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元宵節

農歷正月十五的元宵節,是春節的延續和民俗文化的延伸。春節的主旨是辭舊迎新、祭祖敬神、祈福團圓,而元宵節則更具娛樂性、慶典性,更富文化含量。因此元宵節熱鬧的程度遠遠超過春節,稱之“鬧元宵”,一個“鬧”字便把節日的氣氛彰顯了出來。大連地區元宵節從正月十四至正月十六共三天,幾乎與春節的周期相當,但展示出的民俗文化更具娛樂性。

起源

元宵節又稱“上元節”“元夕節”“燈節”,起源于兩千多年前的漢朝。司馬遷《史記·樂書》記載:“漢家常以正一上元祭祀太一甘泉,以昏時夜祀,至明而終。”“太一”又稱“泰一”,是北極神的別名。據說泰一神是漢武帝在五帝之上設立的最高天帝神,朝廷在甘泉宮修筑了泰一神祠壇。每年正月十五黃昏開始,舉行盛大燈火祭祀活動,通宵達旦,從此就有了正月十五張燈結彩的風俗。另有一說漢文帝(武帝祖父)依靠大將軍周勃和陳平戡平“諸呂之亂”,戡亂之時正值正月十五。經過勵精圖治,天下富足太平,故每逢這一天便張燈結彩與民同樂,以示紀念。其實,漢代的上元節與后世的元宵節還是有較大文化差異的,直到唐朝以后才逐漸演變成今天的元宵節。“上元”本是道教的名稱和節日,唐朝奉道教為國教,道教三官中上元天官的誕辰為正月十五,故在此日舉行盛大祝祭活動,上元節由此成為全民性的傳統節日。因節日在農歷元月十五夜間舉行,故又稱“元宵節”。

古時元宵節耍龍(資料圖片)

放燈

燈是元宵節的主題,屆時皇室做宮燈,百姓扎花燈,商家搭燈棚,可謂五彩斑斕,千姿百態,把中華民族的燈飾文化發展到極致。據載,隋煬帝每年正月十五總要在京城舉行盛大燈會,宮門外搭建8里長的戲臺,徹夜燈火通明,參加演出的藝人達3萬余人,奏樂者有1.8萬多人,從傍晚到天明“燈樹千光照,花焰七枝開”,觀眾人山人海,熱鬧非凡。至唐代,元宵節放燈更是盛況空前。據《兩京新記》記載,“正月十五日夜敕金吾弛禁,前后各一日觀燈”。唐玄宗開元元年(公元713年)上元夜,曾在宮外“做燈輪高二十丈,衣以錦綺,飾以金銀,燃萬盞燈,簇之如花樹”,下有千余少女載歌載舞。《開元天寶遺事·百枝燈樹》記載,楊貴妃的二姐韓夫人“置百枝燈樹,高八十尺,豎之高山,上元夜點燃,百里皆見,光明奪目色也”。長安城形成了“誰家見月能閑坐,何處聞燈不看來”的元宵燈節盛況。北宋立國后,太祖趙匡胤頒詔,將燈節由正月十四、十五、十六3天延長至正月十八,共5天。為鼓勵市民到御街觀燈,規定“凡來觀燈者賜酒一杯”。汴京(今開封)燈市竟長達40余里。《武林舊事》記載,南宋杭州的元宵燈市更為盛大,花燈制作技術亦達到高峰:“山燈凡數千百種,極其新巧,怪怪奇奇無所不有。竟出新意,年異而歲不同。”宮廷扎制的琉璃燈山,高達五丈,燈山上有八仙慶壽、三星高照、五蝠捧福等彩燈,栩栩如生。至明朝,太祖朱元璋規定,元宵節從初八上燈至十七落燈,連續張燈10夜,成為我國歷史上最長的燈節。燈節若遇漫天大雪,火樹銀花,相映成趣,稱作“正月十五雪打燈”,是吉祥順利、年歲豐收的預兆,更為元宵佳節平添幾分歡樂情趣。

清代元宵節燈舫

街頭彩燈

燈是光明的象征、祥和的象征、溫暖的象征,它彰顯了先民們摒棄黑暗追求光明和美好生活的強烈愿望。數千年來,燈飾文化已深深扎入中華民族的血脈之中,人們從形式到內容在彩燈制作技藝上傾注了濃郁的人文精神,展示了中國歷代能工巧匠的高超技藝,成為中國獨有的舉世無雙的文化瑰寶。

大連地區是溝通中原與東北腹地的橋梁,燈飾文化更是薈萃南北,別具特色。明清以來放燈活動經久不衰,稱為“鬧花燈”。鬧花燈沒有什么章法,可隨心所欲地做燈、觀燈、耍燈。大連北部的復州城和南部的金州城,元宵燈會規模尤為宏大。復州城的宮燈制作精巧,金州城的龍燈聞名遼南。龍燈源于龍舞,由清末軍營傳入,已有130余年歷史。因夜間舞龍不易看清,藝人們便在龍身的關節里安裝了燭燈,這樣龍體通明,舞動起來流光隨影,異彩紛呈,龍舞漸而進化成龍燈舞,成為元宵燈會的一道風景。后來,龍燈改為電池燈,舞動起來更為得心應手,并由街頭表演走上了舞臺。舊時,大連城鄉居民多是用竹篳子自制燈籠,制作比較簡陋,富戶則專請匠人制作宮燈懸于門廳,以示顯貴。20世紀50年代,居民普遍制作木框玻璃燈。至現代,已有各式輕巧彩燈出售。農村居民多是在庭院豎一高桿,頂飾松枝,拉電線,將燈高掛其上。城市居民多在陽臺懸掛一對紅燈。元宵之夜,家家彩燈閃爍,樓宇紅燈輝映,節日氣氛十分濃烈。

扎花燈與燈謎

扎花燈在大連城鄉有較長的歷史,式樣上有掛燈、座燈、壁燈、提燈和玲瓏的走馬燈等;造型上有山水人物燈、花鳥蟲魚燈。常見的有羊角燈、老虎燈、熊貓燈、金魚燈以及富有民族色彩的龍燈、云燈、宮燈等,千姿百態,五彩繽紛。以人物造型的燈有人們熟悉的“木蘭從軍”“黛玉葬花”“天女散花”“嫦娥奔月”“哪吒鬧海”“八仙過海”“關公夜看春秋”“李白醉酒”“武松打虎”“紅娘送柬”“游龍戲鳳”等。這些燈在制作上都講究輕紗重畫、刻意求工、力求精奇。另外,還有一種精妙絕倫的走馬燈。舊時能制作走馬燈的工匠為數不多,只能在復州城、金州城、旅順等較大城鎮見到。走馬燈的奇妙在于自動旋轉,燈罩內壁的紙剪人馬宛如在不停地奔走,故稱“走馬燈”。舊時大連地區農村居民多是用竹子做成方形或圓形,用紅紙圍糊,下置放蠟燭的托盤,上設排煙口,或掛或提,形色各異。元宵燈節吸引人之處除了觀燈還有猜燈謎活動。據載,猜燈謎始于南宋,當時都城臨安(今杭州)的一些有心人把詩謎條系于彩燈之上,供游人猜謎玩賞。文義謎漸而演化成燈謎,先是在士大夫階層興起,之后普及到民間。古時燈謎謎底多是成語或詩名,如“美而無子”,謎底為“絕代佳人”。當年復州城和金州城元宵燈謎會分別在橫山書院和金州會館廟戲臺舉行,觀者人山人海十分火爆。猜燈謎文化含量較高,主要方法有增損離合法、會意別解法、象形比喻法與分析綜合法四種。此外還有若干輔助方法,如擬人法、照物法、故事法、借代法、連環法、排比法、反射法、折合法等。制謎者要在謎面注明謎格,以啟發猜謎者思考。流傳較廣的謎格有秋千格、卷簾格、求鳳格、徐妃格、白首格、粉底格、諧音格、折腰格等。

蒸面燈

大連地區民間還有元宵節蒸面燈的特殊風俗。面燈是用細玉米面兌豆面蒸制成的。首先是制作圓柱形十二月燈,即每月一盞燈,再按家庭成員的屬相捏塑生肖燈。生肖眼睛用黑豆或綠豆充做,十分逼真。生肖燈制作時背上留凹坑,用細秸稈纏棉絮做燈芯,用食用油脂做燈油。天黑之前家中男丁要去祖墳為列祖列宗送燈,是城鄉居民正月里重大的祭祖內容,意在讓九泉下的故去親人靈魂也能在這一天享受到人間一樣的光明。入夜后,家家戶戶點燃十二月燈和生肖燈,祈求興旺發達、五谷豐登。“文化大革命”中,元宵節被視為封建迷信而取締。改革開放以后,元宵燈會已經成為全民性的重大文化節慶活動。金州元宵燈會薈萃了各種文化表現形式,城鄉一體,萬民同歡,參與者達10余萬人。莊河高蹺、復州大秧歌也都充滿激情。元宵夜舉目四望,樓宇輪廓燈、路樹圣誕燈、廣場彩射燈、機關大宮燈相映生輝、金碧輝煌,展現出一派欣欣向榮興旺發達的景象。

面燈(王雨茵作)

吃元宵

元宵節最具特色的食品是元宵。自古至今,大連城鄉民間都有吃元宵的傳統習俗。取其圓形元音,寓意全家人團圓、平安、吉祥、美滿。元宵節前,城鄉商家便競相生產和供應元宵,品種多樣,包裝各異,屆時親朋間互相饋送,共賀節日。據考證,元宵的歷史可追溯到一千五百多年前。南朝《荊楚歲時記》里就有“正月十五作豆糜加油膏”的記載。隋煬帝為了粉飾太平,有一年從正月十五開始,在京城洛陽搭建十里高臺戲棚,當時供演員和樂師吃的宵夜點心就叫“元宵”。南宋時,元宵傳到浙江一帶,當地人稱之為“湯團”。至今仍有北方稱“元宵”,南方稱“湯團”之分。宋代詩人姜白石詩曰:“貴客鉤簾看御街,市中珍品一時來。簾前花架無行路,不得金錢不肯回。”詩中的珍品即指元宵。可見當時的元宵清香宜人,香甜可口,價格昂貴。在經濟困難時期,大連居民有的自制元宵,即將餡(青紅絲、糖、果醬)和好后,做成鵪鶉蛋大小的球狀,再放入笸籮內的黏米粉中不斷滾動,待滾到一定厚度后,下鍋煮熟即可食用。20世紀70年代以后,居民多從商店采購,自制元宵已十分少見。

20世紀90年代以后,元宵品種呈多元化,即南北風味均有,其餡通常有芝麻、白糖、棗泥、豆沙、果仁、蝦仁菜泥、鮮肉、火腿等,分香、甜、辣、酸、咸五味。可帶湯吃、炒吃、油氽和蒸吃。煮元宵俗云“滾水下,慢火煮”。用旺火把水燒開,然后將元宵下鍋,并用勺子徐徐攪動使鍋內元宵旋轉不粘鍋,待元宵浮起,再改用慢火煮。在煮的過程中,續加涼水,保持似滾非滾的狀態。炸元宵的做法是,將油燒至七八成熱時下元宵,用勺沿鍋底推動,三五分鐘后元宵繃皮,用漏勺撈出,用手勺輕輕拍打,使元宵松軟排氣,防止爆裂燙人,然后再下油鍋炸第二遍至金黃色即可。

主站蜘蛛池模板: 房产| 阜城县| 秦安县| 辽阳县| 扎赉特旗| 辉县市| 潜山县| 双桥区| 深圳市| 赤城县| 碌曲县| 正蓝旗| 且末县| 德安县| 木里| 睢宁县| 丹棱县| 马公市| 贵溪市| 金湖县| 青川县| 保定市| 穆棱市| 田东县| 山丹县| 柞水县| 金川县| 昆明市| 塘沽区| 响水县| 萝北县| 巴彦县| 逊克县| 尚义县| 璧山县| 确山县| 玉环县| 无极县| 阳江市| 通辽市| 沙雅县|