什么”。有人問我,說他就是沒有辦法“該做什么就做什么”,就是覺得非常坐立不安、胸悶,一聽到什么聲音就會覺得那個聲音好像穿透了他,該怎么辦。我對他說,那也只能忍受了。他馬上又會問“我忍不了怎么辦呢”,我說這個時候可能需要考慮用一點藥物。
關于控制
平時我們總把“控制”這個詞作為貶義詞使用,比如“你是不是想控制我”。但是在災難面前,控制是一個褒義詞。災難導致失控,社會層面的失控會導致暴亂、歹徒搶劫等現象的出現。但疫情期間在武漢,這種現象我一例都沒聽說過。我們的社會始終處在一個高度可控的狀態下,這當然跟我們國家人民自身有關系。
另外一種控制是與科學有關的??茖W事關控制,科學的歷史就是控制的歷史。我們用科學來控制災難,雖然到目前為止,有些災難我們還沒有辦法完全控制,比如地震、海嘯之類的災難。我們用醫學來控制壽命,現代醫學極大地延長了人的平均壽命。我們國家最發達的城市之一——上海,1949年時人均壽命是40多歲,現在達到了80多歲。政府在各個級別都有專門的疾病防控機構。與這次新冠肺炎疫情有關的就是對疾病的控制。
在這樣大規模的社會層面以及醫學等科學層面的控制之下,疫情很快得到了控制。可以想象,有多少人在為這個可喜的結果做出他們的貢獻??偟膩碚f,人類在控制自身、控制環境和控制自己的命運方面,不斷地朝好的方向發展。
關于創傷與防御
回到關于創傷的話題。前文我提到,在疫情中,我對完全與我自己有關的創傷的評分只有1~2分。為什么只有1~2分呢?因為正如美國的一位精神分析師所說:“只要有防御,就不會有創傷?!痹趶臉I過程中,我非常在乎當事人的自我功能情況如何。如果我們能夠加強當事人的自我功能,那么他看心理醫生的目的就達到了。換句話說,只要自我功能還在那里,個體就不會有創傷。請注意,我說的是“不會有創傷”,也就是說零創傷。我還有1~2分的創傷,這表示我的防御尚不夠完備,如果足夠完備的話,我應該零創傷。
為什么有些人防御得好,有些人防御得不好呢?這是由人格影響的。假如有這樣一個人,他在這次疫情中跟我一樣,沒有經歷親人喪失等苦難,他卻告訴我,他的創傷比我嚴重,比如說是4分,那么他比我多出來的3分,可能與這次疫情無關,而是由他早年已有的創傷導致的,這一次很罕見的災難激活了他過去的創傷。如果我們本身的人格比較“結實”,遇到這樣的事情時我們就不會受到太大沖擊。
關于心理平臺的危機干預熱線
同行們在疫情中設立的心理危機干預熱線,實際上打進的人很少,這對我們來說是一個提醒:也許沒有那么多人需要我們的幫助。有人說人們之所以不撥打心理危機熱線,是因為打了熱線也不知從何說起,這恰好表明沒有太緊急的需要。情感隔離在這個時候是一件好事,待著不出門、逃避現實也是好的,有一個非常人本主義的口號就叫作“不出門、不給別人添亂,就是做貢獻”。也有一些人可能會因為這種長時間的慢性刺激而真的出現一些問題,我們這些專業人員需要做好準備,為這些人提供幫助。比如我有一個不太成熟的計劃:搞一個公益性的長程治療小組,象征性地收一點費用,比如說一個人一元錢,讓大家坐在一起聊一聊。
關于科學
除了上述與疫情中的情緒、創傷與干預比較直接相關的話題以外,我還想從心理的角度,聊一聊對一些疫情中凸顯出的社會問題的看法。
我認為用地域來區分科學是有問題的,比如西醫、中醫,那么我在武漢,是不是也可以搞一套“武漢醫學”?其他學科如果出現這種情況,比如中國物理學、希臘化學,荒唐感馬上就表現出來了,所以我不太主張用地域來為科學分類。我唯一同意的就是按照時代來分,比如現代醫學、近代醫學和古代醫學,這樣會減少很多沖突。
有的人永遠在嘲笑科技的進步,他們看不到現代科學給我們帶來的安全和幸福,僅僅盯著科學帶來的那些不好的方面,說這是科學本身的問題。但是仔細想一想,科學所帶來的那些副作用,恰好是因為科學本身還不夠發達。只要人類以共同的福祉為目的發展科學,科學帶來的好處就一定會遠遠大于它帶來的弊端。為什么有些人,他和他家人的健康、壽命都被現代科學保護著,卻攻擊現代科學,讓自己顯得像原始人?對此我想給出一個動力學解釋,我覺得這有可能是一種移情,這樣的人表面上仿佛在對抗自己的養育者,但是在更深的層次,他們對養育者的依戀使他們產生了羞恥感,他們便把對養育者的依戀投注到一個象征性的物品上,比如說那些古老的東西。
總的來說,科學是發展的,不斷擺脫過去的局限性,解決一些過去無法解決的事情。相比于傳統醫學,現代醫學能治愈更多、更復雜的疾病。比如說,曾經讓上億人死亡的天花,就被現代醫學徹底從這個星球上抹去了,從此以后世上不再有天花這個疾病。
關于盲目求“神”醫
對于“病急亂投醫”這個現象,我們可以探索它背后的心理需要。一種可能的原因是,重大災難激活了一些人內心最原始的恐懼。他們找“神”醫,與其說是為了治病,倒不如說是為了獲得無所不能的母愛。
還有一種可能的原因就是安慰劑效應。試想:我得了病,就在家門口找一個連行醫執照都沒有的診所看一看。醫生一臉慈祥,對我的態度非常溫和,給了我一點藥吃,我就奇跡般地好了。其中一部分的治療效果可能來自安慰劑效應。安慰劑效應大概占總體治療效果的15%,這是有精確統計的。怎樣消除安慰劑效應帶來的一些非真實的結果呢?為此科學家發明了所謂的雙盲對照實驗。我們精神科的人可能有很多關于“用安慰劑像用神藥一樣”的體驗。比如我曾有好幾個睡不著的病人,都被我用維生素C部分治好了,或者是在某一個階段治好了。
關于沖突背后的心理學解釋
在疫情中我發現,我們在就認知問題爭論的時候,往往容易卷入情緒。典型的思維就是:“你如果不同意我的看法,你就是跟我過不去,所以我很生氣。”我覺得這已經成為一種社會現象。
武漢曾發生兩起震驚全國的殺人案。一起是某天早上一個人去面館吃面,為一塊錢與老板發生爭論,就把老板殺死了;另一起是在某一個小區的商店里,快遞員把老板殺死了。這種事件背后有很多與心理學相關的內容。這些沖動殺人者不僅把認知層面的沖突轉換成了情緒沖突,還把情緒沖突見諸行動。這些人的人格里有很多沒有被語言化的東西,也就是說可能在他們兩歲之前的非語言期中,有重大的創傷性事件導致了發育的停滯。
關于道歉
在我們的生活中經常出現一些糾纏不清的場景:一方說“你要道歉”,另一方說“我就是不道歉”。我將這種現象命名為“道歉亞文化”。人們總是為了一點小事就要別人道歉,疫情期間,被隔離的時間太長了,這種現象出現得也更為頻繁。對此我很想做幾個動力學解釋。
·第一種解釋:可能是對親密需要的防御。我本來想說的是我愛你,我喜歡你,希望我們的關系濃度更高一點,希望你能更多地滿足我的需要。但是我羞于讓你和我自己看到我對你的需要,所以我就要求你對我道歉,用這種高濃度的情感聯結方式讓你與我發生親密關系。反之,如果我們能夠讓自己越來越不羞于對他人表達愛與關心,不羞于表達自己需要愛、需要被關注,那么我們就不需要通過道歉亞文化來滿足需要,把人與人之間的關系搞得火藥味十足了。
·第二種解釋:關系沒有分化。用道歉制造的聯結,好像是一個偽裝了的、與媽媽連接著的臍帶,這反映出個體看不清楚與別人的邊界。
·第三種解釋:可能是在通過要求“你必須向我道歉”,來轉移自己人格層面的羞恥感。我在潛意識中覺得自己做了一些讓自己覺得羞恥的事情,一直處在小劑量的屈辱中,一旦遇到一件事,我就把它夸大,要求你向我道歉,實際上是想讓你也體會一下我總是在體驗的屈辱感,因為向別人道歉不是一件舒服的事情。
關于感恩
感恩是一件自然而然發生的事情,一個人不需要被教育而懂得感恩,被教育的感恩可能只會制造與感恩相反的東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