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承傳行踐:全方位管理學者的淬煉
- (美)陳明哲
- 1708字
- 2021-01-14 16:51:51
第1章
憶庭訓
陳明哲
我家中幾代都從事財務相關工作,父母都是會計,一輩子在機關任職。或許是由于我叛逆的個性,也或許是由于我無知地自命“清高”,所以總是認為大丈夫怎能在錙銖細節上浪費時間。我從小就對與錢有關的事及學科避之唯恐不及,即便是長期就學、任教于商學院,這種想法也始終沒有改變。
“反者道之動”(《老子》),這一“反”卻讓我走出了一條不一樣的人生道路,成就了一個以動態競爭為主軸,整合學術與實務、東方與西方、主流與邊緣的“文化雙融”的生涯。
對于錢,從小父親教給我幾個觀念,我確是始終牢記,奉行至今。首先是錢的事一定要跟人算清楚,一點也不可以馬虎;其次是不可以欠人家錢(當然也不要欠人情);再次是若要借給人家錢,就要抱著這筆錢是送人的想法,不要期望這筆錢將來會被歸還;最后是不該拿的錢絕對不拿。
20世紀六七十年代,臺灣地區貪污之風盛行,父親擔任會(主)計主任,這可以說是一個大肥缺。當時,蔣經國對公務員貪污深惡痛絕,一旦抓到都是嚴懲,甚至判處死刑,以儆效尤。我們家中的規矩是逢年過節不接電話、不開門,以避免不必要的麻煩。如果廠商送禮,整個機關(或單位)大家都拿,實在難以推卻時,父親往往是先收下,再叫我們拿去慈善機構捐贈,并要求取得收據,留作記錄,始終都是如此。
父親一輩子兩袖清風,雖然生活水準比不上很多同事,卻始終安分守己,心安理得。他以身作則,讓我看到了“和而不流,強哉矯”(《中庸》)的具體做法,也讓我從小有了“度”的觀念,對于我一生做人、做事在“分寸”上的拿捏,影響深遠。
關于父親奉公守法的行事作風,我印象最深刻的一件事,就是當年他從林務局退休時,主動將長期居住的宿舍歸還給公家。他可能是我所認識的親戚朋友當中唯一如此做的人。
這件事也關聯到另一件往事:我收藏的整屋子的珍貴書籍被充公丟棄。當年我出國前,我們所住的宿舍在新竹。父親退休后,隨著家弟搬到嘉義。為了避免他與家母難過,來美國后,我始終未敢搬動新竹家中留下的整個房間的書。其中很多書籍是我省吃儉用購買收藏的,有不少是我當年與目前在臺灣大學任教的孫中興教授,兩人同食一份晚餐,省錢購買的河洛書局的昂貴的線裝書,自然也包括了我寫滿聽毓鋆老師上課的筆記與讀書心得的摯愛的《春秋繁露》。同時,還有日記、照片、過去的成績單等。這些珍貴的收藏都因為當時公家未盡職責,清理過戶時未通知家父,全部被當作廢紙丟掉。父親過世前每提起此事,總是特別難過,一生依法行事,卻給我造成了無法彌補的損失。但這件事情的發生也使負笈異鄉的我有了白手起家、一切從頭再來的動力。
父親身材瘦削,體形不是很好,我們兩兄弟常笑他。但是,他乒乓球打得很好,是所任職機關的教練,同時也是籃球隊隊員。正因如此,我從小喜歡運動,只要是球類(或是一切圓的東西),我都喜歡;無論是打球還是看球,我都有很大的興趣。也因如此,成為一個好的運動員或是保持良好的運動家風度,始終是我努力的目標。這也為我日后專業精神的培養,以及一生潛心研究戰略思維、動態競爭,培養長期的興趣,奠定了扎實的基礎。
我小時候原想成為新聞記者。在臺灣臺東鄉下,競爭不太激烈,學習壓力也不大,小學、初中時養成大量讀報的習慣,最多的時候,一天可以看二三十份報紙。我常喜歡將自己對國際時政的分析與父親分享,每當我有獨特見解或分析到位時,他總會稱許、鼓勵。他欣慰的眼神,令我至今難忘。
祖父早逝,父親從小獨立。他年僅八歲時,曾獨自穿越被日軍占領的淪陷區,重返福州老家。2017年夏天,我陪母親與家人首次回到榕城探親掃墓,也參觀了父親當年在文儒坊出生時住的房子,一圓多年心愿。
父親是一個很有原則的人,也有他的堅持,終生不渝。我的精一知止與在很多事情上的堅持與恪守,其來有自。
母親出身大家,好客,喜交友,樂于助人,很有人緣。她一直在公家機關擔任會計,職位雖然不高,但退休時機關首長及全體一級主管特別舉辦宴席,為她送行,也為她平日待人、助人畫下完美的句號。這件事是她退休后最大的安慰,她始終引以為傲。我從小喜好交友,重視人緣情誼,應該是受到了母親較大的影響。
近日重讀2009年所寫的祭父文,深有感觸,提筆略記父親二三往事。緬懷庭訓,感恩雙親。兢兢業業,冀望承傳家風,毋忝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