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北歐神話:世界開端與盡頭的想象
- (德)保羅·赫爾曼(PaulHerrmann)
- 2267字
- 2020-12-30 18:21:49
第一部 靈魂信仰
第一章 死亡
考古證據中對死后世界的想象
基于斯堪的納維亞地區豐富的考古發掘,學術界可以勾勒出關于死后世界的想象的演進,也發現人們亟欲解決人生最初以及最終的大哉問,即理解死亡,并且接受死亡的宰制的證據,也就是沒有了生命的身體。正如葬禮習俗各異,對死后世界之觀點也各自不同。在此,近年來的文獻記載正好足以補充說明。
年代最古老的新石器時期日耳曼墳墓,要溯至公元前3000年初期,那是個小房間,以若干壁龕石砌成,上頭鋪著一塊壓頂石,側邊有個門。在這個空間里,死者或坐或臥,有些簡單的家用器具陪葬,例如陶制的碗盤、武器或是樣式很原始的飾品等。毗鄰這個小房間的,則是一個較大的房間,所謂的“巨室”(Riesenstube),是石器時代墳墓的基礎形式;那是集體墳墓,埋葬了二三十人,或70人甚至是100人,是一座很寬敞的建筑物,比起單純的小房間,這個墳墓更像真正的居所,而不只是間小屋,有的猶如陋室,也有的富麗堂皇。死者的安息所是生前居處的復制品。墳墓是要保護死者,使死者在某種程度上延續他的生活。如果肉體得以保存,靈魂也就不會灰飛煙滅;它固然暫時離開了,但是會經常回來,而墳墓就像靈魂的居所,使它能夠繼續存在。為死者擺設的死后世界的陪葬品以及刻在墓碑上的原始符號,都證明了一個有系統的靈魂信仰。房間里有使用火的痕跡,也是證據之一:讓死者享有光和熱之類的生命元素。
除了土葬之外,尸體火化也相當常見,尤其是在北歐青銅器時代?;鸹曀准s略溯至公元前2000年,到了公元前400年才消失。我們從字源學可以發現,身體(生命,Leib,Leben)有“持存者”的意思,而古日耳曼語的“軀體”(lik-hamo)則只是指“外殼”,對“持存者”的存在而言并不是最重要的。生命和身體的對立告訴我們靈魂不朽的信仰一直維持不變,不管“外殼”是否腐爛或被燒毀。隨著火化習俗而來的,則是墳墓的形態轉變:在青銅器時代晚期,墳墓愈來愈小,最終變成剛好裝得下焚化后的骨灰的方形容器;骨灰也可能裝在陶罐里。后來骨灰也會裝在木盒子里,或是沒有任何容器就直接埋在地下。因此,墳墓不再布置成房子的樣子,因為人們既不這么想也不會這么蓋了;而墳墓里再也看不到工具和器具。人們不再相信自己的身體仍然會持存下去;取而代之的是比較崇高的想象,認為人死后只有靈魂繼續存在著。隨著身體的火化,死者心愛的財物也被火舌吞噬,靈魂再也不會被拘禁在人世間:人們固然關心不再到處游蕩的死者,卻也更關心靈魂再也見不到的那些活著的人。盡管如此,人們還是堅持歷史悠久的習俗,雖然以酒食供奉死者已經沒什么意義了:以前是正式的死者習俗,現在則只是懷念和愛的象征。把陪葬品一起火化,跟著他到那更美好的死后世界,在那里供他使用,這個想象代表信仰的另一個階段。陪葬品的處置習俗直到北歐異教時代結束之前都存在:在英靈神殿,每個人都擁有擺在火葬的柴堆上的東西。(Yngl. S. Prol.)
在鐵器時代(舊鐵器時代約為公元前4世紀至公元5世紀,新鐵器時代則是5至10世紀),受到古羅馬的影響,非火化的土葬開始普及。雖然火化并未停止,土葬卻漸占上風。但是這僅止于吸收外來的流行做法,并未真正融合到當地的習俗中。人們除了將尸體掩埋在土丘里以外,還有地下墓穴。墳墓在多數情況下各自獨立,尸體安放在木棺里,一般以鉸鏈和鐵釘組合,還裝有抬棺用的鐵環。有時候,尸體或坐在小凳上,或躺在墊子上,安置在華麗莊嚴的木頭斗室里。死者會穿著壽衣,佩戴飾品,宛如赴宴一般,也有酒食、棋具和骰子等。人們認為死后的生命是純粹的享樂。戰爭頻仍的生活、勝利、戰績或榮耀,和死后的世界一點關系也沒有,而這也是陪葬品里不包括武器的原因。
從5世紀開始,一直到維京時代,人們才會替死者全副武裝。以武器作為陪葬品的習俗蛻變為英靈神殿的信仰,顯然不會早于6世紀,不過至少可以溯及840年,也就是北歐異教徒和基督徒在英格蘭及愛爾蘭第一次的短兵相接之前。因此,北日耳曼人四處征戰,國王、女武神及其追隨者不可能是英靈神殿神話的前身。那是個極為重要的過渡期,當時北方人從德國人那里學到盧恩文字、尼伯龍根傳奇以及敬拜沃坦的傳統,并且以挪威等地為主,建立了北歐諸神信仰。雷神索爾的好戰性格并不是表現在維京人的打家劫舍,而是在于他和芬蘭人及拉普蘭人的戰斗:索爾向東方航行,征討東方巨人,再次反映出這些事件和維京人于9世紀向西歐遷移的時間并不一致。以酒食陪葬的習俗也不能和英靈神殿的信仰一概而論,但由于新的喪葬習俗和原本的當地風俗并不相同,也不能排除這個習俗形成的時間和英靈神殿的信仰可能重疊。大約在同時,也就是最遲在7—8世紀間,北歐人也接受了靈魂轉世的信仰。
在維京時代,以酒食器皿陪葬的習俗漸漸消失。除卻戰馬和馬具之外,獵狗和獵鷹也可能陪伴其主人到死后世界去。正如維京人的征戰生活不因死亡而中斷,英勇的海上英雄也永遠跟隨著他那堅甲利兵的船艦。要航向冥界,死者必須經過海洋。出土的船葬遺物中,最有名的是在挪威南方的桑德爾福德(Sandefjord)發現的維京長船(Gokstad),約可溯及10世紀。死去的將領及其武器被安置在船桅后方的某個墓室里,一起入土的還有12匹馬、6條狗和1只孔雀。在腓特烈施塔特(Frederiksstad)的某個墳丘下,也有人連同他的武器及兩匹馬一起被埋葬在他的船里。只有丹麥還沒有發現埋在墳丘里的船葬遺跡。
為紀念且榮耀死者,墳墓也會設立墓碑(亦即以方尖石去“碰撞”或紀念“死者”)以及盧恩碑文。他們正如德國的“死者之板”(Leichenbrett,Rebrett)一般,記載著死者的姓名、出生及死亡日期。早在青銅器時代,就可以看到在墳頭豎立沒有刻任何文字的墓碑。有盧恩銘文的墓碑似乎從6世紀開始出現:它們在異教徒時代末期如雨后春筍般出現,而且僅見于墳墓或其周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