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重陽·除夕(中華傳統節日詩詞故事)
- 陸襄主編
- 1409字
- 2021-01-07 14:20:04
節日詩詞 秋登萬山寄張五①
[唐]孟浩然
北山白云里,隱者自怡悅②。
相望試登高,心飛逐鳥滅。
愁因薄暮起③,興是清秋發④。
時見歸村人,平沙渡頭歇⑤。
天邊樹若薺⑥,江畔洲如月。
何當載酒來⑦,共醉重陽節。
【注釋】
①萬山:在今湖北省襄陽縣。張五:名子容,隱居于襄陽峴山南約兩里的白鶴山。
②北山:即萬山。隱者:指詩人自己。這兩句化用了陶弘景《詔問山中何所有賦詩以答》:“山中何所有,嶺上多白云。只可自怡悅,不堪持贈君。”
③薄暮:傍晚。
④興:興致。
⑤渡頭:即渡口。
⑥薺:即薺菜,一種野菜,形容遠望天邊的樹木就像薺菜一樣細小。戴暠《度關山》:“今上關山望,長安樹如薺。”薛道衡《敬酬楊仆射山齋獨坐》:“遙原樹若薺,遠水舟如葉。”
⑦何當:何時才能。
【今譯】
遠望萬山頂上云海變化萬千,
可惜只有我一個人獨自欣賞。
我試著登上高山是為了遙望,
心情早就隨著鴻雁遠走高飛。
憂愁每每是薄暮引發的情緒,
興致往往是清秋招致的氛圍。
在山上時時望見回村的人們,
走過沙灘坐在渡口悠閑歇息。
遠看天邊的樹林就像是薺菜,
俯視江畔的沙洲好比是彎月。
什么時候你能帶上美酒來此,
在重陽節這天和你開懷暢飲?
【鑒賞】
這是一首懷人之作。當時張子容隱居白鶴山,孟浩然園廬在峴山附近,兩地約兩里路。孟浩然因登峴山對面的萬山以望張子容,并寫詩寄意。
晉代陶弘景《詔問山中何所有賦詩以答》云:“山中何所有,嶺上多白云。只可自怡悅,不堪持贈君。”孟浩然這首詩開頭兩句就從陶詩脫化而來。三四兩句起,進入題意。“相望”表明了對張五的思念。由思念而“登萬山”遠望,望而不見友人,但見北雁南飛。詩人的心似乎也隨鴻雁飛去,消逝在遙遠的天際。這是寫景,又是抒情,情景交融。雁也看不見了,而又近黃昏時分,心頭不禁泛起淡淡的哀愁,然而,清秋的山色卻使人逸興勃發。
“時見歸村人,平沙渡頭歇。天邊樹若薺,江畔洲如月”,是寫從山上四下眺望,天至薄暮,村人勞動一日,三三兩兩逐漸歸來。他們有的行走于沙灘,有的坐歇于渡頭。顯示出人們的行動從容不迫,帶有幾分悠閑。再放眼向遠處望去,一直看到“天邊”,那天邊的樹看去細如薺菜,而那白色的沙洲,在黃昏的朦朧中卻清晰可見,似乎蒙上了一層月色。
這四句詩是全篇精華所在。在這些描述中,作者既未著力刻畫人物的動作,也未著力描寫景物的色彩。用樸素的語言,如實地寫來,是那樣平淡,那樣自然。既能顯示出農村的靜謐氣氛,又能表現出自然界的優美景象。
“何當載酒來,共醉重陽節”,照應開端數句。既明點出“秋”字,更表明了對張五的思念,從而顯示出友情的真摯。
詩詞故事 九日登高
重陽登高的習俗始于西漢,歷代文人墨客寫下許多富有情趣的重陽登高詩篇。其中,唐代王維《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自然是最為膾炙人口的,其中“每逢佳節倍思親”成了千古名句。杜甫的九日登高詩很多,其《九日》詩云:“重陽獨酌杯中酒,抱病起登江上臺。”又《登高》詩云:“萬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獨登臺。”杜甫的登高詩秉承他抑揚頓挫的風格,常和國事聯系在一起,表現出他憂國憂民的情懷。當然也有很多詩是描寫重陽時的山水風光和抒發對親友的懷念之情的。孟浩然《秋登萬山寄張五》:“相望試登高,心飛逐鳥滅”,便是抒發了對張五的思念。劉長卿《九日登李明府北樓》詩:“九日登高望,蒼蒼遠樹低。人煙湖草里,山翠縣樓西。”寫出作者重陽登高,遠眺壯麗山河的情景。杜牧《九日齊安登高》“江涵秋影雁初飛,與客攜酒上翠微”,在和朋友登高遠眺之中寄寓了更多的人生感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