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秋:2018年8月7日,農歷2018年六月二十六,星期二
今日的袁也,心情算得上悲喜交加。
上午上班時間,主編喊了袁也和幾個同事開小會,“最近咱們公眾號做的兩期志愿者主題,雖然閱讀量沒有達到新的高度,但得到了不少重量級媒體的轉載,可喜可賀。我認為,出于品牌打造的考慮,后續可以再做幾期。大家匯報一下手頭掌握的資料,看看還有沒有什么可挖掘的。”
幾位同事紛紛講了一些案例,主編卻未采納,“新意上,未超過我們已經寫過的案例,可以延伸的討論,也沒脫出之前行文的框架。”
袁也開口,“主編,我認識一位朋友,持續多年一直從事支教活動。”
主編搖頭,“支教不是什么新鮮事件。”
自打生出要用自己手中的筆替嚴康寧解決遺憾的想法后,袁也一步步地想好實施辦法:提出志愿者選題得到領導首肯,以其他志愿活動試水積累經驗,驗證效果后再用嚴康寧的案例請示領導。
如今,前幾步都取得了預期效果。此刻面對主編的不贊同,袁也沒有氣餒,她按照預先想好的說辭,緩緩而談,“主編您說的很對。志愿活動中,支教是參與人數非常廣的一個活動,對于大眾而言并不新鮮。但是,鑒于目前讀者所知較少的志愿行為,我們已經挖掘得差不多了。既然拓展廣度有難度,不如去開發深度。于平常中尋找特例,從大眾熟知的事情上激發感動。”
主編頷首,“想法不錯。你的案例能夠達成你所說的效果嗎?”
袁也道,“我的這位朋友,畢業于知名985大學,學業優異,原本有不錯的前程,卻因為一次假期支教徹底改變了命運,從此扎根偏遠的窮苦之地,一待就是六年,并且打算繼續待下去。大多數人支教,只是課余時間簡單參與,真正完全改變職業選擇的,非常稀少。”
旁邊有同事插話,“你這位朋友長得好看嗎?”
袁也愣了下,“眉目清朗,為什么問這個?”
同事答道,“這是個看臉的時代,事件主角顏值高的話,話題的討論熱度有可能呈現指數增長。”
主編點頭,“這個提議很好。若是事件主人公德貌雙全,有助于提升我們文章的閱讀量,也能夠廣泛宣傳你的朋友。袁也,記得找你的朋友多要幾張照片。”
袁也見主編答應了,很開心,“沒問題。”
剛從主編辦公室出來,袁也就接到了母親的電話。侄子歡歡與鄰居小孩打架受傷,父親與母親發生爭執,母親很是委屈,“你爸去廠里做工,我要洗衣服打掃衛生還得按點給他準備午飯,怎么可能一直盯著歡歡?歡歡在家根本圈不住,我想著他就在院里玩,做飯的時候從窗戶看了好幾次,都玩得好好的,結果你爸一回來就看到他在和人打架。你爸只顧著怨我,我說我忙著給他做飯,你爸還氣我說他不吃這個飯了......”
母親的敘述沒完沒了,袁也不得已出聲打斷了她的翻來覆去,“你做事的時候,讓歡歡做作業。等你忙完了再帶他出去。”
袁也的話,激起了母親新一輪的煩惱,“冬冬不聽話啊,別說我讓他做作業,就是你爸訓他,他也不做。暑假放了這么久,作業就寫了兩頁。”
袁也急了,“我才走多久就變成這樣了?以前給歡歡建立的習慣你和爸怎么不按著來?歡歡這次期末,到底考了多少名?我每次問你都說還沒出分,現在總該有結果了吧?”
母親見袁也也有指責她的意思,委屈更上一層樓,“他不聽我們的啊,以前你在家的時候歡歡就只聽你的,你又不是不知道?你一走,全亂套了。”
袁也從母親的話中聽出了埋怨之意,“媽,爸不接我電話就算了,你怎么也覺得我來BJ不對?照你們的意思,為了歡歡好,我就該留在家鄉窩囊一輩子?合著你們眼里只有孫子,根本不管女兒的死活?”
母親不高興了,“你這說的什么話?我含辛茹苦把你拉扯大,你說我不管你的死活,這是人說的話嗎?你說辭職就辭職,新年都沒過完就去了BJ,你爸氣得吃不下飯,我走親戚都沒心思去,你知不知道?你爸在家給我發脾氣,給你打電話你也冤枉我,我怎么這么命苦......”
袁也見母親后面的話已經帶上哭聲,又是煩躁又是后悔,“行了行了,歡歡的事我來想辦法,我在上班,不說了。”
掛了電話,袁也靜不下心來寫文章,干脆在網上查起課外輔導機構來。社會教育意識的普遍提高,讓課外輔導的價格水漲船高,袁也查了查銀行卡的余額,又算了算還未到賬的績效,挑挑揀揀,犧牲了整個午休時間,終于敲定了幾個離家不遠的輔導機構。
母親接到袁也電話很意外,“你忙完了?”
袁也道,“我給歡歡報了三個輔導班,從明天開始,送歡歡去輔導班,讓他趕緊把落下的學業補上來,你每天也留點時間休息。”
母親想要插話,被袁也毫不留情地打斷,“你別跟我說歡歡不聽話,不肯去什么的。晚上我給歡歡打電話,跟他講好,你和爸狠下心來,做好督促,這才是真正為歡歡好。輔導班地址和路線我待會發你手機。”
母親趕在袁也掛電話前問道,“輔導班不便宜吧?”
袁也道,“你管這個干嗎?”
母親道,“我讓你爸把錢給你。”
袁也道,“歡歡是哥的兒子,要給也是我哥給我。”
母親道,“你哥前兩年日子不好過,現在怕還沒緩過來。”
袁也忍著不滿,“我上班了,不說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