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重陽·除夕(中華傳統節日詩詞故事)
- 陸襄主編
- 1843字
- 2021-01-07 14:20:04
節日詩詞 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①
[唐]王維②
獨在異鄉為異客③,每逢佳節倍思親。
遙知兄弟登高處④,遍插茱萸少一人⑤。
【注釋】
①九月九日:指農歷九月九日重陽節。山東:指華山以東作者家鄉蒲州。
②王維(701-761):字摩詰,蒲州(今山西永濟縣)人。唐代詩人,兼通音樂和繪畫。
③客:漂泊在外的人。
④登高:古有重陽節登高的風俗。
⑤茱萸(zhūyú):一種香草。古時重陽節人們插戴茱萸,據說可以避邪。
【今譯】
一個人漂流他鄉成了外來的客,
每逢佳節更加懷念家鄉的親人。
想到故鄉弟兄們在登高的時候,
插上茱萸會發現少了我一個人。
【鑒賞】
王維是早熟的詩人,“年未弱冠,文章得名”。這首《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是他十七歲作的,立即成為膾炙人口的名作,廣為人們傳誦。王維弟兄共五人,他居長,另有兩個妹妹。作這首詩時,他初次離開了家鄉,詩中表達了他思念親人的深情。
詩以直抒思鄉之情起筆?!蔼氃诋愢l”,暗寫了孤獨寂寞的環境,對于初次離家的少年來說,對這種環境特別敏感。“異客”則更強調了游子在異鄉舉目無親的生疏清冷的感受。用“獨”和兩個“異”字組在一句詩里,大大加深了主觀感受的程度。第二句“每逢佳節倍思親”是前面情緒的合理發展,說明平常已有思親之苦,而到節日,這思念就愈加轉深和增強了?!氨丁弊钟玫脴O妙,是聯系上下兩句情緒之間的關鍵。這兩句構成全詩的一個層次,是從抒發主人公主觀感受來表現思親之情的。
后兩句采用對面設想的手法,以“遙知”使詩意的發展來個急轉,轉到從親人的角度來加深表現兩地相念之情?!斑b知”以下全是想象,揣想這重陽佳節到來之時,親人們定和往年一樣登高飲酒。這緊扣了詩題,也點明了第二句提到的“佳節”的具體所指了。作者料定,當親人團聚一起歡度重陽節而“遍插茱萸”之時,會記起他這客處異鄉的游子的。結句將全詩的情感推向高潮,未再直言思親,而其情自見,給人留下想象的余地。
全詩反復跳躍,含蓄深沉,既樸素自然,又曲折有致。“每逢佳節倍思親”千百年來,成為游子思念的名言,打動多少游子離人之心。
詩詞故事 九日茱萸插何處
王維《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詩中說到“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那個“茱萸”如何插?插在什么地方?是個有意思的問題。有文章分析說:“重陽節有登高的風俗,登高時佩帶茱萸囊,據說可以避災。”但是這“插”和“佩帶”是兩個不同的動作,兩者距離似乎比較遙遠。
應該承認,說“佩帶茱萸”是有根據的。晉葛洪所撰《西京雜記》說:“漢武帝宮人賈佩蘭,九月九日佩茱萸,食蓬餌,飲菊花酒,云令人長壽?!绷撼瘏蔷摹独m齊諧記》記載了重陽節的傳說,其中也說到“佩帶茱萸”的事情:“汝南桓景隨費長房游學累年。長房謂之曰:‘九月九日汝家當有災厄,急宜去。令家人各做絳囊,盛茱萸以系臂;登高,飲菊花酒,此禍可消。’景如言,舉家登山。夕還家,見雞、狗、牛、羊,一時暴死。長房聞之曰:‘代之矣。’今世人每至九日登山飲菊花酒,婦人帶茱萸囊是也。”這應該是“佩帶”的出處,如何佩帶,也交代得很清楚,“令家人各做絳囊,盛茱萸以系臂”,就是先做個口袋,再往口袋里裝茱萸,然后系在手臂上。
但是“插茱萸”也是有來歷的。晉周處《風土記》曰:“九月九日,律中無射而數九,俗尚此月,折茱萸房以插頭,言辟除惡氣而御初寒?!边@里明說是“插”,而且“折茱萸房以插頭”連插的部位也交代得很清楚??梢姟安遘镙恰钡淖龇ㄒ灿蓙硪丫谩?/p>
問題是唐代采用哪種方式?王維用“插”而不用“佩帶”,應當和唐代的習俗有關。我們進一步考察,可以看到,唐詩中“插茱萸”的還不止王維一個。如楊衡《九日》:“不堪今日望鄉意,強插茱萸隨眾人?!蓖醪g《九日登高》:“茱萸插鬢花宜壽,翡翠橫釵舞作愁?!辈粌H用了“插”,而且“插鬢”也交代了插在哪里。白居易《九日宴集醉題郡樓兼呈周殷二判官》“舞鬟擺落茱萸房”,說跳舞時插在頭上的茱萸掉下來了。劉兼《重陽感懷》“歸計未成年漸老,茱萸羞戴雪霜頭”、朱放《九日與楊凝、崔淑期登江上山會有故不得往因贈之》“那得更將頭上發,學他年少插茱萸”、耿《九日》“九日強游登藻井,發稀那敢插茱萸”三首,則刻畫了老年人插茱萸的心態。劉兼感到羞愧,不好意思把茱萸插在頭上,仿佛這“茱萸”是年輕人的裝飾似的;朱放則表示希望如少年人那樣把茱萸插在頭上;耿
因為頭發稀少,擔心插不住茱萸,頗有“渾欲不勝簪”的味道。不過由此也能看到,唐時已將茱萸插到頭上,而此舉更多是年輕人的行為。王維寫這首詩時是十七歲,也正是青年時代。如果是這樣,那原來的“驅災避禍”的含義也開始演變為時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