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重陽·除夕(中華傳統節日詩詞故事)
- 陸襄主編
- 2615字
- 2021-01-07 14:20:03
節日風俗
1. 登高
重九登高之俗始于西漢。《西京雜記》云:“三月上巳,九月重陽,士女游戲,就此祓禊登高。”將重九和重三相對,并指出了登高祛邪免禍的用意。魏晉南北朝時代,重九登高之俗已經完備,有關登高之俗起源的傳說故事也開始流行。吳均《續齊諧記》中就記載了重陽登高的傳說。此時的登高,已經增加了游樂內容,或者說以游樂為主要內容了。《荊楚歲時記》云:“九月九日,四民并籍野炊宴”,“杜公瞻云:九月九日宴會,未知起于何代,然自漢世以來未改。今北人重此節。佩茱萸,食餌,飲菊花酒,云令人長壽。近代皆設宴萬臺榭”。《晉書·孟君傳》記載,晉人參軍孟嘉在重陽節和友人登臨湖北江陵縣龍山,觀賞秋色,開懷暢飲,連風把帽子吹掉了也不知道,因此人們便將此處稱為“落帽臺”,成為歷代重陽登高勝地。《南齊書·禮志》記載,宋武帝在鼓城時,九日,上項羽戲馬臺登高。“九日臺”也是重陽登高勝地,《南齊書》記載,齊武帝蕭衍在永明五年(487)重陽登上孫陵崗,并在此大宴群臣,因此后人稱此處為“九日臺”。清代《燕京歲時記》載此俗:“每屆九月九日,則都人士提壺攜溘,出郭登高。南則在天寧寺、陶然亭、龍爪槐等處,北則匐門煙樹、清凈化城等處,遠則西山八剎等處。賦詩飲酒,烤肉分糕,洵一時之快事也。”
2. 插戴茱萸
登高會也叫“茱萸會”,因為登高時有插茱萸、佩茱萸囊之俗,故稱。其緣起仍與桓景避災的故事有關。后世對其作用的解釋則是避惡氣、御初寒:“九月九日律中無射而數九。俗以此日茱萸氣烈成熟,尚此日折茱萸房以插頭,言辟惡氣而御初寒。”《西京雜記》曾記漢高祖寵妃戚夫人侍兒賈佩蘭“佩茱萸”之舉。至唐宋,這種習俗更加盛行,唐代沈佺期《九日臨渭亭侍宴應制得長字》詩云:“魏文頌菊蕊,漢武賜萸囊。……年年重九慶,日月奉天長。”張說《湘州九日城北亭子》詩云:“西楚茱萸節,南淮戲馬臺。”王維《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詩也說道:“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北宋時,京師(今河南開封)婦女則剪彩繒為茱萸,以相饋贈。
3. 賞菊、飲菊花酒
賞菊、飲菊花酒,這也是重陽節的主要習俗。據《西京雜記》記載:“菊花舒時并采莖葉,雜黍米釀之,至來年九月九日始熟就飲焉,故謂之菊花酒。”菊花種類很多,可供食用的甘菊或白花菊,用來釀酒,清新可口。菊花酒能治頭風明目,平肝清熱,去瘺痹。古時人們認為久服能延年益壽,是我國古代民間最實用的著名藥酒。《太清諸草木方》記載:“九月九日采菊花與茯苓、松柏脂,丸服之,令人不老。”曹丕曾作書贊菊花可以“輔體延年”。唐李欣《九月九日劉十八東堂集》詩云:“風俗尚九日,此情安可忘。菊花辟惡酒,湯餅茱萸香。”
重陽佳節,賞菊飲酒,吟詩作賦,別有一番情趣。曹操寫給鐘繇的書信里說:“九月九日,草木遍枯,而菊芬然獨秀,今奉一束。”可見三國時代,已有重陽節贈菊的習俗。談到賞菊,人們自然會聯想到陶淵明,“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是他的隱居生活的詩意寫照。周密《乾淳歲時記》云:“禁中例于八日作重九排當,于慶端殿分列萬菊,燦然炫眼,且點菊燈,略如元夕。”這就為清代的所謂“九花山子”打下了基礎。九花山子是各色菊花數百盆堆成的,并結綴出吉祥的字樣來。《燕京歲時記·九花山子》記云:“九花者,菊花也。每屆重陽,富貴之家以九花數百盆,架次廣廈中,前軒后輊,望之若山,曰九花山子。”
舊日,每逢重陽有插菊的習俗。這種習俗起初或有辟惡的意思,后來則純粹是為了裝飾。唐《輦下歲時記》載:“長安宮掖在九月九日爭插菊花。”這種情形在民間也很普遍,杜牧就在《九日齊山登高》詩里說:“塵世難逢開口笑,菊花須插滿頭歸。”周密《武林舊事》云:“都人是日飲新酒,泛萸簪菊。”元人盧摯《沉醉東風·閑居》“白發上黃花亂插”,也說明簪菊之風的流傳。
4. 重陽糕
重九的又一節物是重陽糕。重陽糕的原型是漢代的“蓬餌”。《西京雜記》云:“戚夫人侍兒賈佩蘭,后為扶風八段儒妻,二說在宮內時……九月九日佩茱萸,食蓬餌,飲菊花酒。”唐、宋時稱重陽糕。《嘉話錄》曾記唐人袁師德因避其父袁高之諱不食重陽糕之事。吳自牧在《夢粱錄》中記述九月九日,“此日都人店肆,以糖面蒸糕,上以豬羊肉鴨子為絲簇饤,插小彩旗,名曰‘重陽糕’。”孟元老《東京夢華錄》詳盡地描述了當時的重陽糕。明、清時,也叫“花糕”,因其上綴飾栗子、棗子,斑斕如花,故稱。《帝京景物略》云:“九月九日……麥餅種棗栗其面,星星然,曰花糕。”《燕京歲時記》謂有兩種:其一以糖面為之,中夾細果,兩層三層不同,乃花糕之美者;其二蒸餅之上星星然綴以棗栗,乃糕之次者也。每屆重陽,市肆間預為制造以供應。
其實,菊花糕也是重陽糕的一種。以菊花入飲食是我國古老的風俗。早在先秦,屈原詩中就有“夕餐秋菊之落英”的句子,至于屈原如何“餐菊”,尚不得而知。宋代有印以菊花的“菊花糕”。《乾淳歲時記》云:“都人是日飲新酒,泛萸簪菊,且各以菊糕為饋,以糖肉秫面雜物為之。”這大概是“餐菊”的一種辦法。
5. 騎射、圍獵
重陽節還有騎射活動。南北朝時,皇帝規定:每年的重陽,人們必須練習騎馬射箭。這是與北地游牧民族關系密切的一種重陽習俗。南北朝時期,北地民族發展迅速,內地重陽節俗影響了他們,而他們也在重陽節俗中融進了騎射、圍獵的活動。這種習俗也影響到內地,唐、宋宮廷皇室多有此舉。遼金兩個游牧民族建立起來的王朝自然少不了此俗。《遼史·禮志》云:“九月重九日,天子率群臣部族射虎,少者為負,罰重九宴。射畢,擇高地卓帳,賜蕃漢臣僚飲菊花酒……又研茱萸酒灑門戶以儈禳。”清代朱彝尊《日下舊聞·卷三十七》也記此俗:“九月九日打圍斗射虎,少者為負,輸重九一筵席。射罷,于地高處卓帳,飲菊花酒,出兔肝生切,以鹿舌醬拌食之。”
《南齊書·禮志》:“九月九日馬射。秋金之節,講武習射,像漢立秋之禮。”南朝陳后主陳叔寶也酷愛騎射,他的《五言同管記陸瑜九日觀馬射詩》寫道:“且觀千里汗,仍瞻百步楊。非為從逸賞,方追塞外羌。”不過,“塞外羌”還沒出現,他就先被隋給滅了。到了唐代,騎射之風仍然興盛。《唐會要》卷二六記載:“貞觀十六年九月九日,賜文武五品以上射于玄武門。”侯白《啟顏錄》還記載了唐代重陽賜射時的趣事:“唐,宋國公蕭瑀不解射,九月九日賜射,瑀箭俱不著垛,一無所獲。歐陽詢詠之曰:‘急風吹緩箭,弱手馭強弓。欲高翻復下,應西還更東。十回俱著地,兩手并擎空。借問誰為此,乃應是宋公。’”這首詩引得眾人哈哈大笑。不過,從此蕭瑀和歐陽詢之間便有了嫌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