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重陽·除夕(中華傳統節日詩詞故事)
- 陸襄主編
- 1535字
- 2021-01-07 14:20:04
節日詩詞 九日藍田崔氏莊①
[唐]杜甫
老去悲秋強自寬②,興來今日盡君歡。
羞將短發還吹帽③,笑倩旁人為正冠④。
藍水遠從千澗落⑤,玉山高并兩峰寒⑥。
明年此會知誰健,醉把茱萸仔細看⑦。
【注釋】
①九日:農歷九月九日為重陽節,此日人們登高飲酒,還佩帶茱萸避災。藍田:今陜西省藍田縣。
②強:勉強。
③“羞將”句:人老了,害怕他人看到帽子里邊的蕭蕭短發,所以在風吹帽子時,笑著請旁人幫助正一正。是用“孟嘉落帽”的典故。吹帽:指風吹帽落。
④倩:央求。正冠:把帽子戴端正。冠:帽子。
⑤藍水:即藍溪,在藍田山下,流經藍田東部。
⑥玉山:山名,即藍田山,位于藍田,因產美玉,故名。
⑦茱萸:草名。古時重陽節,佩茱萸囊可以祛邪避惡,益壽延年。
【今譯】
人老悲秋,還是要自己心情放寬。
今日興致勃勃,可同你盡情歡樂。
我頭發稀短,擔心帽子被風吹落,
笑著央求旁人,幫我把帽子戴好。
藍田的水,遠從千條溪澗中流來,
玉山高聳,兩峰帶來凄清的冷寒。
明年相會時,不知道誰還能健在?
還是喝醉后,拿著茱萸仔細觀看。
【鑒賞】
此詩乾元元年(758)重陽節在藍田崔氏莊園所作。
首聯對起,先說悲,后說歡。人到老年,每逢秋季,總是容易多愁善感,只有勉強寬慰自己,當酒興來時,卻愿盡情暢飲。頷聯借用典故,寫老年怕帽落,顯露出自己的蕭蕭短發,詩人以此為“羞”,因此風吹帽子時,笑著請旁人幫他正一正。這里借用“孟嘉落帽”的典故。王隱《晉書》:“孟嘉為桓溫參軍,九日游龍山,風至,吹嘉帽落,溫命孫盛為文嘲之。”杜甫曾授率府參軍,此處以孟嘉自比,符合身份。孟嘉落帽顯出名士風流蘊藉之態,杜甫此時心境不同,他怕落帽,反請人正冠,別是一番滋味。說是“笑倩”,實是強顏歡笑,內里流露出一縷傷感、悲涼的意緒。這一聯用典入化,傳神地寫出杜甫那幾分醉態。
頸聯寫崔氏莊園的秋景,“藍水”、“玉山”兩句描山繪水,氣象崢嶸。用“藍水”、“玉山”相對,色澤淡雅;用“遠”、“高”拓開廣闊的空間;用“落”、“寒”稍加點染,既標明深秋的時令,又令人有高危蕭瑟之感。詩句豪壯中帶幾分悲涼,雄杰挺峻。
結聯顯出已有醉意,想到明年“知誰健”,又感覺十分憂傷。詩人只好把茱萸細看,語意深長,悠然無盡。上句一個問句,表現出詩人沉重的心情和深廣的憂傷,含有無限悲天憫人之意。下句用一“醉”字,將全篇精神收攏,鮮明地刻畫出詩人此時的情態:雖已醉眼朦朧,卻仍盯住手中茱萸細看,未置一言,卻勝過萬語千言。
詩詞故事 龍山會孟嘉落帽
孟嘉落帽是重陽詩詞中常用的典故。《晉書·桓溫傳》記載:“九月九日,(桓)溫燕龍山,僚佐畢集。時佐吏并著戎服,有風至,吹嘉帽墮落,嘉不之覺。溫使左右勿言,欲觀其舉止。嘉良久如廁,溫令取還之,命孫盛作文嘲嘉,著嘉坐處。嘉還見,即答之,其文甚美,四坐嗟嘆。”《晉書》沒有具體寫孫盛是如何作文嘲嘉的,也沒有寫孟嘉是如何回答的,只說了“其文甚美,四坐嗟嘆”。桓溫只是借此來看孟嘉遇到這種尷尬事時是如何表現的,孟嘉的表現顯然是贏得了大家的贊許,顯示出名士風流蘊藉之態。因此人們便將此處稱為“落帽臺”,成為歷代重陽登高勝地。
重陽詩詞中也常用到孟嘉落帽的典故。如孟浩然《盧明府九日峴山宴袁使君張郎中崔員外》:“共美重陽節,俱懷落帽歡。”李白《九日龍山飲》詩云:“醉看風落帽,舞愛月留人。”許棠《白菊》:“所尚雪霜姿,非關落帽期。”元稹《答姨兄胡靈之見寄五十韻》:“登樓王粲望,落帽孟嘉情。”杜甫《九日藍田崔氏莊》“羞將短發還吹帽,笑倩旁人為正冠”的用法與眾不同,他是怕帽子被風吹落,因而特地請人幫他把帽子戴正。因此,宋代楊萬里《誠齋詩話》說:“孟嘉以落帽為風流,此以不落帽為風流,翻盡古人公案,最為妙法。”其實杜甫不是為用典而用典,他之所以會有這樣的想法,還是為了突出自己老年人的心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