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生態圈:步步為營的生態“帝國”
- 馬云:數據驅動未來
- 孟憲坤
- 8433字
- 2021-01-22 11:00:32
1.電商平臺體系
20世紀90年代,中國制造孕育了龐大的跨境出口和國內批發市場,剛剛成立的阿里巴巴,將這兩個領域與互聯網結合,推出了alibaba.com和1688.com兩個電商平臺。自此,阿里的B2B業務開始起步。2003年,阿里又攜資本進入C2C業務,成立現在的淘寶網。
從B2B到C2C,阿里巴巴的電子商務在全球范圍內創造了一個又一個奇跡。當阿里巴巴占領了B2B和C2C這兩個風口之后,各種新業務就如雨后春筍般涌現出來。其中,速賣通出自B2B,目前發展勢頭迅猛;天貓和聚劃算則出自淘寶,也就是C2C業務,如今,它們都已成為阿里巴巴電商業務增長和流量變現的重要平臺。
阿里巴巴給天貓的定位是“中國最大的、為品牌及零售商而設的第三方平臺”。可以說,天貓的成功是阿里巴巴的B2C業務邁向成熟的標志,“雙11”的出現則是天貓為阿里做出的最杰出的貢獻。天貓從2009年開始運作“雙11”,第一年的成績是單日成交額5000萬元,震驚了整個業界,但更大驚喜還在后面。2010年“雙11”,天貓單日成交額達到9.36億元;2011年達到33.3億元;2012—2015年分別是191億元、362億元、572億元、912億元;2017年則達到1682億元;2018年更是用了15小時49分便突破前一年“雙11”的全天交易額,隨后創下單日成交額2135億元、物流訂單量超過10億的驚人數字。2019年“雙11”全天交易額更是達到2684億元。
一次次“雙11”讓人們見證了阿里巴巴電子商務經濟體的不斷壯大。2016年,阿里巴巴財年業績突破3萬億元大關,更是讓人們見識了阿里巴巴電商帝國的強勁實力。
2017年,電商作為阿里巴巴的核心業務,貢獻了1339億元的收入,占總營收的85%。毫無疑問,阿里巴巴依然是國內最大的電商平臺,其市場份額在75%以上。但值得注意的是,如今的電子商務正在發生重大改變。馬云甚至預言,電子商務有可能會消失。未來,實體經濟將與數字經濟深度結合,所有的商業將變成電子化的商業,所有的企業都將運用互聯網工具,將它們的業務與大數據和云計算相結合。
為了更好地適應未來的商業環境,阿里巴巴的電子商務平臺也開始進一步完善,通過重塑商業領域的四大核心領域——供應鏈、企業信息化、組織架構及消費者營銷,以期實現電商業務的新突破。
供應鏈
未來,電子商務平臺將不僅僅是一個網上店鋪賣貨的場所,電子商務也將成為帶動企業轉型的關鍵所在。品牌商立足于新基礎設施的建設,對傳統渠道的依賴將大大減低,零售能力則將相對提升,在此基礎上,品牌背后的制造供應鏈將得到拉動,變得更加柔性化。傳統渠道商在新的環境下開始深度觸達用戶,甚至深度運營產品,不斷加深對品牌企業的服務。與此同時,物流公司以企業供應鏈參與者的身份出現,幫助企業提升效率。因為有了數據的沉淀和利用,傳統零售行業原本固有的邊界將變得越來越模糊,消費者則能夠深度介入產品制造的過程之中。
企業信息化
未來,商業競爭將變得越來越激烈。在這種環境下,企業為了運轉良好,將從IT系統走向互聯網化、走向軟件(也就是服務),因為只有如此,才能讓一個個單獨堡壘般的IT系統變得更融合、更敏捷。
隨著商業環境的改變,企業的數據/信息系統需要更靈巧、更快速的反應。比如,每年“雙11”,阿里巴巴的海量客戶瞬間進入,在極短時間內產生大量訂單。如果商家無限制地為此添加服務器,結果將會是災難性的。2015年“雙11”,開場便每秒誕生8萬訂單,卻沒有一個錯誤產生,正是因為商家利用阿里云實現彈性調度服務器資源的結果。對于任何一家企業來說,數據/信息系統的運轉能力,往往決定著這家企業未來的競爭力。
組織架構
在一些企業中,電商部和市場部是分開的,電商部負責到各大平臺銷售,市場部則負責品牌營銷。如今,隨著互聯網對口碑效應的空前放大,產品已成為企業最好的代言人。因此,電商部與市場部的功能也開始出現融合。
在天貓上,產品的銷售成績和大眾對其的歡迎程度往往是成正比的,這是一個已經被反復驗證過的關系。由此可見,電商部與市場之間的信息和資源相互聯通,將提升整個流程的工作效率。互聯網能對人的行為產生影響,因此無論是電商還是營銷,其實都需要借助互聯網影響人的行為。
消費者營銷
未來,營銷將變得更加數字化。阿里巴巴的平臺上有著數億活躍買家,他們不僅僅是線上或線下用戶,而且是一個個鮮活的消費者個體。在電子商務平臺上,消費者能夠自由地在各個終端隨時切換,PC、智能手機、線下門店等都將成為終端入口。企業不需要把消費者分為線上線下,而是通過大數據服務把消費者分層,同時提供分層的產品與服務,把消費者轉化為企業的“粉絲”、復購客戶或者新客戶。最終,電商平臺將幫助企業進入全渠道的用戶管理,給任何端口接觸到的客戶提供統一的、無縫的購物和服務體驗,并實現各個終端的互動和銷售。
如今,電商業務已經走過PC時代,正在經歷移動網絡時代,未來還將步入萬物互聯的智能時代。一切都將改變,但數據是永存的。阿里巴巴正在運用過去近20年積累的商家數據、消費者數據、商品數據來服務企業和品牌商,為企業賦能,使之具備服務未來消費者的能力。
2.金融服務平臺
阿里巴巴是最早涉及金融領域的互聯網企業,同時也是戰略思路最為清晰的。早在2012年,馬云就提出了“平臺、金融、數據”三大核心業務,而從支付寶、余額寶開始,阿里巴巴給傳統金融機構帶來的震動更是前所未有的。
阿里巴巴的使命是“讓天下沒有難做的生意”,并為此打造了涵蓋B2B、B2C以及C2C的電商平臺。然而,想要讓商業機構有序運轉,平臺是基礎,資金流順暢則是關鍵。所以,金融自然成為阿里巴巴的又一重要領域。縱觀阿里巴巴的金融發展之路,我們大致可以將其劃分為探索和起航兩個階段。
探索階段
2003年,阿里巴巴推出淘寶網,同年10月成立支付寶。2004年12月,支付寶網站www.alipay.com正式上線并獨立運營。截至2010年,支付寶用戶數量突破3億,與此同時,支付寶的功能也在不斷強化,使用領域不斷拓寬,公共繳費、賣家信貸、快捷支付等特色服務相繼問世。
2010年,浙江省阿里巴巴小額貸款公司宣告成立,這標志著阿里金融正式開啟信貸業務。隨后的2011年,重慶阿里巴巴小額貸款公司宣告成立,阿里巴巴小額貸款業務進入擴張時期。
在此階段,支付寶取得了重大進展,2011年5月,順利拿到人民銀行頒發的第一張《支付業務許可證》,并且用戶數量突破7億。值得一提的是,支付寶依然在不斷拓寬業務范圍,例如,上線商家服務平臺,收購安卡支付進軍國際航空支付,獲得基金第三方支付牌照等。
在第三方支付和信貸領域打下穩固基礎的阿里巴巴繼續拓展新領域,進軍保險和擔保業務。2012年,網上傳出阿里巴巴聯手騰訊、平安集團成立眾安在線財產保險公司,注冊資本金10億元,這是阿里巴巴首次涉足互聯網保險。差不多同一時期,馬云旗下的三家公司——阿里巴巴、淘寶以及浙江融信網絡技術有限公司聯合在重慶注冊,成立商誠融資擔保有限公司,注冊資金3億元,公司法定代表人是馬云。
阿里巴巴在金融領域的探索階段,在第三方支付、信貸、保險、擔保等領域紛紛落下重要的棋子。經過這一階段的布局,阿里金融的業務架構初現雛形。
起航階段
2012年9月,馬云在網商大會上宣布阿里巴巴將從2013年開始轉型,重塑平臺、金融和數據三大業務板塊。自此,阿里巴巴建立金融信用體系的計劃正式實施。
2013年,支付寶母公司——浙江阿里巴巴電子商務有限公司宣布,將以其為主體籌建小微金融(籌),將服務人群鎖定為小微企業和個人消費者。
2014年,小微金融服務集團以螞蟻金融服務集團的名義正式成立,旗下擁有支付寶、支付寶錢包、余額寶、招財寶、螞蟻小貸以及籌建中的網商銀行等業務,螞蟻金服幾乎囊括了阿里集團的金融服務。
螞蟻金服成立后,業務覆蓋互聯網金融“存、貸、匯”三大板塊:通過余額寶提供存款業務,通過阿里小貸提供貸款業務,通過支付寶提供支付結算業務,通過資產證券化實現融資,此外還涉及擔保、保險、基金等業務。而銀行牌照的獲取,則可使其更便利地從事貸款、支付結算等業務。
螞蟻金服總裁井賢棟曾表示:在整個螞蟻金服的業務體系中,支付、理財、融資、保險等業務板塊僅是浮出水面的一小部分,真正支撐這些業務的則是水面之下的云計算、大數據和信用體系等底層平臺。未來,螞蟻金服的戰略就是開放這些底層平臺,與各方合作伙伴一起開拓互聯網時代的金融新生態。
綜觀阿里金融可見的業務,幾乎是全產業鏈布局:支付寶、余額寶、基金、阿里理財、阿里保險、阿里小貸、阿里擔保等,還包括阿里云所提供的金融云服務。而螞蟻金服的成立與發展,幫助阿里巴巴建立了一個龐大的互聯金融帝國。
未來,阿里金融將如何實現新的突破,我們可以大膽預測一下。
首先,產品后臺化。目前,余額寶、淘寶保險、淘寶理財的每個產品都需要用戶頻繁進行金錢的轉入、轉出操作;相對而言,微信支付的極簡操作方法,就便捷得多。所以,未來阿里巴巴的金融產品都將后臺化,用戶看到的將只是一個簡單的、有增值能力的賬戶界面。
其次,全信用體系。建立全信用體系一直都是馬云強調的事情。當前,還在內測的“信用支付”就是以此為基礎誕生的產品。一般來講,金融最重要的職能就是風險控制,當阿里巴巴擁有一套完整的風險控制體系時,就可以實現貸前、貸中、貸后各環節的環環相扣,利用數據采集和模型分析等手段,根據小微企業和個人用戶在阿里巴巴平臺上積累的信用及行為數據,對這些企業的還款能力及還款意愿進行評估,從而形成阿里巴巴體系內的自循環。
最后,金融服務平臺。當阿里巴巴掌握了風險管理的技術和能力后,阿里金融就可以打造一個信貸和理財的平臺,向所有金融機構開放,形成一個開放的生態平臺,為小微企業提供服務。此外,阿里巴巴打造金融平臺,還將帶來以下好處。
(1)了解客戶需求,把合適的金融產品推薦給客戶。
(2)基于智能手機端,普通用戶可以用碎片化的時間解決更多金融問題。
(3)解決流動性需求。比如,銀行定存提前兩天取就算活期,但這件事完全可以由一些機構接盤,先放給用戶錢,過兩天再向銀行贖回。
(4)讓金融機構在淘寶上自己運營,尋找機會提高客戶轉化率。
3.菜鳥物流
當電商平臺發展到一定規模之后,物流就是制勝的法寶。如今,隨著新零售時代的到來,物流將成為新零售破局的關鍵。
2013年,菜鳥網絡科技有限公司正式注冊,這是阿里巴巴生態內的一家物流平臺公司。除了阿里巴巴以外,中國主要的快遞公司都是其股東。正是由于菜鳥的特殊背景,所以可以把它看作中國商業和物流業合力用技術突破未來的一個創舉。
2017年,阿里巴巴宣布增持菜鳥的股權,并計劃在未來5年持續投入1000億元建設全球物流網絡。這是阿里巴巴和菜鳥在智慧物流領域投入數百億元后的又一次重磅加碼,也是阿里巴巴重塑全球流通業務的基本格局。
近年來,菜鳥在關鍵節點投資并組建了數百萬平方米的智能倉庫等物流基礎設施,通過和物流伙伴協同合作,組建了一張全球智能倉配網絡,讓更多企業享受到以往只有大企業專享的多地分倉、就近配送服務。除了普通設施外,菜鳥還和合作伙伴共同投資建設了遍布全國的超級機器人倉、智能分撥節點等智慧物流設施。這張網絡的服務能力已經在全球處于領先地位,每年使數億消費者享受到了統一標準的便捷高效物流服務。
當前,在阿里巴巴平臺上,菜鳥智能倉配網絡已經為全國1000多個區縣提供當日達或次日達服務,甚至天貓超市在生鮮領域推出了1小時送達的極速物流。在跨境領域,基于菜鳥的全球物流網絡,中國商品運往世界各地的時間大幅縮短,很多地區從過去的60天運送時間已經降到目前的15天左右,俄羅斯、西班牙等部分地區已經實現了72小時送達。在農村網絡方面,菜鳥搭建了覆蓋全國近3萬個村莊的送貨進村服務,打通了農村“最后一公里”。
未來,菜鳥物流的三個重心是數據賦能、倉儲網絡、末端協同。
數據賦能
利用先進的互聯網技術,建立開放、透明、共享的大數據協同平臺,為電子商務企業、物流公司、倉儲企業以及第三方物流服務商、供應商等割裂企業提供數據服務,支持物流行業向高附加值領域發展和升級,以數據驅動中國物流業的整體效率提升,促進平臺經濟供應鏈協同。
菜鳥物流網絡成長的關鍵是數據,不僅包括客戶、商家、消費者的數據,還有物流信息和路由的數據。未來,隨著電子面單、四級地址庫等基礎數據的廣泛應用,菜鳥將成為中國電商物流業名副其實的數據基礎設施。
倉儲網絡
通過中國智能骨干網的建設,改變電商物流單點發全國的模式,整合社會化倉配網,本質上是在拉近消費者與商品的距離,是在中國現有的產業布局和地緣經濟條件下實現全國24小時達、全球72小時達的必要條件。
在大數據的預測下,菜鳥可實現智能分倉,并進行提前備貨,在保證部分商品當日、次日達的同時,也在幫助商家提升倉庫周轉效率和完美訂單達成率,對提升經濟社會的整體效率起到重要的推動作用。
末端協同
依托社會化協同能力提升、數據技術產品化能力提升,物流服務將實現多兵種作戰,通過菜鳥驛站、菜鳥農村物流+村淘網點,建立起一張深入城市末端、社區甚至農村的全鏈路網絡,大幅降低物流“最后一公里”的巨大社會成本;同時,通過社會化物流,也在一定程度上解決了人口紅利下降和包裹量規模劇增的矛盾。
隨著阿里巴巴新零售戰略的推進,未來,商家將不需要再把包裹從一個倉庫運到另一個城市,而是可以從收貨地的就近門店來發貨。到那時,所有物流系統和所有商業系統都可以融合。菜鳥作為一家智能物流網絡公司,同時也是一家數據公司,要做的就是結合新零售,將現有的社會物流解決方案重新定義,去承載整體社會物流的解決方案。
4.“大文娛”板塊
作為全球互聯網巨頭之一的阿里巴巴,其觸角并不僅限于電商。事實上,幾乎在所有的互聯網領域都能看到阿里巴巴的身影。
馬云曾公開表示:“10年后,中國人最缺什么?Double H!健康(Health)和快樂(Happiness)!”而為了讓中國年輕人得到更多的健康和快樂,阿里巴巴更是將文化娛樂作為戰略布局中非常重要的一環。
2016年,阿里巴巴CEO張勇宣布,正式成立“阿里巴巴大文娛板塊”。據悉,這一板塊囊括了阿里巴巴集團旗下的阿里影業、合一集團(優酷、土豆)、阿里音樂、阿里體育、UC、阿里游戲、阿里文學、數字娛樂事業部。
一直以來,阿里巴巴都在探索多元化發展的策略,而文化娛樂是其未來發展中一個極其重要的板塊。在阿里巴巴開拓“大文娛”的成長路上,始終伴隨著收購的步伐,可以說,阿里巴巴的文娛發展之史就是一部跨界并購史。
2013年,阿里巴巴成立數字娛樂事業部,并收購蝦米音樂;
2014年,阿里巴巴收購天天動聽,此后升級為阿里星球;
2014年3月,阿里巴巴控股文化中國;
2014年4月,馬云和史玉柱成立的“云溪基金”投資電視網絡運營商華數傳媒,開始布局家庭娛樂;
2014年4月,阿里巴巴投資優酷、土豆,次年10月將其全資收購;
2014年6月,阿里巴巴成立游戲分發平臺,收購UC旗下的UC九游,次年3月完成阿里游戲的整合;
2015年3月,阿里巴巴入股光線;
2015年4月,淘票票和娛樂寶資產注入阿里影業;
2015年,阿里文學成立(2013年被UC收購的書旗小說和UC書城是其主要組成部分);
2015年9月,阿里體育成立,此前曾入股恒大;
2016年3月,阿里電競成立;
2016年12月,阿里巴巴投資博納影業;
2016年12月,阿里應用分發成立,整合豌豆莢、九游、PP助手、UC應用商店、神馬搜索,并聯合阿里云OS應用商店等應用分發平臺;
2017年3月,阿里巴巴收購大麥網,9月成立文娛現場娛樂事業群;
2017年9月,阿里巴巴收購廣州簡悅,并成立游戲事業群。
從收購拼湊而來的獨立垂直業務線,到摸索打通各大產品的壁壘,布局各方棋局陣營,實現資源、流量、平臺的共享,阿里巴巴提出“一個大文娛”的戰略,實際這也是對阿里巴巴“One Company”(一個公司)整合方向的延續。
按照阿里大文娛板塊的構想,現場娛樂事業群主要負責演出、賽事和票務,對接大麥網、蝦米音樂、淘票票等產品,承載阿里大文娛打通線上線下一體化的娛樂消費場景和商業模式的重任;而授權寶則聯合影視、演出,打通淘寶、支付寶、天貓、口碑等生活入口渠道。
目前,雖然阿里巴巴對游戲事業群的具體發展還沒有過多公布,但從其他娛樂巨頭的發展路徑看來,游戲無疑會與電影、劇集形成影游聯動,以充分利用優酷、土豆和其他影視投資的資源。
未來,阿里大文娛一旦形成良性的互融互通生態圈,就可以使以音樂、影視、文學、游戲、電商等為主體的線上價值進一步落地,最終打破每一個產品獨立的圈子,達到大文娛乃至整個集團一盤棋的協同效果。
隨著傳統電商進入人口紅利末期,線上基數擴大增速趨緩。與遭遇天花板的線上平臺不同,文娛產業依然具有很大的市場潛力。據專業機構統計,中國文化娛樂產業到2020年有望達到萬億級規模,成為國民經濟的支柱性產業。目前,阿里巴巴的數字娛樂板塊雖然依然處在戰略投入階段,但是已經逐漸成為繼電商業務、云計算之后新的收入來源。未來,相信大文娛板塊一定能為阿里巴巴帶來更大的驚喜。
在大文娛戰略啟動前,阿里主要的商品信息、交易信息等資源,主要集中在實物的買和賣,以及上、下游產業鏈。而大文娛板塊的投入,一方面為娛樂行業的數據化運營提供了數據基礎,另一方面可以收集阿里巴巴用戶的視聽、閱讀、游戲、體育等娛樂數據,能更全面地了解用戶群體,從而為阿里體系走向DT(數據技術)時代奠定數據基礎。
5.本地生活服務平臺
在國內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中,線上電商占比為15%,線下消費則占據了85%的份額。在消費升級的浪潮之下,線下消費正在呈現爆發的趨勢。而在線下,本地生活服務又是線下商業最主要的組成部分,其中餐飲消費更是極為龐大。統計數據顯示,2017年,我國僅餐飲消費的交易額就接近4萬億元。對阿里巴巴來說,線下的本地生活服務不僅意味著一個龐大市場,同時也是其轉型新零售的關鍵。所以,阿里巴巴必將竭盡全力贏得本地生活服務領域的這場戰斗。
2004年,定位互聯網本地生活服務平臺的口碑網正式成立。2006年,阿里巴巴買下口碑,正式進軍生活服務領域。但遺憾的是,在激烈的市場競爭面前,口碑敗給了美團。不過,即使口碑遭遇了困境,阿里巴巴依然沒有放棄本地生活服務這一領域,而是選擇牽手螞蟻金服,于2015年各出資30億元繼續完善并壯大口碑。
2018年,阿里巴巴宣布成立一家控股公司作為本地生活服務的旗艦,持有餓了么與口碑,并為新公司進行了獨立融資。目前,該公司已經收到來自阿里、軟銀等投資者超過30億美元的投資承諾。阿里巴巴CEO張勇表示,在本地生活服務領域,阿里巴巴不僅會投入資金,還會投入技術等資源,幫助餓了么和口碑在本地生活服務市場占據重要的市場份額和地位。
本地生活服務是阿里巴巴在商品、服務和娛樂領域三管齊下的計劃中消費者戰略的重要組成部分。同時,本地生活服務也是阿里巴巴新零售市場爆發的核心區域。當前,我國消費者需要更多高質量和多樣化的本地生活服務,這是一個萬億美元市場的機會。阿里巴巴以餓了么和口碑兩家公司的本地生活服務為基礎,將提供消費者洞察、品類擴張和及時配送網絡等基礎設施功能,在本地生活服務領域以賦能者的身份向商家輸出價值。
如果說本地生活服務是阿里巴巴正在成長的新勢力,那么,餓了么和口碑就是最為重要的驅動力。
本地生活服務代表:餓了么
2018年,阿里巴巴斥巨資收購餓了么,并以餐飲作為本地生活服務的切入點,以餓了么作為本地生活服務最高頻應用之一的外賣服務,結合口碑以數據技術賦能線下餐飲商家的到店服務,產生“化學反應”,形成對本地生活服務領域的全新拓展。
值得一提的是,依托餓了么的外賣服務所形成的本地即時配送網絡,與阿里巴巴新零售打造的“三公里理想生活圈”、盒馬“半小時達”、24小時家庭救急服務、“天貓超市一小時達”及其他眾多一線品牌“線上下單門店發貨2小時達”等配送網絡一起,成為支撐各種新零售場景的物流基礎設施。
本地生活服務代表:口碑
在本地生活服務領域,口碑專注于“到店”消費場景的服務,以手機點單為核心,為消費者提供包括找店、領優惠、點單、支付、評價等全流程的服務體驗。消費者通過口碑App可以掃碼點餐或提前手機預點餐,減少排隊時間。同時,口碑基于對本地生活服務行業的洞察,聯合商家推出智慧餐廳的新模式,幫助商家實現數字化經營,重構門店服務體驗流程,降低成本,提升經營效率。2018年7月,口碑宣布將幫助100萬餐飲商家通過新零售的方式完成智慧餐廳的升級改造。
阿里巴巴對本地生活服務的定位基本為物流和生活服務兩大方面。但延展來看,又包括了現階段本地生活服務的幾乎所有內容,且與阿里新零售體系構成統一的整體。在新的戰略布局下,餓了么擁有豐富的本地生活服務資源和強大的即時配送能力,口碑則建立了成熟商家服務體系和海量支付數據,二者的進一步融合,標志著整個阿里巴巴新零售體系將以更多資源支持以口碑和餓了么為基礎的本地生活服務業務,而阿里巴巴新零售的更多前沿技術產品,也將借此進一步惠及中國消費者。
阿里巴巴從線上電商起家,如今大力開拓本地生活市場,打通線上線下渠道,為人們的生活消費提供完整服務。本地生活市場的數字化,日后會成為商家客群分析、精準營銷、原材料采購、金融借貸的核心依據,也能幫助商戶建立、升級中小商戶的數字系統。外賣、點單、供應鏈、金融等服務,都在幫助商家積累數據,優化經營管理。未來,商家可以打通線上和線下的流量、營銷、數據,優化配置資源。由此,阿里巴巴從純線上的數據王者,開始轉戰于擴充線下數據的新陣地,為阿里巴巴進入DT時代再一次夯實了數據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