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高中語文古詩文教學
中華傳統文化博大精深、源遠流長,蘊含著豐富的智慧,是中華民族的瑰寶。傳統文化的主要載體是古詩文,因此,加強古詩文教學是新時代高中語文教育的一個重要課題。
國家高度重視高中生對傳統文化的學習,教育部發文,人教版新編高中語文古詩文占比近半,這是非??上驳默F象。欲培養文化大家,須從高中始;欲振興一國文化,須從高考始。但無論是新版還是老版的高中語文教材,對于古詩文的編排都稍顯散亂。學生背誦這些古詩文,雖然積累了一定的古代文化知識,卻不能對中國傳統文化有一個整體認知。而且高中生為了應付考試,往往以背誦名家名言、摘抄文學常識為主,對中國傳統文化的理解片而不全,一葉障目不見泰山。
針對上面提到的情況,應當如何進行高中古詩文教學,提高學生對于傳統文化的認知呢?我想,可以嘗試著從以下幾方面努力。
一、以中國文學史為線索,把握中國文學的整體概況
中國古代文學在不同時期有不同特點,是時代的反映。教學中,教師要清晰把握住每個時期的文學概況,在文學的發展史中解讀課文,學生就能準確地把握住本篇課文在文學史中的地位以及它所反映的社會內容和所體現的藝術特點。學生對文章的理解不再是孤立的、感性的,而是有機的、理性的。以文學的發展史為線,穿插不同階段、不同體裁、不同內容的古文作品的講授,可以說是為散落滿地的珍珠找到一根主線,串成亮麗的珠串,方可顯現出它特有的光輝。
如學習《燭之武退秦師》一文,教師先給學生講解先秦文學概況,學生對此有了整體感知,理解課文就比較容易。《燭之武退秦師》選自先秦史書《左傳》,學生初步了解了《左傳》的藝術成就,再品讀《燭之武退秦師》,會發現文中所表現出的記事條理清楚、詳略得當、簡精曲達、婉而有致、人物形象栩栩如生、善于描寫戰爭和記述個人辭令等寫作特點,與《左傳》這部書的藝術成就是一致的。
通過教師的講解,學生不僅了解了本篇文章在文學史上所處的地位,而且在此基礎上,還比較出了《國語》和《戰國策》的不同之處。更重要的是,學生了解了中國散文最初的發展史及其廣博的內容和高超的藝術手法,為借鑒和吸收古文學的長處,起到了引路的作用。如在給先秦文學概況穿線時,梳理詩歌的發展脈絡,學生對先秦詩歌也有了初步了解。那么,對于學生來說,《詩經》中的《氓》《秦風·無衣》《邶風·靜女》所反映出的社會生活內容及體現的表現手法賦、比、興,就不再是虛無的,而是具體的、實在的,其人物也是有血有肉的。如《邶風·靜女》中描寫的美麗大膽、活潑開朗的靜女形象,《氓》中刻畫的婚前對愛情執著、婚后認清丈夫的虛偽而敢于言辭抗議、發誓與之決絕的婦人,都是對于當時的社會生活的折射。這樣,學生對《詩經》的藝術手法及其對我國文學發展的重要作用和影響就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在娓娓而談的傳授中,學生不僅了解了文學史綱,更理解了我國古代文學內在的發展源頭——生活。在書聲瑯瑯的誦讀中,學生不再是只體味重章疊句所帶來的音節的悅耳,而是感悟到了作品的內在張力,提高了鑒賞水平,為自己的閱讀和寫作開啟了一扇明亮的窗戶。
二、了解各種文體的演變規律,加深學習古詩文的底蘊
在講授文學概況的基礎上,教師還要講清各個文體的演變情況,使學生體會不同文學樣式帶來的不同美感,有助于加深學生學習古代文學的底蘊。中國古典文學在不同時期有不同的文學樣式,漢賦、唐詩、宋詞、元曲、明清小說是最具代表性的,而詩歌、散文、小說、戲曲是中國傳統文學的四大體裁。每種體裁都經歷了一個漫長的發展過程。
詩歌的演變過程:二拍子勞動歌謠——《詩經》(以四言為主)——《離騷》(突破四言的雜言,多使用“兮”字)——民間五言歌謠(秦漢之際)——樂府歌辭(兩漢)——五言詩(東漢末期,以《古詩十九首》為代表作)——七言(南北朝,以鮑照為代表)——永明體(南齊,格律詩開端)——律詩絕句(唐及以后)——現代詩。
小說的演變過程:古代神話傳說(上古至先秦兩漢)——魏晉南北朝志怪志人——唐傳奇——宋元話本——明清小說。
現實主義和浪漫主義兩種文學表現手法也有各自的演變過程。
現實主義一脈相承,從《詩經》的“饑者歌其食,勞者歌其事”到漢樂府的“感于哀樂,緣事而發”,到杜甫的“即事名篇,無復依傍”,到白居易的“文章合為時而著,歌詩合為事而作”,到關漢卿的為民請命,到曹雪芹的《紅樓夢》,再到近現代的黃遵憲和魯迅。
浪漫主義也是一脈相承,從上古的神話傳說到屈原的《離騷》,到李白的詩,再到現代郭沫若的詩歌。
教師講清了這種文體的演變,學生自會在形式的悄然變化中慢慢咀嚼其韻味,在反復的誦讀中感受其音樂美,體會篇章中所體現的縷縷情絲,在短小的篇幅里,想象著另一番浩大天地!在“昔我往矣,楊柳依依;今我來思,雨雪霏霏”的吟誦中,體會古代戰士的思鄉之情;在“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中品味屈原執著的愛國精神。
總而言之,不同時期、不同形式的詩歌,反映了人們不同的生活和情感。詩歌形式的演變為“詩言志”的魅力又增添了一道耀眼的光輝!
三、學會在比較中鑒賞古詩文的美
在古文教學中,如果教師孤立地去講授某篇文章,學生的理解便是有局限的。采用“比較鑒賞”的方法,可以增進學生對所學文章理解的深度和廣度。如學習《念奴嬌·赤壁懷古》《前赤壁賦》時,和《后赤壁賦》放在一起比較鑒賞,就會發現三篇文章在思想內容上的有機聯系。
三篇文章都是蘇軾被貶黃州時所作,寫作背景是相同的,表現的思想境界卻有別。在《念奴嬌·赤壁懷古》中,蘇軾在懷古頌周郎的基礎上,進而聯想到自己人到中年一事無成,不禁發出“人生如夢”的感嘆。這是作者欲報國卻不被重用而流露出的消極情緒。如果孤立地理解這篇文章,還不足以深刻體會蘇軾其人其文。在《前赤壁賦》里,蘇軾采用主客問答的形式,表達自己對人生的看法。客人認為人生是短暫的,進而發出“哀吾生之須臾,羨長江之無窮”的感嘆。這種感嘆和蘇軾在《念奴嬌·赤壁懷古》中所發出的“人生如夢”的感嘆是一致的。這里的客人正是蘇軾本人的假托。后文中,蘇軾對客人的回答表現出了樂觀曠達的人生態度,可以看作是作者自我解愁的人生寫照??腿讼捕?,表明這種憂愁得到圓滿解決。
在《后赤壁賦》里,蘇軾則通過重游赤壁和經仙人指點的夢境,且這種夢境正是他在《前赤壁賦》里羽化而登仙的理想,實現了對塵世的超脫,證實了他在《前赤壁賦》中認定的人生哲學是正確的,遭貶帶來的壓抑苦悶被開朗達觀的豪放氣概代替,顯示了由先前儒家濟世思想向道家逍遙順化思想的變化,從而完成了自己人生的轉變。在中學課本里,許多篇章都可以采用比較鑒賞的方法去完成,如李煜的《虞美人》和李清照的《聲聲慢》就可以在比較閱讀中進行鑒賞,既拓寬了學生的視野,又增強了學生對作品深度和廣度的理解。這種閱讀方法是提高古詩文閱讀能力的有效途徑。
傳統文化中的精華已經成為中華文化的象征,中國古代文學藝術成就至今仍熠熠生輝。作為現代文明的繼承者,我們不僅要吸收傳統文化的精髓,而且要擔負起傳承的重擔。21世紀是中華文化發揚光大、走向世界、走向未來的世紀。這個光榮的重擔便落到青年人的肩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