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重陽·除夕(中華傳統節日詩詞故事)
- 陸襄主編
- 425字
- 2021-01-07 14:20:03
重陽
節日來源
重陽節是古代的一個重要節日。據南朝梁吳均《續齊諧記》記載:東漢時汝南人桓景跟一個名叫費長房的術士學習。有一天,費長房對桓景說:“九月九日,你家當有災厄,宜趕快離開,令家人各作絳囊,盛茱萸系在臂上,登高飲菊酒,禍乃可消。”桓景如其言,舉家登山。晚上回來,見雞犬牛羊一時暴死。長房聽說后講:“這些家畜代替災厄了。”這傳說反映了人民避災免禍的愿望,九日登高飲酒、婦人佩茱萸囊等習俗,也是由此形成的。
農歷九月九日之所以叫“重陽”,是因為我國古代把“九”定為陽數,九月九日,兩個“九”,所以叫“重陽”。三國時曹丕在《與鐘繇書》中說:“歲往月來,忽復九月九日,九為陽數,而日月并應。俗嘉其名,以為宜于長久,故以享宴高會。”不僅解釋了“重陽”得名的由來,還說明了“重陽”還是個吉時良辰。同時也能判斷,至少在東漢末,重陽節已經形成。東晉陶淵明《九日閑居》詩序說:“余閑居,愛重九之名,秋菊盈園,而持醪靡由,空服九華,寄懷于言。”也表明了對“重陽”之名的喜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