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從繪制一幅心智地圖開始……

沒有什么能比別人的想法讓我們覺得更加真實了。你可能每天都會琢磨老板在想什么、另一半是否快樂、那些年輕人想干什么。其他人的思想是如此真實,你可能從來不會懷疑這些想法是否真的存在。然而,你認識的人很有可能都是沒有思想的“僵尸”。

你的母親甚至可能就是這樣的“僵尸”。她或許不拖著腳走路,不低聲呻吟,但她依然有可能是哲學意義上的“僵尸”,也就是說話和做事都正常,但缺少意識體驗。你的生活中充滿了豐富的心智體驗,但你母親可能與你截然相反。她的心智活動可能只浮于表面,它不像是由思想和情感構成的繁華都市,而更像是好萊塢電影中的布景。當你們擁抱時,你或許會感到溫暖而踏實,但她的大腦可能只是機械地記下了你手臂的壓力。你也許會想:“不,我的媽媽不是那樣的!”但你怎么證明呢?哪怕是最精細的大腦掃描也無法將別人的感受顯示出來。

此外,你的母親也可能是有血有肉的“機器人”,這源自哲學上的“他心問題”1。我們永遠都無法直接體驗其他人的內心,因此很多有關他們的問題根本無法解答。吃草莓時,你所品嘗到的味道和其他人的一樣嗎?你眼中的藍色和其他人眼中的藍色是一樣的嗎?你認為看到的天空是藍色的,但有人可能說那是黃色的。如果你是男性,那你永遠不會知道分娩的真實感受。如果你是女性,那你永遠不會知道睪丸被踢到是什么感覺。

與不確定他人的具體感受相比,一個更加根本的問題是,你永遠不確定他人的思想是否存在。你可能是世界上唯一一個有心智的人,也可能是一群沒有頭腦的雄蜂中唯一有感知力的,或者是計算機生成的矩陣中唯一一個真正的思考者。

他人思想的不確定性已經成為近幾個世紀以來哲學思考的主題之一,也是一些最復雜、最可怕的人類行為的核心。就像你將看到的,我們可以用它來解釋為什么納粹會屠殺600萬名猶太人,為什么有時人們會以折磨動物為樂,為什么人們會激烈地爭論上帝是否存在。他心的神秘性還可以解釋一個名叫丹尼斯·尼爾森(Dennis Nilsen)的英國人的行為。

1945年,丹尼斯·尼爾森出生于蘇格蘭的一個海邊小鎮。在軍隊短暫服役之后,他搬到了倫敦,一開始當警察,后來成了一名公務員。盡管有份好差事,但尼爾森覺得沒有成就感,非常孤單。他很少跟家人說話,也沒有什么朋友,很難與他人維持親密的關系。他還有邪惡的性幻想,幻想占有年輕男人,他喜歡把他們想象成完全被動的甚至無意識的人。在一段刻骨銘心的關系完全破裂之后,尼爾森就開始以提供食物、酒和住宿為條件,引誘年輕男人去他的公寓。一旦他們睡著了,尼爾森就會勒住他們的脖子,使他們不省人事,然后在浴缸里淹死他們,再對他們進行肢解。在他的罪行被發現之前,他已經謀殺了15個人,后來他被判處終身監禁。

令人驚訝的是,盡管尼爾森殘忍地殺害了很多人,卻很疼愛自己的狗,那是一只名叫“嗶嗶”的土狗。被捕之后,尼爾森最擔心的不是那些受害者的家人,甚至不是他自己,而是他的被捕會不會給“嗶嗶”造成精神創傷。尼爾森為什么會對受害者的痛苦漠不關心,而他的狗可能遭受的痛苦卻令他無所適從呢?

也許是因為他的狗很特別,比那些受害者擁有更深刻的情感和更豐富的思想,也就是擁有更多的心智。絕大多數人會對這個解釋嗤之以鼻。無論尼爾森的狗多么伶俐,我們都會認為人擁有的心智比狗多,因而人應該比狗更值得同情和關愛。但是尼爾森的看法正好相反,他相信他的狗擁有更多的心智,這給予了“嗶嗶”人類所沒有的基本道德權利。對于人和狗在“心智俱樂部”里的相對地位,尼爾森顯然不贊同其他人的觀點。

歡迎來到心智俱樂部

心智俱樂部是能思考、能感受的存在體組成的特殊集合。它是心智英雄們最重要的聯盟,這些心智英雄的超能力不是透視眼或心靈傳送,而僅僅是思考和感受的能力。心智俱樂部的成員是“生靈”,而非成員只是“事物”。

誰應該被納入心智俱樂部?首先,我們可以把蘿卜排除在外。進一步來說,即便假定心智俱樂部里沒有成員,我們好像也不會遺漏什么。在另一個極端情況下,俱樂部里肯定有像你或者像我們這兩位作者這樣的心智的存在體。如果我們很傲慢,就會說“我們對你拿不準”,但我們有理由確信你是有心智的,否則我們就不會向你提起這件事了。

你我可能都是心智俱樂部的成員,但如何理解蘿卜和你我之間的區別呢?我們應該怎么看待狗、黑猩猩、海豚、大象或貓?它們有心智嗎?如果我們嚴把心智俱樂部的大門,便不得不面對新生兒、未出生的胎兒和處于持續性植物狀態的人。他們肯定不會被誤以為是蘿卜,但可惜沒人能夠理解他們的心智。

此外,我們還需要判斷智能機器人、玩國際象棋的超級計算機、憤怒的暴徒、殘忍的殺手,甚至像谷歌和沃爾瑪這樣的公司能不能進入心智俱樂部。有人說“企業也是人”,它們有自己的思想。這是真的嗎?申請加入心智俱樂部的名單已經很多元了,我們還沒有提到一些只有人類才相信的存在物,比如神、天使、魔鬼或亡靈。他們雖然都不是蘿卜,但有思想嗎?

你或許認為你可以快速篩選心智俱樂部的候選成員,決定誰可以獲準進入,誰不得不在外面苦等。但是你能解釋一下你是如何判斷的嗎?別人都會贊同你的決定嗎?近幾個世紀以來,關于心智俱樂部會員資格的爭執一直讓哲學家們備受困擾,目前還難以找到答案2。在動物有無思考能力的問題上,整個心理學領域也一度分裂成兩個陣營:行為主義者說“絕對不能”,而其他人說“等一等,我的狗沒準兒會思考(2)3

心智的問題也困擾著科學和哲學以外領域的人士。每天,法官和陪審團都在糾結:一個人的心智需要達到怎樣的健全程度,才能對犯罪行為負責。心智也是生命的法律定義的關鍵。讓我們來看一看賈西·麥克馬思(Jahi McMath)的案例。這個小女孩在接受扁桃體切除手術失敗后,醫生宣布她已經腦死亡。然而,她的父母看到躺在病床上的她有時會抽搐,認為這是還有心智的跡象。在加州,賈西已經被宣布合法死亡,但在新澤西州,法律認為她還活著,究竟哪種裁定是正確的,這取決于她是否有心智。

成為心智俱樂部的會員非常重要,因為這伴隨著顯而易見的特權:有心智的存在體會被尊重,會被給予責任和道德地位,而沒有心智的存在體可能會被忽視、被摧殘,或者被當作財產進行買賣。在某些歷史階段,奴隸制之所以被認可,是因為那時人們相信奴隸的心智與其他人不同。

鑒于心智俱樂部會員資格的重要性,如果能有一個明確的準入規則來幫助我們進行判斷就太好了,這就像游樂園的告示上明確寫著身高必須達到多少才能坐過山車一樣。在極端狀態下,進行判斷是很容易的,這就像成年人可以坐過山車,而學步兒童只能坐旋轉茶杯。心智的兩極顯而易見:你有心智,可以享有道德權利;而蘿卜沒有心智,只能被人做成菜吃掉。

但是,關于心智的難題在于中間的細微差別。就像我們不確定穿著厚底鞋、頭發高聳的孩子是否真的達到了可以坐過山車的身高,我們也無法確定聰明的狗或發育中的胎兒是否可以進入心智俱樂部,或者高級機器人和大腦嚴重受損的人是否應該被排除在心智俱樂部之外。

比較棘手的心智被稱為隱秘心智(cryptominds)。一些隱秘心智比其他的心智更“客觀”。人們可以討論莎士比亞,而狗只會汪汪叫,但在討論心智時,我們很少會談及這些客觀的特征。相反,就像尼爾森和“嗶嗶”的案例所顯示的,心智存在于旁觀者的眼中。心智不是一個客觀事實,而是感知到它的人給予的禮物。心智與知覺有關,被批準進入心智俱樂部的依據不是它們是什么,而是我們覺得它們看起來是什么。所以為了能進入心智俱樂部,你必須表現出看起來有心智的樣子。

讓自己看起來有心智的方法有很多,比如戴著眼鏡,或者在別人提到小說家普魯斯特時,煞有介事地頷首。不過這并不是重點,重點是讓人感覺到你具有心智。著名的想象實驗“圖靈測試”很好地說明了如何通過感知創造心智(見圖1-1)。20世紀50年代,英國數學家、計算機科學家艾倫·圖靈設計了這個實驗。(3)

圖1-1 圖靈測試

你必須通過提問來判斷兩個在輸入文字的存在體,哪個是人,哪個是計算機

在圖靈測試中,有兩個存在體,分別是一個人和一臺通過編程可以像人類一樣行事的計算機4。你需要通過提問與兩個不同的存在體進行交談,然后判斷出哪個是人哪個是計算機。乍看起來這是一項非常容易的測試,但就像漫畫的說明文字寫的那樣,“在互聯網上,沒人知道你是條狗”。要想判斷另一端是否是人,你會通過鍵盤提出什么樣的問題呢?

任何廣為人知的事實或觀點都是沒用的,因為計算機可以通過程序輕松地回憶起這些事實和觀點,就像在智力競賽節目中奪冠的IBM公司開發出的超級電腦“沃森”(Watson)(4)一樣。你會考慮用人類的感覺來測試候選人,比如“請描述舊書的氣味”。但是通過編程,計算機也能夠描述舊書,比如:“舊書聞起來有股很濃的霉味兒,就像沉睡的古老森林”。那么,你怎樣才能看出其中的差異呢?

圖靈認為如果你不能分辨哪個是人,哪個是計算機,那么計算機的創造者就成功地制造了心智,這就是人工智能的真實案例。如果計算機把你騙了,讓你感覺到了心智,那么它就是有心智的。

心智知覺地圖

我們每天都在做自己版本的圖靈測試,分辨哪些事物有心智,哪些沒有。當我們說某事物有心智時,這是什么意思?“心智”是一個統一的維度嗎?人類處于頂端,蘿卜處于底端?就像智商能夠代表人一般的心智能力一樣,或許我們可以簡單地從“沒有心智”到“最大心智”來考查它。

數個世紀以來,像托馬斯·阿奎那(St. Thomas Aquinas)這樣的神學家支持這樣的觀點,即“等級制的生物鏈”從低端的礦物質開始,之上是植物、動物、人、天使,最后是神5。這種一維的觀點與丹尼爾·丹尼特(Daniel Dennett)在其著作《心靈種種》(Kinds of Minds6中的哲學態度是一致的。阿奎那認為從三種不同的立場來看,存在著能感知到的心智鏈。

第一種是“物理立場”。在這個立場上,我們認為存在體完全沒有心智,只能通過物理特性來了解它們,比如質量和動量。在預測大圓石頭的運動趨勢時,我們只需要知道它的重量和速度。第二種是“設計立場”。在這個立場上,我們認為存在體本身沒有心智,但在它們身上看到了心智的痕跡。例如在使用螺絲刀時,我們知道它是為了一定的目的而被制造出來的,這就是心智的痕跡。第三種是“意圖立場”。在這個立場上,我們意識到存在體的行為是基于意圖和愿望的。要預測人的行為,了解他們想什么和想要什么,顯然比知道他們的質量和動量更有用。

這些一維的方法長期以來占據著主導地位,但我們在想是否可以進行更細致的區分,不僅從“較多”或“較少”的角度來評價心智,而且從不同的心智能力的角度來評級。就像學術能力評估測試(SAT)包括閱讀、寫作和數學成績一樣,我們或許可以在多個維度上考查心智。我們可以用幾十種甚至上百種方法來區分心智與非心智。了解人們如何感知心智是認識最棘手的隱秘心智及其引發的道德混亂的關鍵所在。

或許有人認為我們需要很復雜的工具才能研究心智知覺,比如大腦掃描儀、電極、本生燈和愛倫美氏燒瓶,其實我們只是詢問了很多人。我們和希瑟·格雷(Heather Gray)(5)一起進行了一項網絡調查,即“心智調查”,讓2499人評判標準心智和隱秘心智7。這是我們第一次涉獵心智知覺這門新科學,這項調查的結果構成了本書的基礎。我們的實驗室自此開始深入研究機器人8、逝者、植物人9、電影明星10、酷刑受害者11和神12,但這一切都始于這次網絡調查。

在調查一開始,我們向被調查者介紹了13個潛在的心智俱樂部成員,每個都配有相應的描述和圖片:廣告經理莎倫·哈維(Sharon Harvey)、會計托德·比林斯利(Todd Billingsley)、五個月大的嬰兒尼古拉斯·甘農(Nicholas Gannon)、五歲大的女孩薩曼莎·希爾(Samantha Hill)、野生黑猩猩托比、處于持續性植物狀態的患者杰拉爾德·希夫(Gerald Schiff)、剛剛逝世的德洛雷斯·格萊特曼(Delores Gleitman)、寵物狗查理、麻省理工學院媒體實驗室制造的社交機器人吉斯麥特(Kismet)、一只綠青蛙、七周大的人類胚胎、你自己以及神明。

我們還從心理學、哲學和文學領域選取了19種不同的心智能力。哲學家杰里米·邊沁(Jeremy Bentham)曾探討在評判道德地位時痛苦和快樂的重要性,因此我們算上了它們。斯多噶派學者認為自我控制和計劃能力是人類心智與其他動物心智的分水嶺,因此我們也納入了它們。莎士比亞通過哈姆雷特著名的“人是一件多么了不起的杰作”的言論,強調了人類思考與理解的心智能力,所以我們也把它們包含在內。純粹的理性可能并不足以證明心智的健全,所以我們納入了開心、尷尬等情感,以及情緒識別能力。我們也囊括了一些“身體的”能力,比如饑餓、欲望、記憶、溝通等。

總之,被調查者需要比較13個潛在心智俱樂部成員之間不同心智能力方面的特點及差異。例如,其中一個問題是希爾感受到的痛苦會比托比感受到的多還是少。順便提一下,大多數人的回答是“多”。我們計算了每種心智能力在所有特點上的平均評分,然后用因素分析法判斷心智能力的聚集性。人們對隱秘心智在各種心智能力上的評級都是從“最少”到“最多”嗎?

事實證明,心智能力并不都聚集在一起。相反,人們是以兩種根本不同的因素為依據來查看心智的,我們將這兩種心智能力稱為感受性(experience)和能動性(agency)13

感受性因素體現的是存在體具有內心生活、情感和感受的能力。它包括感到饑餓、恐懼、痛苦、快樂、憤怒和渴望的能力,還包括人格、意識、驕傲、尷尬和喜悅等心理表現。心智的這些方面似乎體現了擁有心智是什么樣子的,這是當心理學家、哲學家探討意識的難題時,經常會談到的內容。有感受性的心智能夠感覺到觸摸熱爐子的感覺,能享受看馬戲的樂趣。

能動性因素由一組不同的心智能力構成:自控、道德、記憶、情緒識別、計劃、溝通和思考。這些能力的主題不是感覺和情感,而是思考和行動。構成能動性因素的心智能力是我們的能力、智力和行動的基礎。在行動和實現目標的過程中,心智展現了它的能動性。

在理解感受性和能動性之間的差異時,我們可以使用“內部與外部”框架。感受性是從內部看心智的狀態是什么樣的,做一個人、一只貓或一條狗是什么感覺。由于感受性涉及心智的內部,因此對其他人來說,它非常難以捉摸。相比較而言,能動性更透明,因為它是從外部看到的心智的樣子。我們可以通過觀察存在體的行為和反應來判斷其計劃和思考能力。換種說法就是,感受性與輸入有關,因為感覺和情感是由眼睛、耳朵等感覺器官傳遞到心智的。相反,能動性與輸出有關,關系到心智所產生的動作和行為。

感受性和能動性這兩個維度就像隱秘心智“地圖”上的縱軸和橫軸。多看看圖1-2中的心智知覺地圖,它是幫助你閱讀本書后面內容的指南。

圖1-2 心智知覺地圖

在能動性和感受性維度上測量心智知覺

讓我們快速地瀏覽一下這幅圖。首先,像我們一樣正常的、神志清醒的活人(廣告經理莎倫·哈維和會計托德·比林斯利)位于右上角,他們既有感受性,又有能動性。相比之下,左上角的嬰兒、狗和青蛙有一些感受性,但沒有多少能動性,所以他們雖然也可被看作存在體,但其思考和行動的能力比較弱。

繼續往下看。在動物和嬰兒下面是心智更加隱秘的人類胎兒和處于持續性植物狀態的患者。這些隱秘心智幾乎沒有能動性,但或許會有感受性。他們可以算是家里有人,但沒有人來應門的類型。再往下是死去的德洛雷斯,她既沒有感受性,也沒有能動性,但值得注意的是,她并非萬事皆空。有些人認為死人有一些心智,可能是因為他們生前的心智依然留在我們的記憶里,或者是因為他們相信有來生:怎么可能只有天堂或地獄,卻沒有感知快樂和痛苦的心智呢?

繼續看這幅圖,我們從逝者轉移到機器人。機器人幾乎都被認為沒有感受能力。想象一下經典科幻故事里的機器人,它們沒有情緒,只是不斷地告訴人類它們是多么缺乏理智。機器人有能動性,能夠幫助我們安全地探索遭到破壞的核電廠的內部;但它沒有感受性,不能幫助我們了解一顆破碎的心。

接下來,在右下方的是神明。正如你預料的那樣,人們認為神有很強的能動性,但奇怪的是,他沒有什么感受性。神的心智可能很偉大,但我們不認為他能像我們一樣感受到饑餓、恐懼,甚至快樂。有趣的是,在重復這項心智調查時,我們發現被調查者認為企業在這幅圖中處于相同的位置。像神一樣,谷歌公司也被視為有完全的能動性,但沒有感受性。

心智為什么重要

到目前為止,我們發現心智是一個知覺問題,人們傾向于從兩個維度來看待它。你或許會提出一個更重大的問題:它為什么重要?正如我們在前文中暗示的,心智知覺構成了生與死的問題的基礎:有心智的存在體需要得到道德關懷,沒有心智的存在體則不需要。如果把心智知覺分為能動性和感受性,那么這兩個因素與道德有怎樣的關系呢?為了回答這個問題,請思考一個名為“嬰兒與機器人”的想象實驗。

這個實驗想說明的并不是嬰兒與機器人之間的較量,而是向我們展示了兩種道德情景。在第一個情景中,想象嬰兒和機器人即將跌下懸崖,你只能救其中的一個。你會救哪個?你很可能會去救嬰兒,讓機器人聽天由命。在第二個情景中,想象他們發現一支裝滿子彈的槍,他們拿著槍玩起來,忽然槍走火了,傷了人。你認為誰應該對此負責?如果你和大多數人一樣,那么你會原諒嬰兒,認為機器人應該被報廢。

這兩種情景都表明,做個機器人真是太慘了,有人認為應該向相關機構投訴那個嬰兒的父母才好。但最重要的是,這些情景說明存在兩種不同的道德地位,而不是一種。由于我們保護嬰兒免受傷害,而讓機器人承擔道德責任,因此道德責任的問題(誰應該承擔責任,接受懲罰)似乎不同于道德權利的問題(誰應該得到保護,以避免受傷害)。這一發現令人吃驚,因為很多人認為更多的心智意味著更多的“道德”,成年人擁有權利,同時承擔責任;而桌子和蘿卜既沒有權利,也不承擔責任。

心智視窗

道德權利和道德責任這兩種道德地位不僅有區別,而且可以很好地映射到我們二維的心智地圖上。要想擁有道德權利,你就需要有感受性,也就是充滿情感和各種潛在痛苦的內心生活。相反,如果想承擔道德上的責任,你就需要有能動性,能夠做計劃,采取行動,并且能夠對按照自己的想法所取得的成果進行評估。嬰兒的感受性比機器人強,因此擁有更多的道德權利;機器人的能動性比嬰兒強,因此承擔更多的道德責任。

除了嬰兒和機器人之外,心智調查還顯示:任何有感受性的存在體都被認為應該享有道德權利,任何有能動性的存在體都被認為應該承擔道德責任。嬰兒、女孩、黑猩猩和狗被認為感受性很強,被調查者同樣認為這些存在體應該受到保護以避免受傷害。相反,成年人、神明和谷歌公司被認為能動性很強,被調查者同樣認為這些存在體應該為錯誤的行為承擔道德責任。當孩子尖叫或小狗嗚咽時,我們的心會融化;而當看到成年人(或其他應該更明事理的人)傷害孩子或小狗時,我們會非常憤怒。

在調查數據中,能動性/責任與感受性/權利之間的區分非常明顯,我們好像在心智知覺領域發現了一條斷層線。這條斷層線猶如國界線,雖然一般情況下看不見,但它將兩種截然不同的心智區分開來。界線的一側是有能動性、應該承擔道德責任的心智,另一側是有感受性、享有道德權利的心智。當然,就像有的人擁有雙重國籍一樣,有些心智,比如你和我的心智,可以存在于界線的兩側,既有能動性/責任,又有感受性/權利。但是正如我們將在本書中看到的,最有趣的隱秘心智要么屬于界線的這一側,要么屬于界線的那一側。這兩種心智的分離對道德爭論具有深遠的影響。實際上,這一點極其重要,我們可以毫無諷刺意味地說:

世界上存在兩種可感知到的心智,每一種都有自己的道德類型,即有思想的行動者和易受傷害的感受者。

有思想的行動者,是能夠采取行動并為自己的行動承擔道德責任的主動心智,比如企業和神明。易受傷害的感受者,是被他人的行為所影響并享有道德權利的被動心智,比如小狗、患者和嬰兒。行動者和感受者的差異是很直觀的,因為它和人類的思想一樣古老。孔子的著作14、中國古代的陰陽理論15以及《道德經》16將世界分為互補的對立面,比如黑與白、熱與冷、善與惡。在心智知覺中,這些對立面是指內部(感受性)與外部(能動性)、輸入(感受性)與輸出(能動性)、被動(感受性)與主動(能動性)、接受者(感受性)與行動者(能動性)、受害者(感受性)與攻擊者(能動性)。

有思想的行動者和易受傷害的感受者這兩種互補的類型,與亞里士多德對道德領域的劃分很類似,他把道德世界分為道德主體(moral agent)和道德受體(moral patient)17。道德主體是做出道德或不道德行為的存在體,他們是善行與惡行的實施者,比如英雄與惡棍、甘地式的人物與希特勒式的人物、警察與盜賊。相反,道德受體是接受道德行為的存在體。他們是善行的受惠者、惡行的受害者,被拯救或被傷害,被接納或被遺棄。因此,道德主體是道德世界中有思想的行動者,具有能動性,承擔著道德責任;而道德受體是道德世界中易受傷害的感受者,具有感受性并享有道德權利(見圖1-3)。

圖1-3 道德主體和道德受體

世界上存在兩種可感知到的心智

主體和受體將道德世界清楚地分成兩個部分,但請記住,它們是互補的對立面:主體對受體采取行動,受體是主體行動的對象。就像丈夫和妻子一樣,主體和受體互相低語道:“你使我變得完整。”善與惡通常既包含道德主體,也包含道德受體,它們是同一枚道德硬幣的正反面。通過思考“內”,才能理解“外”;通過思考“感受者”,來理解“行動者”;通過思考“受害者”,來理解“攻擊者”。兩者共生共滅,這意味著善與惡始終是兩種不同的心智,即能動性的主體和感受性的受體的二元體。

所有惡劣的邪惡行為都符合這個二元模板,包括謀殺(殺人者和逝者)、偷竊(小偷和被盜者)和虐待兒童(施虐者和兒童)。即使像救援這樣的善行也包含拯救者和陷于危難的人。與這些二元行為相比,割掉自己的耳朵算不算惡行呢?對文森特·凡·高而言顯然不算,對其他人也是如此,因為在自我傷害的行為中不存在主體心智和受體心智。

有些人在討論是否真的存在沒有受體或者沒有主體的惡行,我們認為有明顯的主體和受體的惡行是典型的不道德行為。圖1-4說明了道德的這種二元性:當有思想的主體的邪惡企圖與易受傷害的受體的痛苦結合在一起時,就形成了不道德的魔鬼。這種二元模板與道德判斷的心理學數據18和長期以來的法律理論是一致的,法律理論認為有罪的裁定需要有人受到傷害的事實(犯罪行為)和故意制造傷害的人(犯罪企圖)19

圖1-4 長著翅膀的魔鬼

有思想的主體(左側)和易受傷害的受體(右側)結合在一起,構成了不道德或邪惡(用長著翅膀的魔鬼代表)

從心智知覺的角度來看,善與惡并不是獨立于人性而存在的神秘力量,而只是通過主體與受體之間的相互作用而形成的事物。故意造成另一個心智的痛苦(比如踢狗)就是作惡,有意地避免另一個心智遭受痛苦(比如阻止別人踢狗)就是為善。我們可以用以下公式來定義道德和不道德的行為:

道德程度的高低=主體的能動性+受體的感受性

這個定義反映了善與惡的二元性,反映了從主體和受體角度看到的心智的種類(如成年人、兒童、動物、機器)。如果企圖制造最大程度的不道德行為,你應該把一個非常強大的主體和一個很容易受傷害的受體結合起來。相反,如果希望不道德的程度最小,你就應該把一個弱小的主體和一個不太容易受傷害的受體結合起來。為了證明這個觀點,讓我們來做一個關于“首席執行官和小女孩”的想象實驗。

想象一位首席執行官出拳猛擊一個小女孩的臉。你大概會想,這太不道德了。現在再想象一個小女孩動手打一位首席執行官的臉。你可能覺得這很滑稽。確實,小孩傷害成年人是網絡上爆笑視頻的主要內容,而成年人傷害小孩則是影片中的常見內容。

首席執行官傷害小孩是惡行,而小孩傷害首席執行官則不是。這非常符合我們的公式。首席執行官通常是有思想的行動者,小孩通常是易受傷害的感受者,因此只有一種行為組合會被我們視為惡行。把心智知覺與道德聯系起來,不僅解釋了為什么小孩傷害毫無戒備心的成年人會令人捧腹,而且能讓我們預測人們對違法行為所產生的道德憤怒。同樣,強壯的男人(高能動性)捶打小貓(高感受性)是不道德的,小貓(低能動性)用爪子撓強壯的男人(低感受性)并非不道德。當你對邪惡的行為感到非常憤慨時,很可能是高能動性的人在傷害非常被動的人或物。我們在本書中將探討人們對隱秘心智造成傷害和受到傷害的不同反應,比如害死小孩的野豬、被置之不理的等死的患者。這種二元的道德觀對這些探討很重要。

本書講了什么

以上是第1章的內容,在這一章里,我們“詛咒”了你的母親是“僵尸”,探討了心智知覺的結構,揭示了心智知覺是如何界定善與惡的。在接下來的章節中,當探討我們在心智地圖中的鄰居時,還會重返這些主題。我們會發現逃避指責的最佳方法(第2章),善和惡如何使人的身體變得更強大有力(第4章),為什么有人認為植物人比死人更無知無覺(第6章),為什么陰謀論讓人無法抗拒(第7章),為什么自然災害會增強人們對神明的信仰(第9章)。

下一章,我們將探討感知到的動物心智,這是典型的隱秘心智。非人類動物雖然不會說話(至少說得不好),但它們用肢體語言表達了自己的想法,比如通過動作、表情、快樂和悲傷,以及對顯而易見的目標物的渴望。動物的心智是一個重要的謎題,這個謎題影響了心理學的歷史,且還會繼續困擾著人們。

接下來會講到我們感知到的機器心智。沒有人認為剪刀有心智,但當機器變得非常復雜和不可思議時,我們確實從中瞥見了一絲心智。機器心智,比如在智力競賽節目中奪冠的計算機的心智,似乎具有能動性,但沒有感受性。新技術在創造類似人類的機器,它們似乎也能感受到情緒。然而,這種有感受性的心智可能并不是人人都喜歡,而是令人感到害怕。

對受體和患者的研究顯示了我們如何看待生病的、治療中的患者或陷入困境的人。我們通常透過共情的“眼鏡”來看待這些心智,體會他們所感受到的痛苦、快樂或其他情感是什么樣子的。盡管共情使我們能夠理解這些感受性,但也使我們無視能動性。在對患者進行分析時,我們都極為關注醫療這個特殊的世界,即醫護專業人員以及有時忽視了患者心智的專業人士。

有些心智的隱秘性源自我們對他們的感受。從占用我們停車位的人,到與我們的配偶搞婚外情的至交,我們很難看到這些“敵人”的心智。我們對敵人的仇恨與恐懼蒙蔽了自己的眼睛,通過去人性化,也就是把人變成物品的過程,我們無視了他們的能動性和感受性。在戰爭中,去人性化有助于士兵在戰場上奮勇殺敵,但在日常生活中,去人性化會使我們變得冷酷無情,對他人的痛苦麻木、冷漠。

我們遇到的最隱秘的心智之一是沉默者,即無法交流的人。沉默者包括處于植物狀態的人和閉鎖綜合征患者,閉鎖綜合征患者有思想,但沒有行動能力。這引發了重要的倫理問題。大腦掃描為人們理解這些隱秘心智提供了可能,但與此同時,家人和護工竭盡所能地自行解讀這些心智,有時會把自己的想法誤以為是沉默者的想法。

接下來我們會探討集體心智。在公司這樣的集體中,存在著不止一位具有心智的員工,但這并不妨礙我們把它作為一個心智來討論(例如“谷歌挑戰微軟的領導地位”)。我們通常認為集體擁有的能動性比感受性多,這意味著人們覺得集體中的人可以作惡,但不會成為惡行的受害者。這種觀念表明了為什么集體常常與陰謀論扯在一起。

此外,我們如何看待逝者的心智呢?每五個美國人中有四個相信有來生。認為自己能與逝者溝通的人并沒有那么多,但相信有來生意味著相信人死后還有心智。與逝者生前的親朋好友一起聚集在墓旁,我們用與感知活人心智幾乎完全相同的方式來感知逝者的心智。我們之所以會這樣感知逝者的心智,原因是比較復雜的,包括我們希望逝者不朽,以及相信身體和心靈相分離的二元論。

很多人相信神,但沒有見過他。即使沒有證明神存在的直接證據,世界上很多人也相信神是掌管一切的行動者。宗教信仰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被理解為我們對心智知覺的自然傾向的延伸,它經過了數百萬年進化的錘煉。我們還會探討為什么人們尤其可能在受苦時,或在偶然事件中感受到神的心智。

有一種心智不需要我們從外部進行感知,它也根本不是隱秘心智,那就是自我的心智。但是當我們忽略了自己,體會不到自己的能動性和感受性時,我們的心智也會變得隱秘。這個章節將告訴我們如何通過了解其他心智,以便于最終能理解自己的心智。

心智是矛盾的,它一方面非常重要,另一方面又極其模糊不清。這兩方面之間的摩擦點燃了貫穿本書的火焰。接下來的內容將會揭示來自我們實驗室和其他實驗室的新觀點、令人難以置信的故事和前沿科學。它們也會從各個角度揭示心智知覺為什么非常重要,從電閃雷鳴的法律沖突到失去(有時是再次找到)我們所愛的人。你將一次又一次地感受到心智世界并不怎么像它乍看起來的樣子。

最后,我想說:歡迎來到心智俱樂部。

主站蜘蛛池模板: 靖远县| 福贡县| 吉木乃县| 金阳县| 讷河市| 云阳县| 确山县| 平乡县| 阜南县| 库车县| 刚察县| 安达市| 阿城市| 方山县| 常宁市| 辉南县| 青川县| 会理县| 上饶县| 陇南市| 施甸县| 永川市| 杭锦旗| 秭归县| 梁平县| 铁岭市| 皮山县| 长治县| 凤庆县| 同江市| 延庆县| 房产| 宝山区| 文化| 通渭县| 宜兴市| 安仁县| 土默特右旗| 萨迦县| 江华| 栾城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