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PART 01
避免你內心的陷阱

幸福的本質,是痛苦管理

你有沒有在夜深人靜的時候,問過自己這樣一個問題:我究竟想要些什么?怎樣才能擁有一個不一樣的人生呢?

如果你的答案為“是”,那么我告訴你,你并不孤單,因為這個世界上有成千上萬的人和你一樣,對生活感到不滿,但是又弄不清楚自己到底想要些什么。

從某個角度來說,弄清楚自己想要什么其實是件挺容易的事情,因為你想要的,無非就這兩個字——幸福,但從另一個角度來說,這又是一件極其困難的事情,因為“幸福”這兩個字太過抽象和籠統(tǒng),于是,我們不得不繼續(xù)追問:究竟什么是幸福?

關于幸福是什么,哲學家們思考了上千年的時間,卻始終沒有找到統(tǒng)一的答案。如今,多虧了大腦科學的發(fā)展,科學家們已經能夠從更為本質的角度對幸福進行研究,并揭開了它的神秘面紗。

快樂背后的四種化學物質

雖說不同人對于幸福的理解和定義會不一樣,但不管怎么樣,幸福都是一種感受,而只要是感受,它就離不開大腦的化學反應,也離不開與之相關的各種化學物質。

如果從這個層面來分析和理解幸福,那么就會簡單很多,因為大腦中與快樂相關的化學物質只有四種,它們分別是血清素、內啡肽、催產素和多巴胺。

血清素(serotonin)

相關感受:自信、安全感

血清素與自尊是息息相關的,它代表的是一種平靜和自信的快樂。我們可以把血清素理解為大腦發(fā)出的一種信號,這個信號告訴我們:“你的地位是穩(wěn)定的,你現在是安全的。”

當我們感覺自己被尊重,或者得到了認可時,我們大腦中的血清素就會增加,我們就會自我感覺良好,情緒也會很穩(wěn)定,由此而產生的自信和安全感則會給我們帶來更多的情感張力,幫助我們更好地面對生活和工作中的起起落落。反之,當我們缺少認可,感到自我懷疑,或者找不到存在感和價值感的時候,血清素水平就會下降,而血清素的缺乏會使人感到焦慮、抑郁,人的睡眠和食欲也會受到影響。

你或許不知道,抑郁癥就與血清素的缺乏有關,而抑郁癥患者所服用的抗抑郁藥物,其主要作用就是幫助抑郁癥患者提高大腦中的血清素水平,這能幫助他們保持情緒的穩(wěn)定。

內啡肽(endorphin)

相關感受:愉悅、享受、放松、被治愈

與內啡肽相關的情緒是愉悅感、快感、放松的感覺,以及被治愈的感覺等,比如當我們吃到好吃的食物,投入自己特別喜歡的事情,看溫暖的電影、聽美好的音樂,或者欣賞美麗的風景時,大腦就會分泌內啡肽,給我們帶來一種美好的感受。

事實上,當我們傷心、哭泣或者身體經歷疼痛,比如運動到身體極限的時候,大腦也會分泌內啡肽,因為內啡肽能阻止與疼痛有關的信號,幫助我們緩解疼痛。

催產素(oxytocin)

相關感受:親密感、信任感、歸屬感

與催產素相關的情緒和感受,是親密感、信任感和歸屬感。當我們被喜歡的人撫摸,與他人產生了很深的情感上的連接,或者感覺到被關愛、被信任的時候,大腦都會分泌催產素。

當大腦里催產素水平較高時,我們會有很強的同理心,也會很容易信任他人,對他人十分友好。有研究還發(fā)現,在一個人的鼻子里噴灑催產素有助于其克服社交羞澀感,增強自信,使其更容易“合群”。

女性在生產之后,大腦會分泌大量的催產素,新生嬰兒的大腦中也會產生大量的催產素,有了催產素的幫助,媽媽和新生嬰兒之間能迅速建立起強大的情感連接,這種連接對于嬰兒的生存極為重要。

多巴胺(dopamine)

相關感受:充滿動力和希望,成就感

多巴胺應該是這四種大腦化學物質中我們最熟悉的一種。一提起多巴胺,很多人就會聯想到享樂和愉悅感,這其實是一個很常見的誤解,多巴胺最主要的作用是使人想要某樣東西,而不是讓人感到愉快,讓人感到愉快是內啡肽的功能。

多巴胺的釋放能夠引起諸如渴望、興奮和希望等情緒,這種情緒會讓我們充滿動力地去追求想要達成的目標。

不過,多巴胺并不僅僅在目標實現或者欲望得到滿足的時候才分泌,而是在預見目標能夠實現的時候就會釋放,也就是說,多巴胺所帶來的快樂是在追求目標的整個過程中都能體會到的:在目標實現之前,我們體會到的是因為興奮和希望而產生的動力十足的感覺,在目標實現那一刻,我們體會到的則是滿足感、成就感。

認識了這四種與快樂有關的大腦化學物質之后,我們也就不難想象,幸福美好的人生應該是什么樣的了。

真正幸福美好的人生,一定是這四種大腦化學物質都能保持平衡的人生,它意味著我們擁有足夠的自信和安全感(這是一切的根基),擁有親密和諧的關系,有追求、有目標,能夠充滿動力和希望地朝著想要去的方向持續(xù)前進,此外,生活中還能有足夠多的快樂時光,這些快樂可能來自業(yè)余愛好,可能來自美食、娛樂和美景,也可能來自運動。

這實際上和積極心理學之父馬丁·塞利格曼(Martin E. P.Seligman)所提出的幸福2.0理論是非常接近的。塞利格曼認為,幸福關乎的不僅僅是生活滿意度,還是一種蓬勃綻放的人生狀態(tài),它包含了五個關鍵元素:積極情緒、投入、意義感、成就,以及人際關系。這五種元素在剛剛我們關于美好幸福生活的描述中都能看到。

沒有風雨,哪會有彩虹

看到這里,你可能會忍不住想:這似乎也沒有什么新鮮的,這不就是我理想中的美好生活嗎?可為什么我就沒有辦法擁有呢?答案實際上隱藏在一個我們都知道但我們常常忽略的本性之中,那就是,我們的大腦只喜歡快樂,不喜歡痛苦。

不知道你有沒有發(fā)現,這四種大腦化學物質所代表的快樂類型中,除了內啡肽所代表的愉悅、享受、放松是比較容易獲得的,只要有相應的外在刺激就可以,其他三種類型的快樂都不是輕而易舉就能獲得的,而是需要承受某種痛苦才能獲得。這種痛苦包括走出舒適圈的痛苦,失敗和犯錯的痛苦,不確定性的痛苦,理想與現實不一致的痛苦,等等。

如果你想要找到自己喜歡的人生方式,按照自己想要的樣子去生活,那么你就得敢于面對不確定性,敢于嘗試和走錯路,敢于與眾不同,甚至是不被理解。

如果你想在某個領域有所成就,那么你就得習慣于困難與挑戰(zhàn),習慣于鍥而不舍的努力,習慣于長時間默默投入和積累而不被關注,沒有鮮花和掌聲。

如果你想擁有自信,那么你就得先學會如何自我接納與尊重,學會如何在自己做得還不夠好、離想實現的目標還有差距時,給自己安慰和鼓勵,而不是去自我打擊。

如果你想擁有和諧的關系,那么你就要做好犧牲和妥協的準備,而不能隨心所欲地只考慮自己的需求和感受,在遇到沖突的時候,你得愿意去理解對方,然后在理解的基礎上尋求共贏。

每個人的這一生,都是一個不斷做選擇、不斷解決問題、不斷應對挑戰(zhàn)的過程。不管你身在哪個階層,是富裕還是貧窮,不管你是想以事業(yè)為重,還是以家庭為重,你都免不了要面對各種各樣的人生選擇,要應付現實世界丟給你的無數問題和挑戰(zhàn),也一定會遭遇各種各樣的失意與挫敗。換言之,痛苦是不可避免的,它就是人生的一部分,不論你喜歡還是不喜歡,想要還是不想要,它都會一直存在,你永遠無法擺脫它。

如果你只想要快樂,不想要痛苦,那么在面對選擇、困難或者一個與期待不符的現實的時候,你就會本能地想要逃避。于是,你就只能去尋求一些簡單的、不需要怎么努力和付出就能得到的快樂,比如食物、游戲和娛樂的刺激等,通過這種方式來緩解逃避所帶來的焦慮感。

可問題是,這樣的快樂雖然可以給你帶來一些快感,但它沒有辦法給予你心靈上的滿足感,久而久之你就會感到空虛和無意義。而且,就算你可以通過這種方式暫時逃避現實,你也無法永遠逃避,總有一天你還是需要面對現實的。

一個人之所以會陷入迷茫,往往是因為他對人生抱有不切實際的期待與幻想,以為那種想要的充實感、成就感、意義感,以及美好和諧的關系是可以被找到的,或者可以通過某種方式輕松得到。所謂“成功學”利用的就是這種心理,它倡導的是“快速成功”,販賣的則是快速成功的方法。

但真實的情況是,人生中想要獲得感官上的快樂與刺激很容易,但是想要擁有心靈和精神層面的幸福感,那么你就只能用汗水和淚水去換取。

美國作家杰夫·哈登(Jeff Haden)曾經在他的書里講過這樣一個故事,這個故事是關于他祖父的。

在哈登12歲的時候,他的祖父花了很多錢買了一匹專門用來比賽的馬。當時的他十分不理解祖父的這種行為,因為這匹馬對生活在農場的他們來說,簡直就是“奢侈品”,這筆支出大大超出了他們的消費水平。之后,他的祖父就常常帶著這匹馬去參加當地的比賽,但比賽結果總是不盡如人意。

有一天,哈登的祖父花大價錢請了一個非常厲害的騎手騎著自己的馬去參加比賽,而這次比賽,這匹馬終于拿到了一個令人滿意的名次——第二名,哈登的祖父也如愿以償地站上了領獎臺,領到了一塊銀牌。

領完獎之后,哈登的祖父得意地牽著自己的馬圍著賽馬場走了一圈,接受周圍觀眾的祝賀和贊美。那一刻,哈登注意到他祖父整個神情和姿態(tài)都和以前不太一樣了,他站得更挺拔了,頭也抬得更高了,臉上還帶著毫不掩飾的驕傲和自豪感。比賽完回到家之后,他的祖父依然沉浸在快樂之中,只是剛剛因為他人贊美而獲得的自豪感已經看不到了。

過了很多年之后,哈登才真正意識到他的祖父當時為什么要買那匹馬,他其實是迫切地想要找到存在感和價值感,而他相信,只要自己的馬能夠在比賽中取得好成績,他就能“出人頭地”,得到他人的關注和尊重。是的,那一刻,他的確得到了他渴望已久的價值感,然而這種快樂轉瞬即逝,很快他就回到了原來的狀態(tài),除那次美好的回憶之外,這塊銀牌并沒有給他的人生帶來任何改變。

為什么哈登的祖父得到了自己想要的“成就”,卻沒有得到他渴望的快樂和存在感呢?很簡單,因為他跳過了中間那個努力和成長的過程,而是直接用錢買到了最后的“成就”。哈登的祖父不知道的是,他真正想要的其實就存在于那個被他省去的、為了實現目標而不斷努力自我突破的奮斗過程之中。

如果把幸福比作一個大蛋糕,那么目標最終實現的那一刻所帶來的快樂僅僅是蛋糕表面那層看得見的奶油,真正的幸福其實藏在他人看不到的地方——奶油底下的蛋糕,它是我們在努力的過程中因為持續(xù)進步而獲得的充實感與自我滿足感。

我們總覺得,追求幸福就是追求快樂,但從某種意義上來說,幸福的本質其實是痛苦管理,因為我們真正面對的選擇,并不是“我想要得到怎樣的快樂”,而更多是“我愿意承受怎樣的痛苦”。這才是幸福和成功背后的決定性因素。

既然痛苦不可避免,不如主動選擇

假如你能換個角度看待人生,不把痛苦看作不好的、需要去逃避的情緒,而是把它看作幸福的一部分,人生意義的一部分,甚至有勇氣去主動選擇痛苦,那么你的心態(tài)就會發(fā)生很大的轉變,人生也將從此豁然開朗,你不僅會輕松很多,內心變得強大起來,也會更容易想清楚什么才是自己真正想要的。

其實,人生中那些所謂痛苦,大多都是心理上的痛苦,是心態(tài)不好所導致的,是因為你不接納它,抗拒它。一旦抗拒,就會引發(fā)內在沖突,而人的大腦是最厭惡沖突的,沖突會帶來緊張和焦慮感。當你主動去選擇痛苦的時候,你會發(fā)現,痛苦反而消失了,因為此時的你不再抗拒它,不再害怕它了。不抗拒就不會有內在沖突,內在沖突消失了,痛苦自然也就不存在了。

不僅如此,你還會發(fā)現,自己在面對選擇和決策的時候,沒有那么糾結了,因為你不會只是從快樂和回報的角度做選擇,而是會問自己:“我是否愿意為之承受痛苦,是否愿意為之付出艱辛的努力?”當你看清楚了回報背后隱藏的“附加條件”之后,答案就會變得分明了。而且經過這樣的思考之后做出的選擇,才是最貼近你內心真實意愿的選擇,因為你只會愿意為自己真正喜歡的事情承受痛苦。為自己喜歡的事情承受痛苦,即便是真的辛苦,那也是幸福的、有意義的。

所以,如果你真的想要自己的人生有所不同,想要達到馬丁·塞利格曼所說的那種蓬勃綻放(flourishing)的人生狀態(tài),那么你首先就不能害怕和逃避痛苦,而且還得有敢于面對痛苦、敢于主動選擇痛苦的勇氣。

這自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因為這種勇氣的獲得,需要依賴某種特定的前提條件,那就是,你得相信自己,相信自己有能力解決問題,有能力突破困難,以及有能力通過持續(xù)的努力來塑造一個更加美好的人生。

害怕,其實是因為不自信

人之所以會害怕痛苦,主要原因就是對自己沒有信心,缺乏安全感和掌控感。在這種情況下,大腦就會傾向于把一切困難、挑戰(zhàn)和挫敗看作一種自我威脅。相反,人在自信的時候,不僅不會害怕挑戰(zhàn),甚至還會喜歡挑戰(zhàn),把挑戰(zhàn)看作一種樂趣,也不會害怕挫折和不確定性,因為他們相信自己有能力解決問題,也相信自己有能力讓未來變得更好。

過去的這一年中,我接觸了不少來找我的咨詢者。雖然大家的問題各不相同,但究其根本,我發(fā)現這些問題基本上是因為缺乏自信而引起的。

我記得有個咨詢者曾向我咨詢學習方向的問題,她跟我說,自己特別想選擇一個領域去深入研究,但感覺可以研究的東西有很多,不知道選擇哪個方向比較好。

我問她:“你為什么想深入研究某個領域,你想從中獲得的是什么,它會給你帶來一種怎樣的感受?”

她想了想回答我說:“這會讓我覺得自己很厲害、很聰明。”

緊接著我又問她:“當你覺得自己很厲害、很聰明的時候,你會獲得一種怎樣的感受,這種感受是你現在沒有的?”

她猶豫了一會兒,然后從嘴里蹦出兩個字:“自信。”

這個時候,她所面臨的真正的問題就顯現出來了:她之所以不知道如何選擇,是因為她內心真正渴望的其實是安全感,是一種“自己足夠好”的自信的感覺,正因為如此,她才會那么害怕不確定性,因為她害怕有損失,害怕投入了之后得不到想要的結果。

倘若她不存在不自信的問題,那么損失和不確定性的問題也就不會存在,因為這時學習就不再是為了獲得一種“我很厲害、我很優(yōu)秀”的感覺,而是為了滿足好奇心,是為了解答頭腦中的問題,那么只要跟著自己頭腦中的問題去學習和研究就好了。

說到這里,我想起了我自己的故事。五年前,我做出了一個重要的人生選擇——離開職場,從此開始獨立探索自己的事業(yè)方向,按照自己想要的方式去生活。

這并不是一時沖動下的決定,而是我深思熟慮之后做出的。我當時心里非常清楚,離開職場就意味著要面對各種各樣的不確定性,甚至要面臨很長時間沒有收入的風險,但我心甘情愿去承受,因為我知道有舍才有得,想要自主的人生,我就必須承受這種不確定性所帶來的痛苦。

當然,這種勇氣的背后離不開積極的自我信念做支持。我之所以敢于面對不確定性,是因為我對自己的能力是有信心的,雖然當時的我并不知道未來的路要怎么走,也不知道會遇到怎樣的坎坷,但我相信,我一定可以憑能力找到自己的事業(yè)方向,過上自己想要的生活。

由此,我們不難發(fā)現一種更為深層次的邏輯:幸福的本質雖然說是痛苦管理,但是痛苦管理依賴的是積極的自我信念,因為人只有在自信的情況下,才會不害怕痛苦,才會愿意去主動選擇痛苦,換言之就是,幸福的基礎其實是自信。

關于如何建立起積極的自我信念,這正是本書第二部分想要幫助你實現的最為關鍵的自我改變。

主站蜘蛛池模板: 城口县| 乐业县| 龙陵县| 平顺县| 阿坝| 民丰县| 平原县| 南开区| 雷波县| 泉州市| 循化| 安康市| 昌乐县| 临城县| 吉安市| 林口县| 湛江市| 哈巴河县| 泰安市| 云林县| 上杭县| 临邑县| 辉县市| 孝感市| 辉县市| 许昌县| 南和县| 长治县| 秦安县| 神木县| 灌阳县| 全南县| 盖州市| 绥滨县| 北安市| 奎屯市| 贺兰县| 宁乡县| 西乌珠穆沁旗| 苗栗县| 华宁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