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一茗在這時插了進來:
“雖說是三種沒有正史記載的說法,但是‘雁過留聲’,既然有這樣的一種說法,自是有一定原因的,況且,我在這三種說法里,就認定‘武珝’這個名字是武則天的閨名,‘珝’字同玉,再美也是人家的玩物,她后期之所以不再用這個字,而改用‘曌’,也是有深刻含義的,那就是自己猶如日月當空,普照大地,是權力的象征。”范增說:
“肖兄弟辛苦你把這三種說法都告訴我一下,我也幫你判斷一下。”肖一茗回答:
“也好。首先,這第一種說法是,武則天的原名叫‘武華’,或‘武元華’,這曾是最權威的說法,根據是古書有載,‘華州······垂拱二年避武氏諱曰太州,神龍元年復故名’。還有記載‘華陰,垂拱元年更名仙掌······神龍元年復曰華陰’。這中間提到的‘垂拱年間’是公元685年起,至公元688年結束,為武則天準備登基的時期,所提‘神龍元年’即公元705年,則為中宗復位的時間。顧名思義,當時避諱這個‘華’字是應為武則天的名字中有個‘華’字,民間甚至還有傳說她的小名叫做‘華姑’。”劉可可這時卻說:
“這個說法我不認可,避諱的不一定是名字里的字,而且也不一定是她名字里的字,或是她親近的人也未可知。”范增卻說:
“她親近的人的名字避諱什么,不過直覺上,我也覺得這個說法不實。”劉可可笑:
“是吧,是吧。”肖一茗點點頭:
“避諱帝王姓名是有道理,這親近的人可以理解為武則天的長輩。她的祖父就叫做‘武華’,古人對自己的祖父母、父母的諱都會避忌,如果她取名‘武華姑’或‘武元華’,她犯的就是親祖父的諱,這可是大不敬之罪,她的父親武士彟再怎么說也是飽讀詩書之人,怎么可能不知道避諱這個?
再說,武則天的兒子唐睿宗有個女兒叫李華,古代對于大外祖的名并不十分避諱,但是當時武則天還是皇帝,李華的祖母,如果武則天的名字里有‘華’字,睿宗怎么敢用自己母親的名字給自己女兒取名?
中宗復唐后,有過一道圣旨,為了表示尊重母親,他要求‘武氏三代諱,奏事者皆不得犯。’自然也解釋了當時為何要避諱‘華’字。”范增很興奮:
“這算是最官方的解釋了,沒有什么異議了,接著說第二種。”肖一茗也沒有做停留:
“這第二種說法嘛,武則天的原名可能叫‘武約’,據古書記載,有一個名叫孫處約的人,在武后時期因‘避中宮諱,改名茂道’,還有一些其它的記載表明,唯一可能避諱的字只能是‘約’字,于是就產生了這種說法。”劉可可這時又及時插嘴:
“還有比她父親的諱更應該避的嗎?”肖一茗奇道:
“武則天的父親的名字不是叫‘武士彟’嗎?有什么需要避諱的。”劉可可鄭重地回答:
“其實,武士彟的‘彟’字正確讀音應該和‘約’字相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