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危機和創傷中成長:10位心理專家危機干預之道
- 方新主編
- 1954字
- 2021-01-26 16:13:13
故事六 教育、“空心”與價值觀:來訪者的故事
教育、“空心”和價值觀是我近幾年最關注的領域。我遇到了很多“空心”來訪者,其中有一位來訪者是一名成績非常優秀的學生,自殺未遂,我和她做了四年咨詢。她一開始對自己狀態的描述為極其不穩定,就像在茫茫大海上漂泊,看不到陸地,時不時感到恐懼。她說之前她為學習而學習,為了上北大、清華而學習,這個目標好像是不對的,但是好歹她有一個目標。可是當她真的實現了目標,如眾人所羨慕的那樣來到了北大,卻發現為學習而學習是不對的,但是什么是對的呢?人生的意義和價值在哪里?這是她當時情緒崩潰、想要自殺的重要原因。
她曾經寫道:“我想我會跪著上吊,一種贖罪的姿態,過著沒有尊嚴的一生,選擇最能羞辱自己的死法。”當你讀到這樣的文字的時候,你可能會以為她遭受過極大的心理創傷。其實沒有,她的成長一直很順利,她一直都很優秀,從來都是最好的學生、最好的孩子。她受到所有人的贊譽,所有人都喜歡她,但是她要讓所有人都喜歡她這件事情本身就非常辛苦。“我這一輩子都在祈求道歉,因為我不夠讓人滿意,為了表達對愛的人的憤怒,為了自殺,連發一條消息都要猶豫很久,這就是沒有勇氣的人的下場。我為曾經以及現在如此低聲下氣的自己感到非常的憤怒。”
近年來我在危機干預和心理咨詢中,遇到的最重要的問題是,為什么人會那么討厭甚至厭惡自己。或許這個問題可以用抑郁癥、缺乏五羥色胺來解釋,但問題是各種各樣的抗抑郁藥基本上都沒有用。所以我提出了“空心病”的理論,“空心病”看起來像抑郁癥,但是抗抑郁藥及傳統治療方法似乎都不太有用。
剛才提到的女孩有非常強烈的孤獨感,孤獨到與這個世界沒有任何的聯系,她找不到自己,不知道自己是誰,不知道要成為怎樣的人。這是一種現代人的迷茫,尼采說“上帝死了”,宗教被否定,也有一些哲學家說“人死了”。物質讓人異化,使我們失去了人性中一些美好的部分。
自我的缺失和自我厭惡是迷茫的現代人非常明顯的特征。我們不知道自己要成為什么樣的人,所以我們按照別人的要求去做,成為別人希望我們成為的人。學生們需要面對很多的考試,在考試中努力讓所有人滿意的壓力始終伴隨著他們,他們便產生了對評價的憤怒、恐懼和厭惡。當學習成為一件非常功利的事情時,學習就和痛苦連在一起,所以厭學成為越來越普遍的現象。
我近年接觸到的個案中,一半以上都是學業壓力過大、厭學的個案,甚至厭學到有自殺傾向的程度。這不是因為感到痛苦想要自殺,而是因為不知道為什么活著,不知道活著的意義是什么。很多學生是非常優秀的,學業上非常出色,出類拔萃,但是他們不知道人生的價值、意義是什么,產生了自殺傾向。這些學生會有很長的病程,表現與傳統的人格障礙和神經癥都不同。我認為,他們最根本的問題是沒有一個支撐自己、自我肯定的價值觀,在精神上是空虛的。原來我們的精神世界是用理想和信念填補的,但當理想和信念缺位時,精神上的空虛就成為一個不可避免的議題。
我覺得這些案例對我而言是前所未有的挑戰。因此我提出“空心病”理論,這里面有教育的因素,也有價值觀缺失的因素。咨詢師真的能夠完全保持價值中立嗎?如果來訪者的問題就在價值觀的缺失上,咨詢師能不能把自己作為咨詢的工具,不僅僅運用反移情,還能以自己作為一個有力量、對生活有積極態度、熱愛生活的人去影響來訪者?“我并不完美,但我是一個值得尊重的人。”“值得尊重”在中國文化中的意思是人人可為圣賢,人生而有良知。我們在做有價值的、對的事情時,我們自我肯定;但是如果我們只追求功利,我們會從內心嫌棄自己。“空心”的來訪者不斷被逼著做一些他們認為沒有價值和意義的事情,漸漸地他們就覺得人生沒有價值和意義。比如他們為了考上好大學逼自己接受題海戰術,為了有好工作放棄自己美好的選擇,最終產生自我厭棄。由此可以看出,心理問題不可避免地與社會文化乃至整個世界緊密聯系,我們大概沒有辦法只把它限定在歪曲的認知這一層面上。我們需要對生命有更深、更有厚度的理解。
去年,我經歷了自己人生的痛,當我看著我的表妹和姨媽的生命一點點消失的時候,最大的感觸就是當人意識到自己的人生正走向盡頭時,會多么留戀自己的生命。明天本身就是那么幸福!我們怎么樣才能將自己有限的生命過得充滿價值和意義,真的是人生最重要的主題之一。當我們物質富足以后,我們在精神層面也需要“升級”。
讓·鮑德里亞在《消費社會》里談道:“異化了的人絕不只是一個衰竭而貧乏,但在本質上仍完整如故的人,而是一個顛倒了的人,變成惡,變成自己敵人的人、反對自己的人。”
我們常常批評現在的大學生是精致的利己主義者,他們是怎么被培養出來的呢?大概都是精致的利己主義父母、老師培養出來的,我們作為師長沒有做價值觀正確、值得孩子尊重的事情,而是一味利己,會讓我們的孩子、學生對這個世界失望,很多抑郁正源于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