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月二“龍抬頭”
農歷二月二是一個重要的傳統民俗節日,稱為“二月二龍抬頭”,也是中國諸多傳統民俗節慶中唯一直接以龍文化為主題的節日。龍是中華民族的圖騰,它作為一種文化符號,經過數千年的發展積淀,已經深深地鐫刻在中華兒女的心中,融匯在全球華人的血液里。故二月二民俗節作為龍文化的載體,充滿了豐富而神秘的文化內涵。
起源
為什么將二月二稱作“龍抬頭”,這與中國數千年的農耕社會中人民的生存狀態有著最直接的關系。在農耕時代,最大的事情莫過于種田打糧以解決溫飽,農業的豐歉不僅關系到蕓蕓眾生的生存,更關系到社會的安定與國家的興衰。在我國的大部分地區,農歷二月初,氣溫便開始回升,日照時數增加,氣候已適宜農事活動,故有“二月二龍抬頭,大家小戶使耕牛”的農諺,這里所說的“龍”只是一種喻指。“雨水”過后,隨著天氣回暖,蛇、蛙、蚯蚓等冬眠動物從蟄伏狀態開始復蘇。蛇在民俗中一直被當作“小龍”,“龍抬頭”實指蛇類動物結束冬眠恢復生機,作為一種物候現象,正好與農時播種季節同處一個時段,預示著一年一度的春播就要開始了。因此,二月二龍抬頭實際上是春播之前的一個備耕節日。
龍是由中華傳統文化中多種祥瑞動物軀體的一部分組合起來的復合體。人們之所以將龍奉為神明,對龍的本領篤信有加,也是與農耕文化有著直接的關系。傳說的龍是一種神異的動物,有角、有腳、能走、能飛、能游,能興云布雨。《說文解字》(十一)中對龍的注解是:“龍,鱗蟲之長,能幽能明,能細能巨,能長能短,春分而登天,秋分而潛淵。”龍如此之神異,人們怎能不敬若神明呢!龍的本領再大,被老百姓最看重的還是能“興云布雨”。就總體而言,我國的絕大部分地區春雨較少,尤在北方地區旱期較長,大連地區就是十春九旱,故有“春雨貴如油”之說。龍既然是風雨的主宰,在二月二抬頭登天之際,人們對它寄予厚望,祈求風調雨順,將此日定為“龍日”,就成為順理成章的事情。民諺“二月二龍抬頭,大囤滿,小囤流”,正是對這種心態的詮釋。至于二月二為何不是二月一或二月三,這與中國傳統文化中崇尚雙數(兩個一、兩個二、兩個三等)有關,如一月一、二月二、三月三等。在秦漢以前,人們俗信這些特殊的日子是天地交感、天人相通的時間,往往選擇這樣的日子進行祈福、祭祀或紀念活動。

現代女子舞龍隊
關于“二月二龍抬頭”一說,最早見于明代人劉侗等所撰《帝京景物略》中“二月二龍抬頭,蒸元旦祭馀餅……”的記載。可見,至少從明代起,二月二作為民俗節日就已流行全國。大連地區明代的居民絕大部分是明初進入遼東的屯田軍后裔。洪武四年(公元1371年),明將馬云、葉旺率10萬大軍收復遼東,之后又有15萬大軍進入遼東,戰后官兵及其眷屬全部留居遼東,不準返回原籍。這批官軍的原籍多在山東青州和萊州,自然把中原的民俗傳統帶入遼東。實際上農歷二月初,大連地區仍處在天寒地凍的冬季,蟄伏狀態的“龍”是無法抬頭的,但是作為一種文化傳承,這個民俗節日還是被保留并傳承下來。
打灰囤與剃龍頭
二月二“打灰囤”,是昔時大連地區農家的重大活動。此日晨,雞鴨尚未放出圈時,主人便用灶與炕的草木灰在庭院中打成一個個大小不等的圓圈,中間畫“十”字道,圈的一側畫兩橫兩豎的“月”字形,象征糧倉與梯子,稱為“打灰囤”。“糧囤”正中再撒五谷雜糧,待日出之后,將雞鴨放出啄食,表示今年糧囤充盈,五谷豐登。舊時,當熹微中炊煙裊裊升起的時候,家家戶戶的男主人便忙乎起來,頃刻之間,庭院中便出現了一個個灰囤,成為鄉村一道風景。旅順西部滿族居民居住比較集中的大潘家村一帶還有一個特殊的風俗,二月二這天早晨,母親帶著孩子在院子里或院門口地上用草木灰畫上不同的圓圈,圈中畫十字,待到太陽升起,母親把孩子的肚兜解開,讓孩子趴在十字中間,母親則站在圈旁禱告:“印脾十字中,龍盤圈里形;帶走腹中病,肚子永不疼。”不會念叨這段原話的就直說:“龍王爺、蛇仙,求你們保佑我的孩子不得大肚子食水病,請龍王爺、蛇仙順著用灰畫的圓圈行走,多走幾遍就把孩子的食積消除了。”滿族居民的“印脾”之舉,即要求母親從小教導孩子飲食有節,不亂吃生冷食物,以免腹中食積肚子疼。這可能與滿族先人在北方寒冷地區居住的生活條件及牧獵飲食習慣有關。大連地區打灰囤之俗其實源于中原地區的二月二“炊灰引龍”的傳統。二月二這天清早,鄉民用炊灰在庭院中勾畫成一條龍形,龍頭沖正門,再從龍頭位置畫一道灰線至家中,灰線圍繞正屋的水缸轉一圈,稱為“引錢龍”。其寓意有二:一是請龍回來興云布雨,祈求豐收;二是因龍是鱗蟲之首,龍入家門則百蟲驅散,一年中不再受蝎子蜈蚣的侵害。至今,大連仍有二月二孩童戴“龍鳳尾”的習俗。即用五彩布剪成銅錢大小的圓形布飾,用長約寸許的作物頂部秫秸與圓布飾間隔串連起來,長約尺許,上部用紅布剪成三角形飾龍頭,下部用彩布剪成條形飾龍尾,稱為“龍鳳尾”,懸掛在孩童胸前,一般是戴兩條,一大一小,大者稱“大蒼龍”,小的稱“蛇”。俗信二月二飾龍鳳尾,一年中不會遭毒蟲叮咬。此日,孩童們盡情玩耍,龍鳳尾隨風舞動,五彩繽紛,別有情趣。

二月二“打灰囤”(古代)
二月二“剃龍頭”之俗也是一道風景。是日早晨,家長們早早地就把孩子們叫醒,不準睡懶覺,意為不要壓困在龍頭上,以免一年中精神不振。這一天要理發,稱為“剃龍頭”,意為像蟄龍升天一樣,精神煥發,重生新發,鴻運當頭,福星高照。民諺云:“二月二剃龍頭,一年都有精神頭。”大連城鄉居民習慣在臘月底理發迎新年,正月里一般不理發,二月二龍抬頭之日便紛紛理發,這也是理發行業生意最紅火的時日。人們俗信正月里剃頭不吉利,“妨舅舅”,雖然純屬無稽之談,但日久成俗,形成一種文化現象,多數人還是自覺不自覺地按俗行事,這也無可厚非。
舊時大連城鄉還有二月二晨起用燈照房梁,婦女不動針線、不洗衣服的習俗。晨起后用燈或蠟燭將房梁的明處暗處照一遍,特別是犄角旮旯逐一晃照,稱作“二月二照房梁,蝎子蜈蚣無處藏”。這一天婦女不動針線,怕傷及龍眼;禁洗衣服,怕傷及龍皮。這些風俗實際上把龍當成一般的動物對待,與龍的上天入海變幻無常的高強本領頗有矛盾之處,但體現出的是中國勞動人們淳樸善良的人文關懷精神。
二月二的飲食習俗在中國的傳統節日中也是獨具特色并皆與龍有關。據《燕京歲時記》記載:“是日食餅者謂之龍鱗餅,食面者謂之龍須面。”大連城鄉二月二吃煎餅十分普遍。其實,煎餅即大號春餅,制作時呈圓形,形似龍鱗。大連城鄉居民祖先多來自山東半島,雖有常年吃煎餅的習俗,但因大連地區以玉米為主食,小麥種植面積極少,吃煎餅之俗漸而被苞米面大餅子所替代,只是在二月二這樣的民俗節日中保留著“老家”的飲食習慣。這就充分證明了民俗文化不僅與社會環境的制約有關,也與自然條件休戚相關,是一種動態的文化現象。大連地區的煎餅與中原地區有很大區別,首先在用料上是以細玉米面為主,加少許小麥粉(因麥粉極缺),攪和成糊狀,在平底鍋上攤煎而成。一些貧困人家因無麥粉,便用一種叫作“脂花”的植物,將其根莖曬干后碾碎,取出其中的淀粉兌入細玉米面中,玉米面的筋力便會大增,攤出的煎餅不會破碎,入口滑膩有咬勁。脂花學名尚不清楚,是一種當年生草本植物,成熟后高約0.8米,根莖呈紫色,富含淀粉。昔時農家多是在田間地頭或房前屋后栽植數十株脂花,秋后晾干掛在干燥處,留作二月二攤煎餅用。筆者小時候,母親就是用脂花粉兌玉米面烙煎餅,筆者至今仍回味不盡。

現代打灰囤(街上)

打灰囤(院庭內)
煎餅菜餡用蘿卜絲、肉丁和碎粉絲制成。昔時農家殺年豬后,豬頭一分為二,元宵節吃一半,另一半則留在二月二做煎餅餡用。煎餅的直徑約30厘米,餡炒熟后涼透,再將餡攤鋪在薄餅皮上,折疊后再攤鋪一層餡,形成三層面皮夾兩層餡的形制。夾餡煎餅折疊后,呈長方形,再重新放入平底鍋中加油慢火煎烙,內鮮外脆的煎餅就制成了。大連二月二吃煎餅之俗盛行城鄉,至今不衰,是一道特色鮮明的美味佳肴。二月二的其他節日食品也都與龍文化有關。除春餅稱“龍鱗”、面條稱“龍須”,水餃稱“龍耳”,餛飩稱“龍眼”,白米飯稱“龍子”。有少數農家還有二月二敬土地神的習俗,即在是日于自家耕地上擺供品,焚香點燭,磕頭請愿,祈求豐年。這些都是農耕時代人們祈求風調雨順的文化心理的延續。
對于學童,二月二清晨,家長們必督促其進書房看書,稱為“占鰲頭”,預示學業有成,科舉金榜題名。《帝京歲時紀勝》中所說“士民又于是日櫛薙,蓋取龍抬頭之意云”,意思是二月二即使不理發也要沐浴洗頭,以便能以飽滿的精神迎接春天的到來。
二月二豐富的民俗活動都是龍文化的集中體現,隨著社會的演進和科技的進步,諸多民俗節日活動只是作為一種傳統文化形態保留在我們的生活中,這些文化傳統的表征集合在一起,就形成了中華民族有別于其他民族的獨特的民族文化,這對于建立和諧社會,彰顯中華兒女的傳統文化,提高民族自信心和凝聚力都有著積極的意義,我們沒有理由把“封建迷信”“愚昧無知”的貶詞加于其上,而是要以各類民俗節日為載體,傳承和發揚這些有益的民俗文化的張力,彰顯民族文化特色,使中華民族的傳統文化在全世界范圍內發揮越來越大的影響,這對于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也是有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