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中等收入群體規模擴大
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城鄉居民收入增速超過經濟增速,中等收入群體持續擴大,居民消費水平不斷提高。近年來,“消費升級”已經成為屢被提及的高頻詞,在“消費升級”大背景下,日益壯大的中等收入群體隊伍,將帶來產品、文化消費等與生活質量及審美相關的消費大幅提升,最終將改變我國產業結構及消費結構。
2019年年初,國家統計局局長寧吉喆表示,我國擁有全球規模最大、最具成長性的中等收入群體,國家統計局做了內部測算,2018年該群體就已經超過了4億人。可以肯定的是,未來這一數字還會增加。
我國恩格爾系數整體走勢
恩格爾系數是指食品支出總額占個人消費支出總額的比重。19世紀德國統計學家恩格爾根據統計資料,對消費結構的變化得出了一個規律:一個家庭收入越少,家庭收入中(或總支出中)用來購買食物的支出所占的比例就越大,隨著家庭收入的增加,家庭收入中(或總支出中)用來購買食物的支出比例則會下降。推而廣之,一個國家越窮,每個國民的平均收入中(或平均支出中)用于購買食物的支出所占比例就越大,隨著國家的富裕,這個比例呈下降趨勢。
與經濟學中很多其他指標“越高越好”不同,恩格爾系數是一個“越低越好”的指標。根據聯合國糧農組織提出的標準,恩格爾系數在60%以上為貧困,50%~59%為溫飽,40%~49%為小康,30%~39%為富裕,30%以下為最富裕。
改革開放40多年來,我國整體的恩格爾系數走勢如何?2013年以前,我國恩格爾系數是城鎮與農村分別統計的,2013年后按新口徑合并統計。從《中國民政統計年鑒》的數據上來看,作為改革開放起點的1978年,當年我國城鎮居民家庭的人均生活消費支出為311元,恩格爾系數為57.5%;而當年我國農村居民家庭的人均生活消費支出為116元,恩格爾系數為67.7%。
我國恩格爾系數從2013年的31.2%降到2014年的31%,2016年進一步下降到30.1%,2017年再降為29.3%。國家統計局局長寧吉喆在一次新聞發布會上介紹,2018年全國居民恩格爾系數為28.4%,比上年下降0.9個百分點。他說,恩格爾系數下降,說明居民消費中非食物性支出在總體上升。這在消費的統計數據中有明顯體現。2018年服務消費持續提升,國內旅游人數和旅游收入都增長10%以上,電影總票房突破600億元,增長將近10%。文化消費、信息消費、教育培訓消費、健康衛生消費都在迅速增長。就“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這個指標而言,旅游、文化、衛生等服務性消費還沒有被納入。盡管這樣,2018年仍然增長9%,這個速度不低。
從31.2%下降到28.4%,反映出了消費升級的步伐,而最能夠反映消費升級的就是我國目前已經形成了近4億人的世界最大規模中等收入群體。
需要注意的是,在關注恩格爾系數持續降低的同時,我們要清醒地認識到,現實的復雜性往往超越一個簡單的經濟學系數。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道路上,關注每一個普通人的獲得感,比關注一個系數更具溫度也更為精準。
中等收入群體的標配
中等收入群體是一個地域在一定時期內收入水平處于中等區間范圍內的所有人員的集體,是隨著社會經濟發展改變而改變的中等收入群體的集體的總稱概念。
隨著國家經濟水平的提高,老百姓的收入也漸漸跟著升高,很多農村家庭也逐步實現了小康,人們的收入從低等收入進入了中等收入。
“有房有車,有一定的金融資產”,這是中等收入群體的中國式表達。對于中等收入群體的測算標準,即中國典型的三口之家的年收入在10萬元至50萬元之間,中國有4億人,有1.4億個家庭,具有購車、購房、閑暇旅游的能力。
事實上,持續擴大的中等收入群體對我國經濟持續平穩增長形成了有力支撐。我國持續的國內社會消費需求強勁、中等收入群體擴大,以及消費品質提升,消費環境尤其是信用環境改善,進口市場空間不斷擴大,已經形成了強大的國內市場;與此同時,也會對全球經濟產生重要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