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連接力:社交時代的個體生存法則
- 劉Sir
- 3104字
- 2021-01-14 10:00:53
2.2 我是誰?我能提供什么?我需要什么?
一張龐大的社交網絡,可以為我們提供許多拓展人脈、獲取信息和資源的機會?,F在社會上流行一句話,一個真正的成功者就是當你走進一個人的家里,你的智能手機自動連接上對方的wi-fi。為什么?因為你們彼此都處于對方的人脈網絡之中,你們彼此也是對方的人脈。就像《給予者》一書中所言:“人脈網絡連接著公司、職業、行業和社區。”“高價值戰略關系的建立,可以幫助最普通的人成為社會精英。”
但是,人脈網絡的構建和連接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不是說我今天認識了你,那你就是我的人脈,或者我就是你的人脈。最理想的人脈關系應該是雙方都能夠給予和付出,而不是只有一方能給予和付出,另一方卻完全不能在這種關系中提供任何價值,這種不對等的關系很難形成人脈和有效連接。
在這種情況下,你就要弄清自己在一段關系中的定位,讓自己能在人脈連接的鏈條上占據一席之地,最好能有被他人“利用”的價值,成為價值的給予者。我們常說,在人脈關系中別怕被人利用,就怕你沒用。這就像買股票一樣,人們都愿意買績優股,因為績優股才能讓他們贏利,給他們帶來收益。誰會傻到去買垃圾股票呢?
要做到這點,你就要弄清三個問題:“我是誰?我能提供什么?我需要什么?”當你把這三個問題清晰地回答出來的時候,我想你的個人價值、你能為他人提供的價值也就能一目了然了。
下面我分別闡述一下:
第一,“我是誰”。
著名概念建模創始人溫斯頓·佩雷斯曾說:“想要讓人脈網絡出色工作,最重要的就是了解你自己?!?/p>
在這個問題上,我們首先要客觀地評估自己作為給予者的價值。如果你擔心自己評估不足,那你不妨問自己以下幾個問題:
“這家公司聘用我而不是聘用別人,是因為我有哪些優勢?”
“老板提拔我,而沒有提拔他,是因為我哪些地方更出色?”
“對方愿意跟我合作,而不是跟別人,是因為我能為他提供什么價值?”
“比起其他人,我怎樣才能成為唯一的、最合適的那個人?”
“我有什么非同一般的才能,或者有什么罕見的可貴之處?”
……
歸結起來,“我是誰”其實就是你與生俱來的人格個性、興趣熱情、天賦能力以及價值所在,這些都是你的內在核心資源。
那么,我們應該怎樣評估自己的價值呢?我建議你通過一個類似簡歷的列表來列舉出自己曾經的個人成就、專業成就、工作經歷和經驗等,由此來體現你的技能和長處。比如:
我畢業于×××,我的專業是×××
在校期間,我曾獲得××證書、我是××比賽的冠軍、我是××評選的第幾名
我曾在××公司(或專業組織)獲得了××職位或××獎項
我曾在××社區組織過××活動,并獲得了××成就
……
千萬別小看你曾經的這些成績,哪怕已經是很久以前的事了,因為這些團體、組織、行業、社區恰恰就是你過去人脈的重要來源。通過這些人脈圈,你也可以充分地評估出自己的愛好、技能和優勢。并且通過這樣的評估,你也能弄清自己未來可以加入到哪些人脈圈當中,會與哪些人之間構建連接。
第二,“我能提供什么”。
很多人在工作或創業過程中都會遇到一個難題,就是一旦陷入困境,不知該找誰幫忙。即使知道找誰幫忙,對方也可能拒絕,為此這些人抱怨連連:“為什么就沒人能幫我一把呢?”
面臨困境時,本該是你的人脈派上用場的時候,結果很遺憾,你發現自己沒有人脈可用,問題到底出在哪里?
問題就出在你沒有在自己連接的人脈網絡中體現出自己的價值和優勢,或者說大家不知道你能給予他們什么、能為他們帶來什么價值。永遠別忘了:只有當別人認為你有用,你能夠為他們提供價值時,你才能與他人構建有效的連接。
我有一位做證券投資工作的朋友,堪稱是將個人人脈發揮到極致的典范。一開始,他是一家投資公司的副總,后來成為另一家公司的財務顧問,接著又擔任了五家分公司的董事,現在身價已上億。
他是怎么做到的呢?有一次我向他請教,他是這么回答的:“我能獲得現在的成績并不奇怪,因為我的人脈網絡遍及各個領域,甚至數也數不清。很多時候,我一通電話就能抵上十份研究報告。”
事實就是如此。我在一些培訓課程中也經常講“價值”在人脈網絡中的重要性,有的學員就很不解:“人脈拓展就要以價值為依據嗎?難道我們還要拿著利益的尺子去丈量每個人對自己的價值嗎?”
有這種想法的人應該很多吧?你首先應弄清楚一個問題,就是價值首先是針對自己的,更貼切的說法是你的“被利用價值”。當你想要對自己的人脈網絡做點什么之前,你就要認真地問問自己:對于別人來說,我是個有價值的人嗎?如果你的回答是肯定的,那么恭喜你,你具備了構建連接力的資本。
這其實不難理解。如果大家看過王寶強主演的《hello!樹先生》,應該對其中王寶強扮演的“樹哥”印象深刻。在周圍人眼里,樹就是個毫無價值、毫無存在感的人,大家都看不起他。其中有一幕我印象很深刻,樹的幾個同學一起吃飯,順便拉上了他,飯桌上大家都拿他逗樂兒。這時樹的朋友,也是他唯一的朋友小莊,撞壞了跟樹一起吃飯的同學二豬的車,二豬讓小莊賠錢,樹出面調解,想讓二豬看在自己面子上算了,結果根本沒人理他。明明都是同學,為什么要這樣對他呢?就因為大家覺得他是個沒能力、沒價值的人。在這種情況下,自然也沒人愿意連接他、給他面子了。
所以說,你想連接他人,或被他人連接,就必須讓自身具有一定的資本。這些資本可能是你的專業技能、你的職業優勢或是你的某些興趣愛好,它們就是你的價值點。你只有在某些領域內比其他人做得更好、更突出,才能在該領域中形成自己的核心價值,繼而為他人提供價值,這時你在對方眼中才有了交換價值,你也才有可能進入別人的網絡當中,與他們構建連接。
“羅輯思維”創始人羅振宇曾提出一個新名詞,叫做“即插即用”。什么意思呢?就是說人才要像U盤一樣,隨便插在哪個電腦上都能發揮效用。如果你能做到這一點,那么它一定能成為你與他人建立連接的有力武器。而且從能力的多維度競爭來看,越是不靠某項能力為生時,你就越要為自己增加幾項這樣的能力。比如,你是個工程師,你還精通投資;你是個產品經理,你還是個優秀的設計師;你是個醫生,你同時還是銷售達人……這樣組合起來,每一種能力的疊加都會使你的核心價值增值,這時你的對外連接才更有意義。
第三,“我需要什么”。
沒有一個人是萬能的,總有自己不擅長或不知道的事,比如缺乏某些技能、知識,或者某些能力不足等,這時我們應該怎么辦?
這些其實就是你的缺點和不足,需要你不斷改進或通過學習不斷增進,從而將自己的劣勢提升為優勢,在人脈網絡中站穩腳跟。
具體來說,我認為解決的方法有三種:
首先,通過主動學習去了解、掌握。比如以前我對線上課程推廣是完全陌生的,一腳邁進來后怎么辦?難道再退回去嗎?也不是不行,但我不想這么做,那就只能從頭學起,把自己不了解、不擅長的知識學會、掌握,直至擅長,最后發展成為自己的比較優勢,成為圈子中的佼佼者。
其次,如果你來不及學習,或實在不感興趣,但這部分知識或技能又非常重要,那么你也可以通過交換戰略來完成。比如你要為公司的新項目制訂一份海外營銷計劃,但你對營銷成本的核算問題不擅長,那么你可以聘請相關專家來幫你完成。這就是一種交換戰略。
還有一種方法,就是直接通過關系或人脈尋找他人幫助。比如你想當網紅,但不知道怎么才能把自己打造成網紅,這時你發現自己的一個熟人正好在這方面很擅長,你就可以聯系他。而他在評估你的能力和價值后,發現你有當網紅的潛力,成功合作后還能為他帶來一定的收益,那你們之間也就建立起了穩固的關系基礎。
通過以上這三點,我想你應該能明確自己的能力、價值與不足了吧,也應該清楚自己有哪些長處,同時還需要在哪些方面進行改進和提升。而當你完全弄清了“我是誰”“我能提供什么”和“我需要什么”三個問題后,你也就可以在社交網絡中找到自我價值的精準定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