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成為自控者:建立幸福人生的正向循環
- Susan Kuang
- 3475字
- 2020-12-22 16:33:31
序言
先找到快樂,再追求成功
2016年,我完成了自己人生的第一本書《斜杠青年》。這本書一上市便受到了很多讀者的喜愛,刮起了一陣“斜杠青年”熱潮。面對這種熱潮,我既感到欣喜,又有所困惑。表面上看,很多人向往成為斜杠青年,是因為斜杠青年意味著擁有多重職業以及多個收入渠道,但我總覺得這背后一定有著更為深層次的原因,一定是因為某種重要的內在需求沒有得到滿足。如果真是如此,那么這種需求到底是什么呢?大家內心真正渴望的又是什么,難道僅僅是多一個職業、多一份收入嗎?
這個問題,我思考了很久。到現在,我終于想明白了,我覺得大家真正想要的其實是找到自我,或者更準確一點來說,是找到自我的存在感與價值感。怎么樣才算擁有自我的存在感和價值感呢?關鍵得在自己感興趣的、認為重要的和有意義的事情上有所成就,并且還得到他人和社會的認可,獲得相應的經濟回報。
這里有幾個關鍵詞:(1)自己感興趣,也就是說,我們做這件事情的動力來源于自己,是出于某種內在驅動力,而不是某種外部壓力;(2)有所成就,也就是要有一些能夠體現自身能力的實在成果;(3)他人和社會的認可,也就是這些成果得對他人有幫助、有價值,能夠轉化成經濟收益。
心理學上有個著名的理論,叫作自我決定理論。這個理論告訴我們,人有三種先天的心理需求,分別是自主(Autonomy)、能力(Competence)和關系(Relatedness),只有當這三個需求都得到滿足時,我們內心才會有幸福感和自我滿足感。簡單解釋一下:自主需求指的是,可以根據自己的個人興趣和價值觀去選擇,做一件事情是因為自己想做,而不是因為不得不做;能力需求指的是,可以在做自己喜歡的事情的過程中不斷發展和提升自己的技能;關系需求指的則是,可以和他人產生連接,可以獲得歸屬感和被接納的感覺。
這三種心理需求和我剛剛提到的這三個關鍵詞,正好形成對應的關系,因此非常好地代表了“斜杠青年”背后的價值追求。從某種意義上來說,大家之所以想要擁有“多重身份”,就是因為他們現有的身份無法滿足他們對自主、能力和關系的需要,所以他們想通過對新身份的探索來找到自己真正喜歡和熱愛的領域,并不斷發展自己在這個領域的能力,以此找到自己的存在感與價值感。
說到這里,我們就不得不問另外一個問題:為什么大多數人都不知道自己熱愛什么呢?一個最直接的原因就是,我們內心有太多擔心和害怕了:我們總是害怕自己不夠好,害怕滿足不了他人對我們的期待,讓別人失望,害怕失敗,害怕犯錯,害怕得不到認可。當我們內心有那么多擔心和害怕的時候,我們的自主性自然沒有辦法發展出來。
這是由大腦的特性決定的,對大腦來說,避免痛苦永遠是第一訴求,它遠比追求快樂要重要,所以在痛苦、焦慮和擔心消除之前,在安全感得到滿足之前,大腦不會花精力去思考和探索自己喜歡什么,或者去主動追求挑戰和進步。正如約翰·韋爾斯在《戰略的智慧》中所說的那樣:人類生來好奇,總是在探索中進步,希望改善當前的行為,同時也會因為新想法歡呼雀躍。不斷求索追尋進步是人類的本性,但這種本性也會因為缺乏安全感和恐懼而徹底被壓制。
關于“熱愛”這件事情,很多人都存在著誤解,以為這個世界上存在著一個我們生來就熱愛的事情等著我們去發現,但事實并非如此。熱愛通常是主動投入和付出之后的結果,是你能力達到一定水平,并可以創造某種對他人有價值的實在成果之后的結果。換言之,熱愛是需要去培養的,需要無條件的投入,你越是投入,你的收獲就會越多,收獲越多,你就會越熱愛,越熱愛就會越投入,以此形成正向循環。
假如你缺乏安全感,內心有太多的擔心與害怕,那么你就會把安全需求擺在第一位。這種“安全至上”的思維方式,就會使你一遇到困難就想回避,一遇到失敗就想放棄。這樣的話,你就不可能進入上面所說的那種正向循環,也不可能真正喜歡上某件事情,要知道不管你選擇什么領域,你都會經歷一個非常艱難的時期,你會遭遇很多的挫折,你也可能投入很長時間都得不到回報。
不過說句實話,這種“安全至上”的思維方式其實并不是我們的錯,而是與我們成長和教育環境中“胡蘿卜大棒”式的激勵文化息息相關。“胡蘿卜大棒”式激勵,指的是用獎勵或者懲罰的方式去讓人做某事,“胡蘿卜”代表的是獎勵,“大棒”代表的是懲罰。當然,這種獎勵和懲罰不一定是物質上或者身體上的,可能更多是精神上和人際關系上的,比如他人的認可和稱贊、與他人相比的優越感就都是一種精神獎勵,而他人的否定和批評、與他人相比的自卑感就是一種精神上的懲罰。
如果回顧一下自己的成長歷史,我們可能會發現自己從小到大所做的一切事情似乎很少是出于興趣,大多都是因為外在壓力,比如我們去努力學習,不是因為對學習本身感興趣,而是為了獲得好成績,考上好學校,以此滿足家長的期待和獲得老師的認可。我們努力工作,也很少是因為喜歡或者認同自己所做的事情,而是為了賺錢,或者得到領導的賞識,以便未來可以升職加薪。
這樣的成長環境使得我們逐漸喪失了自主性和自我驅動的能力,外在獎賞成了我們最重要的動力來源:我們渴望得到他人的認可,我們想要自己看上去更優秀、更有地位、比別人更厲害、更成功,或者至少不要落后于他人。這些就是我們的“胡蘿卜”。當然,我們也有自己的“大棒”,這個“大棒”就是自我批評。為了避免落后,為了讓自己看上去足夠好,我們會在內心不斷地批評和責罰自己,或者拿自己和他人進行比較,以此驅動自己一直往前走。
明白這些之后,我們就不難發現,想要真正找到所謂的“自我”,擁有自我價值感,我們首先就得改變長久以來所形成的自我批評的習慣,讓自己從各種擔憂和害怕中解脫出來,找回內在安全感。只有這樣,我們才不會因為過于在意外在得失而一直停留在回避痛苦的模式中,我們的自主性才會慢慢發展出來,我們才能把精神能量聚焦在有益的方面,比如如何應對和克服挑戰,以實現自我突破和能力發展,并最終把能力轉化成對他人和社會有價值的成果。
我寫這本書的目的,從某種意義上來說,就是想要幫助你改變這種狀態,幫助你彌補成長過程中所缺失的一些重要“功課”:學會如何不依賴外在獎賞而行動,如何讓自己的情緒不隨環境而變化,就算遭遇失敗和挫折,也能保持積極樂觀的心態,然后帶著這份積極與樂觀,去努力追求那些對自己來說真正重要的目標,去主動創造一個自己想要的美好人生。
這本書名字叫作《成為自控者》。在我看來,“自控者”代表的是這樣一類人:他們相信命運掌控在自己手中,自己的人生只能自己負責,所以他們在生活中會表現得十分積極和主動,在困難和問題面前不會那么容易放棄,而是會努力尋求解決辦法,也會以富有成效的方式去塑造自己的人生。
想要成為這樣的“自控者”并不容易,因為這個逐漸找到人生掌控感的過程,本質上就是一個自我重塑的過程。這種自我重塑,既包括個人價值觀的重塑,也包括認知模式和思維習慣的重塑。
這本書一共包含了四大部分。
第一部分,我將從人生發展這個宏觀的角度入手,幫助你建立起科學的幸福觀、能力觀,以及更具適應性的工作觀,并告訴你如何在這個不斷變化、充滿不確定性的時代,發展和保持自己的優勢。
第二部分,可以說是全書的重中之重,它關乎的是我們整個認知體系中最為核心的信念改變,即有關自我價值感、能力和掌控感的信念,只有實現了這個層面的認知改變,我們才會真正擁有積極的心態。
在這個部分,你將學習到自我關懷的方法與技巧,這將幫助你擺脫自我批評和否定的習慣,以及因此而產生的無價值感,也會了解到如何擺脫無望感,讓自己變得積極主動起來,以及如何讓自己擁有成長型思維,不再讓失敗和錯誤成為自我發展道路上的絆腳石。
第二部分關注的是認知和情緒系統的改變,第三部分關注的則是關于思考和行動系統的改變,它包括學會如何定義和思考問題,如何把問題變成合理可行的目標,如何計劃和規劃目標的實現過程,以及如何利用產品思維和作品思維,將自身能力轉化成對他人有價值的成果,以此實現自己的社會價值。
第四部分,是我根據大腦的特點和自己多年的實踐經驗,給出的一些重要且實用的精力管理和時間管理建議。從中你將學到如何讓自己保持良好的精神狀態,如何合理分配精力,以及如何把精力聚焦在真正有意義的事情上。這些建議不僅能夠讓你的行動變得更加高效,還能讓你在全力以赴為目標奮斗的同時,更好地享受生活。
如果說《斜杠青年》讓你看到的是一種全新的人生理念和更多的人生可能性,那么這本書將告訴你為了擁有這樣的人生,你需要修煉哪些“內功”,以及如何去進行自我修煉。有了這些“內功”之后,你便不會再被自己頭腦中的消極思維以及各種擔心和憂慮所限制,而是可以開啟人生的正向循環,然后自由地、無所畏懼地去持續探索和創造自己想要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